|
|
史前時代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中華曙猿在450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江南一帶。考古證據顯示224萬年至25萬年前,中國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小矮子、元謀人、藍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這些都是目前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以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接著進入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在20至10餘萬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崗文化,這一時期屬於母係氏族社會,社會尚無明顯分層。緊接著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這一時期,社會性質從母係氏族社會過渡到父係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深,同時生産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而以竜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出現在4900年至4100年前間,目前考古工作已經在長江、黃河流域發現了數個屬於這一時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漢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這或許表明在竜山時代,社會的組織形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約7000年到5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養傢畜的特質。而大約在同一時間,尚有在浙江省東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邊出現的良渚文化、山東省的大汶口文化。而之後發現的如二裏頭遺址和三星堆遺址則為青銅器時代的代表。
傳說時代
主條目:三皇五帝
華夏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早期的歷史,口口相傳。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說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係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首領,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製,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采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决,他的兒子禹采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啓破壞了禪讓製方式,自立為王(但據《史記》及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啓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諸侯國商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三代:夏商周
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和西周
最早的世襲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目前沒有發現文字性文物做印證,所以衹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中國學者一般認為河南洛陽二裏頭遺址是夏朝首都遺址,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傢組織,並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産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制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遊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决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遊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自唐堯、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春秋戰國
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時期和戰國
前770年,由於遭到北方遊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遊的雒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傢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傢分晉」。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臺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六國最後的齊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傢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傢(諸子百傢),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傢,即道傢(自然)、儒傢(倫理)、陰陽傢(星象占卜)、法傢(法治)、名傢(修辭辯論)、墨傢(兼愛非攻)、雜傢(合各傢所長)、農傢(君民同耕)、小說傢(道聽途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傑出的兵法傢孫武、孫臏、吳起等等。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産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 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幹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製。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後期則産生了古四分歷。
秦漢時期
秦始皇趙政前221年,秦並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傢,定都鹹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趙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傢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權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製;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馳道和直道,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鬍等遊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傢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鬍亥(即秦二世)與趙高合謀殺害太子扶蘇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傢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鹹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由於漢高祖目睹秦朝因嚴刑峻法、賦役繁重而速亡。所以即位後輕徭薄賦,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武帝接受主父偃的提議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派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北伐,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製了西域,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瞭解了外面的世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儒傢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佈進行一係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25年劉秀復闢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而他就是漢光武帝。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主條目:魏晉南北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和南北朝
