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類動物 : 水産 > 中華絨螯蟹
目錄
No. 1
  因其兩衹大螯上有絨如毛,故崇明人稱之為"老毛蟹"。 出身地就在崇明島的長江口水域。世界上各大江湖中,共有300多種螃蟹,其中可供食用的大約20 來種,而最負盛名的要數我國的中華絨螯蟹
  中華絨螯蟹
  eriocheir
  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 絨螯蟹屬甲殼動物。又稱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閘蟹或螃蟹等。經濟蟹類。
  分佈和移植 中華絨螯蟹的自然分佈區主要在亞洲北部、朝鮮西部和中國。中國北自遼寧鴨緑江口,南至福建九竜江、西迄湖北宜昌的三峽口均有分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對中華絨螯蟹的生活習性,特別是生殖洄遊規律有一定的瞭解。近年來隨蟹苗的人工培育和放流增殖,此蟹已遍布全國,但品質以長江下遊陽澄湖的大閘蟹和河北的勝芳蟹最為著名。20世紀初 ,中華絨螯蟹隨海船移植至德國 ,然後沿萊茵河傳布,今已遍及許多歐洲國傢的水域。
  特徵 體近圓形、頭胸甲背面為草緑色或墨緑色,腹面灰白色、頭胸甲額緣具4尖齒突,前側緣亦具4齒突,第4齒小而明顯。腹部平扁,雌體腹部呈卵圓形至圓形,雄體腹部呈細長鐘狀;但幼蟹期雌雄個體腹部均為三角形,不易分辨。螯足用於取食和抗敵,其掌部內外緣密生絨毛,絨螯蟹因此而得名。4對步足是主要爬行器官,長節末前角各有1尖齒。腹肢雌性4對,位於第2至第5腹節,雙肢型,密生剛毛,內肢主要用以附卵。雄蟹僅有第1和第2腹肢,特化為交接器。(見彩圖中華絨螯蟹)
  生物學特性 中華絨螯蟹棲於淡水湖泊河流,但在河口半鹹水域繁殖;每年6~7月間新生幼蟹溯河進入淡水後,棲於江河、湖蕩的岸邊。喜掘穴而居,或隱藏在石礫、水草叢中。掘穴時主要靠1對螯足,步足衹起輔助作用。以水生植物、底棲動物、有機碎屑及動物屍體為食。取食時靠螯足捕捉,然後將食物送至口邊。營養條件好時,當年幼蟹體重可達50~70,最大可達150,且性腺成熟,可與 2齡蟹一起參加生殖洄遊。如放養密度大或生長慢,則2齡時性腺也難以成熟,不能參加生殖洄遊。
  中華絨螯蟹一般在江河湖泊生長至2齡,自9月下旬(秋分前後)蛻殼為緑蟹起性腺開始迅速發育,30~40天內雌蟹生殖指數由蛻殼前的0.36%驟增至10~15%左右。至10月中下旬(寒露、霜降時節),大部分性腺已發育進入第Ⅳ期,遂離開江河、湖泊嚮河口淺海作生殖洄遊。11月上旬(立鼕)後群集於河口淺海交匯處的半鹹水域,開始交配繁殖。在長江流域,中華絨螯蟹繁殖區的????度為8~15,水溫為6~12℃,時間在當年12月至翌年3月。交配時雄蟹以螯足鉗住雌蟹步足,並將交接器的末端對準雌孔,將精液輸入雌蟹的納精囊內。整個交配過程歷時數分鐘至1小時。雌蟹一般在交配後7~16小時內産卵。受精卵附着在雌蟹腹肢的剛毛上。在水溫10~17℃情況下,受精卵經30~60天後孵化出蚤狀幼體,在河口淺海浮遊30餘天,經5次蛻皮,然後進入大眼幼體期。此時兼營浮遊及底棲生活,並能逆流上溯至湖沼。大眼幼體經6~10天後蛻殼而成幼蟹,開始營底棲爬行生活。
  親蟹在所抱卵全部孵化後,蟄伏在河口淺灘的沙丘上,其頭胸甲及四肢有苔蘚蟲、藪枝蟲等附着,腹部常有蟹奴寄生。産後的雌蟹至6月底7月初相繼死亡。從蚤狀幼體起,雌蟹的壽命為2足齡,雄蟹則交配後即死亡,壽命比雌蟹短2個月。當年成熟的中華絨螯蟹壽命僅1年,且雌性占絶對優勢。性腺成熟緩慢的個體,壽命較長,有的可達3~4年。
  生産 中華絨螯蟹的汛期在10月初至11月上旬(寒露至立鼕前),約40天左右。主要捕撈工具為籪絲網、定置張網、地拉網、罾網等。河口淺海捕撈季節在11月上旬至3月下旬(立鼕至春分),其中分2月初(立春)以前的鼕蟹和2月初(立春)以後的春蟹2個汛期,主要捕撈工具為蟹拖網。
