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 > 中華
目錄
No. 1
  ◎ 中華 Zhōnghuá
No. 2
  振興中華
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 More capital at the ancient Huaxia north and south of the Yellow River, known for its square, since a call of China
  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 黃河 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 中華 。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亦稱 中國 。 晉 桓溫 《請還都洛陽疏》:“自強 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敦煌麯子詞·獻忠心》:“見中華好,與 舜 日同,垂衣理,菊花濃。” 梁啓超 《愛國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華 ,最大洲中最大國。”
指中原 Means the Central Plains
  指中原。 宋 張淏 《雲𠔌雜記·侍郎徐公帖》:“ 樅陽 張監鎮 ,其先中華人,自其祖寓 武義 , 邦憲 與之鄰居有年矣。” 明 何景明 《彭生行》:“ 王 嚴 楊 馬 各挺出,異纔豈必生中華。”
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 Han Chinese in ancient times the title of the Huaxia ﹑
  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北齊書·高昂傳》:“於時, 鮮 卑 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服於 昂 。” 明 黃溥 《閑中今古錄摘抄》:“且如鬍 元 衹任鬍族為正官,中華人官佐二。”
名詞解釋
  【China】中國、中原、中土、中夏、華夏、皇漢
  “中華”一詞,是公元300年魏晉時期鐘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的。“中”側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重民族(人),寓意為華夏族群(漢族的前身)。海外常將中華作為中國大陸、港澳特區及臺灣地區的合稱。
釋義解釋
  中華之名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亦稱中原、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均以此為國號。而已不存在的中華共和國及中華帝國亦以此為名。
  雖然目前“中華”一詞早已成為對中國文化、地理、民族、飲食等方面的泛稱,但直到近代中國纔開始出現該詞彙的現代意義——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纔正式將“中華”納入國名。
  《辭海》:我國古時多就黃河流域建都,因此稱其曰中華。中者,居四方之中也;華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裝華美者也。其後,疆域日廣,凡其所屬,皆稱中華,亦稱中國。後來,中華逐漸成為我國的稱號。
  《現代漢語詞典》:古代稱黃河流域一帶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來,中華民族經過不斷擴大,“中華”也就藉指“中國”了。
  在悠悠的歷史中,“中華”歷經不斷發展,屹立於世界之林,成為今天舉足輕重的國傢之一,傳承着具有悠久歷史而又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
  易經演化圖中,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太極稱之為“中”。二儀、四象、八卦和萬物稱之為“華”。
從鬼神崇拜角度瞭解“中華”二字
  中華二字,也有學者認為是濫觴於“植物神”崇拜階段。學者認為神明崇拜最開始是自然神崇拜,而自然神崇拜階段的一開始是植物神崇拜,對應的是母係氏族期間的原始社會。因為那時的人先民生活是以採集蔬果為主,人類與植物等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這時的神都是以植物形象出現的。
  有學者認為“中華”二字的成因可以追溯到那個時代的集體意識,在中華大地生活的先民認為這是花的世界。原因之一是“華”的本義即為“花”。最出名的例證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一詩句。“灼灼其華”的“華”並不是通假,而是本來就這樣寫,遠古時期的漢字並沒有“花”這個字,而衹有“華”這一字。例證二是華的篆書,也正是花的象形。因此有學者根據華的本義,以及遠古先民集體潛意識的遺傳,推測“中華”的意義為“中和的花之國度”。
關於“華人”的一種新解釋
