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國民族學大傢林耀華先生就認為:我國“民族”一詞的使用是“受日語的影響,日人用漢字聯成‘民族’一詞後,我國又從日語引入”。日語的“民族”一詞是對ethnic group的翻譯,是指“從來、共通の出自・言語・宗教・生活樣式・居住地などをもつ集團とされることが多かった”,也就是傳統上具有相同語言、宗教、生活模式和居住地的共同體。而日本的民族定義是中國南齊書列傳三十五《高逸傳·顧歓傳》中“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濫用夷禮”。所謂“民族弗革”,“係指國人的族屬未變,而所謂族屬即華、夷之分。”民族僅僅指中原和江東的漢族。從南齊書體現出來的南北朝民族觀念跟華夷之辨的漢本位有關,是要求對漢民族文物、衣冠、風俗、禮法的保持。民族在英語裏是指Ethnic group或者Ethnicity,是指具有同樣文化繼承的人的團體(real common heritage and common culture),也就是說民族唯一的參考標準是文化和語言。語言、信仰和習慣就是民族之間互相區別的標識。按英國大百科全書的解釋,民族的詞源是希臘語ἔθνος,民族是靠語言、民族性和文化的束縛以來的群體(common ties of language, nationality, or culture)。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祖先、文化和習俗(different ancestry, culture and costoms)。
中華民族 (參考英譯Chinese people)。可是Chinese people衹是指政治上具有中國國籍的人,簡稱中國人,不含任何文化因素。中華民族 所對應的英譯衹能是Chinese nation,是指國籍或者國傢,仍不含任何語言文化因素或者真正的民族(ethnic)意思。中華民族 ,依照中華民國立國的三民主義,主要以漢為中心主體的民族及其他民族為組成,其中蒙、藏兩族之事務在中華民國憲法中有部會等級的蒙藏委員會,近年修憲後,臺灣原住民及相關之多元文化民族政策入憲。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定義,則共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中華民族 ”是我們常用的詞,充滿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滄桑感,實際上,這個詞,或者說這一概念的提出,衹有區區一百餘年的時間。
“中華民族 ”一詞是由歷史悠久的“中華”一詞和近代以來由西方傳入之“民族”一詞相互結合而成的。梁啓超,楊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較早使用“中華民族 ”一詞的先驅。
梁啓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 ”。但是梁啓超也創造了東方民族一詞,他於1899年所撰之《東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譯西籍,襲用其體例名義,天野為之所著萬國歷史,其自序乃至謂東方民族”。
中華本為漢族自稱
1902年,在《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梁啓超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 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産生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傢觀,二曰世界觀。”這是“中華民族 ”一詞的最早使用,從上下文來說,梁所說的“中華民族 ”當指漢族,確切地說,指的是古華夏族和從華夏族發展至今,不斷壯大的漢民族。他在該文中,在“黃帝子孫”一詞特別註文指出:“下文省稱黃族,嚮用漢種二字,今以漢乃後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啓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華民族 ”一詞,並明確地指出其含義,“今之中華民族 ,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 。”
楊度、章太炎和黃興皆有使用
1907年,繼梁啓超之後,晚清著名立憲派代表楊度也成為“中華民族 ”一詞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國新報》連載的《金鐵主義說》一文中,在與梁基本相同的意義上,即“中華民族 ”指的是漢族,也多次使用“中華民族 ”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一文中,也使用“中華民族 ”一詞,仍指漢族。
1924年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義,孫中山先生則認為構成民族有“五種巨大的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統”,其次是“生活”,第三是“語言”,第四是“宗教”,第五是“風俗習慣”,這五種力,是天然進化而成,不是武力徵服得來的。孫中山的理解是正確的符合了日本以及西方對於民族的理解。
1926年蔡元培在北京寫《說民族學》一文,認為民族的特徵是“血係、語言、住所、習慣、宗教、精神體係”。這也是對民族的正確解釋。
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3月19日,革命派領袖黃興,劉揆一等領銜發起的影響很大的“中華民國民族大同會”,後改稱“中華民族 大同會”,這裏的“中華民族 ”一詞的含義已經不再是專指漢族,而是指當時中國國境內的所有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同時,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員,還發佈《化解種族見解之文告》,禁止商人,報紙廣告,公私函使用“大漢”字樣,以示民國民族“大同主義”。 1911年12月1日,一些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指使下,在庫倫成立了以哲布尊丹尼為“大汗”的所謂“大蒙古帝國”。
針對這樣的分裂行為,1913年初,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召開的西蒙古王公會議,內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議“聯合東蒙反對庫倫”,並通電全國申明:“數百年來,漢蒙久成一傢,我蒙同係中華民族 ,自當一體出力,維持民國”這示第一次在政治文件中,少數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議宣告自己的民族屬於中華民族 。
作為民國的總統袁世凱,此時也在涵蓋中國境內所有民族意義上“率先”使用了“中華民族 ”一詞,而這一較早使用,也恰恰示發生在處理此次蒙古分裂行徑過程中,他致書庫倫活佛哲布尊丹尼寫道:“外蒙同為中華民族 ,數百年來,儼如一傢”。
此後,“中華民族 ”一詞時已不在專指漢族,而是泛指中華各個民族的觀念已經開始普及。 可是,“中華民族 ”在少數民族的語言裏是不能翻譯的,衹能依靠漢語使之存在。比如,藏語裏的中國人是rgya mi,指的是漢族。藏語是沒有中華一詞的。同時維吾爾語的“中華民族 ”是jungxua milletliri,衹是漢語的音譯。蒙古語的中華民族 是doomd in wended ten(族民華中)也僅僅是音譯,沒有本民族語言的意義。
“中華民族 ”趨嚮融合
民國初期,從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角度自覺公開地標舉再造現代“中華民族 ”旗幟的第一人是李大釗。1917年2月19日和4月18日,他發表《新中華民族 主義》和《大亞細亞主義》兩文,針對日本人宣揚的以日本民族為中心的大亞細亞主義,提出了中國人應該激發出以各民族融合為基礎的“新中華民族 主義”的自覺,“則前之滿雲,漢雲,蒙雲,回雲,藏雲,及至苗雲,瑤雲,舉為歷史上殘留之辭,今已早無是界,凡籍隸於中華民國之人,皆為新中華民族 雲。”李大釗這裏的“中華民族 ”指的是融合中華各個民族後的新民族。可是融合論是背叛了民族學,民族的融合必須是“一切被融合民族特徵和民族差別的完全消失,被融合民族的消亡”。顯然,談融合就是否定了56個民族的存在。
1922年,最早提出“中華民族 ”概念的梁啓超撰寫《歷史上中國民族之研究》,他在書中一方面指出“中華民族 ”通常指的是漢族,同時又指出“中華民族 ”包括中國各民族認同的一體特徵,他說:“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國人’之觀念浮於斯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 之一員也。”並具體指出“故凡滿州人今皆中華民族 之一員也”。明確指出:“近四百年來,民族主義日漸發生,日漸發達,遂至磅礴鬱積,為近世史之中心點,順茲者興,逆茲者亡。”梁啓超毫不動搖的堅信,要使中國不亡,必須推行民族主義。但是一個民族的融合必須是語言文化宗教習慣的融合。從政治上談融合勢必被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所不恥。
“中華民族 ”涵義的演變
