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種名稱 _中華鼢鼠(凸枕型)
拉丁文名 _m.fontanieri
體長 : 14.5-25釐米尾長:4-6釐米
體重 : 200-450
食物 : 主要是植物的地下莖和塊根
生存年代 _晚中新世出現
生存地點 _東北亞
物種種類 _哺乳綱 mammalia 、鼠形亞目
簡介: 倉鼠科(cricetidae)嚙齒目中最大的一科。齒尖交錯排列,低冠到高冠,無根。自始新世出現後,迅速發展,成為新生代中晚期最重要的化石。③鼢鼠亞科(myospalacinae)東北亞特有的穴居較大鼠類。牙齒“w”型。中國華北土狀堆積中化石極多,為劃分地層的重要化石。自晚中新世出現後,牙冠逐漸增高,牙根退化至消失,頸椎逐漸愈合。依頭骨枕部的形式又分三類:凹枕型(已絶滅),如丁氏鼢鼠(m.gospalaxtingi);凸枕型,如中華鼢鼠(m.fontanieri)和平枕型,如東北鼢鼠(m.psilurus)。3個頭型曾被認為是平行進化的好例證。鼢鼠類可能起源於中國中新世的倉鼠類,如plesiodipus(更新倉鼠)。
藥用——
【藥 名】:中華鼢鼠
【來 源】:為倉鼠科動物中華鼢鼠全體。
【功 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主 治】:可用於溫病,邪入營血,高熱不退,斑疹隱隱,或治紅斑狼瘡,脾胃虛弱,納運失司,脘腹脹滿,大便溏薄。
【性味歸經】:辛、甘,寒。肝、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剋。或入丸散。
【 名】:原鼢鼠、鼢鼠、瞎老鼠、瞎獪、瞎老、瞎瞎、仔隆(《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廣泛分佈於我國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山西、內蒙、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捕獲後,剖腹,除去內臟,置瓦上焙幹,研末備用。
【拉丁名】: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milne-edward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
|
物種名稱 _ 中華鼢鼠(凸枕型)
拉丁文名 _ M.fontanieri
體長 : 14.5-25釐米 尾長:4-6釐米
體重 : 200-450
食物 : 主要是植物的地下莖和塊根
生存年代 _ 晚中新世出現
生存地點 _ 東北亞
物種種類 _ 哺乳綱 Mammalia 、鼠形亞目
簡介: 倉鼠科(Cricetidae)嚙齒目中最大的一科。齒尖交錯排列,低冠到高冠,無根。自始新世出現後,迅速發展,成為新生代中晚期最重要的化石。③鼢鼠亞科(Myospalacinae)東北亞特有的穴居較大鼠類。牙齒“W”型。中國華北土狀堆積中化石極多,為劃分地層的重要化石。自晚中新世出現後,牙冠逐漸增高,牙根退化至消失,頸椎逐漸愈合。依頭骨枕部的形式又分三類:凹枕型(已絶滅),如丁氏鼢鼠(M.gospalaxtingi);凸枕型,如中華鼢鼠(M.fontanieri)和平枕型,如東北鼢鼠(M.psilurus)。3個頭型曾被認為是平行進化的好例證。鼢鼠類可能起源於中國中新世的倉鼠類,如Plesiodipus(更新倉鼠)。
形態特徵:體型與鼴鼠極為相似,但較粗大,吻短鈍。耳殼不發達,隱藏於毛被之下。眼退化,極小。前足較細小,爪也相應地變得短小。第2、3趾上的爪接近相等。尾較東北鼢鼠長,被毛短白而密,外觀任可透視尾的皮膚。乳頭4對。
生態及經濟意義:廣泛棲息於農田、草原、幹草原、森林草原、黃土高原、高山草甸等生境內。食性很廣,主要以麥類、豆類、馬鈴薯、玉米、苜蓿、蔬菜及各種雜草為食。天敵主要是野貓、狼、狐、鼬、蛇類和鴞等。中華鼢鼠是農、牧、林區重要害鼠。中華鼢鼠盜食農作物禾苗和種子,啃食樹根、樹皮和苗木、破壞草原植被,對農、牧、林業危害極大。但其皮張輕柔,毛色緻密而帶絲光,可製衣服,售價很高。肉可食,亦可藥用。
國內分佈於甘肅、河北、山西、陝西、四川、湖北、青海和內蒙
藥用——
【藥 名】:中華鼢鼠
【來 源】:為倉鼠科動物中華鼢鼠全體。
【功 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主 治】:可用於溫病,邪入營血,高熱不退,斑疹隱隱,或治紅斑狼瘡,脾胃虛弱,納運失司,脘腹脹滿,大便溏薄。
