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杭州 >杭州市區 | 杭州風景名勝 > 中國絲綢博物館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中國絲綢博物館投訴電話杭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71292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國傢級展館,分為:序幕廳、文物廳、民俗廳、蠶桑廳、製絲廳、絲織廳、印染廳、現代成就廳、以及友誼商場等部分,全面展示了中國絲綢文化的歷史與現實面貌。交通:乘遊3路到絲綢博物館站下。門票:5元,學生票2元
基本概況
  中國絲綢博物館 位於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國絲綢博物館,是第一座全國性的絲綢專業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於1992年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原國傢主席江澤民為該館題詞:“弘揚古蠶絹文化,開拓新絲綢之路。” 館內的基本陳列於2003年作了全面的調整,主廳講述的是一個關於中國絲綢的故事,主要講述絲綢的起源和發展、絲綢的主要種類、絲綢之路及絲綢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占據的地位。染織廳和現代成就廳分別展示了古代織機發展的歷程和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絲綢生産、科研和對外貿易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館內還設有臨展廳,舉辦各類臨時專題展覽。 中國絲綢博物館還擁有一支頗具實力的研究隊伍,並成立了中國古代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該中心在絲綢文物鑒定、修復等研究領域領先於全國,其學術交流活動正走嚮世界。 中國絲綢博物館環境優雅,建築風格柔美飄逸,館內桑園染草,小橋流水,讓人們盡情領略大自然的風光。
  該館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五千年的絲綢歷史及文化,其基本陳列包括:序廳、歷史文物廳、蠶絲廳、染織廳、現代成就廳等五部分。館內藏有自新石器時代起各朝代與絲綢有關的歷史文物,特別是出土於絲綢之路沿途的漢唐織物、北方草原的遼金實物、江南地區的宋代服飾、明清時期的官機産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織物等。此外,還有衆多的民族文物和現代文物,蔚為大觀。
  序廳的造型是一座高聳於大廳中央的宋代提花織機模型。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提花機型,代表着中國古代絲綢的卓越地位。序廳的左右兩壁分別是絲綢年表和絲綢之路的展示圖,後壁則直觀地概括了中國絲綢優良的性能和産銷量均居世界首位的喜人成績。
  序廳兩側的文物廳,集中展示了五千年絲綢文物的精華,廳內恆溫恆濕的環境,為嬌貴的絲綢文物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條件。歷史文物廳按時代分為兩個廳:一廳主要介紹從新石器時代到宋遼元時期絲綢發展的歷史;二廳則專門展示明清絲綢皇傢傳世珍品及考古出土實物。
  染織廳建在一座座極具地方與民族特色的建築物內,展現了各民族的傳統織機。如臥機、丁橋織機、傣錦機、和田機、竹籠機和綾絹機等。你可以拿起梭子坐在這些古老的織機前,親自體驗手工織綢的艱辛。
  蠶絲廳中展示的內容可以讓你了蠶吐絲結繭的秘密。現代成就廳則展示了建國五十年來我國在絲綢生産、科研和對外貿易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在這裏,你可以欣賞到以絲綢為載體製作的各類工藝品和一些極富收藏價值的絲綢新品。
  經過多年努力,該館已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絲綢的收藏、研究和鑒定中心以及弘揚絲綢文化、拓展國際旅遊的彙聚點。我們深信,中國絲綢文化將由此得以更廣的傳播和發揚。
地理位置
  中國絲綢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前、蓮花峰下美麗的西子湖畔。
占地面積
  占地五公頃,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占地五公頃,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
館史回顧
