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中醫養生
目錄
簡述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係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髒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裏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方面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着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麽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麽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嚮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嚮下的、往裏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衹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註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註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註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目的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擁有健康。《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方法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註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傢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盡心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藥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理論
  一、說情志:人要健康長壽,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二、戒私欲: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蕩。孫思邈說:“人不終眉壽,或緻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三、遠房室: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有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欲保腎精,必須節制性軟,倘貪色好豔,縱欲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
  四、適四時: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溫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五、節飲食: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六、常運動: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𠔌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順性情: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係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八、服藥餌: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藥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藥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藥餌、藥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藥餌,否則,“雖常服藥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現代中醫史
  1、西方醫學進入
  1568年澳門區主教卡內羅在澳門創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教會醫院,從此西醫來華就未曾間斷,但那時他們的主要活動衹是在澳門、廣州一帶,而且大多是傳教士醫生,主要工作是傳教,行醫是接近民衆獲得良好印象的傳教輔助方式。
  現代醫學進入中國時,奎寧等一些中國原來沒有的藥物豐富了治病手段。但是,當時西方西學是相對落後的。那是西方西學也自覺地把自己的醫術作為針對中醫病癥所進行的補充治療。他們所使用的漢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醫學。如感冒、傷風等。
  晚清進士唐容川,認為中醫比西醫高明,但西醫也有所長,“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所以應該“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於一是”,這是他著名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的基本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中醫丁福保和海歸西醫顔福慶創辦的兩個醫學團體“中國醫學會”和“中華醫學會”。那時,醫學會內部並不強分中西門戶,因為醫學會的宗旨是博採各種醫理,改良醫學。丁福保主持的中國醫學會其章程中明確說:“研究中西醫藥學,交換知識,振興醫學。”引進西醫的目的依然體現了改良主義的主張。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現在醫學的衝擊
  辛亥革命後,再次重新製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布的學製及各類學校條例中,衹提倡醫學專門學校,這針對的衹是西醫,因為衹有西醫有專科學校,而中醫是師徒傳習的。因為條例中完全沒有涉及中醫,各地中醫以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並指責清末民初兩次製訂學製都以日本體製為藍本,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不列中醫的意圖無非是效法日本。這就是近代醫史上的“教育係統漏列中醫案”。此後,廢除中醫與捍衛中醫的問題一直存在至今。
  可見,現代醫學衝擊中醫行為開始於政治傢的治國方略。在此背後,是西醫學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成果,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醫學科學。
  3、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衝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衆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係,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因此,聶文濤先生認為,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結合,還為實現理論上的結合。
  4、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衆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影響了一代學者。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着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係統-暨心係統、肝係統、脾係統、肺係統、腎係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古代(經典)中醫史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纍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於生産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藥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髒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藥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衆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藥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它的問世,標志着中藥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係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樸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製藥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藥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藥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藥850種,還增加了藥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藥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藥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目的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預防衰老和擁有健康。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係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纍,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理論
