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名稱】 中華大蟾蜍
【又 名】 大蟾蜍、蟾蜍、癩疙皰、癩蛤蟆、癩肚子
【拉丁學名】 bufo bufogargarizans
【英文名稱】 big toad
【科屬分類】 兩棲綱(aves)、無尾目、蟾蜍科、蟾蜍屬族
【整體概述】
形態描述:體粗壯,長約10釐米以上,雄者較小。全體皮膚極粗糙,除頭頂較平滑外,其餘部分,均滿布大小不同的圓形瘰疣。頭寬大,口闊,吻端圓,吻棱顯著。口內無鋤骨齒,上下頜亦無齒。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對。眼大而凸出,後方有圓形的鼓膜。頭頂部兩側各有大而長的耳後腺。軀體短而寬。在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緑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的黑色縱斑;腹面不光滑,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細花斑。前肢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趾側有緣膜,蹼尚發達,內蹠突形長而大,外蹠突小而圓。雄性前肢內側3指有黑婚墊,無聲囊。體長79-120毫米。
生態環境:穴居在泥土中,或棲於石下及草間;棲居草叢、石下或土洞中,黃昏爬出捕食。産卵季節因地而異,卵在管狀膠質的卵帶內交錯排成四行。卵帶纏繞在水草上,每衹産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爛草中鼕眠。其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遊動。鼕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晝潛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動。以捕獲蝸牛、蛞蝓、螞蟻、甲蟲與蛾類等動物為食。
【地理分佈】
國內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年省區。國外分佈在俄羅斯、朝鮮。分佈廣泛,而且在不同海拔的各種生境中數量很多。不僅是農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蟲的天敵,而且是動物藥——蟾酥的藥源。但要合理開發利用,不能亂捕濫捉。
【養殖技術】
建池 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嚮陽安靜的地方建池。大規模養殖應建産卵池、蝌蚪池、成蟾池。産卵池是供蟾蜍産卵時的場所,其面積占整個養殖場面積的1/30-1/20,每個産卵池的面積10-20﹐,長方形,水深30-40cm,並栽植些水草。蝌蚪培育池面積為20-30﹐,水深30 ╟ 50cm。成蟾池面積1000﹐左右,空隙地和水面的比例為2-3.1,池深80cm,坡比1:2,池周築高80cm以上的土墻並抹光滑,或使用其他材料製成防逃設施;池子上面搭遮陽棚,或在四周栽種絲瓜、佛手瓜、葡萄、扁豆等蔓類植物;墻內平地上壘大小不等的若幹個洞穴,或放些破舊的空心磚,空隙地上栽種些玉米、大豆、蔬菜及耐濕、蔭的花草等;池中稀植挺水性經濟植物。
苗種培育 在淮河流域,3月下旬到4月下旬是蟾蜍産卵盛期,一是在産卵季節雨後在靜水處尋找蟾蜍卵塊,撈回後在池中孵化,每平方米放2500粒卵,溫度18-25℃,3天就可孵化出小蝌蚪。此法必須選擇同一天産的卵,並一次放足,否則孵化時間不一致,蝌蚪大小不一,影響成活率。二是在驚蟄後氣溫穩定在10℃以上,到野外潮濕的地方或淺水邊捕捉越鼕成體,選擇健壯、無病無狎、發育良好的個體,雌雄比按3:1放到産卵池內養殖,讓其自行交配、産卵、受精;每天收集卵放到孵化池中孵化;産後的親蟾要另池存放。三是到養殖單位購買優良親蟾或在野外采捕優良親蟾,人工催産孵化。親蟾每平方米放2-3衹。 剛孵出的小蝌蚪,常吸附在卵殼或水草上,靠自身卵黃囊供給營養。2-3天後,小蝌蚪可吃水中藻類或其他料。養殖池提前1周施入少量發酵的豬、牛糞,繁殖浮遊生物。蝌蚪入池後不能再潑灑糞尿,以免傷害應逐漸加深。水質太瘦可投喂些菜葉、魚腸和豬牛血及淘米水或酵母粉,每天1-2次。經半個月培育,體長達3cm。
