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中南民族大學投訴電話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直屬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的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座落於白雲黃鶴的故鄉——武漢南湖之濱。學校前身為中南民族學院,創建於1951年,2002年3月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學校占地1,600畝,現代化校捨面積66萬平米,校園內緑樹成蔭、花香四季,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現代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緻,湖光山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校園環境清幽秀雅。學校館藏圖書200萬册,擁有全國高校第一傢民族學博物館。
學校現有教職工1,545人,其中專任教師977人,正副教授500餘人,博士導師、碩士導師150餘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傢20餘人,省部級專傢和學科帶頭人40餘人。另長期聘請國內外兼職教授、客座教授60餘人。
學校始終堅持“面嚮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為黨和國傢的民族工作服務,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開設了文、理、法、工、管理、經濟、歷史、醫學、教育9大學科門類的54個本科專業、43個碩士專業和1個博士專業,其中2個一級學科碩士專業。有11個學科為省部級重點學科,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學校設有民族學、民族高等教育、女書文化、民族文化、土傢族、應用化學、等離子體、生物醫學工程、古典文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等30個研究所(中心)。近年來,學校共出版學術著作750餘部,完成科研項目500多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奬項90多項,發表科研論文9,000多篇。50多年來,學校已纍计培養了40,000多名各民族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他們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為維護民族團结與穩定,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南民族大學傑出的辦學成就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先後與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日本、俄羅斯、香港等1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近30所大學合作辦學,建立師生對等互訪機製,開展國際間科學文化合作研究,常年聘請外籍教師,招收留學生。
近年來學校事業獲得了飛速發展,2001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2002年學校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2003年9月,學校成為國傢民委與武漢市政府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1—2002年、2003-2004年連續2次被評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2005年5月學校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结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200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我校榮獲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南民族大學的辦學模式為我國民族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成功的範式。
中南民大人在團结奮進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秉承“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辦學理念,堅持走“質量立校、學科興校,人才強校,品牌榮校”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發揮優勢,彰顯特色,正朝着建設一流民族大學的奮鬥目標闊步前進。 |
|
學校中文全稱為“中南民族大學”
[英]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
民大校訓為“篤信好學 自然寬和”
篤信好學。語出《論語·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篤”,忠實、忠誠、專一之意。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禮記·中庸》),“小民篤於農,則財厚而備足。”(《管子·君臣下》)等。“信”在《論語》中共出現過38次,孔子認為,“信”是一個涉及做人、交友、社會、治病、取人、治國諸方面的倫理範疇,是其“剛、毅、恭、敬、忠、信、寬、敏、惠、勇”等“仁”的道德品質的重要內容之一。“篤信好學”中的信,指的是“信仰”、“信念、”“信心”之意。“篤信好學”,意指對道德和事業抱有堅定的信心,並勤奮學習。孔子認為,“篤信”與“好學”是一個人道德修養過程中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面。對真理的服從既要絶對“篤信”,還要“好學”。“學”指的是學習知識,提高認識,充盈其身。“人不學,不知道”。每個人衹有通過學習,才能提高道德認識,加深道德情感,完善道德修養。“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認為一個人儘管有上述“六言”的美德,但如果不學習,就會偏而不捨,産生“六蔽”,所以君子必須“學以致其道”。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好學堪為表率,正是他對學習重要性充分認識的緣故。
自然寬和。“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現代傑出的教育傢,“發展個性,崇尚自然”是他一以貫之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強調按照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實際來進行教育,要尚自然,展個性。為此,他反對在教學方法上的註入式教學,主張啓發式教學。強調要在教學中啓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重視學生自動、自學、自助、自己研究的方法。“寬和”在中國古代哲學典籍中雖不是一個獨立的名詞,但“寬”與“和”分開來用,含義頗豐。“寬”在古代哲學中是“仁”的內容之一,有寬弘、寬厚之意。寬弘意在寬之範圍、廣大,與寬廣相通。對物的寬弘表現在與萬物同體,不設界、不分內外、不分物我、與整個世界合而為一。對人的寬弘表現在能由己及人體諒別人,以為人皆有所愛,故擴充自己的愛,以為人皆有所短,故包容別人的短。寬厚意在寬之深度、深厚。《周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裏的“厚德”實際上一種寬厚、博大、充實的內容之美,與儒傢的仁愛有內在關聯。坤代表土地、母親。在大地上,“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大地使萬物生於自身,聚於自身,各種事物繁榮發展、生生不息、無不美好。所以,寬的根基是對於萬物(包括人)的愛,其表現是愛萬物,無條件的愛,愛自己、愛別人,甚至愛別人的缺點,展示出人內心的深厚、博大、充實。“和”的觀念發生很早。在《周易》之前,“和”的含義其一指社會、人際關係的和諧、和睦相親。其二指與“同”相對的“和”,意為雜多的統一、有差別的事物的和諧。《國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意即相同的事物在一起不能發展,不同的事物在一起相互作用,物才能充滿生命力,世界纔有多樣的統一。在《周易》中,上述觀點得到進一步發展,産生了“大和”的思想。“各正性令,保合大和”,是說萬物各有不同特性的生命,如果各按其特性而發展,彼此不相妨礙,萬物就能繁榮。