  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由於河口沿海一帶開始大量興建水閘,導致親蟹生殖洄遊和幼蟹上溯通道受阻,60年代起資源量驟減。1969年在長江口的崇明島附近發現了規模巨大的中華絨螯蟹天然産苗場。該處一年出現1~2個汛期,汛期高峰多在6月上旬。全國許多地方來此捕撈蟹苗運回放養,成活率為1~5%,取得一定增殖效果。但由於蟹苗資源量波動幅度很大(産量少時僅為正常年份的1/10~1/50),故生産不能穩定。
  70年代起中國開始利用天然海水或人工海水進行中華絨螯蟹人工育苗,均獲成功。采用天然海水育苗年前收集健壯親蟹,按一定雌雄比例投入海水(半鹹水)養蟹池中進行籠養或散養,使其交配抱卵。次年4月中即可孵化出蚤狀幼體。如能保持水質新鮮,溶氧充足、????度適宜(9~15)、溫度穩定、敵害少及豐富的餌料,約經3周左右即可孵出蟹苗。人工海水育苗的技術條件和措施與天然海水育苗相似。其主要技術關鍵在於配製高效低價的人工海水(半鹹水),難度較大,但産量穩定,占地面積也小,並可不受自然條件限製,已在一些內陸地區推廣應用。
  經濟價值 中華絨螯蟹味美且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上品。每100剋河蟹食用部分含蛋白質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核黃素、煙酸,其發熱量超過一般魚類的營養水平。
No. 2
  【物種名稱】 中華絨螯蟹
  【拉丁學名】 Eriocheir sinensis
  【英文名稱】 Chinese Mitten Crab
  【中文俗稱】 大閘蟹、河蟹、毛蟹
  因其兩衹大螯上有絨如毛,故崇明人稱之為"老毛蟹"。 出身地就在崇明島的長江口水域。世界上各大江湖中,共有300多種螃蟹,其中可供食用的大約20 來種,而最負盛名的要數我國的中華絨螯蟹
  中華絨螯蟹
  Eriocheir
  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 絨螯蟹屬甲殼動物。又稱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閘蟹或螃蟹等。經濟蟹類。
  分佈和移植 中華絨螯蟹的自然分佈區主要在亞洲北部、朝鮮西部和中國。中國北自遼寧鴨緑江口,南至福建九竜江、西迄湖北宜昌的三峽口均有分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對中華絨螯蟹的生活習性,特別是生殖洄遊規律有一定的瞭解。近年來隨蟹苗的人工培育和放流增殖,此蟹已遍布全國,但品質以長江下遊陽澄湖的大閘蟹和河北的勝芳蟹最為著名。20世紀初 ,中華絨螯蟹隨海船移植至德國 ,然後沿萊茵河傳布,今已遍及許多歐洲國傢的水域。
  特徵 體近圓形、頭胸甲背面為草緑色或墨緑色,腹面灰白色、頭胸甲額緣具4尖齒突,前側緣亦具4齒突,第4齒小而明顯。腹部平扁,雌體腹部呈卵圓形至圓形,雄體腹部呈細長鐘狀;但幼蟹期雌雄個體腹部均為三角形,不易分辨。螯足用於取食和抗敵,其掌部內外緣密生絨毛,絨螯蟹因此而得名。4對步足是主要爬行器官,長節末前角各有1尖齒。腹肢雌性4對,位於第2至第5腹節,雙肢型,密生剛毛,內肢主要用以附卵。雄蟹僅有第1和第2腹肢,特化為交接器。(見彩圖中華絨螯蟹)
  生物學特性 中華絨螯蟹棲於淡水湖泊河流,但在河口半鹹水域繁殖;每年6~7月間新生幼蟹溯河進入淡水後,棲於江河、湖蕩的岸邊。喜掘穴而居,或隱藏在石礫、水草叢中。掘穴時主要靠1對螯足,步足衹起輔助作用。以水生植物、底棲動物、有機碎屑及動物屍體為食。取食時靠螯足捕捉,然後將食物送至口邊。營養條件好時,當年幼蟹體重可達50~70,最大可達150,且性腺成熟,可與 2齡蟹一起參加生殖洄遊。如放養密度大或生長慢,則2齡時性腺也難以成熟,不能參加生殖洄遊。
