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trionyx sinensis
中華鱉屬爬行綱、龜鱉目(testudinata)、鱉科(trionychidae)、鱉屬(trionyx)。
俗名:鱉、甲魚、元魚、王八、團魚、腳魚、水魚
英文名:soft-shell turtle
日文名:スツホン 。
中華鱉沒有有效的亞種分化,卻存在着地理變異。日本的鱉曾被稱為t.japonicus。舟山群島上的鱉種群也曾被稱為t.tuberculatus。現在常把這些種名作為中華鱉的同物異名。meylan et al.。研究了斑鱉rafetus swinhoei模式標本,認為它是區別於中華鱉的有效種,該種與中華鱉分佈不同,僅局限於華東地區,模式産地為上海,但尚未得到廣泛承認。
中華鱉在我國廣泛分佈,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它各省均産。國外分佈於越南,人們將它引入到了日本、帝汶島(timor)和夏威夷群島。
在我國分佈的鱉屬動物中,除中華鱉外,過去認為還有另外一種——山瑞鱉(t.steindachneri)。它與中華鱉的主要區別是:頸基部兩側各有一團大瘰粒,背甲前緣有一排粗大疣粒,裙邊很發達,僅分佈于云南、貴州、海南、廣東和廣西等省。1991年,周工健等[8]發現了鱉屬另一種——砂鱉(t.axenaria)。它與中華鱉更加相似,但個體較小,不超過500g,在外形、骨骼、繁殖習性和血清蛋白的電泳帶譜、乳酸脫氫酶同工酶的電泳帶譜等方面,沙鱉與中華鱉都有明顯的差異。近年,唐業忠報道了鱉科又一新種——小鱉(pelodiscus parviformis)。該種分佈於廣西桂東北及其接壤的湖南部分縣市的湘江上遊江段,棲息於清澈透明的水中,底質為沙礫石。小鱉體型大小與砂鱉相似,體背的疣狀突起與中華鱉相似,腹面白色或淡黃色,被捕捉時變淡紅色。伍惠生報道在湖北省發現紅色鱉和白色鱉,是中華鱉的變異型。中華鱉化石發現於我國的上新世地層中。
【形態特徵】
體軀扁平,呈橢圓形,背腹具甲。通體被柔軟的革質皮膚,無角質盾片。體色基本一致,無鮮明的淡色斑點。頭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長呈管狀,具長的肉質吻突,約與眼徑相等。眼小,位於鼻孔的後方兩側。口無齒,脖頸細長,呈圓筒狀,伸縮自如,視覺敏銳。頸基兩側及背甲前緣均無明顯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緑色或黃褐色,周邊為肥厚的結締組織,俗稱“裙邊”。腹甲灰白色或黃白色,平坦光滑,有7個胼胝體,分別在上腹板、內腹板、舌腹板與下腹板聯體及劍板上。尾部較短。四肢扁平,後肢比前肢發達。前後肢各有5趾,趾間有蹼。內側3趾有鋒利的爪。四肢均可縮入甲殼內。
【生態習性】
中華鱉屬爬行冷血動物,生活於江河、湖沼、池塘、水庫等水流平緩、魚蝦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沒於大山溪中。在安靜、清潔、陽光充足的水岸邊活動較頻繁,有時上岸但不能離水源太遠。能在陸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遊泳。喜曬太陽或乘涼風。民間諺語形容鱉的活動是“春天發水走上灘,夏日炎炎柳蔭棲,秋天涼了入水底,鼕季嚴寒鑽泥潭”。夏季有曬甲(曬蓋)習慣,我國北方地區10月底鼕眠,翌年4月開始尋食;喜食魚蝦、昆蟲等,也食水草、𠔌類等植物性餌料,並特別嗜食臭魚、爛蝦等腐敗變質餌料,如食餌缺乏還會互相殘食。