梁啓超的“多元混合”說 1905年,梁啓超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指出中華民族 是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傢,是多元混合的。
楊度的“文化族名”說 楊度在1907年發表了《金鐵主義說》一文,將中國解釋為地域觀念,將中華闡釋成文化一統,把中華民族 歸之為文化族名,所有生長於中國這塊土地上的民族經過交流融合,已經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個中華民族 。這裏,楊度將中華民族 的含義賦予了現代文化人類學的意藴,頗具文化色彩和理論意義。
章太炎的“漢族中心”說 章太炎並不反對楊度乃至梁啓超用中華民族 來概括中國各民族的論斷。他與楊度所不同的是:一是堅持要以漢族為中心;二是要由漢人組織政權;三是以漢族來逐步同化其他少數民族。衆所周知,章太炎是一個漢族中心主義者。但他在這裏表述的觀點較其1903年前後宣傳的民族復仇主義已經有很大的轉變。
孫中山的“五族共和”說 一嚮倡導“革命排滿”的孫中山也接過了“中華民族 ”的旗號,在1912年進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號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结來達到民族融合和民族和諧。 中華民族 並非社會學和人類學意義上,具有相同血係、語言、住所、習慣、宗教、精神體係的真正民族,而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中華民族 並不符合馬剋思主義對民族的定義,並沒有“共同語言、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參見雲南民族大學的民族學教案),僅僅指國傢共同體(nation)。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個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 ----中國各民族的總稱。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中部。經過民族識別,現今的中華民族 共包括: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 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傢族、哈尼族、哈薩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剋族、怒族、烏孜別剋族、俄羅斯族、鄂溫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竜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此外,尚有少量未經識別的人口。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1133682501 人。其中漢族占91.96%,少數民族占8.04%。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中華”,原意與中國相通,又與華夏相係。《唐律疏議》雲:“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炳麟認為:“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捲一·中華民國解》)。這裏強調中華一詞乃區別文化高下之族的含義。“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這是由於中華與華夏一詞有關。華夏文化發達,遂以中華自稱。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華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聯合,融化和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當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時,現代人一直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文字,以致難以瞭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現代的中國人卻能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瞭解中華祖先的文化。因為我們中華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統一和連續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展當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國也曾經被外族統治過,但是,不是我們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文明,相反的,中華文明是一種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總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們所同化,融合,使我中華文明更趨先進,更具活力。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我們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女媧,伏羲,神農。三皇同姓,風,都陳。是上古文明初始的三個時期,綿延數十世,女媧造人,是中華文明起源,在上古的一天,那一天是甲子年甲子日,鼕至,日月同出五星連珠,女媧在這一天,在渦河流域創造了最初的文明曙光,人民嚮着大地的四處擴展,這個地方就是陳,許多世代後,伏羲氏出,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緻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神農氏繼伏羲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弦琴,開始蜡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 開始進入農耕社會。三皇時代,中原民族有了一個名字叫華,華確切的是指三皇所在居住在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國,後來神農氏衰微,一些比中原落後的民族集團開始進入中原。炎帝從陝西經山西進入河南,神農氏時代結束,與華族關係親密的東夷蚩尤(有說本屬神農氏)於炎帝爭奪中原,炎帝敗,退山西南部,嚮黃帝的夏族求援,蚩尤在實力空前壯大後進入河北,炎帝與黃帝結盟,戰於涿鹿,蚩尤敗,九黎大部分加入黃帝的夏聯盟,一部份南逃長江流域,勝利後,炎帝想繼承神農氏共主的地位,於黃帝發生戰爭,炎帝敗,黃帝於定陶及天子位,在天下大亂數載後,繼承了神農氏的天下共主,華夏之名初始,五帝時代開始,『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隨着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 包括定居於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國民族,即包括當代的和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中華民族 不是社會學人類學的民族,僅僅政治上是一個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繁榮的經濟、燦爛的文化藝術和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蜚聲於全世界,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産生過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 偉大的歷史貢獻, 是中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 的祖先從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廣阔的土地上,從元謀人、藍田人到北京人,展示了中華民族 最早祖先的演化過程。大量的考古文化遺存還說明了中華民族 起源的多元性。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北方、中原、南方三種不同的係統特徵。在華夏、夷、三苗等族開發黃河流域、東部沿海一帶和長江流域的同時或稍後,氐、羌、戎諸族開發西北和西部地區,濮、越等族開發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狄、匈奴等族開發北部草原地區,肅慎、東鬍等族開發東北地區。隨着這些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其與中原地區聯繫的加強,為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傢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 年的諸侯割據,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傢。