成蟾養殖 成蟾養殖方式有3種:一是利用水溝、池塘精養,每平方米水面放幼蟾40-50衹;二是在玉米田、棉花田、稻田及菜地粗養,以自行捕食為主,不另投餌,每1000﹐放幼蟾800-1000衹;三是在果園、花卉、苗圃園中每1000﹐放功蟾1000-1200衹。 蟾蜍喜食蝸牛、螞蟻、蜘蛛、蝗蟲、螻蛄、蚊蟲、葉蟬、金龜子、蜻蜓、隱翅蟲等及蠃、小蝦等水生動物與藻類。幼蟾生長快,食量大,食物來源;一是在養殖場上空裝黑光燈,晚上開燈誘蟲;二是將畜禽糞堆積在養殖池陸地上一角,讓其自行誘集與孳生蟲子,供蟾蜍捕食;三是尋挖蚯蚓或配套養殖蚯蚓;四是在無傢藥處理過的厠所裏撈取蠅蛆,衝洗幹淨消毒後投喂。五是在果園或花卉苗圃中,將雜草與糞便堆積在樹下,繁衍蟲類供食用。如果餌料仍不足時,可用30%餅粕類,40%的屠宰下腳料,25%的麩皮,5%大豆粉做成含蛋白質30%以上的配合飼料馴食投喂。夏秋季池塘應根據水色變化及時灌住新水,保持水質清爽。果園裏或旱作物田內挖2﹐的坑若幹個,保持水深15-20cm,供蟾沐浴。作物收穫時,將蟾一同捕起,放在池內養殖待售或者取酥加工。霜降後,氣溫降到10℃以下,蟾蜍隱蔽在土中或鑽入洞穴中,也有的在池塘深水處集群鼕眠。越鼕期間,池塘要保持一定水位;陸地上洞穴要覆蓋柴草保溫。次年驚蟄水溫回升到10℃以上時,蟾蜍開始醒眠、活動、覓食,這時應抓緊投喂。
【採集蟾酥】
蟾蜍有兩大藥用原材部位,一是蟾酥,二是蟾衣,都是極其珍貴的中藥材。蟾酥就是蟾蜍耳後腺所分泌的白色漿液;蟾衣是蟾蜍的角質層表皮。前者可利用鑷子等硬物從蟾蜍體上颳取,後者可由蟾蜍自然蛻殼獲得。 養殖蟾蜍的主要目的是採集蟾酥。6-7月是颳漿高峰期,每2周可采1次。先準備好銅製或鋁製的夾鉗、竹片、大口瓶或小瓷盆、竹簍等工具,後將蟾蜍身上的污漬用清水洗去。左手握信蟾蜍的後腹部,使耳後腺充滿漿液,用夾鉗適當用力夾裂耳後腺,將流出的白漿裝入容器中。背上疣粒用竹片颳漿。颳漿時忌用鐵器接觸,否則漿液變黑。颳過漿的蟾蜍不要放在水中,要放在潮濕的地上,防止傷口感染。颳出的漿液在12小時內用60-80目尼竜篩絹或銅篩過濾除雜,過濾後的漿液放在通風處陰幹或曬至七成幹,然後放在銅或瓷盆中曬幹製成團酥,也可放在60℃恆溫箱中烘幹。
蟾蜍衣,是中華大蟾蜍自然蛻下來的皮,簡稱蟾衣,又名蟾殼、蟾蛻,即由二棲動物類脫下之表皮衣,極薄一層,顔色似蟾蜍。
據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中醫學》載:
蟾蜍,味腥、溫,有毒。歸心經,具有解毒、止痛、開竅等功效。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 編《癌癥獨特秘方》中載:蟾皮性味腥、涼、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脹、主治各種腫癌。
1999年經上海交大量子醫學檢測,特別對癌癥、肝硬化、疼痛諸癥的治療有效含量成份超8千量價 上(凡有8千量價以上有免疫功能成份)。華夏出版社《中華醫藥全典》中載:蟾衣毒較輕,主要 用於瘡瘍腫毒及小兒疳積,現代常用治腫瘤。遠方出版社《中草藥大全》中介紹,蟾衣可治癌、白 血病、淋巴瘤等。
據民間應用調查,蟾衣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鎮靜、利尿、壯陽、抗感冒病毒的功效, 並對肝腹水、癌癥有顯效,對乙肝大三陽、小三陽可轉陰,還能迅速有效地增強體質和提高免疫功 能,促進人本代謝自然平衡。服法請遵醫囑。
蟾衣網:http://hi.baidu.com/cylj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