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名: 中華大刀螂
種拉丁名: 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國內分佈: 安徽、江蘇、北京、河北、福建、浙江、四川、廣東、臺灣、湖南
國外分佈: 日本、越南、美國
形態特徵: 成蟲 體大形,暗褐色或緑色。雌蟲體長74-90mm,前胸背板長23—28mm;雄蟲體長68-77mm,前胸背極長21-23mm。頭三角形,復眼大而突出。前胸背板前端略寬,於後端,前端兩側具有明顯的齒列,後端齒列不明顯;前半部中縱溝兩側排列有許多小顆粒,後半部中隆起綫兩側的小顆粒不明顯。雌蟲腹部較寬。前翅前緣區較寬,草緑色,革質。後翅略超過前翅的末端,黑褐色,前緣區為紫紅色,全翅布有透明斑紋。足細長,前足基節長度超過前胸背板後半部的2/3,基節下部外緣有16根以上的短齒列,前足腿節下部外綫有刺4根,等長;下部內綫有刺15-17根,中央有刺4根,其中以第th根刺最長。卵鞘及卵卵鞘楔形,沙土色到暗沙土色。長14一30mm,寬13-18mm,高13.5-19.0mm。由許多卵室組成。卵粒金黃色,長橢圓形,一端稍寬。若蟲與成蟲相似,無翅,5一6齡開始長出翅芽。1齡若蟲體長8~12mm,2齡13一15mm,3齡16—20mm,4齡21-26mm,5齡31一36mm,6齡41—56mm,7齡54-61mm。
生物學特性: l年發生1代,以卵鞘在樹枝、灌木枝條、籬笆和墻壁等處越鼕。在北京地區於第二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孵化,孵化盛期在6月上旬。雄蟲一般為7齡,雌蟲8齡。各齡歷期很不一致,同齡若蟲發育天數也有明顯差異。1-8齡若蟲子均發育天數分別為:17、11、9、8、10、13、19、21天。8月上、中旬開始出現成蟲,8月中、下旬為成蟲羽化盛期,9月上旬為羽化末期。成蟲於9月上旬開始産卵,9月中旬為産卵盛期,9月下旬成蟲開始死亡。到11月初在野外還可見到少量成蟲。成蟲羽化後,約經半個月開始交尾。雌雄蟲一生可交尾多次,交尾時間長達3-4小時。交尾後7—33天開始産卵。産卵時雌蟲先用尾須來回探索,尋找合適的場所。産卵時四肢緊緊抓住附着物,先分泌一層粘膠,然後産一層卵,直至産完最後一粒卵為止。一般産一塊卵需要3—4小時,最長達8個小時。雌蟲産卵後靜止不動,1-2小時後大量捕食,約經13—18天産第二塊卵。一頭雌蟲一般可産1—2個卵鞘。每個卵鞘含卵數為195一437粒,平均225粒。次年5月下旬,越鼕卵開始孵化。孵化時間在6—16時,以8—10時孵化最多,約占70%。卵孵化率平均為87.8%。孵化時,若蟲從卵鞘孵化區的活瓣裂縫中相繼鑽出,一次可同時孵化4—7頭若蟲,一個多小時大多數若蟲孵化出鞘,少數在次日上午孵化完畢。若蟲出鞘時,腹部末端帶着一根細絲,懸挂着下垂的蟲體,幾分鐘後,四肢伸展,嚮四周爬動,尋找獵物。1齡若蟲在缺乏食料的情況下,第四天就開始死亡,7—8天大量死去。有自相殘殺的習性。從2齡若蟲起,如果彼此相遇,即自相殘殺。甚至在雌雄成蟲交尾時,雌蟲常把雄蟲的頭部咬掉,但仍能正常交尾受精。5齡前的若蟲活動比較敏捷,喜歡棲息在雜草或灌木上,也有棲息在樹上的。隨着齡期的增長,或地上雜草甚少時,則大量轉移到樹上。中華大刀螂一般在早晚活動取食,喜蔭怕熱,在炎熱的夏天,中午常棲息在樹冠陰涼處或雜草叢中。秋季氣溫降低時,早晚多棲息在嚮陽的樹葉上。在北京地區,中華大刀螂捕食期長達4—5個月,可捕食各種農林、果樹害蟲。根據初步觀察有鬆毛蟲、楊扇舟蛾、楊毒蛾、槐尺蛾、槐羽舟蛾、榆毒蛾、柏毒蛾、舟形毛蟲、豆天蛾、大青葉蟬、刺槐蚜、鬆大好、桃蚜、楊樹毛蚜以及蝗蟲、蠅類。1、2齡若蟲主要捕食各種蚜蟲、葉蟬、粉虱等,一天最多可捕食楊蚜、槐蚜或桃蚜16—20頭;3-4齡若蟲每天平均可捕食1齡油鬆毛蟲8-9條或捕食2齡槐羽舟蛾3—9條;4-6齡若蟲可捕食2齡油鬆毛蟲4—8條或2齡楊毒蛾7-8條或2齡楊扇舟蛾8—19條;7一8齡若蟲平均每天可捕食3齡油鬆毛蟲4-5條,最多13條或捕食3齡楊扇舟蛾10—15條。除幼蟲外,還可捕食各種鱗翅目成蟲。隨着蟲齡增長,其捕食量也隨之增加。根據在油鬆林內的初步釋放試驗,對減少蟲口密度有一定效果。
天敵 常見卵的天敵有,中華螳小峰對卵鞘的寄生率為4%左右,在被寄生的卵鞘中卵的被害率為12—26%。皮囊(thaumaglossa sp.)對卵鞘的危害率為14%左右。另外還發現個別鳥吃卵鞘內的卵粒。幼齡若蟲常受螞蟻、蜘蛛等的侵害,老齡若蟲和成蟲有白僵菌寄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