【性味歸經】:辛、甘,寒。肝、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剋。或入丸散。
【 名】:原鼢鼠、鼢鼠、瞎老鼠、瞎獪、瞎老、瞎瞎、仔隆(《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廣泛分佈於我國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山西、內蒙、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捕獲後,剖腹,除去內臟,置瓦上焙幹,研末備用。
【拉丁名】: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Milne-Edward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
|
害鼠名中華鼢鼠
害鼠學名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
害鼠別名原鼢鼠、瞎老鼠、瞎瞎、瞎鼢、瞎獪、仔隆(藏語)
害鼠圖片
形態特徵體形粗短肥硬,呈圓筒狀。體長146-250毫米,一般雄性大於雌性。頭部扁而寬,吻端平鈍,無耳殼,耳孔隱於毛下,眼極細小,因而得名。四肢較短,前肢較後肢粗壯。其第二與第三趾的爪接近等長,呈鐮刀形,尾細短,被有稀疏的毛。全身有天鵝絨狀的毛被,無針毛,亦無毛嚮,毛色呈灰褐色,夏毛背部多呈現銹紅色,但毛基仍為灰褐色,腹毛灰黑色,毛尖亦為銹紅色,吻上方與兩眼間有一較小的淡色區;有些個體的耳部中央有一小白點;足背部與尾上的稀毛為污色。整個頭骨短而寬,有明顯的棱角,鼻骨較窄,幼體的額骨平坦,老年個體有發達的眶上嵴,嚮後與顳嵴相連,並延伸至人字嵴處。鱗骨前側有發達的嵴。人字嵴強大,但頭骨不在人字嵴處形成截切面。上枕骨自人字嵴嚮上常形成兩條明顯的縱棱,嚮後略微延伸,再轉嚮下方。門齒孔小,其尾端與前臼齒間沒有明顯的凸起,聽泡相當低平。第三上臼齒上後端多一個嚮後方斜伸的小突起,而內側的第一凹入角不特別深,因而與第二下臼齒極相似,衹是稍小一些。
生態特徵中華鼢鼠主要棲息於我國華北、西北各省區的農田、山林及草原中,特別喜歡在低窪土壤疏鬆濕潤而且食物比較豐富的地段棲息。垂直分佈可達3800--39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灌叢較少。通常分佈在同地的陰坡、階地和溝𠔌地等處退化的雜類草草地上;在農區,各類耕地中均有,尤其以種植土豆、莜麥和豆類農田中的數量較多。鼢鼠的洞穴結構復雜,地面無洞口,由洞道和老窩組成。中華鼢鼠的洞道可分為常用洞、草洞和朝天洞。常洞:是中華鼢鼠由老窩到草洞經常活動的通道,一般距地面10-40釐米,與地面平行,比較固定,彎麯多支,其直徑為7--10釐米,常洞中常有數量不等的臨時巢、倉庫和便所。臨時巢距地表約35--40釐米,直徑約12--15釐米,通常墊有幹草,是中華鼢鼠臨時休息的地方。倉庫多位於洞道的兩側,略呈亞鈴形,是貯藏食物之所 。便所的構造與倉庫相似,但較小,內有糞便。中華鼢鼠挖洞時,將洞內挖出的土,每隔一段距離推出洞外,形成小山狀的土丘。土丘位於洞道的兩側,但也有少數在洞道的上方。在某些特別疏鬆的地裏,將洞道內的土擠壓在洞道的兩側和頂部,地面沒有土丘,但在地面留下成串的隆起和嵴。草洞:是中華鼢鼠取食食物時所留下的通道,較淺,距地表約6-10釐米。從常洞通嚮地表,在地表留下具有龜裂紋的嵴,或尾呈土花狀態的小隆起,俗稱食眼。朝天洞:由常洞嚮下通到老窩的1--2條垂直或斜面的通道。老窩:常位於洞內較乾燥處,距地面深約50--180釐米,雄兔的較淺,雌兔的較深,在老窩中通常都有巢室、倉庫和便所。巢室較大,直徑約15--29釐米高約17--36釐米,巢呈盤狀,內墊軟草,構造精緻。倉庫位於巢室附近,2-3個不等,呈囊狀,約10-20X15-30平方釐米,常常貯存大量的食物。便所是老窩中一段短的盲洞,中華鼢鼠營單位獨居生活,通常每個洞係中居住一隻中華鼢鼠,但在鰵殖期雌雄的洞道相通,可在同一洞係中捕獲不同性別的個體,鰵殖期過後,這些溝通的洞道又被堵塞。幼鼠於分居之後,也營獨居生活。中華鼢鼠是典型的地下生活種類,終年在地下活動,衹有當暴風驟雨衝塌洞道或水灌入洞時,纔被迫到地面上來,但也有偶然到地面上來活動的現象。由於鼢鼠在地下活動,觀察它的活動時,衹能根據其在地面上活動留下的痕跡,如土丘、隆起的土嵴和土花來來加以判繼它的生活規律性。