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控製了東漢朝廷,把漢獻帝迎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逝世,長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建立魏國,定都洛陽,同時尚有劉氏的蜀漢定都成都和孫氏的吳定都建業(今南京),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3年,魏權臣司馬昭派兵滅蜀漢。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定都洛陽。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力鬥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遊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傢,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傢建立,包括了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史稱十六國。
自東漢後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後為東晉。最後,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絶地來到中國,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隋唐五代時期
主條目: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國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並於589年滅掉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中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後再度實現了統一。不過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衹經歷了37年。
618年,唐高祖李淵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文明也是當時最發達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則天遷都洛陽,並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承認的女皇帝,改國號周,並定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製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展了良好的關係,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手工藝品。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文化也處於鼎盛,特別是詩文得到較大的發展,還編撰了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涌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傢韓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興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捲的經文,並於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經。唐朝前期對宗教采取寬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開始走嚮衰落。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起義最終被鎮壓,但唐朝中央政府也徹底失去了地方軍閥的控製。907年軍閥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地方藩鎮勢力也紛紛自行割據,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宋元時期
主條目:遼朝、金朝、西夏、宋朝和元朝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建立後控製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太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党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是均以失敗告終,木已成舟,無可奈何,不得不嚮日益坐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鬆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偏安江南。
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但兩方都未有大的突破。直到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了空前絶後的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軍於1279年與南宋進行了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着以身殉國慘烈地跳海而死。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南宋隨之滅亡。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和火藥。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人和120萬人,相對當時佛羅倫薩和巴黎十幾萬人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云集,文化也極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元朝建立後,一方面吸收了許多中原、漢族文化,以中原的統治機構和方式來統治人民,並大力宣揚朱熹一派的理論(即程朱理學),使得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朝代)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卻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統治區以及來自西域、中亞等地的人口;第三等是「漢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制度導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並發動多次反抗。元朝政府除了傳統的農業外,也比較重視商業。元朝首都大都十分繁華,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云集。在文化上,則出現了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麯,涌現出諸如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等著名作麯傢。
明清時期
主條目:明朝、南明、清朝和中國近代史
1368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朱元璋推翻元朝並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建都南京,同時以開封為北京。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奪位後,於1421年遷都北京,明朝進入全盛時期。1405年曾幫助明成祖篡位的太監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明朝文化上則出現了王陽明、李贄等思想傢,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長篇小說。1449年,明英宗於北伐瓦剌時戰敗被俘,50萬明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但是,明朝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新崛起,又出現了“弘治盛世”,明朝是以個非常開放的朝代,明朝火器世界一流,曾一度超過歐洲。明中期張居正變法強大了明朝,明神宗時候,明朝的經濟發展到了頂峰。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剋北京,明毅宗朱由檢自縊,清軍入關。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歷)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鬥為清朝所滅。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臺灣島,並驅逐了那裏的荷蘭殖民者,後來被清朝軍隊攻下。清朝在之後的半個世紀還攻打並占領許多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臺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竜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於1689年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在歷史上落後了。