此後的兩千多年來,統一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漢族因在中華民族 中人口最多,所以他們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這些王朝都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區以至全國範圍內建立過政權,各民族都為統一多民族國傢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中華民族 是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偉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以其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著稱於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以及舉世名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和火藥的應用。産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傢、科學家、發明傢、政治傢、軍事傢、文學家和藝術傢。在歷史上,各民族之間雖然曾經互相侵擾和攻伐,出現過民族壓迫和剝削,但始終存在着逐步接近、互相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前進的關係,並成為中國民族關係中的主流。中華民族 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為反抗階級壓迫、民族壓迫和外國侵略,各民族人民都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勞動人民的共同利益,促使各民族的勞動者聯合反抗階級壓迫。如東漢的漢羌人民起義,清代太平天國起義和貴州張秀眉領導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義等,都是多民族參加的鬥爭。至近代,中華民族 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標和尋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運進一步把各民族緊密地團结成一個堅強整體,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起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持續鬥爭。在東北和西北地區,抗擊了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西南和中東南地區,進行了反對英、法、日、美等帝國主義的鬥爭,挫敗了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陰謀。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並沒有變。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各族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外國侵略的鬥爭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成為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四個時期,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了民族壓迫制度,實現了民族平等團结。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族人民先後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各民族之間以平等、團结、互助為內容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得到發展。
各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加速進行,人民生活大有改善,中華民族 正以嶄新面貌呈現於全世界。
“中華民族 ”一詞,人人在用,天天在用,我們的國歌中也提到了中華民族 。但是要問:何謂"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 究竟包括哪些人?也許有很多人就說不清、道不明了。
我們不妨先看看國內外一些語文工具書上對"中華民族 "一詞的解釋。外國的工具書解釋得極為簡單,不論是"中華民族 "還是"漢族",他們一律釋為Chinese。我們對他們難作苟求,這種連我們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他們當然更難說得清楚。但是海峽兩岸出版的工具書如果解釋錯誤,那就說不過去。可惜事實正是如此。可以說,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外所有的工具書對"中華民族 "一詞的解釋都不確切。
大陸新版《辭海》釋曰:“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臺灣三民書局版《大辭典》釋曰:“族名,指組成中國各民族的集合體。”
但如此解釋,顯然不妥。因為, 一、民族與國傢本來是不同性質的兩種群體,不應混為一談。二、按照以上的解釋,"中華民族 "既然是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那就可以說中華民族 =中國人,也就是把幾千萬海外華人掃除在外。
錯誤的産生,絶非無因。我們過去對民族與國傢的區別一嚮不太重視,混淆不清,由來已久。“民族”之說,産生於近代,歷史上則常以“國傢”代替“民族”。過去所說的愛國思想,實指民族意識;所說的愛國志士,實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時期,既有“中華民族 ”的提法,又有“中華國族”的提法,或竟直稱為“國族”。這就真正把“民族”與“國傢”混為一談了。對日抗戰期間,“國傢至上”與“民族至上”並提,衹見其同,未見其異。"國歌"中也衹提“中華民族 ”而未提“國傢”。在進行宣傳教育之時,分不清民族與國傢,尚無大礙;但是科學的研究歷史之時,卻不容許存在這種混淆。我們在探討什麽是“民族”,什麽是“中華民族 ”的時候,一定要擺脫“國傢”這個概念的糾纏,純粹從民族角度上去探討問題。一定不要忘記“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國傢”、“政權”是人為的這種根本區別。 那麽,"中華民族 "究竟應該如何解釋?究竟應該包括哪些人?實際上應該包括:
一、 漢族(也無論是居於國內還是國外)。
二、 居於國內的各個少數民族。
三、 海外華人(包括未入外國籍的華僑與已入外國籍的華裔)。
在解釋"中華民族 "一詞時,除了說明哪些人屬於中華民族 之外,還需要說明"中華民族 "是由"華夏族"、"漢族"逐漸發展而來的。"華夏族"是民族,"漢族"是民族,"中華民族 "還是民族,這三個"民族"又沒有單數復數之分,三者之間究竟有何不同?這是外國人覺得很難理解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有必要追溯一下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在長時期中逐漸發展、演變的經過。
夏代以前,中華大地上各部落、部族遷徙不定,分合無常。自夏代至秦漢,為夷、夏各族並立時期。文化水平較高的"諸夏"與文化水平較低的諸"夷"犬牙交錯,此出彼入,通過互相爭鬥與和平交往而逐漸融合。當時的"諸夏"並非單一民族,而是血緣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禮"而被稱為"諸夏",正因為有了一個"諸"字,說明是復數而非單數。"諸夏"又稱"華夏"。因此"華夏族"並非單一民族,而是以華夏文化為紐帶而結合起來的"民族聯合體"。
漢武以後,"華夏族"逐漸改稱"漢族"。衹有北方、西方、邊疆各地還存在一些少數民族,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是:進、退、分、合,變化無常。漢族在中華大地上取得了主體民族地位。
活動於中華大地上的人群不衹是漢族,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可以合稱"中華各族"。"中華"之稱,魏、晉之際,已見端倪。元末農民起義軍與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恢復中華"者,恢復"漢族"所建立之國傢
中華民族 亦稱漢族(漢族占主體)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係和父係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占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産生.
