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 : 流行歌麯 : 華語mp3 : 鄭智化 > 中産階級
目錄
《中産階級》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No. 2
  也稱“中間階級”。在社會結構中,介於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之間的階級。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下,其具體對象也不同。恩格斯用以指17世紀的英國資産階級。馬剋思在資産階級奪取政權以後用以指小資産階級。現代西方的社會學者,通常以職業、收入和教育程度等為標準來劃定這一社會階層,把管理人員、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和行政人員等稱之為“新中産階級”,並認為它已取代小商人、農民、個體律師和醫生等構成的“舊中産階級”。
zhōng chǎn jiē jí zhōng chǎn jiē jí
  中等資産階級,在中國指民族資産階級
No. 4
  在我國指民族資産階級。國外泛指在經濟地位、身分等方面屬於中等的社會階層,如中小商人、職員、工程師、醫生、教師、自由職業者等。 周恩來 《論統一戰綫》二:“在‘九·一八’以後,就是中産階級都可以做朋友。”
關於中産階級的流行定義是這樣的
  他們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換言之,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這是一個貌似明晰,實則含混的定義。
  就是這樣含混的定義,也仍舊有人表示不同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職業(職務)和經濟收入,而作傢王朔就說,“中産階級不見得要從經濟收入上劃分,安於現狀的,尊重既有社會等級和道德規範的都可在觀念上列入中産階級。”對王朔的定義,當然同意的人就更少。按王朔的說法,中國最大數量的中産階級應該出現在10來億安分守己的農民中間,衆所周知,中國農民中的大多數,現在首先要解决的問題不是“中産”,而是溫飽和小康。
  自十六大報告提出未來若幹年在我國要大力發展中等收入階層,一些政治嗅覺靈敏的經濟學人就將中等收入階層與時髦的中産階級劃上了等號。這樣的倡論,其作秀成分多過嚴肅的學術探討。
一篇文章提出中産階級的十大標志
  ·1、年收入20萬元以上。
  ·2、持有已經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權,至少有希望於近期內上市。
  ·3、有度假小屋或別墅以及一輛看上去不錯的車,跟人合買的也算。
  ·4、有豐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總會或者打麻將,通常是商務談判或者聽音樂會。
  ·5、有外國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國呆過三年以上。
  ·6、對一些時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興趣,但對於古老文化非常感興趣,對各個國傢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識,特別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識。
  ·7、知道各種禮儀,風格是美式的,但心裏崇拜歐洲。
  ·8、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劇和芭蕾舞劇。
  ·9、談話中經常夾雜外語單詞,聽衆不懂再用中文解釋。
  ·10、着裝隨便,但不是普通的隨便,而是一種非常刻意的隨便。
  這幾年中産階級吵得很熱鬧,但究竟什麽是中産階級?哪些人屬於中産階級?至今沒有幾個人能夠清楚定論。社科院專傢陸學藝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農歷馬年底發表《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研究報告》,“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將當代中國劃分為10大社會階層。在這份聽名字極容易令人聯想起毛澤東寫於1926年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陸學藝及其研究小組基本沒有提到“中産階級”這個詞,似乎有些諱言。
中産階級的劃分標準
  中産階級的劃分標準通常有兩個,一是職業,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職業區分中産階級,存在較多爭議,如同為國傢機關工作人員,局長、處長與一般科員、辦事員顯然就難以相提並論,“重要”機關工作人員如工商局、稅務局工作人員,與“一般”機關工作人員如地震局、檔案局、老幹部局工作人員,在收入與社會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語。同為IT技術人員,一些人可能住別墅開洋車,一些人則衹能天天吃泡面擠公共汽車。更多的人,包括經濟學家在內,傾嚮以收入作為中産階級劃分的惟一標準或主要標準。但即使大傢都以經濟收入為標準區分誰是中産階級,誰不是中産階級,也仍舊存在着衆多的不確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國,有人認為凡年均收入在3萬美元至10萬美元的人群都屬於中産階級,以此標準衡量,美國95%以上的人都應該屬於中産階級。另一些人則認為,美國中産階級的人年均收入標準應該在2.5萬美元至10萬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區間的,都可以算是中産階級。以此標準而論,美國中産階級大約占總人口的80%。
  在號稱中産階級大本營的美國,區分中産階級的標準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區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來說,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說法,印度現有中産階級約3億人。印度“國傢應用經濟研究理事會”是印度中産階級標準的製訂和發佈者,其發佈的印度中産階級標準是:凡年均稅後收入在3.375萬盧比到15萬盧比(約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對盧比的比價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産階級家庭。按此計算,2001年,印度有6000萬個家庭已經躍升為中産階級家庭。以一傢5口計算,印度目前有中産階級3億人。
