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學 > 中華蜜蜂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名:中華蜜蜂
  拉丁學名:apis cerana cerana
  類屬:東方蜜蜂的一個亞種
  簡稱:中蜂
  分佈:原産中國,分佈很廣,傢養歷史悠久。
形態特徵
  體軀較小 ,頭胸部黑色,腹部黃黑色,全身被黃褐色絨毛。嗅覺靈敏,善於採集種類多而零星分散的蜜粉源。耐寒性較強。飛行敏捷,善於逃避敵害。
生活習性
  適宜於山區、半山區生態環境飼養。工蜂吻短,對大宗蜜源植物的利用能力較差。生産蜂王漿的能力弱,且不産蜂膠。分群性強,蜂群易飛逃,易發生盜蜂行為。抵中華蜜蜂抗巢蟲及囊狀幼蟲能力弱。飼養管理上通常將原蜂群遷入活框箱,然後按飼養意大利蜂的方法進行飼養管。
瀕危現狀
  中蜂有7000萬年進化史,在我國,中蜂抗寒抗敵害能力遠遠超過西方蜂種,一些鼕季開花的植物如無中蜂授粉,必然影響生存,我國許多植物繁衍下來,中蜂功不可沒。中蜂為蘋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溫、出勤早、善於搜集零星蜜源,對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意義重大。而洋蜂的嗅覺與我國很多樹種不相配,因此不能給這些植物授粉,這將導致這些植物種類減少甚至滅絶,最終破壞生態環境。因此,拯救、保護中華蜜蜂已刻不容緩。
  近年來,由於毀林造田、濫施農藥、環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中蜂生存危機。除此而外,科研人員指出目前引入的意大利等國的洋蜂,是對中蜂最大的威脅。這些洋蜂對中華蜜蜂有很強的攻擊力,且翅膀振動頻率與中華雄蜂相似,導致中華蜜蜂誤認,從而可以順利進入蜂巢,還得到相當於同伴的待遇和飼喂。不同種群不能共存,洋蜂殺死中蜂蜂王不可避免。為此我國已在北京房山和黑竜江饒河建起相對封閉的中蜂、黑蜂保護區,並開始尋找野蜂,使中蜂不致滅絶。
  近年,北京本土野生中華蜜蜂已經滅絶,而人工養殖的國內中華蜜蜂蜂王也開始由於不明原因死去,造成了中華蜜蜂(也稱中蜂)種群的減少。中華蜜蜂起着重要的平衡生態作用,特別有利於高寒山區的植物,華北地區的很多樹種都是早春或是晚秋開花的,還有的是零零星星開花的,如果沒有中蜂,植物的受粉就會受到影響,這也是其它蜂種所不具備的特性。
  一隻優良的中蜂蜂王在産卵期每晝夜可産卵1500粒左右,它的平均壽命為3~5年,最長的可達8~9年。可是近些年蜂王的壽命越來越短了,有的竟活不到一個夏季。
  然而20世紀末,中華蜜蜂在北方地區,黃河以北逐步減少了,長白山也衹剩下幾百群了。據瞭解,中華蜜蜂的減少,主要是蜂王由於不明原因死亡而造成的。
  僅北京地區中華蜜蜂的數量就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4萬多群,減少到了本世紀初的不足40群,已經到了瀕危的程度。
  可怕的是,中華蜜蜂一旦完全滅絶,會影響整個與之有關的植物共生生態係統的變化。近日,中國科學院有關人士為我們解開了蜂王之死的謎團,並且我國北方還建立了惟一的中華蜜蜂保護區。
消亡之謎破解
  自然因素的影響會導致互相殘殺?