《周易》的“和”把宇宙自然生命的和諧與人際關係的和諧看成是一致的。中國古代哲人認為“和”是萬物生成和發展的根據。老子的《道德經》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樂記》也講“和,故百物不失”,“和,故百物皆化。”《荀子》也講:“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說:“德莫大於和”,朱熹也說:“大和,陰陽會合衝和之氣也。”因此,“和”作為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據,是以萬物內部有相反、相異的力量的存在為前提的,而“和”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是以承認人與人的差異、個別性為前提的。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說君子在承認人的差異、不同的基礎上尋求統一、理解,而小人則強求同一,抹殺人的個別性。衹有把個別性、差異性都包含於自身,纔是真正的“和”。“寬和”作為校訓的一個重要內容,既包含有對人與物的愛、包容、理解,展示出人的內心世界的深厚、博大、充實;同時包含有對萬物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理解與追求,又展示出“和”的根基:一定要承認萬物的多樣性、個別性,這是“寬和”思想中所能發揮出的最有現代感的要素。 |
|
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直屬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的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於白雲黃鶴的故鄉——武漢南湖之濱。學校前身為中南民族學院,創建於1951年,2002年3月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學校占地1446畝,校捨面積70萬平米,學校館藏圖書250餘萬册,擁有全國高校第一傢民族學博物館。校園內緑樹成蔭、花香四季,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現代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緻,湖光山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學校現有55個民族的全日製在校生21402人,折合學生數達到22657人。教職工1807人,其中專任教師1093人。教師中,現有正副教授547人(其中首席教授2人),博士、碩士導師264人,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4人,省部級專傢32人,形成了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優化、素質較高、發展良好的師資隊伍。
學校始終堅持“面嚮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為黨和國傢的民族工作服務,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學校開設了9大學科門類的57個本科專業,10個專科專業;有覆蓋10大學科門類的碩士學位點44個,其中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2005年,學校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擁有民族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學校現有1門國傢精品課程,12門省級精品課程,3個國傢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2個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13門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品牌專業,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008年,學校成為“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學校設有少數民族經濟、女書、土傢族、應用化學、等離子體、生物醫學工程等48個研究所(中心)。“十五”期間,學校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050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40餘項;教學科研人員出版各類著作近200部,發表論文4000餘篇。學校高度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以“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校訓激勵學生奮發圖強,鼓勵學生全面發展。50多年來,學校已纍计培養了約60000名各民族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他們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為維護民族團结與穩定,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南民族大學傑出的辦學成就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隨着教育改革與開放的不斷深入,學校加快了對外交流、開放辦學的步伐。目前,學校已與美國的威斯康星Plattville州立大學、La Crosse州立大學,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北墨爾本高等技術學院,加拿大的聖·弗朗西斯·澤維爾大學,德國路德維希堡財政與公共管理大學,日本的東京學藝大學、文理大學、文教大學,韓國的全北大學、全州大學、慶熙大學、全南大學,法國波爾多四大等20餘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學校定期選派優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國外訪問、交流、學習,選派教師出國講學、進修和科學研究,也聘請外國專傢來校執教和開展合作,擴大了學校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
近年來學校事業獲得了飛速發展,2001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2002年學校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2003年9月,學校成為國傢民委與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2001—2002年、2003—2004年、2005—2006連續3次被評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2005年5月學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结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200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我校榮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再度榮獲優秀。
中南民大人在團结奮進的學校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不斷推動各項事業改革,改善辦學條件,增強辦學實力,提高辦學質量,為構建和諧校園,實現建設特色鮮明、人民更加滿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學的目標不斷奮鬥。 |
|
1950年,為了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的工作需要,滿足培養各少數民族幹部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發了《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試行方案》,方案明確提出了創辦民族學院,並對民族學院的培養目標,學製、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經費來源、學生生活待遇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1951年1月,中南軍政委員會遵照國傢政務院頒發的《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試行方案》的規定,委托中原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的前身)籌辦中央民族學院中南分院,並由中原大學副院長孟夫唐(1951年—1953年11月)兼任院長。同年四月開始選擇校址,經過三次移動,於12月最後確定校址在武昌洪山南麓(現湖北省軍區大院內)。