  以此看來,一個國傢的中産階級,是你說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為缺乏統一標準,隨意性非常大。以印度中産階級的標準而論,倘若戶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為中産階級家庭,700美元按現在我國的外匯比價,也就相當於6000元人民幣左右,分攤到一傢5口,年人均大約衹有1200元人民幣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幣。這樣的收入水平,在中國的許多地方恐怕連吃口飽飯都成問題,就別提什麽“中産”不“中産”了。美國商業部在宣佈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場之一的時候說,印度目前的中産階級已經達到了1.75億人左右(比印度有關機構的估計幾乎少了一半),在未來,這些印度中産階級每人至少還要購買一臺電視機、一臺錄音機、一個壓力鍋、一個吊扇、一輛自行車、一塊手錶;他們中2/3的人還要購買一輛輕便摩托車、一臺彩電、一個電熨鬥、一個食品攪拌器和一臺縫紉機;一半以下的人要買一臺冰箱……“這將是多麽大的一個消費市場!”在旁人看來,這更像是美國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有數字說,新加坡300萬人口中約90%以上屬於中産階級,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萬美元以上;韓國人均年收入約1萬美元,都可算是中産階級,但在韓國,很多人沒有房子,且韓國工人人均負債1萬美元以上;馬來西亞自己估計,馬來西亞的中産階級大約占總人口的60%,約1800萬人左右,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約在1萬美元左右。可見標準都不一樣。
  可資比較的是,2001年美國研究顧問公司曾進行過一項中産階級生活費調查,以住房費、交通費及娛樂費等作為基準,依據一個年薪10萬美元的3人美國家庭在美國底特律的生活開支,比較了全球22個城市的生活指數。
  一個3人的美國底特律家庭,年收入10萬美元,人均3.3萬多美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在美國衹是一個中産階級的起步水平,也就是說頂多衹能算是一個美國的下中産,但要在北京達到美國底特律下中産家庭的生活水平,則一年需要78萬港幣,也就是約80萬人民幣。這是許多中國家庭一輩子也不敢夢想的一個數字。可見彼也中産,此也中産,彼中産與此中産不可相提並論。
  所以,包括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青連斌在內,有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現階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中産階級。中國目前的狀況是,有中産,而無“階級”。
  另外一些學者則對中國中産階級的標準莫衷一是。有學者主張,在中國年均收入達到1萬至4萬人民幣的,就可歸入中産階級。年均收入1萬元人民幣,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大概衹夠勉強糊口,想買房買車絶無可能,而擁有私人的住房、汽車是中産階級的兩項硬指標。以北京現有的房價水平,年收入1萬元,在北京四環旁邊買套建築面積在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不吃不喝大概需要50年。
  確認一個國傢的中産階級標準不能脫離這個國傢的實際發展水平,但也不能隨心所欲,為獲得一個較好的外部形象,或為了討領導歡心,隨意將標準拔高或降低。中國近20年來,在經濟上和社會文化上確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世界上總體還處於一個較為落後的水平。根據國外有關機構的研究,一直到2000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5,衹有世界高收入水平國傢的14%強。依中國實際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水平,一些專傢認為,比較合理的有關國內中産階級的界定,應該是人均年收入在1萬至5萬美元左右,也就是8萬至40萬人民幣左右。衹有具備這樣的收入水平,中國的中産階級或許才能夠具有“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才能夠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質量”,才能夠符合有關中産階級的一條條硬性或軟性的定義,否則的話,中産階級就衹能是“脫貧”或“溫飽”的另一個代名詞。
中國有多少中産階級
  倘若中國真的有名副其實的中産階級,那麽中國的中産階級有多少?哪些人群構成了中國的中産階級人群?
  國傢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於2002年5-7月在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廣東、四川、甘肅、遼寧等8個省(直轄市)采取多相抽樣的方式抽取大、中、小城市3997戶居民家庭作為有效樣本戶,進行了中國首次城市居民家庭財産調查。調查結果截止2002年6月底,我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産戶均總值22.83萬元。考慮到這是戶均財産總值,這已經是一個比較驚人的數字了,所以,報告一經發表,就引發了衆多質疑。然而,更為驚人的數字出現在今年2月,北京市統計局公佈,北京城鎮居民平均傢産達47.5萬元,比全國城鎮居民平均水平22.83萬元高出1倍有餘。這個數字一公佈,一時輿論嘩然。