  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蜂大國,養蜂歷史悠久,目前國內養的東北黑蜂(俗稱北方黑蜂)是於20世紀初由俄羅斯遠東地區引入饒河,它是西蜂的變種,主要生活在我國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
  再後來就不斷有不同種群的蜂引入國內,目前我國飼養的蜜蜂除了東北黑蜂外,還有東方蜜蜂,也就是中華蜜蜂;另外一種就是引進的西方蜜蜂,其代表種叫意大利蜜蜂,簡稱意蜂。
  文獻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某地114群蜂飛逃後廝殺而大量死亡,僅剩下大約一兩群蜜蜂。但科學家認為,衹有在對蜂群極為不利的內外因素條件下纔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
  中華蜜蜂習性比較溫和,隨着環境氣溫的升高,在野外蜂場,蜂箱周圍的植物都無精打采地低下了頭,而這時每個蜂群的巢門口都會出現迅速扇動翅膀的工蜂。
  專傢解釋說,當溫度在25℃以上時,工蜂會出來自動扇動翅膀,把風嚮蜂巢內吹入,以維持蜂巢33℃-36℃較為恆定的溫度,而這種迅速扇動翅膀的行為往往會引起其它蜂種的攻擊。
  前些年,在一次考察工作中,我國科學家註意到北京西南深山區的一片飼養地,這裏的自然條件比較復雜,有人提出,不同種群之間的螞蟻碰到以後會自相殘殺,會不會因為自然因素的影響造成蜂群之間互相殘殺呢?
  是不是它殺?
  在北京一地的養蜂農民反映,有一種叫“花葫蘆”的鬍蜂是中蜂的天敵。這是一種捕食性昆蟲,個體很大,對人也有一定的攻擊性。
  調查人員和蜂農一起多次觀察鬍蜂對中蜂的危害情況,他們發現鬍蜂一般捕食飛行的中蜂,一旦鬍蜂來到中蜂蜂巢門口的時候,中蜂就會排成一排,發出“嗡嗡”的聲響,嚮鬍蜂示威,不讓其進來。可是甜蜜的誘惑,使得鬍蜂孤註一擲,依仗着比中蜂大幾倍的身軀,經過激戰,衝進中蜂蜂巢。
  可進了蜂巢以後,鬍蜂立即被幾十衹中蜂圍成一團,儘管鬍蜂很厲害,但也抵不住中蜂群起而攻之,經過一段時間,這個特別的集體就把鬍蜂消滅了。當調查人員扒開蜂團,鬍蜂已經死在裏頭了,但同時也有不少數目的中蜂因此而死亡。
  難道是病害?
  養蜂業裏面有個最大的病害就是蜂蟎,許多蜂種因為受到這種蟎的寄生,使蜂群遭受到嚴重損失。蜂蟎會引起蜜蜂的大量死亡,有時甚至達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死亡率,以至於使整個蜂群毀滅掉。會不會是中蜂工蜂采蜜時把蜂蟎帶回傳染給了整個蜂群,而導致蜂群滅亡呢?
  為了詳細觀察蜂蟎對中蜂的危害,科研人員把蜂蟎帶到實驗室。他們把蜂蟎一放到中蜂身上,中蜂就抖動得很厲害,抖動很長時間以後,引起了周圍其它工蜂的註意,別的工蜂就爬到它的身上去,不久就把蜂蟎叼走了。
  通過科研人員深入研究和觀察,發現衹有中蜂有這種特性,像這樣個體之間利用聲波來傳遞不同的信號,求夥伴來幫忙的現象,在我們國傢還是首次發現。
  這一觀察結果發表以後,引起了國內同行的關註。同時為中華蜜蜂的研究提供更進一步的幫助。很多人看到,中華蜜蜂的這種特性,是世界上其它蜂種所不具備的,既然中蜂不會受到蜂蟎的危害,蜂王也就更不會受到蜂蟎的侵襲。
  意大利蜂做了“內姦”。
  正當調查人員一籌莫展的時候,他們在偶然的一次為死亡的中蜂蜂王做“屍體解剖”時意外發現了綫索,蜂王的身體上有類似蜜蜂蜇刺樣的鈎狀物,這個鈎狀物又與中華蜜蜂的蜇刺有很大區別。
  在農科院蜜蜂所,科研人員將不同蜂種的蜇刺進行比較,發現蜂王身體上的蜇刺是意大利蜂的。這一結果使他們十分意外。
  意大利蜂是我國引進的外來蜂種,個體大、産蜜量高,令科研人員不解的是,不同蜂種要進入對方的蜂巢幾乎是不可能的。科學家們對意蜂是如何進入中蜂蜂巢這個謎進行了破解,他們和當地蜂農在野外的飼養場,設置了半透明的蜂箱,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觀察。
