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詩人: 林景熙 Lin Jingxi 柳下一瓢酒,湖風散積陰。 晴舒生物命,春酌化工心。 鶯語調寒燠,花妝定淺深。 悠然情性會,宇宙入孤吟。 唐德宗貞元五年,下詔廢除正月晦日之節,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 Tang Dezong Zhenyuan five years, issued an edict repealing the section Huiri to February started this festival for the Chinese and 唐德宗 貞元 五年,下詔廢除正月晦日之節,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 。是日民間以青囊盛百𠔌瓜果種互相贈送,稱為獻生子。裏閭釀宜春酒,以祭 勾芒神 ,祈求豐年。百官進農書,表示務本。見《新唐書·李泌傳》。 宋 楊萬裏 《二月一日郡圃尋春》詩:“中和節 裏半春天,一拂清寒半點暄。” 早春二月,大地回春。農歷二月初二乃是古代的“中和節 ”,亦稱“春竜節”、“青竜節”。
“二月二,竜擡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竜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其源起當在原始社會的神話之中。衆所周知,華夏先民把創世英雄伏羲尊為“竜的化身”,把“竜”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徵。《易經》乾卦中“見竜在田”即指田野裏安眠的“竜”,鼕去春來、萬象更新,“竜”蘇醒了,擡起頭來欣迎美麗的春天,於是,以“竜的傳人”自居的子民們,便開始了春耕……過去,人們在這一天照例用青囊盛百𠔌瓜果互相贈送謂“獻生子”,農傢自釀“宜春酒”祭勾芒神以祈豐年,朝廷百官都進農書表示務農……舉國上下都在“春祈”中寄托“四季平安”和“五穀豐登”的希望。
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鼕眠中醒來,傳說中的竜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竜擡頭。古時竜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藉竜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竜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竜為名。吃水餃叫吃竜耳,吃春餅中吃竜鱗,吃麵條叫吃竜須,現在的“竜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竜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綫,據說是為了避免傷竜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墻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中和節 ”這個名字則始於唐貞元五年(公元789年)。當時,德宗皇帝李適下詔,廢除正月晦日之節而建“中和節 ”。《禮記·中庸》雲:“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節 ”以後人們便要投入緊張的春耕了。武進民諺雲:“二月二,葫蘆茄子齊下地”,到此時令,各種瓜果蔬菜均需播種了。
人們在“中和節 ”祭祀的“勾芒神”是傳說中的一種主管樹木的神,《尚書大傳》曰:“東方之極,自碣石東至日出搏木之野,帝太神勾芒司之。”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則說:“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竜。芒之為言萌也。”正是迎春 和萬物生長的象徵,明代楊慎《春雨》詩云:“春雨掩柴扉,勾芒力尚微。”清代“農歌”:“中和節 慶竜擡頭,春祭勾芒祈豐收;白天耕田忙播種,夜裏切草喂牲口。”
總之,不管是“竜擡頭”,還是“中和節 ”,都是圍繞着春耕的,它是服務於農耕社會的重要農事節令。雖然這古老繁鎖的民俗事象今已逐步淡化,但作為農耕節令,將永留人間。
每當春竜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傢傢戶戶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傢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竜”。這一天,傢傢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竜頭”、“吃竜膽”、“金豆開花,竜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春竜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竜王,三年內不得嚮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竜王聽着民間人傢的哭聲,看着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絶,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竜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竜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竜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傢傢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竜王擡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嚮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傢傢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衹好傳諭,詔竜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鼕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中和節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竜擡頭”的諺語。在北方,二月二又叫竜擡頭日,亦稱春竜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象成一條南北伸展的巨竜,由30顆恆星組成。
恆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竜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竜;而過一段時間以後,地球的位置轉移了,巨竜星座又會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
當被稱為“竜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於地平綫上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的標志。而此時,恰逢我國農歷二月雨水節氣前後,由此産生了“二月二,竜擡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天文專傢解析“二月二、竜擡頭”
農歷的二月初二,這一天在民間稱“二月二、竜擡頭”,象徵着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那麽,“竜”在哪裏?它是怎樣“擡頭”的?天文專傢對此進行瞭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說,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
所謂“垣”就是“城墻”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着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佈着“四象”:東蒼竜、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竜,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着季節轉換。每到鼕春之交的傍晚,蒼竜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鼕之交,朱雀上升。