1951年5月,中南軍政委員會下達徵調學員通知,全中南地區總數為200人,徵調對象以行政幹部為主,主要培養縣、區級幹部(其中也有縣級文科科長及其他教育行政幹部),他們學習期滿後仍回原籍工作。所有學員全部學習6個月。從徵調的學員身份來看,一開始學校的定位在於幹部培訓方面,而學校也就相當於幹部進修“基地”。中央民族學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學員,於1951年八月開始入學,他們分別來自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包括苗、瑤、壯、黎、回、侗、毛南等11個民族。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主要衹有初中和小學文化,還有的是文盲。他們來自不同的區域,民族衆多,語言不通、風俗習慣互異,文化水平懸殊、宗教信仰不一,這給學院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但是能做好這方面工作,在當時來講有着極大的政治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952年7月新校捨的建設工作正式動工,同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首批建成行政樓、學生宿舍、教室等四棟樓房,這時學院遷入新校址。
1952年11月27日,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將中央民族學院中南分院改名為中南民族學院。由中南民族事務委員會領導,院長仍由孟夫唐兼任。第二期學員336人包括19個民族於1952年10月開始入學,並在洪山新校址舉行開學典禮。
中南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集中力量辦好中南民族學院,决定將1953年着手籌辦的廣東民族學院停辦,把已集中到該院的幹部、學員調到中南民族學院,作為中南民族學院的幹部和學員。1953年4月,廣東民族學院遷入中南民族學院。1953年7月,學院教職工達130人學員569人。學校組織形式由院、科、組三級改為院、處、科三級組織係統。另外還設立了院刊編輯委員會,領導院刊編輯出版工作。中南民族歌舞團則是院長領導下的附設機構,後並入中央民族歌舞團。
1953年十一月,孟夫唐辭去院長職務,後由中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熊壽祺兼任院長。1954年調李守憲出(1954年8月—1958年4月)任院長一職。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後,中南民族學院改屬中央教育部領導,湖北省教育廳代管。1956年秋開學後,中南民族學院在校學生達1062人。 |
|
校外環境
中南民族大學橫跨民族大道,位於武漢“光𠔌”腹地。學校西面南湖,北臨雄楚大道。東臨武漢科技學院,南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對面即為華中農業大學。
校內環境
中南民族大學校園基本上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區域:教學區,宿舍區,教工區。校園內緑樹成蔭、鳥語花香,現代建築與民族特色融為一體,與湖光山色相互映襯,構成了教學、科研和生活的優美精緻環境。 新建成大學生活動中心
住宿
學校內現有宿舍27棟,公寓15棟.另有校外當代學生公寓社區
餐飲
校內有包括學生食堂5個(第一、二、三學生食堂、清真食堂、大學生食堂),教工食堂兩個(大禮堂後為教工一食堂,東傢屬區內有教工二食堂)。
網絡社區
現有中南民大論壇、南湖蟲子論壇以及中南民族大學百度貼吧等。
文化傳統
南湖杯;社團活動月;大學生第二課堂;挑戰杯……
早操簽到;卓越走廊晨讀
南湖園交流 |
|
電影社 網球協會 資教工作站 法學研究會 社會工作協會 演講與口才協會
Pc聯盟 英語協會 創業者協會 挑戰杯聯盟 市場研究協會 未來管理者協會
辯論協會 廣告協會 羽毛球協會 乒乓球協會 公共管理協會 考研與就業協會
舞蹈協會 南湖棋社 計算機協會 月亮化石劇團 電子商務協會 聚賢人力資源協會
足球協會 電子協會 玫瑰園詩社 數學建模協會 六月航燈協會 管理信息工程協會
旅遊協會 日語協會 路標讀書社 晨曦女子協會 剪紙藝術協會 緑色環境保護協會
儒商協會 武術協會 採風文學社 影翼輪滑協會 五色土文學社 心理健康愛好者協會
排球協會 笛簫協會 飛翔漫畫社 青夢緣劇社 第七弦吉他協會 鄧小平理論研究協會
攝影協會 臺球協會 自車協行會 藝苑書畫協會 投資理財協會 情商協會
民族研究會 化學實驗創新協會 |
|
中南民族大學民大在綫 中南民族大學廣播臺 中南民族大學校報 中南民族大學民大論壇 中南民族大學南湖思政網 大學四年雜志
中南民族大學青年網 中南民族大學學工網 |
|
http://www.scuec.edu.cn/
中南民族大學主頁
http://news.scuec.edu.cn/
中南民大在綫
http://bbs.scuec.edu.cn
http://bbs.scuec.net
中南民大論壇
http://post.baidu.com/f?kw=%D6%D0%C4%CF%C3%F1%D7%E5%B4%F3%D1%A7
中南民族大學百度貼吧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九十三。
【學校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民院路708號
郵編:430074 |
|
◆新聞網
◆廣播臺
◆青年網
◆學工網
◆大學四年
◆南湖思政網
◆民大論壇
◆中南民族大學報 |
|
師資隊伍 | 外語學院 | 美院 | 中南民大 | 大學美術學院 | 民大美院 | 論壇 | 學生社區 | 學校論壇 | 學報 | 中南民族學院 | 民大論壇 | 武漢高校校園論壇 | 民大學子 | 玉環 | 建始 | 媒體 | 民大 | 武漢 | 文化 | 社團 | 剪紙藝術 | 笛簫協會 | 更多結果... |
|
|
中南民族大學校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 中南民族大學臺球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笛簫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電子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自行車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情商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剪紙藝術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辯論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心靈緑汀 | 中南民族大學藝術團 |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 中南民族大學武術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館 | 中南民族大學南湖思政網 | 中南民族大學人力資源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電子商務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教學部 | 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緑色環保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圖書館 | 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南湖蟲子論壇 |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計算與實驗中心 | 中南民族大學武漢神經科學和神經工程研究所 | 中南民族大學南方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 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 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電子商務學係 |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大學生鍋莊舞協會 | 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中南民族大學原中南民族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