  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看到一個特大腳印,好奇地踩上去丈量,因而受孕,懷胎十二年生伏羲。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清朝人梁玉繩《漢書人表考》捲二引《春秋世譜》稱:“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許多學者認為,這就是中國人以“華”自稱的原因。關於華胥氏,有人從字形字源探索原因,認為“華”代表一種美麗(繁盛)的事物,古作“光華”解,花果瓜菜有豔麗的“光華”,故又以“華”稱瓜果,如樹華。甲骨文中的“華”字就是一株挂着果實的花樹,後因避免“光華”和“花華”混淆,纔創造了“花”字。這種解釋看似很有道理,但顯得很抽象,難以令人信服。在春秋戰國以前,“華”、“花”兩字不分,是一個字。
  其實伏羲應該是“匏析”,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匏就是葫蘆,代表在陶器出現之前用葫蘆作飲水器具的時代。“花”這一概念來源於葫蘆,最初指葫蘆花,從葫蘆花出發,認識到各種植物的花,而形成了“花”這個概念。葫蘆花白色,花瓣長約一寸半,寬約一寸,花冠直徑近三寸,非常顯眼。稍微留心一下,伏羲氏時代的先民們就會註意到,在葫蘆花還沒有敗落之前,小葫蘆就頂着萎蔫的花瓣出現了。在先民們朦朧的意識中,會認為葫蘆由葫蘆花的生命力化生而成,而稱之為“化為葫蘆的東西”,久而久之,簡化為“花”。
  世間的花有千萬種,一般植物的花雖然美麗,但對先民們生存沒有什麽價值,不會引起先民的註意。衹有到了伏羲氏時代,葫蘆花纔對先民有了意義。在古代,“化”字的意義不是“轉化”之化,而是“化生”之化,表示潛在的某種能力顯現並發揮作用的意思,在《易》一書中所用的“化”字基本上都是這個含義。“化”字來源於“比劃”之劃,遠古時期,語言相對貧乏,交談時需要用手比劃着以增加表達能力,“比劃”的“劃”字就相當於“話”字,就是把心中所想的東西表現出來的意思。同樣的道理,葫蘆花化生為葫蘆的過程,就是隱伏在花中的葫蘆中顯現的過程。由此可以合理設想,華胥氏孕生伏羲故事的原型,其實就是葫蘆花化生葫蘆的自然現象。伏羲氏時代的人們之自稱“花人”或“華人”,其實就是自詡“用葫蘆的人”,比起那些使用獸皮、牛角、貝殼、龜甲、顱骨之類飲水的人要高明得多,其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末明初梁啓超所撰之的《東籍月旦》,而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梁啓超7次以上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並明確地指出其含義,“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即漢族 。” 。後來中華民族的範圍不斷擴大。在當今中國,中華民族指代56個民族。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雲南北部的元謀猿人化石證明早在170多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經過長期的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階段,約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漢族已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將近4000年之久,從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建立,經商、西周到春秋末期為奴隸社會。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經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到清朝前期為封建社會。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活動,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餘年的封建帝製,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地位並沒有改變。1919年的“五四”運動標志着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經過28年的鬥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大中華
  大中華地區(又稱大中華區,亦有稱呼為華人地區、華人世界)是一個經濟或商業名詞,一般定義的範圍涵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臺灣等地區;偶爾也會包括以華人占主體(3/4)的新加坡,甚至包括和有許多華人居住(1/4)的馬來西亞(25.1%華人)等海外國傢及地區如澳大利亞的聖誕島特區(63%華人)印度尼西亞的坤甸市(30%華人)及緬甸的果敢特區(93%華人)馬來西亞的檳城(56%華人),即常說的“星馬”(註:“星”指新加坡)或“新馬”地區,亦泛指有華人居住及活動的地區(如“華僑社群”等)。
  “大中華地區”是一個政治正確的用語,不對上述地區的政治地位或統分狀態做任何暗示,尤其多用於涉及臺灣問題的兩岸和解宣傳畫文字,以避免使臺灣海峽兩岸的任一方感到不滿。這個表達是源於上述地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及經濟結構,在這些地區之間,常常有大量的相互投資及貿易往來。
  許多商業機構和跨國企業都采用“大中華地區”或“大中華區”一詞於自身的商務運作當中,而以此為名所設立的公司業務部門則主要負責處理中國大陸、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等兩岸三地之間業務來往的管理事項,偶爾也兼有負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的“新馬”(舊稱“星馬”)業務。