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為活動地區;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竜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製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係氏族部落(見母係氏族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着由母係氏族部落轉化為父係氏族部落(見父係氏族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製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遊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遊;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 以與蠻、夷、戎、 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例如:杞為夏後,因他們與東夷雜處而行夷禮,就被看作東夷;吳國公族出自周室,因隨越人習俗,被視為蠻夷;楚國王族的先人,西周初受封於荊蠻之區,春秋初楚王自稱蠻夷率先稱王,諸侯稱他們為荊蠻;後來楚王爭霸中原時,以維護華夏禮製自居,又被尊為華夏;秦的祖先本是東夷,而興起於渭水上遊與戎、狄雜處,習俗多與戎、狄相同,後定居渭河中下遊,從事農耕,成為周朝大夫。平王東遷之後,受封為諸侯,在西周鎬京地區立國,春秋時期,一般把它看作西戎。至戰國(前475~前221),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併、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逐漸與華夏融化,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佈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遊,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嚮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雲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嚮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嚮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中華民族 的概念從提出到不斷的引申和發展,在現在文辭用語中已不再是單一的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傢、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的“中華民族 ”就是這個概念,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 的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 ”也是這樣一個概念。但是中華民族 並非真正的民族,而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不具有任何文化語言因素,在社會學和人類學裏,中華民族 一詞沒有任何意義。
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 ”一辭已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
同時,現代概念上的中華民族 ,也是廣義上的中國的一個代稱。 中華民族 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衹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 。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纔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一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於血緣。其次纔是由於文化。在原始社會中,一群人能夠長期生活在一起,大概總是一傢人、一族人。以後這個部落發展壯大了,纔會接納血緣不同的人群參加。在世界上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間,有些民族特別重視血緣,認為血濃於水,在血緣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群參加;有些民族重視文化,衹要外來者接受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歡迎他們參加,不加排斥。中華民族 在形成之初就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復合體,以後在發展中也就表現出首重文化不太計較血緣關係的特點。
正因為中華民族 長期以來具有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較濃的"中華兒女"之稱比起血緣色彩較濃的"炎黃子孫"之稱更容易為大傢所接受。對"炎黃子孫"之稱反對最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1991年5月,我們在上海會晤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直指"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 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無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结。因此,他認為在學術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場合裏,不要使用"炎黃子孫"一語。
1996年8月,筆者到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參觀考察,聽到一些彝族學者提出了"中華彝族"的說法,覺得此說值得肯定,值得贊賞。因為其中的"中華"二字是指文化傳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緣關係,"中華彝族"就是接受了中華文化的彝族子孫,其含義既簡單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於"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 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 歷史一元論。那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 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 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嚮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衹有一個中心,逐漸傳布四方。歷史真相真是如此麽?絶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東夷的伏羲與出身南蠻的神農都比出身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 的始祖,他也衹好屈從,卻在字裏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來嚮中華民族 歷史一元論挑戰,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傢的孔孟出身於東夷集團,道傢的老莊出身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 並非衹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一人的子孫。