  【中華絨螯蟹無公害養殖技術】
  近年來,河蟹顫抖病、蟹奴病等病害的暴發較為嚴重。1999年,江蘇部分地區的河蟹生産曾因顫抖病的暴發而損失慘重,有些生産單位幾乎全軍覆沒。對此,去年以來,在省、市、縣級各級水産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各地河蟹生産逐步開始了健康養殖的試驗示範,並且成效顯著。筆者就河蟹健康養殖的主要技術措施小結如下:
  1.嚴把蟹種關
  1.1 品種要純正
  目前我國養殖的河蟹主要來自三大水係,即長江水係、遼河水係及甌江水係。實踐證明,不同水係的河蟹,衹有在各自水係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發揮其區域生長優勢,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1.1 長江水係蟹種的特點與優點
  長江蟹的背甲為淺黃色、橢圓形、側冀尖銳,其中第四側齒明顯,額齒中間凹陷明顯;第二步足與第三步足等長,第四側齒對徑與第三步足長之比為1:20(這個比例是長江水係蟹種與其它水係蟹種區別的關鍵),步足毛金黃色,第二、三足上無剛毛。長江蟹的優點很多,最大優點是生長速度快,成蟹個體明顯大於其它水係的品種。
  1.1.2 親本的優選選擇順序為:長江>湖泊>池塘
  1.1.3 苗種的優選選擇順序為:天然(捕撈的)長江水係中華絨螯蟹苗種>人工培育的長江水係中華絨螯蟹苗種>以大規格産蟹為親本的人工培育的長江水係中華絨螯蟹苗種。
  1.2 質量要優良
  1.2.1 正確識別性早熟蟹種,提高蟹種成活率
  性早熟蟹種是指當年的蟹苗,在培育成當年的蟹種後,個體不大,通常在20剋左右,性腺卻已發育成熟的蟹。用這種蟹種翌年進行商品河蟹生産,絶大部分因蛻殼睏難而死亡,從而給河蟹生産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正確識別性早熟蟹種的方法為四看:
  (1)看蟹種的腹部。如雌蟹腹部已變為近似圓形,即已呈團臍,臍周圍長有絨毛,腹甲第四、五節變寬,則表明該此蟹已性早熟;雄蟹腹甲內的交接器若已發育成白色堅硬骨質化的管狀物,則表明該雄蟹已性成熟。
  (2)看蟹種的螯足、步足內側掌節部有沒有絨毛,若有,也不為連續細而短的絨毛;性早熟的蟹種螯足或步足絨毛稠而密長,顔色較深。
  (3)看頭胸甲的顔色及蟹紋。正常蟹種頭胸甲背部顔色為淡黃色,而性成熟的蟹種背甲為墨緑色或青色;正常蟹種背部比較平坦,起伏不明顯,而性成熟個體背部都為凹凸不平狀。
  (4)看蟹種的性腺發育狀況。打開頭胸甲,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條紫色條狀物,甚至有卵粒,則為性成熟卵巢;有二條白色的條狀物,則為成熟的精巢。若衹看到枯黃色的肝髒,則表明性腺未成熟。
  1.2.3 有條件的最好自育蟹種。
  自育蟹種成活率高,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質量明顯好於外購蟹種。
  2.蟹池清淤消毒
  河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塗洞穴裏,或隱匿在石礫、水草叢中。在人工養殖中,可以改變其穴居的特性。根據調查觀察,養殖池成蟹穴居比率是比較低的,而且雌性多於雄性。絶大部分河蟹掩埋於底泥中,衹露出口器以上的眼和觸角,維持呼吸。我們認為,底泥的質量要求也是大規模蟹生産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看來,河蟹發病因素的重點之一即在於底質的清潔與否。在生産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改良、改善底質,以滿足河蟹生活生長的需要。