清末的內憂外患
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嚮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製與中國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嚮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進入長江,切斷江南對北京的物資供應,於是清廷求和,《南京條約》簽署,除在東南沿海開放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之外,還割讓香港島,中國的主權受到破壞。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鬥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纔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發動金田起義並創建了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曾經一度占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一時期其它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這些反抗清朝的鬥爭直到1860年代中期纔基本平息下來。
19世紀後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傢園林圓明園,隨後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國則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14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後,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為了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占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了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甲午戰爭的失敗,對當時的中國産生了很大的影響。1898年,光緒帝在親政後同意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侵入中國,史稱八國聯軍。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醜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綫由各國派兵駐紮,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
|
朝代起訖年代都城今地開國皇帝備註夏朝約前2146-1675年陽城河南登封禹亡於商商朝約前1675-前1046年亳河南商丘湯亡於周周西周約前1046-前771年鎬陝西西安周武王(亡於犬戎)東遷東周前770-前256年雒邑河南洛陽周平王亡於秦春秋前770-前476年
戰國前475-前221年
秦朝前221-前207年鹹陽陝西鹹陽秦始皇趙政亡於漢朝漢西漢前206-公元8年長安陝西西安漢高帝劉邦新朝9-23年王莽東漢25-220年雒陽河南洛陽漢光武帝劉秀亡於魏三國魏220-265年洛陽河南洛陽魏文帝曹丕亡於晉蜀漢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漢昭烈帝劉備亡於魏吳222-280年建業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亡於晉晉西晉265-316洛陽河南洛陽晉武帝司馬炎亡於趙東晉317-420建康江蘇南京晉元帝司馬睿亡於劉宋十六國304-439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蘇南京宋武帝劉裕亡於齊齊479-502建康江蘇南京齊高帝蕭道成亡於梁梁502-557建康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亡於陳陳557-589建康江蘇南京陳武帝陳霸先亡於隋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分裂成東西魏東魏534-550鄴河北臨漳魏孝靜帝元善見亡於齊西魏535-556長安陝西西安魏文帝元寶炬亡於周北齊550-577鄴河北臨漳齊文宣帝高洋亡於周北周557-581長安陝西西安周孝閔帝宇文覺亡於隋隋朝581-618大興陝西隋文帝楊堅亡於唐唐朝618-907長安陝西西安唐高祖李淵亡於後梁五代十國後梁907-923汴京河南開封梁太祖朱晃亡於後唐後唐923-936洛陽河南洛陽唐莊宗李存勖亡於後晉後晉936-947汴京河南開封晉高祖石敬瑭亡於契丹後漢947-951汴京河南開封漢高祖劉暠亡於後周後周951-960汴京河南開封周太祖郭威亡於宋宋北宋960-1127開封河南開封宋太祖趙匡胤亡於金南宋1127-1279臨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趙構亡於元遼國907-1125皇都遼寧遼國耶律阿保機亡於金大理937-1254太和城雲南大理西夏1032-1227興慶府寧夏銀川亡於蒙古金國1115-1234會寧黑竜江阿城金太祖完顔旻亡於蒙古元朝1271-1368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亡於明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前期定都南京,朱棣遷往北京)亡於清清朝1616-1911北京北京皇太極(皇太極遷盛京 遼寧瀋陽、順治遷往北京)亡於民國中華民國1912-1949南京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國花蕙芷。 |
|
一、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秦始皇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傢——秦朝。定都鹹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傢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二、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前157—前87),字通,幼名彘,漢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傢、戰略傢、詩人
,文劉徹學家。漢族。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啓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帝劉邦的曾孫,太上皇劉太公的玄孫。其母是皇后王娡。4歲被册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册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徵和、後元、太始。謚號“孝武”,後葬於茂陵。《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纔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傢,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傢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歷史正劇《漢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個國傢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製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地位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采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製,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並不等於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决手段,當時積極啓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
三、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李世民
(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民族英雄、政治傢、軍事傢、書法傢、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傢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嚮鼎盛時期。
四、元世祖