  日本教科書中,常以“中華”表示中國,而少用“中國”。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亦稱中國文化、華夏文化或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4000多年前的炎黃時代是華夏文明的初步形成時期,經過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以後華夏文化傳播到南方長江流域等地區,和當地文化融合,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和北方草原遊牧文化交流、吸收,中華文明的地域範圍逐漸擴大。政治意義上定義的中華民族是今天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上所有民族的統稱,因此中華文化成為這些民族文化的統稱。
  正統中華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觀念,春秋大義中的華夷之辨,不以種族血統為標準,而以文化義禮作量度,蠻夷之民接受華夏文化可以融入到中華民族當中,“夷狄用諸夏禮則諸夏之”,這種以文化為標準的觀念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壯大和統一。華夏文化隨着中原王國的對外交流和擴張而傳播,史載夏朝以前的大禹的活動範圍已經達到越地;周王子泰伯建立了吳國;在春秋時期,楚、吳、越等地已經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戰國時期秦滅蜀,到秦朝統一中國,華夏文化的地域範圍已經形成了初步的雛形。中原華夏文化和各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愈加豐富。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自古以來發生着交流。通過長期的交融、發展,形成了多源性的中華文明。
  儒傢思想以及道傢、易經、陰陽學等各種思想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中華詞義新解
  青年學者劉周在《江山如此多嬌》(八股文)一文中認為中華一詞的含義:中即中央,華即繁華,中華就是中央繁華中華圖騰-竜之地。
  (附文:“天地所鐘兮盡美,五洲萬類兮齊雄。洋洋乎盛者,夫謂何也?是則厚德所載共陸海風雲,日月所照皆中外形勝。此其所以醉美群倫也。若曰:宇宙之靈存乎寰球,寰球之秀在乎中華也。故謂中華,中曰中央,華曰繁華,中華者中央繁華之所在也。此非譽美之辭哉?豈但中華之美足堪譽之哉?
  極目天籟,嘆宇宙之大,銀河為小,日月星辰,遙乎渺渺,小小寰球,其若無物。遊心地表,念重洋之廣,大陸為狹,江海峰巒,鬱乎蒼蒼,蕓蕓衆生,斯似浮塵。言洋者而為四矣,十萬類魚蝦以血食焉。有百千水藻浮遊,有無儔鐵艦交通,幾何歲風波,始識驚濤無際。言洲者而為七矣,二百國生靈以棲息焉。有萬計走獸驅馳,有如鷲飛戟橫空,多少回升降,纔知方外有天。噫嘻!瞰萬物之藏於宇宙,而胸懷頓闊。仰珠峰之睥睨世界,即中華彌高。悵然乎騁目四顧,覽北國之黃河咆哮,無限山川,盡消磨英雄人物。羨南垣之長江逶迤,有情弱水,且付與風流才子。
  夫若是矣,今所以慨秦皇遺威,凱撒餘雄者,為其俱已矣乎?後之人亦必有效此以求天下為一世界大同者也,是則不亦紛紛紜紜哉!因歌以志之曰:堯舜慨興風,國傾盡魘雲,高阜仰明月,笑談共古今。 ”)
各地華人人口表
  中國總人口-1.352.320.115人
  中國地區------
  中國大陸地區-1,321,851,888人
  中國臺灣地區- 23,000,827人
  中國香港地區- 6,921,700人
  中國澳門地區- 545,700人
  海外華人總數-39,379,784人
  當地相對多數-------
  新加坡-2,684,936人
  澳洲聖誕島-1,045人
  緬甸果敢地區-126.000人
  馬來亞檳城-309965人
  當地相對少數(人口多少排序)
  印度尼西亞-7,566,200人
  泰國-7,153,240人
  馬來西亞-7,070,500人 (包括檳城)
  美國-3,376,031人
  加拿大-1,612,173人
  秘魯-1,300,000人
  越南-1,263,570人
  菲律賓-1,146,250人
  緬甸-1,101,314人(包括果敢地區)
  俄羅斯 998,000人
  澳大利亞- >700,000人(包括聖誕島)
  日本-519,561人
  柬埔寨-343,855人
  英國-296,623人
  法國-230,515人
  印度-189,470人
  老撾-185,765人
  巴西-151,649人
  新西蘭-147,570人
  荷蘭-144,928人
  韓國-137,790人
  巴拿馬- >100,000人
英文解釋
  1. n.:  China,  China (alternate formal name)
法文解釋
  1. n.  Chine
近義詞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夏, 神州, 全國, 全中國
中華社區
中華
中華居委會
中華
中華
中華
相關詞
中國歷史民族中華民族成語詞典社會百科辭典英語
語言單詞中國人蒙古中國領土百科大全復興清朝
群島琉球人物傳說故事神話起源文化
華夏文明地理樂麯軒轅劍大荒經旅遊城市
思想泰山偉人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中華A中華B中華門中華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