  2.1 所有塘在每年年底前後大多通過幹塘清淤(底泥不超過15Cm)、暴曬後,再用100—100 Kg/畝生石灰清塘。
  2.2 可以通過采用水下吸泥機等手段徹底清淤。
  2.3 流水增氧或使用增氧機增氧,確保水中溶氧不低於5mg/L。
  2.4 努力推廣使用、投喂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可有效吸收水中、水底有毒物質。其作用如下:
  (1)淨化水質,明顯改善水環境(可吸收硫化氫、氨????等有毒物質),降低它們在水體中的濃度;
  (2)可有效提高溶氧,穩定水環境PH值;
  (3)光合細菌本身為高蛋白質(含量高達65%),可明顯提高河蟹産量;
  (4)可有效提高河蟹機體免疫力;
  (5)可降低生産成本;
  (6)可生産緑色産品、無污染産品。
  3.調整放養模式
  3.1 適當的密度。
  改密養為稀放,一般放養500—600/畝,這樣,河蟹有一個充裕的生活、生長空間。
  3.2 適中的規格。
  一般為100—200/kg,這樣才能確保成蟹上市規格。
  3.3 適時放養。
  改鼕放為春放,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水溫在8—12℃的時候。
  3.4 先暫養後放養。
  “暫養”是蟹種放養前必須的過渡階段。蟹種經過暫養後放養,可大大提高下塘成活率。註意暫養時間的長短,要視水溫和池水中水草生長情況而定。
  4.種植水草
  種植水草是當今生態養蟹中大力提倡的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俗話說得好:“蟹大小,看水草”。
  4.1 種植水草的主要目的
  起分散作用,可充分利用水體,利用河蟹的立體良性分佈,即上、中、下水體分佈適宜。
  4.2 水草品種
  可以選擇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等,但以伊樂藻為最佳,其營養價值較高,且生命力特強,一年四季均可生長。
  4.3 種草面積
  一般控製在水面的60%左右,若過密,要每隔10—15m開一寬為3—5m 的通道,以確保池底有足夠的光綫。
  4.4 種草時間
  一般選擇在清明前後,不宜過早過晚。
  4.5 種植方法
  伊樂藻和輪葉黑藻以無性繁殖為主,采取切莖分段扦插的方法,每畝用量25—30kg;苦草以播種為主,每畝用種量0.1kg。
  4.6 管理要點
  (1)要適時適時施肥(復合肥、基肥要足;無機肥要適量,要努力推廣磷酸二氫鈣的使用)。
  (2)水草種植要在蟹種放養前進行,確保蟹種下塘前已有水草長出,否則草的嫩芽被河蟹攝食,影響水草生長。
  5.改進投喂技術
  飼料質量要求是大蟹、好蟹生産的物質保證。
  3 月份,當水溫達到10℃以上時就開始投喂。餌料主要有動物屍體及其屠宰下腳料、蚌肉、蠃螄肉、小蝦等以及麥、𠔌、餅類、水生或陸生鮮嫩的草類。投喂必須堅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則。4—5月,池塘中的水草萌發,生物餌料孳生,且剛放的蟹種個體小,水溫又低,河蟹攝食強度不高,可少投喂動物性飼料,多投青、粗飼料。6—10月,河蟹個體逐漸長大,水溫增高,河蟹的攝食強度大,尤其是8—10月,河蟹肥育聚黃,體重顯著增加,要多投喂動物性飼料。每天傍晚前後投喂1次,飼料投在池邊淺水處,設置多點的食臺上。每次投喂量占蟹全重的10—20%左右,並視季節、水溫、天氣、攝食、生長情況適當增減。另外,在實際操作中還應註意以下幾個環節。
  (1)清明時分要每畝投放300 kg以上鮮活的蠃螄蜆蚌等,以作為全年的基礎餌料。
  (2)投喂要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
  (3)人工配製混合飼料時,最好將飼料製成麵條狀或團狀等利於河蟹采食的形狀。