  一、說情志:人要健康長壽,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二、戒私欲: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蕩。孫思邈說:“人不終眉壽,或緻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三、遠房室: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有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欲保腎精,必須節制性軟,倘貪色好豔,縱欲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
  四、適四時: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溫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五、節飲食: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六、常運動: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𠔌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順性情: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係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八、服藥餌: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藥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藥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藥餌、藥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藥餌,否則,“雖常服藥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黃帝內經與長壽養生秘笈》課程大綱
  第一講:《黃帝內經》與防病養生之道
  第二講:《黃帝內經》與名人長壽秘方
  第三講:養生 防病 治病的誤區、盲點及防治
  第四講:長壽養生的調神術:用自己的大腦戰勝疾病
  第五講:中華獨有的防病延壽絶技——神奇的針灸術
  第六講:健康養生的秘笈——讓你活過一百歲
  適合人群
  企業董事長、總裁、高級管理者以及對養生感興趣的所有人群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名傢論壇五周年特別奉獻第33部 各集主要內容:
  1.為什麽要學習《黃帝內經》
  2.中醫與日常生活
  3.十二時辰的養生(子~卯)
  4.十二時辰養生(辰~申)
  5.十二時辰養生(酉~亥)
  6.十二時辰養生(亥時)
  7.黃帝內經第一篇到底講什麽(上)
  8.黃帝內經第一篇到底講什麽(下)
  9.陰陽的本性
  10.四季養生、四氣調神大論
  11.食物的意義
  12.食物的偏性
  13.四季養生(上)
  14.四季養生(下)
  15.不治已病治未病
  16.情志病
  17.中醫如何對治亞健康
  18.中醫的要點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名傢論壇五周年特別奉獻第33部 部分課程要點簡介:
  1、為什麽老話說: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2、魄力、精神、膽識、意志、聰明的含意和心、肝、脾、肺、腎的關係
  3、人中為什麽在鼻下的位置,人昏厥時要掐人中?“人中”又深又長又寬,代表什麽
  4、在中醫中“東西南北中與仁義禮智信”的關係
  5、人失眠的原因與治療
  6、中醫理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鮮血,腎為骨頭,肝主筋的具體講解
  7、人長痤瘡的成因,如何預防及治療
  8、“精”在中醫理論中到底是指什麽
  9、如何對待小孩青春期心理問題,及“手淫”問題
  10、男女的第二性徵是怎麽形成的
  11、女性更年期是如何界定的?如何順利渡過更年期
  12、為什麽四合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接地氣”有用嗎
  13、“是藥三分毒”,到底是什麽意思
  14、“春、夏、秋、鼕”四季的養身之道
  15、人為什麽會肥胖,怎樣科學減肥
  16、人的煩惱因何而來,如何化解
  17、人生四惑“酒色財氣”成因及治療,為什麽說“萬惡淫為首”
  18、中醫理論“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具體講解
  19、為什麽有網癮的人都易得抑鬱癥,如何對治
  20、便秘的成因與治
  《從頭到腳說健康(上)》內容介紹:
  麯黎敏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天人醫易中醫藥研究院院長。麯黎敏教授先後獲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她具有深厚的國學素養,精通文字學、傳統醫學等。
  多年來,麯黎敏教授一直致力於中醫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多次應邀前往北大、清華、浙大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國教育電視臺、山東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講解《黃帝內經》與養生智慧。
  麯黎敏教授的演講深入淺出,內容廣博,使觀衆、讀者於綿綿細語中既能領略到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又能參悟到大道至簡、真切實用的養生智慧。
  《從頭到腳說健康》由中醫文化專傢麯黎敏教授主講,該節目是麯黎敏教授養生健康領域最係統、最完整、最深刻的力作。
  麯黎敏教授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廣博的中醫文化知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健康問題入手,以一種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方式,講解人生、分析人生,從病癥、病因到養生方法,進行多角度跨文化的闡述。
  在節目中,麯黎敏教授--點出了生活中常見但不為人重視的生活陋習、養生誤區以及大道至簡的養生之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生氣,多做運動。
  《從頭到腳說健康》各集簡介:
  第一講 病從何來
  第二講 頭髮
  第三講 腦
  第四講 高血壓 中風
  第五講 情志
  第六講 睡眠
  第七講 做夢
  第八講 五官(上)
  第八講 五官(中)
  第八講 五官(下)
  《中醫體質養生--名傢論壇第44部》各集主要內容:
  1、什麽是體質
  2、體質是怎樣形成的
  3、如何判斷體質
  4、平和體質養生
  5、陽虛體質養生
  6、氣虛體質養生(上)
  7、氣虛體質養生(下)
  8、痰濕體質養生(上)
  9、痰濕體質養生(下)
  10、濕熱體質養生
  11、陰虛體質養生
  12、瘀血體質養生
  13、氣鬱體質養生
相關詞
成語養生圖書健身與保健醫學食物的食性美容美容院
女子美容spa養生健身保健飲食食療養生項目毛孔養生術
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中醫養生經中醫養生師中醫養生坊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智慧中醫養生圖典
鼕季中醫養生中醫養生秘方夏季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一點通憶草中醫養生堂夢泉中醫養生網
趣話中醫養生經中醫養生康復學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圖解女性中醫養生中醫養生祛病秘法中醫養生的大智慧
中醫養生保健研究張國璽談中醫養生家庭中醫養生保健手册
中醫養生實踐經驗集四川省中醫養生保健手册中醫養生圖文大百科
圖解慢性病中醫養生海南省中醫養生保健手册一本書學會中醫養生
從求醫到求己中醫養生攻略每天學點中醫養生飲食山西省中醫養生保健手册
補氣血中醫養生智慧圖解中醫養生:治未病圖解40歲人體中醫養生
不得糖尿病的中醫養生中醫養生及藥膳食療手册中老年中醫養生保健
陰陽五行與中醫養生海派名老中醫養生之道菩提慧賓中醫養生研究院
亞健康與中醫養生方藥中醫養生受益一生——健康長壽的養生之道圖解黃帝八十一難經:回歸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受益一生健康長壽的養生之道平實養生操作指南:夏季中醫養生傳統養生:張國璽談中醫養生
傳統養生張國璽談中醫養生平實養生操作指南夏季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