1215年—1294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憲宗)弟,蒙古族。名字全稱孛兒衹斤·忽必烈,諱名呼必賚,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忽必烈確立中央集權政治,恢復正常的統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措施 ,讓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從而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全國統一,初步奠定了國傢疆域的規模,發展了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全國統一以後,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也有了發展,采取漢法,改革落後舊製的工作陷於停頓。
五、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原名朱重八,後取名朱興宗,後改現名元璋。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繼漢高帝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並且統一全國的君主。漢族,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祖籍沛縣(今江蘇省沛縣),與劉邦同鄉,《明史 太祖本紀》稱朱元璋“世傢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明實錄》、《天潢玉牒》等史籍中也有類似記載。1368年——1398年在位,年號洪武。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於明孝陵。 |
|
1.先秦作傢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zōu)邑人,思想傢、教育傢,儒傢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現存《論語》20 篇,是他的弟子記錄他與弟子們言行的語錄體專集。“論”,讀lún ,擇也,選擇摘錄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時代魯國人,墨傢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著有《墨子》一書,今存53 篇。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後期齊國人,軍事理論傢,著有《孫子》,一名《孫子兵法》,13 篇,古代稱為“兵經”,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山東)人,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傢大師。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實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嚮背。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著有《孟子》一書。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傢學派代表人物。現存《莊子》一書,33 篇,又名《南華經》。代表作是《逍遙遊》。
荀子,名況,尊號“卿”,漢時避宣帝劉洵諱,改稱“孫卿”,戰國時趙(河北)人,思想傢、教育傢,儒傢學派代表人物。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針對儒傢“天命論”提出“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著有《荀子》32 篇,代表作有《勸學》、《天論》等。
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人,荀況弟子,法傢學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者諸項政策,主張君主集權,反對貴族操縱政治。現存《韓非子》55 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鄰》、《扁鵲見蔡桓公》。
呂不韋,戰國末期韓國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他集閤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
列子,名禦寇,戰國時鄭(河南)人,被道傢尊為前輩,主和貴“虛”,即虛靜、無為。著有《列子》8 篇。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即遭遇憂愁,“離”通“罹”),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農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自沉的紀念日。
2.漢代作傢作品
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河南)人,西漢政治傢、文學家。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有“疏”7 篇,《新書》10 58 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賦》、《鵬鳥賦》。明朝人輯有《賈長沙集》,是以他曾做過長沙王太傅命名的。
劉安,沛郡(江蘇)人,西漢思想傢、文學家,漢高祖孫,襲父爵封為淮南王。集體編著《淮南鴻烈》,也叫《淮南子》。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艱辛撰成《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劉嚮,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撰有《說苑》、《新序》,還整理修訂了《戰國策》、《楚辭》。
班固,字孟堅,扶風(陝西)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二十餘年修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辭賦方面以《兩都賦》最著名。
3.魏晉南北朝作傢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傢、軍事傢、詩人,漢獻帝時官到丞相,後被封為魏王,死後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曹操為魏武帝。有抒情詩《觀滄海》、《龜雖壽》、《蒿裏行》等樂府歌辭。
王粲,字仲宣,三國時期漢臣,代表作《七哀詩》。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代政治傢、軍事傢。官至蜀漢丞相,詩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師表》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曹丕,字子恆,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國文學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陳壽,字承祚(zuò),西晉史學家。著有國別體史書《三國志》。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幹寶,字令升。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撰寫出我國第一部神話(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散文傢。《樂羊子妻》、《張衡傳》選自他的《後漢書》,“後漢”即“東漢”。“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出自他的《後漢書·列女傳》。
劉義慶,南朝宋代小說傢,著有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這是一部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的筆記小說,書中許多故事成為詩文和小說戲劇的典故和題材,有的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懸河”等。
劉勰,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傢,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竜》50 篇,涉及到創作的許多問題。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傢。撰成《水經註》40 捲,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志。
鐘嶸,字仲偉,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傢,著有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專著《詩品》。
4.唐代作傢作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唐代文學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楊炯,初唐四傑之首,名作有《從軍行》。
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長安古意》。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回鄉偶書》(七絶),為傳誦名篇。