  (4)在河蟹生長中前期主要投喂小麥、南瓜、𠔌、餅類等,在這期間提倡投喂麥芽(麥芽投喂可保證其1—2天不會腐爛變質),其餘飼料宜煮熟投喂。
  (5)河蟹的一生,要經過多次蛻殼。體軀的增大,形態的改變,以及斷肢再生等都在每次蛻殼之後形成。蛻殼貫穿着河蟹整個生長、生活過程。因此,平時要適度投喂蛻殼素,而且蛻殼素投喂與飼料投喂在時間上要適度分開;另外,在河蟹蛻殼期間,要勤註換新水,保持微流水,可以有效刺激河蟹的蛻殼。
  (6)在整個養殖周期內,還要適量潑灑生石灰,一方面淨化水質,一方面給水體增加鈣的含量,以備多次蛻殼之需。
  6.科學調理水質
  健康養蟹對水環境的質量要求非常高,必須科學地調理水質。
  6.1 水質指標
  要求透明度35—40cm,溶解氧在5 mg/L以上,PH值7.5——8.5,氨氮濃度0.2—0.5mg/L。以上水質指標在臨床上可通過采用水質測試盒等手段進行檢測,從而采取一些措施(主要是模擬自然生態環境)對水環境進行必要的、有益的、及時的調控。
  6.2 池水調控
  2月底3月初蟹種放養初期,水深控製在0.6—0. 8 m,5—7月份水深在0.8—1.0 m,8—10月份水深掌握在1.0—1.2 m之間。春秋兩季,每周換水1次,每次加深30—40 cm。換水時要邊排邊灌,換水溫差不要超過±5℃。如池底積淤較多,透明度低,水色變濃,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現水銹,步足末端變黃,每畝用新鮮生石灰7.5—15 kg,化成水全池潑灑,連續使用2—3次,每次間隔5—7天,可調節水質,增加水中鈣的濃度,有利於河蟹生長和蟹殼色澤的變化。
  6.3 註意事項
  (1)要及時換水、適量換水,以改善環境、降低溫度。河蟹的適宜蛻殼水溫為25—28℃。
  (2)生石為不宜多用、重用、常用。若經常使用,水體硬度會偏大、溶氧會降低、磷酸????濃度會降低。
  (3)為保持池水一定肥度,促使蠃螄蜆蚌等餌料生物繁殖生長。
  (4)實行蟹魚混養。蟹魚混養可充分利用水體空間,提高餌料利用率,淨化水質,有效改善池塘水質條件。但要以養蟹為主,可適應放養少量的鰱、鱅、草、鯿、羅非魚,但不可放養鯉、青魚等底棲肉食性魚類。要註意防逃。
  中華絨螯蟹一般在江河湖泊生長至2齡,自9月下旬(秋分前後)蛻殼為緑蟹起性腺開始迅速發育,30~40天內雌蟹生殖指數由蛻殼前的0.36%驟增至10~15%左右。至10月中下旬(寒露、霜降時節),大部分性腺已發育進入第Ⅳ期,遂離開江河、湖泊嚮河口淺海作生殖洄遊。11月上旬(立鼕)後群集於河口淺海交匯處的半鹹水域,開始交配繁殖。在長江流域,中華絨螯蟹繁殖區的????度為8~15,水溫為6~12℃,時間在當年12月至翌年3月。交配時雄蟹以螯足鉗住雌蟹步足,並將交接器的末端對準雌孔,將精液輸入雌蟹的納精囊內。整個交配過程歷時數分鐘至1小時。雌蟹一般在交配後7~16小時內産卵。受精卵附着在雌蟹腹肢的剛毛上。在水溫10~17℃情況下,受精卵經30~60天後孵化出蚤狀幼體,在河口淺海浮遊30餘天,經5次蛻皮,然後進入大眼幼體期。此時兼營浮遊及底棲生活,並能逆流上溯至湖沼。大眼幼體經6~10天後蛻殼而成幼蟹,開始營底棲爬行生活。
  親蟹在所抱卵全部孵化後,蟄伏在河口淺灘的沙丘上,其頭胸甲及四肢有苔蘚蟲、藪枝蟲等附着,腹部常有蟹奴寄生。産後的雌蟹至6月底7月初相繼死亡。從蚤狀幼體起,雌蟹的壽命為2足齡,雄蟹則交配後即死亡,壽命比雌蟹短2個月。當年成熟的中華絨螯蟹壽命僅1年,且雌性占絶對優勢。性腺成熟緩慢的個體,壽命較長,有的可達3~4年。
  生産 中華絨螯蟹的汛期在10月初至11月上旬(寒露至立鼕前),約40天左右。主要捕撈工具為籪絲網、定置張網、地拉網、罾網等。河口淺海捕撈季節在11月上旬至3月下旬(立鼕至春分),其中分2月初(立春)以前的鼕蟹和2月初(立春)以後的春蟹2個汛期,主要捕撈工具為蟹拖網。
