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 > 中原解放區
顯示地圖
中原解放区
  中原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自古以來乃兵傢必爭之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同志說:“自古誰得中原,誰可得天下。取得東北、華北再取得中原,就得到了全中國。”
  中原——北枕黃河,南抵長江,東連蘇魯,西接川陝,是聯結華北、華東、江南和西北的重要樞紐。在中原大地上,水有黃河、淮河、長江、漢水……山有大別山、大洪山、桐柏山、伏牛山等。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氣候溫和,物産豐富。
  在解放戰爭時期,從1945年10月到1949年6月,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原廣大人民,曾經兩次開闢和創建中原解放區中原解放區的創建和發展,對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原解放區3年又8個月的歷史,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945年10月到1947年5月。這個階段的大事有:
  1945年10月下旬,新四軍第五師、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隊、河南軍區部隊與冀魯豫軍區部隊一部會師於河南省的桐柏地區,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組建中原軍區,李先念任司令員,鄭位三任政委。1O月30日,中共中央决定,將鄂豫皖中央局改建為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徐嚮前未到職,鄭位三任代理書記。接着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初步形成中原解放區,下轄河南(又稱桐柏)、江漢和鄂東3個解放區、14 個縣。中原解放區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蔣介石急於搶占中原、發動內戰的緊急關頭創建的,是人民保衛抗日戰爭勝利果實、進行自衛戰爭的前哨陣地。
  蔣介石為了搶占中原這一戰略要地,進而挑起全面內戰,悍然撕毀國共兩黨簽訂的《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和“停戰令”,陸續派重兵圍攻中原解放軍。從 1946年4月起,蔣介石調集26個整編師30萬兵力,在中原解放區周圍構築6000 多座碉堡,挖戰壕及工事1O 萬多條,侵占城鎮鄉村1175處,使中原解放區縮小到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縱橫不到百裏的狹小地區內,面積不及原來的1/1O 。
  中原解放軍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領導下,恪守“雙十協定”和“停戰令”,以大局為重,力爭和平民主、盡量避免內戰。為此,中原軍區派出代表,同國民黨軍代表進行了6個多月的中原談判。可是,國民黨軍代表毫無和談誠意,以和談為幌子,邊談邊打,步步進逼,妄圖把中原區一口吞下去。
  蔣介石妄想一舉包圍殲滅中原解放軍,製造第二個“皖南事變”。為了粉碎蔣介石這個惡毒陰謀,中原解放軍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搶在國民黨軍發動總圍攻之前 , 發起了中原突圍戰役,實行戰略轉移。中原突圍是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重要戰役。中共中央軍委給中原軍區的電報中指出:“整個突圍戰役是勝利的,敵人毫無所得,你們這一行動已調動程潛、劉峙和鬍宗南3 部力量,給反動派以極大震動與睏難,故你們的行動關係全局甚大。”
  中原解放軍勝利突圍後,北路突圍部隊轉戰河南、湖北、陝西3省邊區,創建了豫鄂陝遊擊根據地。南路突圍部隊進至湖北省武當山區,創建了鄂西北遊擊根據地。這兩個根據地的軍民和中原突圍後留在原地堅持鬥爭的遊擊隊和人民,在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度過了非常艱苦的歲月。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中原局領導機關遷至延安。1947年1月,中原局在延安召開會議,嚮中共中央匯報工作。根據形勢的變化,中原解放軍於1947年春,相繼從黃河南的根據地,分批轉移到黃河北,到太嶽解放區休整。
  第二個階段,從1947年5月到1948年5月,這個階段的大事有:
  當全國解放戰爭即將進入第二年,人民解放軍即將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重要時刻,1947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晉冀魯豫中央局開會研究戰略進攻的準備工作。劉伯承、鄧小平等嚮黨中央建議成立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16日,黨中央復電同意,以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張際春、鄭位三、李雪峰、劉子久、陳少敏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人民解放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綫去 , 將戰爭引嚮國民黨區域,在外綫大量殲敵。”新的中原局的建立,就是為了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新的中原局在廣大人民群衆的大力支持下,挑起了實施戰略進攻,轉入外綫作戰,嚮南進軍,問鼎中原,奪取解放戰爭新勝利的千斤重擔。