  1987年12月28日,在美麗的西子湖畔、玉皇山下,中國絲綢博物館奠基動工。在籌建過程中,得到了全國文博界、絲綢界、港澳同胞及海外友人的鼎力相助,共花費2000餘萬元,經過四年的風雨兼程,於1992年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自開館以來,已成為嚮世界各國朋友宣傳中國古老文明和改革開放以來絲綢業取得成就的重要窗口及研究絲綢文化的學術基地。作為省、市精神文明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了衆多的國內外朋友和大中小學生前來參觀,並接待過多位國傢領導人和國外元首。
  開館以來,舉辦了各類文物展覽和專題展覽,以宣傳絲綢文化。
  為使陳列展覽更有趣味性、科學性,1997年在原有的陳列基礎是進行了修改。將原來的序廳、歷史文物廳、民俗廳、蠶桑廳、製絲廳、絲織廳、印染廳、現代成就廳壓縮為:序廳、歷史文物廳、蠶絲廳、染織廳、現代成就廳。2003年在浙江省文化廳和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進行全面調整。
  經過多年努力,已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絲綢的收藏、研究和鑒定中心以及弘揚絲綢文化、拓展國際旅遊的彙聚點。中國絲綢文化將由此得以更廣的傳播和發揚。
展館設置
  (1)序廳
  引導觀衆進入主題的序廳,起着凸現博物館的特性和桑蠶絲帛主題的作用:大廳正中的蠶繭抽象模型、其背後綉的桑葉紋理的巨大亂針綉、絲筒吊頂、象徵經緯綫平紋交織的木格柵和左右兩側的玻璃版面分別簡要介紹蠶、桑、絲、綢和絲綢年表,使觀衆在參觀之始就對絲綢生産及中西絲綢發展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理解後面的展覽提供技術支持。
  (2)絲綢廳
  陳列分“前言”、“絲綢的起源與發展”、“絢麗多彩的中國絲綢”三部分講述絲綢的發展歷史和絢麗多姿的織染綉品。1、“絲綢的起源與發展”通過“起源與初創——創新與成熟-融匯與發展”子單元的展品與圖板的有機結合,展現中國絲綢五千年發展史的三個重要階段。 2、“絢麗多彩的中國絲綢”分“形形色色的絲織品種——五彩繽紛的印染織物——美輪美奐的絲綢綉品——寓意豐富的絲綢紋樣”四部分,通過展示綾、羅、綢、緞、錦等歷代織綉精品、明清官營織造匹料及絲綢品種的組織結構放大模型,並安置織物觀察臺和“綉房”場景,更生動直觀地嚮觀衆解答什麽是綾、羅、綢、緞,什麽是織、染、綉。
  (3)絲綢之路連廊
  通過大型古代絲綢之路地圖和絲路出土的漢唐織物珍品的展示,再現了著名的草原陸路絲路、海上絲路等四條絲路的具體走嚮及新航路開闢後的絲綢之路和它們所帶來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為彌補絲綢之路內容在靜態場景的不足,精心製作了絲綢之路DVD錄像片,並在展區中開闢小放映室播放該片。
  (4)服飾廳
  分“遵神循禮——錦衣綉服——傢常日用”三部分,以絲綢服飾與歷代微縮服裝人物模型、圖板、象徵性復原場景相結合的形式,形象地詮釋絲綢在古代社會的功用,展現戰國至清代流行的襖裙袍服、補服、竜袍等宮廷華服和傢常日用綉品。
  (5)蠶桑廳
  主要展示蠶的自然屬性,采用科普教育的半封閉式陳列,通過“神奇的變化”、“傢蠶最愛吃桑葉”、“蠶體的奧秘”、“蠶繭”、“蠶絲”、“美麗的吐絲昆蟲”、“蠶農的傢園”、“蠶桑利用”等八個方面揭示從蠶到絲的奧秘。以桑、蠶、蛾標本與色澤豔麗圖板為主要展陳手段,大量采用多媒體形式,安置了數臺觸摸屏來展示蠶選擇桑、蠶結繭過程、蠶器官及蠶鄉蠶俗。
  (6)染織廳
  以絲綢的織造、染色工藝為主綫,以織具模型形象生動地讓觀衆瞭解中國古代絲綢染織生産過程。展覽分“工藝流程”、“絲綫加工”、“機杼原理”、“織機脈絡”、“染色體係”五部分。此廳還設立“學習園地”展區,觀衆可在此動手製作絲綢工藝品,切身感受絲綢手工製作帶來的無窮樂趣。同時在多媒體上安裝“ZIS素織物計算機設計係統”,觀衆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織物組織和織物圖案的設計,以培養觀衆的紡織品設計興趣。
  (7)織造坊
  這是一個全開放式陳列廳,以織機的現場操作表演為主,展示目前仍在生産的民族、民間織機及復原的古代織機。按復原織機、江南染織、少數民族織機為主題來安排13臺種類各異的織機,動態的表演展現了我國古代織機的高超技藝,具有強烈的感染效果。
如何到達
  公交12路、809、遊3直達。
開放時間
  8:30—16:30
館藏精品
  織物
  1 羅地壓金彩綉山林雙鹿
  2 獨窠牡丹對孔雀紋綾
  3 五蝠捧壽雕花漳絨
  4 藍地蟒袍料
  5 團竜紋清水頭巾
  6 鬆竹梅紋綺
  7 花樹獅鳥織成綾
  8 紅色蝶繞寶花綾
  9 十樣花印花絹
  10 緋色絹片
  11 樹葉錦
  12 彩條紋羅
  13 續世錦
  14 延年益壽長葆子孫錦
  服飾
  1 青緞地彩綉折枝花卉夾褂
  2 麯水雲鶴紋緙絲竜袍
  3 盤金綉獅子方補
  4 雜寶花羅裙褲
  5 杏林春燕紋扇套
  6 夫妻雙雙把傢還紋抹胸
機構設置
  俞志達 館 長
  徐德明 副館長
  趙 副館長
  周也印 副館長
  張 毅 辦公室主任
  俞敏敏 社會教育部主任
  金 琳 陳列保管部主任
  汪自強 技術部主任
  周關康 保衛部主任
  中國古代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