挖掘活動在春、夏、秋天都有,但以春、秋季最為頻繁,特別是在春季。初春地表尚未完全解凍時即已開始,至地表解凍後,青草返青時節,挖掘活動更為頻繁。4月初衹見地面出現少量的新土丘,4月中旬至5月初新土丘逐漸增多。這時正是它們的繁殖盛期,覓食及尋求異性的活動大大增強。6、7、8月份新土丘逐漸減少,地面上僅留下取食時所形成的土嵴和土花。秋季貯運鼕季食物,挖掘活動又趨頻繁。自9月初新土丘開始增加,9月下旬達到高潮,10月初新土丘逐漸減少,地面凍結後完全消滅。新土丘的出現和數量的變化與鼢鼠的活動規律有密切的關係。鼢鼠不鼕眠。它鼕季棲居於老窩中,除取食外不大活動。鼢鼠晝夜都會有活動,春季日活動高峰在當地時間10-12時與18-20時;夏季活動降低,早晚在地下層;秋季日活動高峰在14-18時。小雨或陰天則全天活動,大雨和大風活動極少,雨後地面潮濕時,活動最為頻繁。鼢鼠有一種封洞習性,當它的洞道被挖開後,就必然要來推土封閉,將洞口堵死,然後另挖一通道銜接起來。中華鼢鼠主要采食植物性食物,衹在個別個體的胃內發現有昆蟲的殘肢。它特別喜食植物的多汁部分,如地下根、莖等;有時亦將地上部分的莖、葉和種子拖入洞內取食。其食性很廣,而且因時因地而異。從貯糧的情況來看,取食與當地的植被或作物的成分相一致。在草原(青海)取食異葉青蘭、引果芥、沙蒿、多裂萎陵菜、阿爾泰狗娃花、二裂萎陵菜、珠芽蓼等植物的根係以及賴草、針茅的根部、花序和種子;在農區(晉冀北),其采食作物的種類也很廣泛,如苜蓿、青稞、燕麥、小麥、馬鈴薯、豆類、高梁、玉米、黍子、花生、甘薯、甜菜、棉花幼苗以及蔬菜等;甚至啃食果樹或針葉樹的根部。中華鼢鼠的繁殖情況,各地不完全一致。在青海高山草甸,一年繁殖一次。雄鼠3月中旬性器官尚未達到發育的程度,至3月下旬性器官發育達到最高峰,4月初開始交配,4月下旬結束。隨着交配的開始,睾丸便下降,雌鼠繁殖期從4月上旬開始,延續到6月中旬,歷時60天,而繁殖盛期從4月下旬到5月中旬,其繁殖期短而集中。參加鰵殖的雌鼠占總雌鼠的81.30%。妊娠期約為1個月。哺乳期從5月中旬開始,延續到8月上旬,其中哺乳期盛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量幼鼠獨立生活在7月。胚胎數變化幅度不大,一般為1-5衹,個別的6衹,以2-3衹者居多,平均為2.74+(-)0.05衹。在寧夏、陝西北部,每年繁殖2次,第一次在4-5月份,第二次在8-9月份。性比:營地下生活的鼠類雄性的百分比較低,雄性成體約為39.64%。根據晉中的資料,中華鼢鼠全年數量的升降比較平緩,最低和最高相差僅1倍。除5-6月份數量差異顯著外,其他各月均不顯著。
分佈範圍分佈於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四川、湖南等省區。
防治方法華北、西北地區的群衆捕捉鼢鼠時,常用地箭、弓箭法。地箭、弓箭必須安放在直的常洞上。洞口要切齊,洞頂的地面要鏟平。弓距洞口約15釐米;若是地箭要安3箭,箭與箭之間相隔3.3釐米。箭頭不要露入洞中,箭射下之後,要恰在洞道的正中位置。弓形夾捕打法:常用1、2號鼠夾,效率較高。方法是先通開食眼,留作通風口。順着草洞找到常洞,在常洞上用鐵鏟挖一洞口。再在洞道垂直,使兩邊來的鼠均能被夾住,再在鼠夾上輕輕撒些鬆土,把夾子用細鐵絲固定於洞外的木樁上。最後,用草皮將洞口蓋嚴。若鼠被夾住,夾上的鐵絲就綳得很緊,容易發現,也不被鼠或其他動物將鼠夾拖走。用毒餌殺鼢鼠時,各種殺鼠藥物均可使用。誘餌法毒殺鼢鼠的關鍵是投餌方法。這裏介紹兩種方法:開洞投餌法:在鼢鼠的常洞上,用鐵鏟挖一上大下小的洞口(下洞口不宜過大),把落到洞內的土取淨,再用長柄勻把毒餌投放到洞道深處,然後將洞口用草皮嚴密棚住。這種方法在較緊實的草地上使用較好。插洞投餌法:用一根一端削尖的硬木棒,在鼢鼠的常洞上插一洞口。插洞時,不要用力過猛,插到洞道上時,有一種下陷的感覺。這時不要再嚮下插,要輕輕轉動木棒,然後小心地提出木棒。用勺取一定數量的毒餌,投入洞內,然後,用濕土捏成團,把洞口堵死。這種方法在鬆軟的草地上使用較好。毒殺鼢鼠的時間,最好在5月中旬以前,最遲也不能超過6月中旬。在水源較近的地方,用噴灑法消滅鼢鼠,效果較好。檢查滅鼠效果時,常用開洞封洞法。滅鼠前後的間隔5-10天。由於這種方法的自然滅洞率很高,應設對照區來校正滅效。 |
|
- lat.: Myospalax fontanier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