  三軍配合,兩翼牽製,突破黃河,飲馬長江,逐鹿中原,將全國解放戰爭推嚮新階段,這是解放戰爭時期最為威武壯觀的一幕。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於1947年6月30日夜開始強渡黃河,實施中央突破,粉碎蔣介石的“啞鈴”戰略,旗開得勝,取得魯西南大捷。接着,抓住戰機,揮師南下,於8月7日夜,兵分3 路嚮大別山躍進。歷時21天,行程千餘裏,到達大別山區,像一把利劍直刺敵人心髒。通過戰略展開和戰略再展開,從9月到12月,同敵人進行了3個大回合的鬥爭,先後創建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漢4個新解放區。為了配合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陳(賡)謝(富治) 大軍於8月22日、23 日渡過黃河,迅速在豫西展開,經過隴海西綫、洛陽外圍、伏牛山東麓和平漢路南段“四戰四捷”, 創建了豫陝鄂解放區。陳(毅)粟(裕)大軍從9月26日開始,兵分5 路嚮豫皖蘇地區挺進,解放了廣大地區,很快使豫皖蘇區發展為橫跨3 省(河南、安徽、江蘇) 、環抱3路(隴海、津浦、平漢鐵路) 、面積6 萬平方公裏的解放區。劉鄧、陳謝、陳粟3 路大軍,風雲聚會,席捲中原,縱橫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經過4個月英勇作戰,殲敵19.5萬餘人,解放縣城近百座,創建了包括鄂豫、皖西、桐柏、江漢、豫陝鄂和豫皖蘇解放區的新的中原解放區 (1948 年6月,豫陝鄂解放區又分為豫西和陝南兩個解放區) 。
  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領導下,中原解放區在解放戰爭勝利形勢的推動下,各項建設事業蓬勃發展。在政權建設方面,1948年12月的統計,中原解放區轄有 7個解放區、34個專署、 1O個市、208個縣、1263個區、10.3858 萬個村,人口5357萬,土地9197萬餘畝。在經濟建設方面。廣大農村經過土地改革和減租減息,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通過落實黨的工商業政策,城鎮工商業很快恢復和發展起來。在大力發展人民地方武裝的同時,還多次開展了剿匪反霸鬥爭,保障了人民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在黨的建設方面,經過整黨和反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廣大黨員增強了黨性,各級黨組織的戰鬥力進一步提高。
  第三個階段,從1948年5月到1949年6月。這個階段的大事有:
  解放戰爭在中原勝利進軍的大好形勢,迫切要求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為此,劉伯承、鄧小平嚮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提出加強中原局和組建中原軍區的建議。5月9 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决定: 除華中解放區現轄境地外,凡隴海以南、長江以北、直至川陝邊區,均屬中原解放區。中原局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陳毅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為第二副司令員。陳毅仍兼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及政委。6月26日,黨中央、軍委致電中原局:以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張際春、李雪峰6人組成中原局常委,並同意鄧子恢任中原軍區第一副政委,張際春任第二副政委。中原局的加強和中原軍區的成立,對加強黨的領導,統一指揮中原地區的革命戰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原解放區,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迫使蔣介石不得不收縮戰綫,由全面防禦改為重點防禦。1948 年初,蔣介石將中原、華東、西北戰場劃分為20個綏靖區,實行分區防禦,在中原防禦體係中設了8個綏靖區。國民黨軍在中原的主力,組成6個兵團,共有兵力 37個整編師,連同非正規軍在內共66萬餘人。為了取得中原逐鹿的勝利,必須徹底粉碎中原敵人的防禦體係。為此,除堅持大別山區的艱苦鬥爭外,劉鄧、陳粟、陳謝3路大軍,密切配合,機動作戰,先後發起了洛陽、宛西、宛東、開封、睢杞、襄樊、鄭州等一係列重要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至1949 年1月1O日,進行戰略决戰,取得了殲敵55.5 萬餘人的淮海戰役的重大勝利,從而徹底粉碎了中原敵人的防禦體係,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原解放區