王之煥,字季陵,唐代詩人。他的《涼州詞》、《登鸛鵲樓》是唐代絶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過故人莊》(五律)描繪了緑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傢情趣,體現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曉》(五絶)寫春曉之景及早春之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好詩。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絶,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兩首都很有名。
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五絶)、《送元二使安西》(七絶)、《觀獵》(五律)。“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贊王維之語。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使他對腐敗社會加深了認識,寫下了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五絶《靜夜思》、《秋浦歌》、七絶《望天門山》,五律《送友人》,七古《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適,字達夫,唐代邊塞詩人,詩作對當時的邊境形勢、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七絶)。
崔顥,唐代詩人,開元進士,官至司勳員外郎。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黃鶴樓》(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鞏縣(河南),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遊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後任左拾遺,後棄官移傢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岑參,唐代邊塞詩人,嘉州人,官至嘉州刺史。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體驗深刻,有《岑嘉州詩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古)。
張志和,字子同,唐代詩人,多寫隱居閑適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漁歌子》(詞)。
韓愈,字退之,河陽(河南)人,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傢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唐代散文傢、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傢”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深寓哲理,膾炙人口。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唐代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並序)。還有《賣炭翁》(七古)、《錢塘湖春行》(七律)。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貶為永州司馬,又遷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傢之一。有論說文《天說》、《封建論》,傳記文《段太尉逸事狀》、《童區寄傳》、《捕蛇者說》,寓言散文《三戒》,山水遊記《永州八記》,著有《柳河東集》。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善用絶句形式諷詠時事,如《赤壁》、《過華清宮絶句》三首。著有《樊川文集》。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詩人,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代表作有《無題》、《隋宮》、《賈生》、《夜雨寄北》等。
5.宋代作傢作品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第七,世稱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著有《樂章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傢、軍事傢、文學家,謚號文正。名詞《漁傢傲》反映了邊塞生活。貶為鄧州知州時寫了名文《嶽陽樓記》,著有《範文正公文集》。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傢之一。提倡“文”、“道”並重,反對浮靡文風。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體載,對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傢。著有《嘉集》。《六國論》選自《嘉集·權書》。《權書》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他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傢”之列。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山西)涑(sù)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宰相,當政八月即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對抗王安石變法。在學術上有不朽貢獻,花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它與《史記》一起被譽為“史學雙璧”。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也稱王文公。臨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傢、思想傢、文學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傢”之一。《傷仲永》節選自《王文公文集》。
瀋括,字存中,錢塘(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傢。他的《夢溪筆談》(26捲)是用筆記文體裁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傢。官至禮部尚書,追謚文忠。其文明白暢達,列為“唐宋八大傢”之一。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很有影響。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女詞人,我國第一位女詞人。其詞善用白描手法,自闢蹊徑,語言清麗。《如夢令》選自《漱玉詞》,另有《李清照集》。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傢統一的愛國熱情。詩作《關山月》、《書憤》、《農傢嘆》、《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世傳誦,《訴衷情》、《釵頭鳳》是很有藝術特色的詞,文有《過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傢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共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江西)人,南宋詞人,其詞多為寫景詠物、記述客遊之作,有《白石道人詩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愛國政治傢。文學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氣歌》、《指南錄》、《酹江月》、《〈指南錄〉後序》皆為後人傳誦。
6.元明清作傢作品
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麯)作傢,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傢,元雜劇的奠基人。所作雜劇達60 多種,今存14 種,以《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最為著名,有《關漢卿戲麯集》。《竇娥冤》是我國戲麯史上典型悲劇之一。