後來由於東南百越地區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中華民族 的來源,中華文明的起源又由過去的三分法修正為四分法。不論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華民族 歷史一元論總是徹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黃子孫"或者"黃帝子孫"來代表"中華民族 ",是以偏概全,顯然不妥。 "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雖然古已有之,但是過去用得不多。直到改革開放,隨着許多海外華人的歸來,此語纔在報刊上大量出現,足見使用此語者以海外華人居多,海外華人之所以樂於用"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來藉指中華民族 ,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一、缺少更為恰當的名稱可用。在這個世界上,凡是身居國外的人們最常用的自稱,就是我是某國人。我們的海外華人大量出國的時候是在清代,當時是異族入主中原,漢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國外、浪跡天涯的海外華人,都有一段悲慘的歷史,對清王朝抱有敵對情緒。許多民間組織更是公開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要他們說自己是大清國人,他們當然不願意。何況清廷也十分頑固,認為出國即叛國,視他們為自棄王化的頑民,對他們采取一種既鄙視又仇視既不承認又不保護的惡劣態度,處處加以打擊,使他們淪為沒有祖國的海外孤兒。他們很難選擇一個適當的自稱,衹好懷戀祖國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自稱漢人或唐人。
二、為什麽選擇了"炎黃子孫"。中華民族 基本上是農業民族,並非樂意遷移與到處流浪,而是安土重遷,留戀故國田園祖宗墳墓的民族。海外華人的祖先由於種種不得已的原因,例如災荒。戰亂,地少人多謀生不易而冒險犯難,揚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他們不是西方殖民者的武裝殖民,而是並無祖國支持的和平移民。到了海外之後,手無寸鐵,沒有半點特權,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衹靠自己胼手胝足,艱苦奮鬥,並與當地民族和平相處,才能立足謀生,其中苦楚自不待言。因之身居海外,魂係中華,午夜夢回,常思故國。當時他們所接觸到的許多別的民族,不論是白種人、黑種人,還是黃種人,其歷史文化全都沒有中華民族 源遠流長。即使他們當時事事不如人,衹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黃子孫",馬上心情振奮,豪情滿懷。因為此語包含了以下豐富的含義: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是泱泱大國,禮儀之邦。我們的處境不管如何睏難,生活不管如何艱苦,都要努力奮鬥,為祖國爭光,不能辱沒祖先。"炎黃子孫"一語,久已成為海外華人艱苦奮鬥的精神支柱。
三、"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一語,又成為海外華人互相團结的一條紐帶。離鄉萬裏?熏舉目無親,一旦遇到"炎黃子孫",自然親如傢人。數百年來海外華人的生存、發展、團结、奮鬥,可以說是從"炎黃子孫"一語汲取了無窮的精神力量。
時至今日,用"炎黃子孫"作為中華民族 的別稱,固然不妥;但是回顧歷史,就會看到此語在海外華人力量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我們在學術研究中與外交場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語,以免産生誤解;但是在一般場合,民間場合,為了增進民族情誼,根據語言學"約定俗成"的原則,對"炎黃子孫"一語,但用無妨。
中華民族 一詞正式形成的時間不長,還沒有正式的簡稱。對於國名我們可以簡稱為中國,對於族名卻不能簡稱為中族。把中華民族 簡稱為漢族更加不行,因為這就排除了漢族以外的許多少數民族。但是簡稱為"華族"是可以的。"華族"一詞,許多工具書上都未列詞條。《辭海》有此詞條,但其含義是"舊稱高門貴族",與中華民族 的簡稱毫不相幹。"華族"的詞源來自海外華人。例如新加坡把國內的馬來人稱為馬來族,也就相應地把華人稱為"華族"。
探討至此,我們就不難把這些來自中外古今的形形色色的名詞,形形色色的稱呼梳理一番,理順其間的關係,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
中華民族 是一個比一般民族高一檔次的民族共同體。長期以來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漢族(無論居於國內還是國外)、居於國內的各少數民族、以及海外華人(包括華僑與華裔)。
中華兒女 中華民族 的別稱,文化的色彩較濃。
炎黃子孫 (或黃帝子孫)漢民族的別稱,血緣的色彩較濃,在海外華人中使用的較多。
華族 華夏民族的簡稱,指漢族
海外華人 包括華僑與華裔,即具有漢族或國內少數民族的血統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實際上是指國外。
竜的傳人 中華民族 的另一種別稱,是指中華文化的繼承者、接班人。 在古代,“中華”本為漢族自稱。1902年,在《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梁啓超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 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産生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傢觀,二曰世界觀。”這是“中華民族 ”一詞的最早使用,從上下文來說,梁所說的“中華民族 ”當指漢族,確切地說,指的是古華夏族和從華夏族發展至今,不斷壯大的漢民族。他在該文中,在“黃帝子孫”一詞特別註文指出:“下文省稱黃族,嚮用漢種二字,今以漢乃後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啓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華民族 ”一詞,並明確地指出其含義,“今之中華民族 ,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 。”
到了近代,中華民族 乃中國做為國傢共同體的一個國族概念,由於現代中國自晚清迄今的歷史及政體更變,此概念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意涵及爭論,如孫中山革命時,關於滿洲人是否為要驅逐的外族,還是五族共和之一的民族。“中華民族 ”一詞的演進也因此反映了近百年來國族與民族主義的相關爭議。“中華民族 ”其內涵是否為漢族還是指指國族,成為對漢本位、大漢族中心的主要疑慮。
因此,此詞不同於“華夏”、“漢人”、“唐人”、“炎黃子孫”等於有外顯的種族及文化的象徵,而是有外顯政治象徵,如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也反映了做為國傢共同體的國族概念。