  為了統一領導中原解放區的各項建設和大力支援解放戰爭,1948年1O月23日,中原局嚮中共中央建議成立中原臨時人民政府。11月20日,中原局為召開中原臨時人民代表會議建立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嚮中原各界人民發出了建議書。1949年3月3日至6日,中原解放區臨時人民代表會議在開封召開,選出了由21 名委員組成的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委員會。接着,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宣告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主席鄧子恢,副主席吳芝圃、李一清。從此,5000 萬中原人民當傢做了主人,在解放的大道上邁出了更快的步伐。5 月 8日,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召開第二次政府委員會議,聽取鄧子恢主席和吳芝圃副主席的工作報告,並决定為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成立河南、湖北兩個省政府。經委員會充分討論,會議作出决議,任命吳芝圃兼河南省政府主席(5月27日牛佩琮任副主席),李先念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王任重任副主席。
  中原解放區既是解放戰爭的最前綫,又是人民解放軍的前進基地和直接後方。因此,廣大中原人民承擔了重大的支援前綫的任務。特別是在支援淮海和渡江作戰中,廣大中原人民從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貢獻。“革命戰爭是群衆的戰爭,衹有動員群衆才能進行戰爭,衹有依靠群衆才能進行戰爭。”歷史充分證明了毛澤東的這一英明論斷。
  1949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華中局,以適應革命形勢的進一步發展。6月7日,華中局正式成立,中原局同時撤銷。
  從1945年1O月到1949年6月,雖然衹有短短3年多時間,可是中原大地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1945年1O月,抗日戰爭剛勝利不久,人民迫切需要和平民主,休養生息,而蔣介石國民黨一心要打內戰,當時的中原大地“黑雲壓城城欲摧”, 敵強我弱,人民革命力量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和磨煉。1949年6月,解放戰爭勝利進軍,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决戰取得了偉大勝利。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過長江。全國勝利在即,這時的中原則是紅旗飄飄凱歌揚。曾任中原局書記的鄧小平同志,1984年3月25日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的談話中說:“你問我覺得最高興的是什麽 ? ……在我一生中,最高興的是解放戰爭的三年。那時我們的裝備很差,卻都在打勝仗,這些勝利是在以弱對強、以少對多的情況下取得的。”(《鄧小平文選》第三捲54頁)
  從兩次建立中原解放區的歷史進程中可以看出:我們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對敵鬥爭中所以能夠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進行的戰爭是正義戰爭。我們是為人民的解放而戰,為建立一個無産階級領導的人民大衆的新中國而戰。廣大中原人民為了全國人民的解放,全力支援雄偉壯觀的人民戰爭,纔使紅旗插遍中原大地,使中原解放區日益鞏固和發展起來。
  在共産黨領導下,中原解放區廣大軍民總是以大局為重,在革命的緊急關頭,不怕犧牲,勇挑重擔。在中原突圍前後,中原解放區軍民遠離老解放區,孤懸敵後,受到重重包圍和攻擊,在戰略轉移中吃盡千辛萬苦,遭受重大犧牲,但是牽製了數十萬敵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各解放區的鬥爭。1947 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取得魯西南大捷後,立即揮師南進,開始了千裏躍進大別山的戰略進攻。鄧小平同志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說:“這個擔子落在二野身上,整個解放戰爭最睏難的是挑這個擔子……主要的是撇開一切睏難,堅决地挺進一千裏,挑的就是這個重擔。”(《鄧小平文選》第三捲339-340頁)
  當時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的鄧小平同志,曾在給毛澤東主席報告中,根據中原新區工作實踐,嚮黨中央提出了今後部隊進入新區的7點建議:一是關於出發前的準備問題;二是關於展開問題;三是關於作戰問題;四是關於部隊進入新區後的供應問題;五是關於社會政策問題;六是關於建立地方武裝問題;七是關於幹部問題。這7點內容豐富、全面係統的建議,是開闢和建設新解放區的一套完整的科學設想,對勝利實現千裏躍進大別山,並在大別山站住腳和在中原開闢、建設其它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原解放區絶大部分是新解放區,如何從新區特點出發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是關係到中原解放區鞏固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在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中,曾一度出現 “左”的偏嚮。以鄧小平同志為書記的中原局,發現問題後及時進行糾正。1948年1月15 日、2月8日和3月8日,鄧小平同志接連數次嚮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報告中原解放區工作,如實反映“左”傾冒險急性病的表現和危害,並深入鄂豫等解放區調查研究,提出落實黨的新區政策的具體措施。為此,中原局發出“六六指示”, 全面係統地貫徹執行黨的新區政策,使中原解放區很快地鞏固和發展起來。這種既勇於實事求是、又善於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至今對我們仍有藉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