王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麯)作傢,代表作《西廂記》5 本,21折,以歌頌反封建的愛情為主題,歌頌張生和鶯鶯為爭取婚姻自由所進行的鬥爭,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北京)人,元代戲麯傢、散麯傢,所作雜劇15 種,代表作有雜劇《漢宮秋》、散麯《天淨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傢。他的代表作《水滸》即《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描寫農民革命鬥爭的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 講的是梁山108位好漢起義的故事,以宋江為首的一支農民起義隊。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傢,相傳為施耐庵學生,曾共同從事創作。傳有17 種通俗演義,代表作《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全書120 回。以蜀、魏、吳三個國傢的戰爭、軍事為主。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與軍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漢族,字伯溫,謚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於江浙行省處州府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今南田山武陽村於1948年劃歸溫州文成縣)。元末明初軍事傢、政治傢、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於謙:字延益,錢塘(浙江)人,明朝大臣、愛國將領。官至兵部尚書,溢忠肅,詩人。有《於忠肅集》。《石灰吟》為作者12 歲所作,選自《古代詩歌選》。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江蘇)人,明代小說傢。四十多歲中貢生,官僅至縣丞,因恥於折腰而罷歸,一生貧寒,對黑暗現實不滿。晚年著成我國第一部神話長篇小說《西遊記》,既寄托了他濟世匡時的願望,也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傑作,其藝術性標志着我國浪漫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高峰。講的是唐三藏的故事。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昆山(江蘇)人,後徒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傢,60 歲中進士,官任南京太僕寺丞。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於敘事,有《震川先生集》。《項脊軒志》選自《震川文集》。
湯顯祖,江西臨川人,明代戲麯傢,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稱《還魂記》)。劇作多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
馮夢竜,字猶竜,號墨憨齋主人,長州(江蘇)人,明代文學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恆言》,改編為影片《秋翁遇仙記》。
徐宏(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江蘇)人,明代旅行傢,地理地質學家和遊記散文作傢,著有《徐霞客遊記》,該書是日記形式的遊記散文,是我國第一部日記體遊記。書中作者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被稱作“古今紀遊第一”,《遊黃山記》出自本書。(黃山,在安徽省境內,有四絶:奇鬆、怪石、雲海、溫泉。)
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戲麯理論傢、劇作傢。《芙蕖》節選自《李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中的“種植部”。
蒲鬆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方苞,字靈臯,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傢,官至禮部右侍郎。為桐城派創始人。散文多為經說、序跋、書信、應酬之作。
吳敬梓,字敏軒,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說傢,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55 回。
曹雪芹,名,字夢阮,號雪芹,祖籍豐潤(河北),生於南京,清代小說傢,以十年時間從事《石頭記》(即《紅樓夢》,又名《金玉緣》)的創作,全書未成,病而卒,後四十回為高鶚(è)所續,全書120 回,屬於章回體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袁枚,字子纔,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傢、曾任知縣,辭官後於江寧(南京)小倉山下修築隨園定居,自號倉山居士。《祭妹文》選自他的《小倉山房文集》,還著有《隨園詩話》。
姚鼐,字姬傳,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傢。安徽桐城人,是繼方苞、劉大木魁之後“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闡明儒傢的“義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論。《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其中“雪中觀日”一段,尤為後世稱道。
龔自珍,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傢、文學家,官至禮部主事,後辭職南歸。深於經學、文學和史地學,為“今文學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運動先驅之一。己亥年(道光十九年)歸途中寫了315 首絶句,總題為《己亥雜詩》。表達對國事的感慨與生平經歷的哀樂。
劉鶚,字鐵雲,筆名(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鎮江)人,清末小說傢,通數學、醫術、水利等,他的《老殘遊記》是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吳趼(jiǎn)人,號沃堯,字繭人,後改趼人,廣東南海(廣州)人,因居佛山鎮,又自稱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說傢。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李寶嘉,號伯元,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清末(近代)小說傢,他的《官場現形記》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曾樸,字孟樸,江蘇常熟人,近代小說傢,通法文。所作《孽海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戊戌維新的領袖,政治傢、文學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出自《飲冰室合集》。 |
|
正史類:
二十六史:
《史記》西漢•司馬遷撰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漢書》東漢·班固等 唐·顔師古註
《後漢書》南朝·范晔
《三國志》西晉·陳壽 南朝·裴鬆之註
《晉書》 唐·房玄齡等
《宋書》南朝梁·瀋約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梁書》唐·姚思廉
《陳書》唐·姚思廉
《魏書》北齊·魏收
《北齊書》唐·李百藥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隋書》唐·魏徵等
《南史》唐·李延壽
《北史》唐·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宋史》元·脫脫等
《遼史》元·脫脫等
《金史》元·脫脫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張廷玉等
《清史稿》民國·趙爾巽等
《新元史》民國·柯劭忞 |
|
- n.: Chinese history
|
|
漢字 | 歷史人物 | 物理化學 | 夏朝 | 佛教百科 | 歷史 | 人物 | 政治 | 民主 | 百科辭典 | 新中國 | 百科知識 | 商朝 | 古代後妃 | 明朝 | 名將 | 百科大全 | 清朝 | 清史 | 漢服 | 民族歷史 | 服裝史 | 官員 | 名人 | 更多結果... |
|
|
中國歷史(下) | 中國歷史上 | 中國歷史是 | 圖鑒中國歷史 | 重讀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故事 | 中國歷史圖譜 | 反談中國歷史 | 快讀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速讀 | 中國歷史常識 | 中國歷史學會 | 中國歷史年表 | 中國歷史朝代 | 中國歷史地理 | 中國歷史人物 | 中國歷史簡編 | 中國歷史領土 | 中國歷史小說 | 中國歷史名人 | 進士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著作 | 中國歷史文化 | 中國歷史學家 | 中國歷史遼代 | 中國歷史戰爭 | 中國歷史紀年 | 中國歷史事件 | 在中國歷史上 | 中國歷史上的 | 是中國歷史上 | 中國歷史風雲錄 | 中國歷史的宿命 | 中國歷史的屈辱 | 知道點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小百科 | 中國歷史文章網 | 中國歷史一本通 | 中國歷史與文化 | 中國歷史研究法 | 中國歷史博物館 | 中國歷史朝代表 | 中國歷史地圖集 | 中國歷史大辭典 | 中國歷史日食典 | 中國歷史學年鑒 | 中國歷史年歷表 | 中國歷史地理學 | 中國歷史盆人物 | 中國歷史的後門 | 中國歷史十五講 | 中國歷史紀年表 | 中國歷史大事典 | 中國歷史教科書 |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 中國歷史中的佛教 | 中國歷史地理研究 |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 | 中國歷史體係新論 | 中國歷史學年鑒2001 | 每天讀點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學年鑒2000 | 中國歷史發展軌跡 | 中國歷史紀年簡表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 中國歷史朝代簡表 | 中國歷史名茶大全 | 中國歷史文化禮儀 | 細說中國歷史叢書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 中國歷史文化遺跡 | 中國歷史文化遺産 | 中國歷史地理論綱 | 中國歷史文化協會 | 中國歷史大智慧册 |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 中國歷史盛衰之交 | 中國歷史人物康德 | 中國歷史的枕邊書 | 中國歷史上的蝗災 |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 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 | 改變中國歷史的三位女性 | 留美生與中國歷史學 |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 | 改變中國歷史的文獻 | 他們改變了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專業漢語教程 | 中國歷史宮殿故宮之謎 | 中國歷史年代標尺圖 | 中國歷史時期海岸綫的變遷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韓城 | 影響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 |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個女人 | 破解中國歷史十大死結 |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件大事 | 你不可不知的中國歷史故事 | 毛澤東評說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速度(圖文版) | 中國歷史的隱秘法則 | 中國歷史中的情感文化 | 中國歷史文化未解之謎 | 中國歷史人物未解之謎 | 影響中國歷史的88件大事 |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 | 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 | 元亡明興-中國歷史大變局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女性傳奇 | 20世紀中國歷史考證學研究 | 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 中國歷史時期沙漠的變遷 |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名人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帝王傳奇 | 廣州(精)/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 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 | 中國歷史上的娃娃皇帝 |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 郭沫若中國歷史學奬 |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 中國歷史文獻目錄學 | 郵票再現中國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歷史四十九大謎 | 中國歷史上的厚與黑 | 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 | 《中國歷史簡編》 | 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 |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 | 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 | 中國歷史大講堂西周史話 | 中國歷史大講堂秦漢史話 |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啓示 | 世紀中國歷史考證學研究 | 中國歷史大傢族係列叢書 | 中國歷史人物CBA球員 |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 |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 | 中國歷史文獻學史述要 | 年中國歷史盛衰之交 | 中國歷史中的博弈術 |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 |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明史 | 中國歷史的謊言與真相 | ▲中國歷史人物:康德 | 三、中國歷史上的蝗災 | 中國歷史上的執政太後 | 三中國歷史上的蝗災 | 中國歷史文化與民俗 | 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 | 拍案說史中國歷史的經驗與教訓 | 拍案說史中國歷史的傳奇與流言 | 拍案說史中國歷史的暗角與拐點 | 拍案說史中國歷史的策略與方法 | “玻璃座鐘”一座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鐘 | 六朝到明清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畫傢 | 顛覆歷史-中國歷史上的49個謎 | 中國歷史大講堂“西周史話” | 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 | 母儀天下(圖說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五大皇后彩圖版) | 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 | 女人天下——中國歷史上的執政太後 | 誰殺死了秦帝國——在陽臺上讀的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大辭典:音序本(上中下) | 中國歷史時期東部平原的水係變遷 | 中國歷史時期主要農業區的變遷 | 中國歷史大講堂“秦漢史話” | 你應該知道的中國歷史文化100人 |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啓示 | 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學術討論會 | 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經典戰役 | 中國中學生百科全書:中國歷史 | 中國孩子最應知道的中國歷史故事 | 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與中國歷史 | 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上的生存遊戲 | 隔墻有耳:中國歷史中的告密往事 | 權力臉譜:中國歷史名人的假面舞會 |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和植被的變遷 | 六朝到明清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畫傢 | 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 | “玻璃座鐘” 一座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鐘 | 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佈和遷徙 | 源頭活水:日本當代歷史小說與中國歷史文 | 誰殺死了秦帝國在陽臺上讀的中國歷史 | 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學術討論會 | 女人天下中國歷史上的執政太後 | 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身體的媚術 | 非正式財政與中國歷史弈局:亞財政 | 中國歷史博弈中的叢林法則:破局 | 755年——中國歷史盛衰之交 | 局道:中國歷史中的博弈術 | 影響近代中國歷史的外國人:洋人舊事 | 中國歷史的謊言與真相:羅馬與長安 | 中國歷史的枕邊書:柏楊曰 | 兩千年中國歷史中的風雲變局:喋血的權杖(精選) | 中國歷史上的執政太後女人天下 | 另類觀察中的晚近中國歷史的底稿 | 中國歷史的枕邊書柏楊曰 | | | 更多結果... |
|
|
華夏 | 二十四史 | 臺灣歷史 | 柴楨 | 金文 | 甲骨文 | 吳南 | 喬達 | 朱輔 | 周應合 | 鄭汝諧 | 趙術堂 | 章琰 | 張瓚 | 張誥 | 俞橋 | 徐自明 | 徐鼎 | 徐存 | 吳栻 | 王洪緒 | 施士潔 | 逯中立 | 陸正 | 林用中 | 林夔孫 | 連文鳳 | 蔣坦 | 賈田祖 | 賈銘 | 黃獻 | 顧源 | 杜臻 | 陳虞之 | 陳俞 | 陳天瑞 | 陳裴之 | 陳大猷 | 晁瑮 | 朱壬林 | 鄭石橋 | 鄭敦謹 | 章一第 | 章曠 | 張剋嶷 | 張渙 | 張符 | 張爾葆 | 張篤行 | 曾釗 | 曾懿 | 曾燦 | 越林 | 裕瑞 | 瑛寶 | 奕繪 | 伊闢 | 許永 | 許珏 | 許箕 |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