在清朝之前,雖然有華夷之分的觀念,但幾乎沒有“中華民族 ”的觀念存在、而“中國”的觀念也和與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觀念差很多。
“中華民族 ”一詞,乃由近代的梁啓超首先提出。其意原衹包括漢族,之後包括漢、滿、蒙、回、藏等大小族。
1912年,孫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說”:“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孫中山在中華革命黨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後,主張重提民族主義並揚棄五族的說法:“有人說,清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 。……並且要把中華民族 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 荒誕的"臺灣民族"之說
在對中華民族 這個名稱及其含義進行探討的時候,我們竟然發現了最新的人造神話:居然有人提出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 "是百年前知識分子捏造出來的。1993年12月11日的《臺灣時報》上發表了一篇奇文,文中說:
"事實上,'中華民族 '一詞乃是百年前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成立一個近代國傢所建構起來的概念。從章太炎、孫中山的著作可知此一概念所藴含的漢人沙文主義。它在過去是為統一的中華民國漢人政府服務,在今日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漢人政府服務。今後國民黨政府若繼續以'中華民族 '的虛妄情感蠱惑臺灣人民,將使臺灣陷入隨時被中國並吞的危機。"
這篇文章沒有作者署名,而是由臺灣當時的一些社團聯署。不言而喻,是由一小撮臺獨分子拋出來的。這種荒謬的提法不值一駁,任何反駁都是浪費筆墨,浪費時間。可笑的是,他們不僅斷言"中華民族 "並不存在,而且發出警告,連"中華民族 "這個詞都不許再提,誰提誰就要承擔"蠱惑臺灣人民之罪"。
對於一個歷史悠久並且擁有廣土衆民的中華民族 ,他們可以否認其存在,認為是由少數人捏造出來的。而對於根本沒有那麽回事的所謂"臺灣民族",卻又大吹大擂,大肆宣傳。他們說,臺灣民族是由臺灣"四大族群"共約2300萬人組建起來的。這四大族群是:閩南人、客傢人、外省人(50多年前由大陸遷來)與原住民。一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其次是有共同的文化傳承,這是最普通的常識。臺灣的四大族群之中,除了原住民外,其餘三大族群都是三四百年以來從大陸遷到臺灣去的,遷移經過,斑斑可考,絶大多數人都能拿出自己的傢譜,指出自己的原籍。他們當然都是漢族,他們帶到臺灣去的也就是漢文化,中華文化,哪有什麽臺灣民族之可言。拙著《臺灣先住民史》(1999年9月九洲出版社出版)已經指出,臺灣的"原住民"40萬人,其祖先也都來自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都是古越人的後裔,是從6000年前到5000年前陸續遷入臺灣的。他們雖然不是漢族(6000年前哪有什麽漢族?),卻是古越人(即百越集團)的後裔,當然也屬於中華民族 。臺灣著名民族學家阮昌銳教授在《臺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一書中也說:
"大體上,我們或許可說,今居於山區的泰雅族、布農族等是早期遷入者,其文化較近大陸係,大約在六千五百年前到四千五百年間自大陸遷入,可能與繩紋陶和竜山形成期有關。至於居住在平地的諸族如阿美族、卑南族、葛瑪蘭族等,遷入較晚,其文化接近南島係。然而,南島係的民族,經考古學家與民族學家的研究,其祖居地在中國華南地方,所以,無論是自中國大陸直接來臺或由大陸而南洋再由南洋而臺灣,臺灣山胞之祖居地仍是中國大陸。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確定;臺灣山胞是中華民族 的一支。"
2001年秋,筆者與阮昌銳教授共同前往海南省五指山區黎族村寨考察民情風俗,生活習慣,發現同是百越後裔的海南黎族與臺灣"原住民"相似到驚人的程度。筆者還認為:臺灣島在距今8000多年前纔露出海面,這裏不可能形成人類。既然"原住民"的祖先全都來自大陸東南地區,就不應該稱為"原住民",而應該稱為 "先住民"。
李登輝、陳水扁以及一小撮臺獨分子都好像是魔術師,居然敢變這樣的戲法,在人們一眨眼之間,把龐然大物的中華民族 變成了一陣青煙,不見了。卻推出來一個七拼八湊不倫不類的"臺灣民族"來。可是戲法很快地就被揭穿,他們當不了"臺灣民族"的始祖,卻成了中華民族 的不肖子孫。 青年學者劉周在“江山如此多嬌(八股文)”一文中認為中華一詞的含義:中即中央,華即繁華,中華就是中央繁華之地。該文如下:
江山如此多嬌(八股文)
劉周
天地所鐘兮盡美,五洲萬類兮齊雄。洋洋乎盛者,夫謂何也?是則厚德所載共陸海風雲,日月所照皆中外形勝。此其所以醉美群倫也。若曰:宇宙之靈存乎寰球,寰球之秀在乎中華也。故謂中華,中曰中央,華曰繁華,中華者中央繁華之所在也。此非譽美之辭哉?豈但中華之美足堪譽之哉?
極目天籟,嘆宇宙之大,銀河為小,日月星辰,遙乎渺渺,小小寰球,其若無物。遊心地表,念重洋之廣,大陸為狹,江海峰巒,鬱乎蒼蒼,蕓蕓衆生,斯似浮塵。言洋者而為四矣,十萬類魚蝦以血食焉。有百千水藻浮遊,有無儔鐵艦交通,幾何歲風波,始識驚濤無際。言洲者而為七矣,二百國生靈以棲息焉。有萬計走獸驅馳,有如鷲飛戟橫空,多少回升降,纔知方外有天。噫嘻!瞰萬物之藏於宇宙,而胸懷頓闊。仰珠峰之睥睨世界,即中華彌高。悵然乎騁目四顧,覽北國之黃河咆哮,無限山川,盡消磨英雄人物。羨南垣之長江逶迤,有情弱水,且付與風流才子。
夫若是矣,今所以慨秦皇遺威,凱撒餘雄者,為其俱已矣乎?後之人亦必有效此以求天下為一世界大同者也,是則不亦紛紛紜紜哉!因歌以志之曰:堯舜慨興風,國傾盡魘雲,高阜仰明月,笑談共古今。 (註:文末短詩為回文詩)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中華民族 ”是近代以來纔有的民族學名稱,泛指定居於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但是,這個族體已存在數千年之久,其族稱的形成與發展也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
大約在5000年前,當中華民族 開始形成時,其族稱為“華”。漢朝以後,開始出現“中華”的族稱。至19世紀末,作為近代民族學術語的“民族”概念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 ”這個民族學詞彙也應運而生。雖然“華”、“中華”、“中華民族 ”這些族稱之間小有差異,但其內涵卻是一致的,即指定居於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華民族 ”的“華”肇始於中國歷史上五帝時代之最後一帝舜的名字“華”。“五帝”時代是中國原始社會晚期部落聯盟時代。五帝時代的“帝”即部落聯盟首領。“舜”是謚號,即死後所進的尊號。《謚法》曰:“仁聖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稱。“虞”本是帝堯時掌山之官,即部落聯盟中負責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鳥獸的部落世襲公職名稱。中國上古有“以官為氏”的習俗,即以其在部落聯盟中所擔任的公職名稱為部落名稱,故稱其部落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時,部落聯盟嚮民族和國傢發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變為朝代名稱,如同夏後氏之稱為夏朝。按先秦文獻記載,有虞氏是中國歷史上先於夏朝的第一個朝代,雖然這個朝代還帶有若幹部落聯盟的痕跡。中國現存最古的一部史書《尚書》,即以《虞書》為開篇。