蒼竜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竜頭上的兩衹犄角。“角宿” 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竜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着竜爪。竜爪後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竜的心髒和尾巴。 孫君 農歷二月初一,從民俗上說是中和節 。
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春天衹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日。唐德宗時,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一為中和節 ,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並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唐德宗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 ”。這一天,官員休假一天,民間則以青布口袋盛百𠔌果實,互相贈送,號稱“獻生子”。當時的京城還以江米製成糕,叫“太陽糕”,用來祭祀太陽。
中國古代祭太陽神,有三個時間: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老北京人說農歷二月初一中和節 是太陽的生日,到這一天百姓要祭太陽。各自在傢中祭祀設香案,也有的還擺上太陽星君和神馬。還要請“太陽糕”來作為供品,碼放於盤中置於供桌中央,以此來報答太陽神的恩澤。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說法,由男性傢長率男性傢眷面嚮東方太陽膜拜。在這天祭祀太陽,是唐德宗鼓勵農桑,祈禱豐收之舉。明清時期,每到這一天,皇帝都要舉行隆重的“禦耕”儀式,親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視農業,並象徵性地賜給農夫百𠔌;在民間,親朋好友則暢飲中和酒,祭日神,並互贈刀尺,勉勵耕作。這些反映了古代社會中,人們乞求豐收歲稔的願望。二月初一這一天,按照老北京的民俗,傢傢戶戶在這個日子衝着太陽打掃傢裏的衛生,清理春節期間的對聯。熱鬧了一個多月的春節年禧期結束了,傢中貼的對聯、挂箋、福字……有的髒了、破了,而這些舊了的對聯、挂箋、福字不能讓它們在門口放上一年,中和節 就是清理的時候。舊對聯、挂箋、福字在這一天可以拿下來,嚮着太陽方向燒掉,是送給太陽的錢糧。傢傢都以清潔的面貌迎接新春大忙。清代的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中詳細記載了北京過中和節 時的情景:“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挂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太陽糕是每個傢裏必請的供品,即使手頭拮据也總要請幾塊太陽糕應個景兒,以圖吉利,祈求吉祥。太陽糕一般使用和好的糯米粉壘放成多層,層與層之間撒上黑糖,再加些青紅絲等,上面用紅麯水印昂首三足雞星君(金雞)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壓出“金烏圓光”代表太陽神。太陽糕每五塊為一碗,頂端還插有一隻寸餘高的面捏小雞,十分喜氣,很受市民歡迎。賣太陽糕的一年衹能做一次太陽糕生意。北京的糕點鋪元宵節後便開始製作太陽糕;一些小販亦自製太陽糕,提前兩三天開始出售,於是“供佛的太陽糕啊”叫賣聲隨處可聞。當時北京左安門內的太陽宮,每逢二月初一,人們聚在那裏要熱鬧一天。
民間是農歷二月初一吃太陽糕的風氣最盛於清初。常人春先生所著《老北京的年節》一書中說“據說明朝之後,庶民為紀念末代皇帝崇禎,假托祭祀太陽真君而設的,依次來寄托清兵入關之後,廣大漢民的故國之思。”據說清代宮門口外有一傢專做年糕的小店,喚做“袁記齋”。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現已耄耋之年的“年糕袁”傳人袁仲山,自小便在那裏跟着大人學做年糕。那時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這裏批購太陽糕,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中和節 民間祭日、春分皇帝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續至明清。因中和節 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後世便有人把二者混為一談了。
二月初一太陽糕
止敬
陰歷二月初一是傳統的中和節 ,所謂“中和”指不偏不倚,儒傢認為喜怒哀樂的情感未曾發時叫“中”,若情感發出來,但沒有偏頗,很中肯,叫“和”。人的道德修養能夠達到中和,就是進入一種和諧的境界,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相安無事。
吳自牧《夢粱錄》載,中和節 這一天“民間以青囊盛百𠔌、瓜、果種子,相問饋,號為獻生子。裏閭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豐年。百官進農書,以示務本。”古代術數傢用青囊裝物寄予一種美好的意願,人們互相贈送優良瓜果種子,用以預祝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我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每逢中和節 這天,天不亮時京城沿街就響起了吆喝聲:“太陽糕噯,太陽糕!”這個人的叫賣聲過去不久,又有一個小販高喊:“太陽糕噯,太陽糕!”這是怎麽回事呢?原來,民間很早以前就傳說,二月初一是太陽星君的生日,京城舊俗於當日日出時在院內設香案供太陽糕三五碗,並焚香嚮東遙拜。據《清稗類鈔》記載,太陽糕是“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民國時期,糕的開頭有所改變,為二寸大小的長方塊,內包豆沙餡。糕上的小雞原樣保留,還塗上了色彩,使小雞更加逼真。糕上的小雞大約是脫模於傳說中太陽中的一隻三足烏鳥,緣於上古的神話。因此,無論糕形怎麽樣,小雞不能變,它是太陽的象徵。清代宮門口外有一傢小店叫“袁記齋”,最早創製了“太陽糕”。“太陽糕”原為“小雞糕”,是打上小雞戳記的一種普通糕點。這糕點進了宮,慈禧太後嘗到認為不錯,雞打鳴,太陽升,吉祥,遂將糕名改作“太陽糕”。傢傢百姓二月初一吃太陽糕,是為了求吉利。
中和節 始於唐,德宗曾下詔說:“四序月,勾萌畢達,天地和同,俾其昭酥,宜助暢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 。”從這裏看不出中和節 的最初製定與上古關天太陽的神話有什麽淵源。
不過,《山海經·海外北經》中有一則神話,與太陽有關:“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與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為什麽這麽一位誇父英雄卻沒有成為節日的紀念,而一隻“三足烏”化身的小雞,人們不僅為它塑像,還描上了美麗的色彩了呢?這原因是被另一則傳說所取代。漢代王充《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在《淮南子》中說:“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九個太陽被射落了,衹剩一個太陽,那裏面的三足烏成為了精靈,後來人們把三足烏當成了日中神禽。
英雄與寵物的冷熱失衡,就像太陽糕的神話一樣讓人要費一番心思去加以理解。太陽要過生日了,它不習慣吃蛋糕,還是供奉太陽糕吧! “二月朔,唐宋謂之中和節 。後雖不舉,而民間猶以青囊五穀瓜果之種相遺,謂之獻生子。”
——《中華全國風俗志》
“京師於是日(二月朔)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
——《帝京歲時紀勝·中和節 》
“二月初一,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十餘小雞,謂之太陽糕。”
——《燕京歲時記·太陽糕》 道縣中和節 肇茲中和節 中和節惟新 中和節寓山庵 奉和御制中和節 奉和禦製中和節 殿前明日中和節 中和節詔賜公卿尺 中和節日宴百僚賜詩 中和節 賜群臣宴賦七韻皇帝移晦日為中和節 中和節日步東園三首 試中和節 詔賜公卿尺詩 中和節 賜百官燕集因示所懷中和節 詔賜公卿尺(貞元八年宏詞)奉和聖製中和節 賜百官宴集因示所懷 奉和聖製中和節 麯江宴百僚 中和節 詔賜公卿尺貞元八年宏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