性怯懦怕聲響,白天潛伏水中或淤泥中,夜間出水覓食(“甕中捉鱉”或“甕中之鱉”就是指的利用鱉的這一習性,將缸埋於水邊地下,缸口平於地面成一陷阱,鱉覓食爬行時跌入缸內被捕獲);耐饑餓,但貪食且殘忍。4-5齡成熟,4-5月水中交配,待20天産卵,多次性産卵,至8月結束;通常首次産卵僅4—6枚。體重在500剋左右的雌性可産卵24—30枚。5齡以上雌鱉一年可産50-100枚;雌性在繁殖季節一般可産卵3—4次。卵為球形,乳白色,卵徑15—20毫米,卵重為8—9剋。其選好産卵點後,掘坑10釐米深,將卵蛋産於其中,然後用土覆蓋壓平偽裝,不留痕跡;一次産卵10枚左右,經過40-70天地溫孵化,稚鱉破殼而出,1-3天臍帶脫落入水生活;卵及稚鱉常受蚊、鼠、蛇、蟲等的侵害。産卵點一般環境安靜、乾燥嚮陽、土質鬆軟,據研究觀察,其距離水面的高度可準確判斷當年的降雨量。壽命可達60齡以上。
【分佈】
中華鱉在野外廣泛分佈於除寧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産量較高。另外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地也有分佈。
【經濟價值】
中華鱉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價值很高的水生動物。我國普遍把中華鱉作為食用上選的珍品,且用作食療的滋補食品。食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周代甚至更遠。中華鱉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尤以裙邊更是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據測定,100剋鱉肉中蛋白質含量達16.5剋。此外,還含有豐富的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剋酸、維生素a等多種營養成分。
中華鱉又是珍貴的藥材,其成分含動物膠、角蛋白、維生素d及碘等,具有滋陰清熱、平肝益腎、破結軟堅及消淤功能。鱉甲、頭、肉、血、膽等都可人藥。據《本草綱目》記載:鱉肉可治久痢、虛勞、腳氣等病;鱉甲主治骨蒸勞熱、陰虛風動、肝脾腫大和肝硬化等;鱉血外敷可治顔面神經麻痹、小兒疳積潮熱,兌酒可治婦女血癆;鱉卵能治久瀉久痢;鱉膽汁有治痔瘻等功效。鱉頭幹製入藥稱“鱉首”,可治脫肛、漏瘡等。用活鱉、鱉甲或鱉甲膠做原料配製的中成藥有二竜膏、烏雞白風丸、化癥回生丹、史國公酒、鱉甲煎丸等。
中華鱉也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水産品,輸往國傢和地區有日本,香港、澳門。出口口岸:山東、湖南、廣東、天津。
【人工養殖】
由於中華鱉具有較大的食用及藥用價值,全國各地已廣泛開展人工養殖。進行人工繁殖和養殖,養殖方式主要有魚鱉混養、池塘單養、工廠化溫室養殖等。在人工飼養環境中,中華鱉喜食屠宰場的廢棄物、蠶蛹、昆蟲等動物性餌料,也能食瓜果、菜葉以及人工合成的硬質顆粒餌料。通過提供豐富的餌料,保持適宜的生長溫度使中華鱉不進入鼕眠,以及科學和工廠化的飼養,中華鱉的繁殖率、孵化率都大大提高,幼體經過一年多的生長即可重達500剋左右,使中華鱉這一自然資源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利用。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對中華鱉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加速中華鱉的人工繁殖和養殖已成了必然的趨熱。