舜名“重華”,唐代學者張守節撰《史記正義》,釋“重華”為“目重瞳子”,說是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這種解釋不合情理,難以置信。如果細究其源,“重華”的“重”,是遠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名稱。這個氏族在帝顓頊高陽氏時代擔任過部落聯盟世襲公職“句芒”(木正,相當於今之林業部長。見《左傳·昭二十九年》)。重亦即舜所在氏族名稱。“華”纔是舜的名字。
按照氏族部落傳統,氏族首領的名稱即全體氏族成員及其後裔共有的名稱。在舜建立國傢政權後,人們沿襲古老的習俗,以舜的名字稱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為“華”。“華”作為族稱見之於《尚書·周書·武成》,意思是指先聖王的後代,即遠古社會的貴族。這是初始的、狹義的內涵。而後來的“華”作為族稱見於《北史·西域傳》,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國人。這是廣義的內涵。以後,“華”作為族稱從此流傳下來,直到現在,成為約定俗成的對全體中國人的稱呼。即使遷徙到海外,也叫海外華人。如果擁有其他國籍,也叫外籍華裔。
在“華”的族稱形成之後,歷史上一些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稱,也曾經作為華人的別稱流傳,如秦人,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唐人,見於《明史·外國真臘傳》;甚至於契丹在北方聲名遠播後,也成了華人的別稱。
“中華”一詞,見於裴鬆之註《三國志·諸葛亮傳》。其源可溯自“中國諸華”。“中國諸華”一語見於漢朝高誘註《呂氏春秋·簡選》。意思是“中國諸聖人的後代”。在公元3—6世紀,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紛紛嚮中原彙聚,建立政權。當時,中原的中心地位備受尊重。內遷各族都表現出對中原傳統的強烈認同意識。“中華”一詞作為一個超越當時漢族、兼容當時內遷邊疆各族的概念被響亮提出。能否居中華正統,在當時成為一個政權是否能在社會輿論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資格的潛在標準。因此,內遷各族所建政權均從血統、地緣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聖人後代、理當居中華正統的根據。例如,鮮卑拓跋氏自述為黃帝之裔,見載於《魏書·紀序》;鮮卑宇文氏自述為炎帝之裔,見載於《周書·帝紀》;鐵弗匈奴劉(赫連)勃勃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強調自己的夏王室血統而稱所建政權為夏等。甚至於遠在漠北的柔然,當其強盛之時,也曾自號“皇芮”,宣稱以“光復中華”為己任,見載於《南齊書·芮芮傳》。同時,“舜為東夷之人”、“大禹出於西羌,文王生於西夷”等語,亦常出於諸君王之口,以明中華聖人本身也多有出自邊疆族的先例。此外,也有的政權強調中華的地理內涵。居中華之地,居先王之國,理所當然為中華正統。
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現“中華”一詞。見於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由長孫無忌領銜撰文的《律疏》(後稱《唐律疏議》)。其中,對其捲三〈名例〉的“中華”一詞釋文如下:“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是說,凡行政區劃及文化制度自屬於中國的,都稱為中華。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民族”一詞,作為近代以來民族學的一個術語,是一個外來詞彙,是在19世紀末葉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此前,在中國古代漢文獻中,指稱人們共同體的詞彙,有“人”、“民”、“族”、“傢”等。這些詞都單獨使用。偶然也有把民族兩個字連起來使用的,但那是指稱中國古代社會的各種社會組織和群體的復數概念,如唐代李筌著《太白陰經》序中有“愚人得之(心術)以傾宗社滅民族”之言。“宗社民族”則指古代社會的各種社會組織。宗是指祭祀共同祖先的社會組織,社是指祭祀土地的社會組織,在宗社聚會祭祀時,特別註意等級秩序。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群體,如古代稱士農工商為“四民”(見《𠔌梁傳·成元年》),今尚存“農民”稱呼。族是指有共同地緣的社會群體,如“四閭為族”(見《周禮·地官》),閭是相鄰的二十五傢,則相鄰百傢為族;族也指有共同血緣的社會群體,如父子孫為三族(見《周禮·春官》),自高祖至玄孫為九族。在《太白陰經》序言中,“民族”二字雖然連用,但與近代以來的“民族”一詞有明顯差別。
在“民族”一詞傳入中國後,産生了“中華民族 ”這個民族學詞彙。“中華民族 ”是一個在近代出現的、相對於外國民族而言的概念。如近代學者梁啓超所言:“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也’之一觀念浮現於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 一員也。”但如前所述,中華民族 實體則是遠在“中華民族 ”這個族稱出現以前數千年就形成了。
從中華民族 內部結構來看,數千年來,內部各族族稱在不斷變化,大約數百年一易。族稱的演變顯示出其中歷史內涵的變化;一些族興起了,一些族哀亡了,一些族遷徙了,一些族與別的族融合後改換族稱了。儘管中華民族 的內部結構在不斷變化,特別是中原政權的更迭,常常導致一些族群嚮邊疆乃至海外遷徙;而另一些邊疆族則嚮中原彙聚,並建立政權。但不管其內部怎樣變化,中華民族 本身始終是一個數千年以來包容中國各族共同發展的恆久的主體。 中華民族 雖然有民族之名,但在概念上與國族較為接近,如孫中山於民族主義第六講中提到的“結成了國族團體”。因為中華民族 實際上是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統稱,但中國56民族之間的有的是黃種人有的是白種人,而之間在宗教、語言、文化、習俗與傳統皆不盡相同,若以“民族”來理解甚不合理。此外,於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民的範圍已經包含所有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在意思上其實就是等於中國人,在性質上偏國族而非民族。
因此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 ”做為中國民族國傢的稱謂,乃為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族、與國傢三種認同的合為一體。芮逸夫曾詮釋孫中山先生之說,將中華國族、中華民族 和中華國傢三個稱謂,說是‘三位一體’。 《中華民族 》這首歌由因一麯《我的中國心》而成名的愛國歌手張明敏演唱,所屬專輯:《中華民族 》,年代:1982,該唱片曾獲得1983香港黃金唱片奬,於2004年由香港永恆唱片公司發行復刻版。
中華民族
詞麯:劉傢昌
演唱:張明敏
青海碧草原
一眼看不完
喜馬拉雅山
峰峰相連到天邊
古聖和先賢
在這裏建傢園
風吹雨打中
聳立五千年
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
經得起考驗
衹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
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
千秋萬世
直到永遠
中華民族
發行年代:1982 (2004復黑)
發行公司:香港永恆唱片公司
專輯歌手:張明敏
01. 中華民族
02. 又見柳葉青
03. 回傢
04. 竜的傳人
05. 三月裏的小雨
06. 夢的衣裳
07. 思念總在分手後
08. 蒙塵的巨竜
09. 歸人
10. 故鄉
11. 年節時景
12. 畢業生 zhonghua minzu
中華民族
Chinese nation