  統計局數據的真假,其可信度,我們不想討論。我們可以通過另一個途徑衡量中國到底有多少中産階級。2003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統計報告,截至2003年2月末,我國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餘額已經超過10萬億元,達到10.03萬億元。另一組數據,也就是社會上傳說的,國內51%的居民儲蓄存款集中於20%的少數富裕個人和家庭手中。換句話說,這意味着20%的富裕個人和家庭占有了我國10萬億居民儲蓄存款中的一半還多。為計算方便,假若我們將每一個存款賬戶都看做是一個家庭,而每個家庭人數以標準的3口人計算,中國13億人口,可分為4.3億個家庭,其中的20%,也就是不到9000萬個家庭,擁有國內10萬億居民儲蓄存款中的5萬多億,戶均將近6萬元,若其中又有1/3,可歸入所謂的中産階級,則中國中産階級的人數到不了1億人,最多也就是幾千萬人。我們還可以看看另一組數據。有消息說,截止2002年底,北京擁有私傢車超過90萬輛,如果我們假設每一輛私傢車背後都站着一個“中産階級”,則北京有中産階級超過90萬人。假若全國各省市都達到北京這個水平,全國則有將近3000萬人的中産階級。另外,還有一說,中國目前有1000個億萬富翁,有300萬個百萬富翁,如果此說可靠,那麽就很難相信一些“專傢”所樂意張揚的,當前中國中産階級超過2億人的說法。事實上,我們相信,中國目前擁有3000萬人左右的中産階級是一個較為可靠的數字。
  我們在這裏所說的中産階級,是比較“高標準”的中産階級,即在經濟上,人均年收入達到1至5萬美元。衆目所睹的事實是,中國中産階級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少部分城市,衹有達到如此收入,纔有可能在這些地方買得起一套象樣的“中産階級標準”的商品房,滿足中産階級至少有一套房子,多數有一輛車子的隱性標準。
哪些人構成了中國中産階級
  據國傢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的調查,目前國內城鎮居民的收入標準呈現階梯狀分佈的特徵。
  有一個說法,當代中國社會最富裕的10類人分別是:1、私營企業主和個體戶;2、國有企業承包或租賃經營人員;3、股市上的成功者;4、三資企業的高級員工;5、有技術發明的專利人員;6、演藝界、體育界的明星;7、部分新經濟的CEO;8、部分律師、經紀人和廣告人員;9、部分歸國人員;10、部分學者、專傢。這一說法與國傢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的調查基本相符,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這一“民間傳說”的可靠性。中國中産階級最大量的應該産生於上述10類人群。其中,尤其值得引起人們註意的是私營企業主以及三資企業的高級員工。近年來,隨着私營企業的飛速發展和部分國企的變相私有化,私營企業已經成為我國中産階級的製造機。同樣,如摩托羅拉等類的跨國公司也都像流水綫似地替中國復製着“稀缺”的中産階級
  關於中國中産階級的未來,有許多說法。國傢信息中心某人士去年在深圳說:“未來五年,中國將有兩億人口進入中産階級消費群。”此人士將其所指的中産階級,定義為“擁有穩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買房買車,能夠將收入用於旅遊、教育等消費的人群。”其信心之爆棚,令人瞠目,衹是不知其講話的根據何在。著名的美林公司也預測說,未來10年內,中國中産階級人數將達到3.5億。但美國法院去年的一項判决告訴我們,即使是像美林這樣的國際公司,有時候為了利益的需要,也是經常會說謊話的。所以,對這樣的“悅耳”之言,我們需要兩面來聽。
  中國未來需要更多的中産階級,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除上述10大富裕人群及一部分國傢公職人員外,北大教授蕭灼基認為,未來中國中産階層將主要來自以下五類高級人才:其一,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産業的科研人員。他們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技術入股的方式,投入到企業中,如果該企業上市,他們就可獲得大量的分紅。其二,金融證券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不是指現行體製內的從業人員,而是指民營、外資企業的工作人員。其三,中介機構的專業人員,如律師、會計師、評估師等。這些人的收入在中國加入WTO以後,將會大大提高。其四,外資企業中的中國中高層人員。在北京,已經有了所謂的“首代”階層,即外國公司在中國的首席代表,他們與國外同類人員同工同酬,又享受國內的低廉消費。其五,一部分私營企業傢。另外,股市的一些股民也有可能成為中産階級的一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提出判斷一個國傢是否形成足夠大的中産階層的五條標準,
  ·一,城市化率是否達到七成以上;
  ·二,“白領”社會勞動力是否大於或至少持平於“藍領”;
  ·三,恩格爾係數是否平均降到了0.3以下;
  ·四,基尼係數是否控製並保持在0.25至0.30之間;
  ·五,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否達到12年以上。
  世界銀行(World Bank)2006年12月13日發佈的年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報告對中産階級的定義,是指那些年收入介於巴西和意大利人均收入水平之間的人群(分別約為4000美元和1.7萬美元)。目前,這些幸福的少數階層僅占全球人口的7.6%。但報告預測,到2030年,他們的數量將增至12億,占全球人口的16.1%。屆時,40%以上人口進入富裕和中産階層的發展中國傢數量將超過30個。而目前,達到這一標準的發展中國傢衹有6個。
英文解釋
  1. :  working and upper classes, including professional and business people
  2. n.:  bourgeois,  bourgeoisie,  middle class,  third estate,  middle bourgeoisie,  middle classes, esp those owning property,  the middle class
法文解釋
  1. n.  classe moyenne
相關詞
生活時尚社會低收入階層美國雜志知識分子住宅
豪宅地産概念人居模式車主新媒體戶外媒體車庫媒體海南
休閑度假國際旅遊島
包含詞
中産階級的舊中産階級新中産階級
中産階級分子中産階級習性中産階級的人
中産階級的下層中産階級的女人中産階級居住區
中産階級的誘惑關於中産階級的跑步進入中産階級
中産階級立場寫作1949年前的上海中産階級年前的上海中産階級
中産階級的審慎魅力中産階級嚮勞動階級居住區移居中産階級為主的社會秩序
矛盾與變量:西方中産階級與社會穩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