  經過許多天的觀察,他們終於捕捉到意大利蜂進入中蜂蜂巢的情況。本來種群之間,每個蜂群都能保衛自己的傢園,如果別的蜂群來的話,肯定會打架,可是意大利蜂到了中蜂蜂巢的門口,先振動翅膀,中蜂就讓它進去了,進入蜂巢後還得到相當於同伴的待遇並得到飼喂,說明中蜂對意大利蜂沒有抵抗能力。
  通過長期觀察,發現意大利蜂翅膀振動的頻率,與中蜂的雄蜂翅膀振動的頻率有點相似,既然振動頻率一樣,這種蜂群之間的信息交流就可以建立了。所以中蜂就誤認為它是雄蜂了,由於不同種群之間畢竟不能共存,意大利蜂殺死中蜂蜂王也就不可避免。
  一個蜂群衹有一個蜂王,而失去它,可以說是該蜂群最大的災難了,蜂王的死會造成蜂群的滅絶。
  蜂王之死的原因逐漸清晰起來,調查使科研人員發現,如果一個地方混養兩個不同蜂種,就很容易把本地中蜂蜂群消滅,外來物種的引入對中蜂是最大的威脅。
  謎團終於被解開了,中國農科院蜜蜂所研究員彭文軍告訴記者,就是這種目前國內繁殖的意大利等國的“洋蜂”,對中華蜜蜂有着很強的攻擊力。這些蜂種繁殖量大、個頭大,弱小的中華蜜蜂常常被這些“洋蜂”殺死。
  由於這些“洋蜂”的嗅覺、吻與我國很多樹種不相配,因此不能給這些植物授粉,這將導致這些植物種類的減少甚至滅絶,最終破壞整個生態體係。因此,拯救和保護中華蜜蜂已經刻不容緩。
  封閉中華蜜蜂保護區。
  當地政府與村民共同討論中蜂保護措施,最後大傢達成共識,將意大利蜂群遷出距離中蜂飼養地5公裏以外的地方,在當地建立起一個相對封閉的中華蜜蜂保護區。為使這一中國特有的中華蜜蜂蜂種不會滅絶,科學家和當地群衆一起開始尋找野蜂的工作。
  尋找野生的品種,是為了保持它的野生習性。在保護野生中蜂品種的同時,科學家和蜂農又加緊了中蜂育王工作,在他們的努力下,中蜂蜂群的數量逐步增加。
  在科研人員和當地政府的努力下,經過許多積極有效的保護措施,這裏的中華蜜蜂從原有的30多群,已發展到目前的100多群,它們給花授粉,與周圍的植物親密接觸,共同維係大自然的平衡。
中華蜜蜂飼養管理要點
  中蜂飼養管理技術雖然與西蜂飼養管理有許多相同之處,但由於中蜂有其特有生活習性,在飼養管理方法上,必須更適應中蜂的某些生活習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否則會造成不應有的麻煩,甚至會造成損失。
  1、中蜂放蜂場地的選擇
  中蜂放蜂場地應選擇在遠離工廠、礦山、公路等僻靜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邊沿、避開人畜騷擾或振動幹擾,蜂場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潔的水源。中蜂對大宗蜜源要求並不十分嚴格,但對蜜粉植物種類要求較多,蜜源花期連續,沒有太長的斷蜜期,由於中蜂善於利用零星蜜源,外界零星蜜粉不斷,避免引發盜蜂,便於管理。
  2、中蜂蜂群的擺放
  由於中蜂馴養時間短,野性較強,定嚮能力較差,容易迷巢,因此擺放中蜂 就不能象擺放西蜂那樣成行、整齊而緊密、方向一致。擺放中蜂群,群間距離要遠些,前後交錯,巢門方向不求一致,避免群間蜜蜂相互錯投,造成相互鬥殺。特別交尾群,更要加大大群之間的距離,防止處女王投錯被殺。各箱體應用木樁墊起,防止螞蟻對中蜂群的侵擾,造成逃蜂。
  3、防止異味接觸
  中蜂嗅覺靈敏,對異味反應很敏感。飼養中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過的蜂箱。或選擇無異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塗上少量的蜂蠟,消除木質氣味,利於中蜂接受,防止飛逃。不用味重的藥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後,必須徹底消除異味後方可重新使用,蜂箱盡量采用灼燒方法進行消毒,防止異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4、中蜂群管理