中國各民族的總稱。分佈在亞洲的東部,現有56個民族,擁有1031882511人(1982),其中大陸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數為1008180738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中華民族 是由許多民族共同體結合而成。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互相依存、有着內在聯繫的密切關係。自近代帝國主義侵入中國後,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 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為帝國主義的對立物,中華民族 真正成為政治上的整體。
含義和起源 “中華”,原意與中國相通,又與華夏相係。《唐律疏議》:“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認為:“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捲一·中華民國解》)這裏強調中華一詞乃區別文化高下之族的含義。
元謀人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
中國這一概念在我國古代早就使用。它在歷史上有其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因年代久遠,含義多變,使用互不相同,有時指國中、京師、王都,或華夏、諸夏、中華以至赤縣、神州等義,及至清代(1644~1911),則京都到邊裔各地均在其中。
“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這是由於中華與華夏一詞有關。華夏文化發達,遂以中華自稱。隨着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 包括定居於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國民族,即包括當代的和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這個歷史事實,具有豐富的考古遺存和源遠流長的文獻記載,以及各族人民偉大的生産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文化的實踐作為確鑿的證據。
中華民族 是一個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就以其繁榮的經濟、燦爛的文化藝術和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蜚聲於全世界,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産生過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 偉大的歷史貢獻,是中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從很早的古代起,中華民族 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美麗、 富饒、廣阔的土地上。 比北京猿人、藍田猿人早幾十萬年的元謀猿人的考古遺存表明了人類起源和中華民族 最早祖先的演化,其中發掘出的少量石器及遺跡說明當時元謀猿人已能製造和使用石器。還有大量的考古文化遺存都說明中華民族 起源的多元性。早在6~7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居住在中華大地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體已經表現出以細小打製石器為特徵的北部草原地帶狩獵遊牧民族的文化、黃河流域一帶的仰韶文化、竜山文化和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馬傢浜文化等各不相同的係統特徵。
共同開拓 中國遼闊的疆域和富饒的土地是靠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開拓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從夏、商、周以至秦漢的漫長歷史時期中(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220),當華夏、苗蠻、百越諸族開拓上述地區時,邊疆地區各民族的先民也在艱苦地開發祖國的周圍邊區。東北部和北部的肅慎、東鬍、烏桓、鮮卑、挹婁、扶餘、鬼方、□狁、狄、匈奴等族分別或共同開發了今黑竜江、吉林、遼寧的廣大地區和今蒙古草原,以及華北北部的廣大地區;西域的烏孫、月氏、塞種和龜茲、於闐、鄯善等“城郭國”諸族開發了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廣大地區;西北部和西部的戎、羌、氐等族開發了今青藏高原的廣大地區;西南夷開發了今川、滇、黔地區; 百越諸族開發了今廣西、 廣東以及福建、浙江等廣大地區;東南部的徐夷、淮夷等“東 n.: the Chinese people, the Chinese Nation, an name for the ethic groups that constitute the Chinese nation n. la nation chinoise 春節 節日 風俗 少數民族 中國 歷史 民族 中華 成語詞典 發型 漢族 民族服飾 種族 歷史文化 中國服飾 炎黃子孫 傳統文化 祭祀禮儀 人文始祖 旅遊 浙江 紹興 陵寢 帝國 人類學 百科辭典 文化 傢族 民俗 族譜 百科大全 更多結果...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村 中華民族的 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智慧 而中華民族中 中華民族主義者 中華民族世博心 中華民族文化村 中華民族的人格 中華民族大團结 中華民族復興社 北京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大觀園 隨着中華民族的 中華民族革命同盟 中華民族精神故事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上下幾千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現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 風味菜餚小吃集錦中華民族 傳統道德概論中華民族 抗日戰爭全史廣東中華民族 凝聚力研究會 中華民族 藝術珍品博物館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中華民族 的瑰寶“和田玉”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 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 中華民族 武裝自衛委員會海南中華民族文化村 中華民族(永恆復黑版) 中華民族的偉大靈魂 世界中華民族 統一大同盟 中華民族 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父親山探行 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 的基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金子的歷史:錘煉中華民族 性格的精神印記 醫韜:中醫藥的發展與中華民族 的復興 中華民族 精神現當代發展新論中華民族 的偉大復興與中國共産黨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 父親山探行 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 父親山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