養鱉場地一般選擇在近水源,水質清新無污染,水量充足,進、排水方便的地方。水源一般為河流、湖泊或水庫、池塘的地面水,最理想的水源是既有地面水,又有水質良好的工廠餘熱水或溫泉水,這樣能自由調節水溫。底土以保水性良好、滲透性較差的壤土或粘土為佳,底土上層鋪15—30釐米厚的淤泥和細沙的混合土,以利於中華鱉棲息和鼕眠。但沙粒宜細不宜粗,否則易使中華鱉的皮膚受傷而染病。酸性土壤或????鹼土不宜建養鱉池。鱉池應建造在光照良好、環境安靜、背風嚮陽的地方。此外,還要看交通是否方便,電源、能源和飼源供應是否充足等。
中華鱉的生長發育一般可分為稚鱉、幼鱉和成鱉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對養殖環境的要求也不相同。按其體重劃分,剛孵化出來的為稚鱉;11—50剋的為幼鱉;51—200剋的為種鱉;200剋以上的為成鱉;750—1000剋以上的為親鱉。由於中華鱉的生長速度不同,又有同類相殘的習性,因此宜將不同生長階段、不同規格的中華鱉分池飼養,需分別建造親鱉地、稚鱉池、幼鱉池、種鱉池、成鱉池。一個完整的養鱉場,除要有上述5種鱉池外,還要有産蛋房、蓄水池、病鱉隔離池;倉庫、加工間、泵房、配電房等。露天池鱉養殖場的親鱉池、稚鱉池、幼鱉池、種鱉池、成鱉池的面積配套規格比例應為4:1:2:4:5。
稚鱉對飼料的要求較高,要求飼料精、細、軟、鮮、嫩,營養全面,適口性好。通常在稚鱉出殼一個月內以投喂紅蟲、小糠蝦、絲蚯蚓、搖蚊幼蟲等,也可投喂雞、鴨蛋黃、動物肝髒等,以後逐步改投蠅蛆、蚯蚓、小蝦,以及切碎的魚糜、動物內臟、大魚蝦、河蚌、蠃等。幼鱉的飼料投喂要求雖不如稚整嚴格,但因攝食能力較強,需要量比較大,除了投喂高蛋白質的動物性飼料外,還應在飼科中混以等量的新鮮魚或豬脾、髒糜,並適當加些菜葉漿汁;將飼料攪拌成具有粘性、彈性和伸展性的團塊飼料。對幼鱉一天投喂2—3次,通常上午8—9時投喂1次,下午2—3時投最1次,日投喂量約占鱉體重的5%—10%,飼料投在固定的飼料臺上。同時要控製水溫、水質、水位,防止病害及防逃設施的檢修,並做好飼養情況的記錄。
成鱉的飼養過程一般從放養100剋左右的種鱉起,到養到500剋以上出售為止。此過程主要在室外完成,有條件的可開展工廠化養鱉。放養密度因鱉的規格不同而不同。要註意的是應根據鱉的大小分檔、分級飼養,避免相互撕咬,影響生長;在溫室移入露天池塘時,兩者的水溫差調節到上下不超過3℃,否則易使中華鱉患病。中華鱉的體重為100剋的,每平方米放養3—5衹;體重約200剋的,每平方米放養2—3衹。成鱉的飼料投喂方法、數量、次數及種類與幼鱉基本相同,在飼養過程中使用配合飼料比使用各種單項飼料效果更好。在生長適溫期內.可采用以下配方:魚粉(或蠶蛹粉、血粉等)30%、豆渣30%、麥芽3%、麥粉30%、土粉3%,另加植物油、骨粉、蚯蚓粉各1%,維生素0.1%。
【繁殖和發育生物學】
與大部分龜類不同,中華鱉的性別由性染色體决定,而不受孵化溫度的影響。在我國,中華鱉4齡可達性成熟。lofts研究了我國南方中華鱉雄性的性周期,發現輸精管和間質組織的功能活動有極顯著的季節差異。在繁殖時期間質細胞增大,精子從附睾中排出後,附睾的重量下降約48%。在這一時期,精巢重量較輕,沒有很大的變化,精子不成熟。精子發生從5月份開始,5月中旬生精上皮出現不同發育時期的精子。6、7、8月份精子繼續産生,9月份精子形成更加旺盛,10月份生精上皮主要由精細胞和精子組成,精子大量涌入麯細精管腔內,精巢此時的尺寸最大,而附睾管的直徑減小。可認為,麯細精管的精子生成和間質組織的激素生成之間有相反的關係。11月至翌年2月份,精子進入附睾而停止生成時,精巢的重量迅速下降,生精上皮僅含精原細胞和足細胞。licht報告了相似的附睾和生精上皮的周期,精巢在10~11月達最大重量,12月份精子釋放到附睾中後,精巢重量迅速下降。然而,licht以直接測定血漿睾丸酮水平為基礎,不支持lofts提出的激素分泌和精子發生相分離的觀點。事實上,血漿睾丸酮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甚至包括春季繁殖季節都不能測到,僅11月血漿睾丸酮達到峰值時才能測到。中華鱉交配後,精子幾乎可在雌鱉輸卵管內存活半年。