  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由於河口沿海一帶開始大量興建水閘,導致親蟹生殖洄遊和幼蟹上溯通道受阻,60年代起資源量驟減。1969年在長江口的崇明島附近發現了規模巨大的中華絨螯蟹天然産苗場。該處一年出現1~2個汛期,汛期高峰多在6月上旬。全國許多地方來此捕撈蟹苗運回放養,成活率為1~5%,取得一定增殖效果。但由於蟹苗資源量波動幅度很大(産量少時僅為正常年份的1/10~1/50),故生産不能穩定。
  70年代起中國開始利用天然海水或人工海水進行中華絨螯蟹人工育苗,均獲成功。采用天然海水育苗年前收集健壯親蟹,按一定雌雄比例投入海水(半鹹水)養蟹池中進行籠養或散養,使其交配抱卵。次年4月中即可孵化出蚤狀幼體。如能保持水質新鮮,溶氧充足、????度適宜(9~15)、溫度穩定、敵害少及豐富的餌料,約經3周左右即可孵出蟹苗。人工海水育苗的技術條件和措施與天然海水育苗相似。其主要技術關鍵在於配製高效低價的人工海水(半鹹水),難度較大,但産量穩定,占地面積也小,並可不受自然條件限製,已在一些內陸地區推廣應用。
  經濟價值 中華絨螯蟹味美且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上品。每100剋河蟹食用部分含蛋白質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核黃素、煙酸,其發熱量超過一般魚類的營養水平。
水産科學 Aquatic Sciences
  河蟹的人工育苗是整個人工繁殖生産中的關鍵,衹有這一環抓好了,人工繁殖生産纔有保證,才能提供數量多質量好的蟹苗,為發展河蟹增養殖生産服務。
  活餌料的培養河蟹的蚤狀幼體、大眼幼體都是雜食性的,植物性餌料、動物性餌料、有機碎屑都吃,尤喜食動植物性活餌料。因而在人工育苗過程中,搞好活餌料的培養與生産,為蚤狀幼體、大眼幼體提供豐富適口的活餌料,對於搞好河蟹的人工育苗,提高成活率是十分重要的,必須十分重視。
  (1)植物性活餌料的培養。河蟹育苗生産中常用的植物性活餌料有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等單細胞藻類。這些藻類都是河蟹蚤狀幼體的適口餌料。植物性活餌料的培養大體有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採集、分離和篩選所需要的藻種,生産單位可嚮科研單位購買。二是配製營養液。根據生産規模和需要量統籌規劃,合理配製。三是選擇適宜的培養方法。通常有室內小型培養和室外水泥池培養。需要活餌量大的可采用室外水泥池培養法,建好設施,搞好池子、工具消毒。四是將室內培養好的藻種移植到水泥池內,進行室外大規模生産。一次的接種量要大,以保持生長優勢,接種時應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進行。五是要加強生産管理,着重掌握一定的光照、適宜的水溫、適當的????度和充足的營養,以促進藻類不斷生長繁殖,源源不斷地提供活餌料源。還要註意培養池內藻類生長速度,及時撈出投喂蚤狀幼體,防止密度過大,影響藻類生長,並及時補充池內的營養,保證藻類持續生長的需要。
  (2)動物性活餌料的培養。河蟹蚤狀幼體和大眼幼體喜食的動物性活餌料為輪蟲和鹵蟲。輪蟲培養方法是,首先通過採集分離,獲得輪蟲種,再對輪蟲種在試驗室內進行擴大培養,當輪蟲種達到一定數量,可供大面積培養用時,再移入室內水泥池或室外土池進行大規模生産,即可定期用篩絹網撈取飼養河蟹幼體。而鹵蟲的培養方法是,首先採集或購買質量較好的鹵蟲卵,購買數量根據生産需要確定。然後將鹵蟲卵放在餌料培育池內,經洗卵、孵化、分離等過程,即可取出飼喂河蟹幼體。
近義詞
螃蟹, 毛蟹, 清水蟹, 絨螯蟹, 清水大閘蟹, 河蟹
包含詞
中華絨螯蟹親蟹的冷藏技術中華絨螯蟹人工育苗技術水池培育中華絨螯蟹幼蟹
宣城市江帆中華絨螯蟹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