  中蜂嗅覺靈敏,盜性較強,防止盜蜂是管理中蜂的一項主要工作,應隨時加以註意。最好在巢門閘板上分兩排打6—8個小孔,孔徑5—5.5mm。在飼養過程中,根據群勢變化開放或堵塞小孔數。箱縫用塑料膠帶封嚴。
  中蜂叩舊脾的習性是與其對巢蟲(蠟螟)抵禦能力差有關,飼養中蜂要勤造新脾更換舊脾,換出來的舊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餘應及時淘汰化蠟,防止蠟螟卵蟲帶入蜂群,加高箱底與巢脾下梁間的距離,至少要有40毫米的間距。或者采用活底蜂箱,以便隨時清除箱底上的蠟屑,以防蠟螟産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為蛹脾,蛹脾外邊是蟲脾,蟲脾外邊是卵蟲脾,卵蟲脾外邊是未造完整的新脾。整個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較大範圍蜜粉圈,子圈均在各脾下部。因此管理中蜂不必過分強調調脾,繁殖期內盡量減少開箱次數,以免擾亂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
  分蜂季節適當增加檢查次數。中蜂分蜂群出飛時間早,蜂王在王臺裏産卵後不等王臺封蓋,隨時都有可能出飛。發現蜂群怠工等分蜂預兆時,采取人工分蜂加於消除。蜜源開花前,多次毀臺維持強群群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為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併蜂群或者調動外勤蜂組織強群采蜜。在采蜜期多造新脾。
  5、中蜂越鼕
  為適應中蜂結團在巢脾下部、結團緊密這一生活習性。越鼕蜂巢的佈置應是:中心部2—3脾上部有蜜下部空房的半蜜脾或者少半蜜脾,外邊各放一快張下部有少量空房的大蜜脾。因為中蜂為保持結團的緊密,往往要叩掉巢脾下部的大片巢脾。如果都是蜜房,蜜蜂在叩脾過程中就大量吃蜜,吃蜜太多,積糞過多,越鼕後期下痢,將會造成嚴重損失。
  總之中蜂群的管理,應以適應中蜂的生活習性,才能取得良好效
百科大全
  Zhonghua mifeng
  中華蜜蜂
  Apis cerana cerana
  簡稱中蜂。東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原産中國,傢養歷史悠久,在中國分佈很廣,除新疆以外的各省(區)均有野生和傢養。體軀較小。工蜂體長11~13毫米,翅展18~21毫米,頭、胸部黑色,腹部黃黑色,尾節黑色,全身被黃褐色絨毛。雄蜂體長12~15毫米,被褐色絨毛,並間有白色短絨毛。蜂王初出房時體長12~20毫米,體色有兩種變異:棗紅色蜂王腹節黃色環明顯,整個腹部呈暗褐色;黑色蜂王腹節黑色環明顯,腹部呈黑色。在不同生境條件下,工蜂的形態特徵也稍有差異(見彩圖中華蜂(雄蜂 蜂王 工蜂))。嗅覺靈敏,善於採集種類多而零星分散的蜜粉源。耐寒性較強,外界氣溫低於10℃其他蜜蜂已停止活動時,仍能進行採集活動。飛行敏捷,善於逃避敵害。對美洲幼蟲病和各類蜂蟎的抵抗能力很強。適於山區和半山區生態環境定地飼養。一般蜂群僅含2萬多個體。工蜂吻短,難採集深花冠蜜源,對大宗蜜源植物的利用能力也差。生産蜂王漿的能力弱,且不産蜂膠。分蜂性強,蜂群易飛逃;常咬毀舊巢脾,並易發生搶掠其他蜂群食糧的盜蜂行為。抵抗巢蟲及囊狀幼蟲的能力弱。飼養管理上通常將原蜂群遷入活框箱(俗稱過箱),然後按飼養意大利蜂的方法進行飼養管理(見養蜂)。
  (楊冠煌)
包含詞
中華蜜蜂蜂箱中華蜜蜂活框飼養技術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