在雌性中華鱉體內,完全成熟的卵細胞直徑達17~20mm,而卵原細胞僅8~10μm。雌鱉性周期可分為四個時期:卵原細胞期、初始卵泡期、生長卵泡期和成熟卵泡期。雌鱉每年産卵2~5次,每次産8~30枚卵,加溫養殖的中華鱉在鼕季亦可産卵。卵白色球形,直徑約20mm,最大可達24mm。
長江流域一帶中華鱉於4~6月份進行交配,交配在水下或水面完成,可持續5~30分鐘,雄性用前肢抱住雌性的背甲,有時咬住雌性的頸部、頭部或四肢。中華鱉交配約兩周後營巢。營巢於5月末開始,到8月中旬結束。營巢由後肢交替進行,後腳具有發達的爪,從一側挖嚮另一側,將沙土堆在巢旁,身體隨着腿的運動面左右搖擺,後肢的力量很大,有時能將沙土扔出3米多遠。巢圓形、巢口直徑約7~10cm,深和寬均有10cm以上,卵産出後無序地堆在巢中,産卵在20分鐘內完成,然後中華鱉仍用後肢將巢旁的沙土扒入、直到填滿為止。
孵化期取决於土壤溫度,一般60天左右(23~83天)。卵對溫度的耐受範圍是22~36℃,恆溫孵化條件下,最適孵化溫度在32.5℃左右。與野外自然孵化相比,在28℃恆溫孵化時,孵化期可減少10天。中華孵的胚胎發育過程可分成30個時期。稚鱉背甲長約27mm、寬約25mm,體重3~5g,背甲茶緑色,有一些小型黑色眼狀斑。
另外,中華鱉染色體由66條組成,16條大染色體(8條中央着絲粒染色體,2條亞中央着絲粒染色體,4條頂端着絲粒染色體和2條近端着絲粒染色體)和50條小染色體。另外,對中華鱉不同組織ldh同工酶,血液中性激素的季節變化及其與性腺發育的關係等也有一些研究報道。
展 望:中華鱉是古老的、次生性水生爬行動物,在動物界占有獨特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在生物學理論研究方面,目前研究較多地集中在形態、區係分類、生態和繁殖、發育等方面,其它學科的研究還很少。
在形態學研究中,超顯微結構及其與生理、生態學的結合有助於揭示許多生命現象的機理。生態學在個體、種群生態方面的深入研究是生産實踐急需的,特別是有關鼕眠、種群行為的研究,具有明顯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生態因子和內分泌對繁殖的影響和調節也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隨着中華鱉養殖業嚮着産業化的方向發展,生物化學和營養學及其相關學科在開發中華鱉深加工産品方面將大有作為。遺傳育種、飼料問題和疾病防治仍然是中華鱉養殖業的主要研究方向。 | | - lat.: trionyx sinensi
| | - n. soft-shell turtle
| | 團魚, 鱉, 甲魚, 元魚, 王八, 腳魚, 水魚 | | 中華鱉精 | 靈臺中華鱉 | 秘製中華鱉 | 秘製國藥中華鱉 | 中華鱉緑毛龜烏龜 | 中華鱉稚鱉的培育技術 | 中華鱉越鼕死亡癥的預防及防治 | 斑點叉尾鮰與中華鱉混養技術 | 中華鱉幾種常見病的防治方法 | 無公害仿野生中華鱉養殖技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