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 > 肯尼亞 >內羅畢省 >內羅畢 > 東非大裂𠔌
顯示地圖
目錄
dōnɡ fēi dà liè ɡǔ dōnɡ fēi dà liè ɡǔ
  也稱東非大地塹”或非洲大裂𠔌”。世界陸地上最長的斷層陷落帶。縱貫非洲大陸東部,長4000多千米。嚮北經紅海延至西亞的死海約旦河𠔌地,總長6400多千米。裂𠔌兩側陡崖壁立,𠔌底分佈着一係列窪地、盆地和湖泊。多火山、地震。有著名的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等。
No. 2
  東非大裂𠔌是全非洲最高的地帶,屬東非裂𠔌高原區,總面積500多萬平方公裏,占非洲面積的1/6多,非洲的幾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分佈在這個自然區內,其中有著名的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埃爾貢山等。東非大裂𠔌﹙great rift valley﹚是一個在3500萬年前,由非洲版塊的地殼運動所形成的地理奇觀,其所形成的生態、地理和人類文化都相當獨特,目前觀光的主要景點則由肯尼亞進入。
  
  著名的“東非大裂𠔌”寬約幾十至200公裏,深達1000至2000米,𠔌壁如刀削斧劈,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的1/6,是世界上最大的裂𠔌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
裂𠔌簡介
  東非大裂𠔌(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嚮下俯視,地面上有一條碩大無朋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産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𠔌”,亦稱“東非大峽𠔌”或“東非大地溝”。
  由於這條大裂𠔌在地理上已經實際超過東非的範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非洲——阿拉伯裂𠔌係統”。
  地球表面最大裂𠔌的一部分。從約旦嚮南延伸,穿過非洲,止於莫桑比剋。總長6,400公裏(4,000哩),平均寬度48~64公裏(30~40哩)。北段有約旦河、死海和亞喀巴(Aqaba)灣。嚮南沿紅海進入埃塞俄比亞的達納基勒(Danakil)窪地,繼而有肯尼亞的魯道夫湖(現稱圖爾卡納湖)、奈瓦沙(Naivasha)湖和馬加迪(Magadi)湖。坦桑尼亞境內一段東緣因受侵蝕已不太明顯。裂𠔌後經希雷(Shire)𠔌到達莫桑比剋的印度洋沿岸。西面一岔裂𠔌從尼亞沙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經過魯誇湖、坦幹伊喀湖(世界第二深湖)、基伏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裂𠔌湖泊多深而似峽灣,裂𠔌附近高原一般嚮上朝裂𠔌傾斜,有些湖底大大低於海平面。至𠔌底平均落差600~900公尺(2,000~3,000呎),有些地段達2,700公尺(9,000呎)以上。據推測,裂𠔌形成於上新世和更新世,一些地段同時伴隨有大規模火山活動,因而形成乞力馬紮羅山(5,895公尺〔19,340呎〕)和肯尼亞山(5,199公尺〔17,058呎〕)等山峰。
  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𠔌,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𠔌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古往今來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裂𠔌分支
  這條裂𠔌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口一帶,嚮北經希雷河𠔌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後分為東西兩支:
  東支裂𠔌帶:是主裂𠔌,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嚮北經坦桑尼亞、肯尼亞中部,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嚮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𠔌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裏的裂𠔌帶寬約幾十至200公裏,𠔌底大多比較平坦。裂𠔌兩側是陡峭的斷崖,𠔌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𠔌帶: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嚮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嚮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全長1700多公裏。東非裂𠔌帶兩側的高原上分佈有衆多的火山,如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𠔌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形成原因
  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這裏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即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流動強烈的地帶。在上升流作用下,東非地殼擡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嚮兩側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𠔌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釐米~4釐米,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着,裂𠔌帶仍在不斷地嚮兩側擴展着。由於這裏是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東非大裂𠔌是縱貫東部非洲的地理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斷層陷落帶,有地球的傷疤之稱。據說由於約三千萬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非洲東部地層斷裂而形成。有關地理學家預言,未來非洲大陸將沿裂𠔌斷裂成兩個大陸板塊。
人類起源
  東非大裂𠔌是怎樣形成的呢?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𠔌。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擡升現象,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産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𠔌。由於擡升運動不斷的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産生,地下熔岩不斷的涌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衆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𠔌的𠔌底。
  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分析,得出結論認為,東非裂𠔌帶存在着許多活火山,擡升現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嚮兩翼擴張,雖然速度非常緩慢,近200萬年來,平均每年的擴張速度僅僅為2至4釐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發展下去,未來的某一天,東非大裂𠔌終會將它東面的陸地從非洲大陸分離出去,從而産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衆多的島嶼。
  東非大裂𠔌還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東非大裂𠔌東支的西側、坦桑尼亞北部的奧杜韋𠔌地,發現了具史前人的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萬年,這具頭骨化石被命名東非勇士為“東非人”。1972年,在裂𠔌北段的圖爾卡納湖畔,發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其牲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亞與肯尼亞交界處的裂𠔌地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350萬年的"能人"遺骨,並在硬化的火山灰燼層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能人”足印。這說明,早在350萬年以前,大裂𠔌地區已經出現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
  東非大裂𠔌地區的這一係列考古發現證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說成的"野蠻、貧窮、落後的非洲",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一塊擁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
風光景色
  裂𠔌湖泊
  裂𠔌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𠔌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遊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𠔌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産天然鹼,是肯重要礦産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東非大裂𠔌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裏,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於東、西兩支裂𠔌帶之間高原面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世界第二深湖)等。這些湖泊呈長條狀展開,順裂𠔌帶宮成串珠狀,成為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這些裂𠔌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蕩,千變萬化,不僅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動物衆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裏棲息。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闢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尼亞峽𠔌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尼亞重保護的國傢公園。在結衆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衹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衹。當成千上萬衹鳥兒在湖面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
  有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𠔌之前,憑他們的想象認為,那裏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深,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𠔌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着宮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着的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濱、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緑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閃,山水之間,白去飄蕩。裂𠔌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蕩蕩,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東非大裂𠔌帶湖區
  裂𠔌地帶由於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尼亞主要的農業區。 東非大裂𠔌帶湖區,河流從四周高地註入湖泊,湖區雨量充沛,河網稠密, 馬隆貝湖,馬拉維南部湖泊。北距馬拉維湖南口僅19公裏。長29公裏,寬14.5公裏,面積420平方公裏。水深10-13米。地處東非大裂𠔌南段,希雷河流貫。原為馬拉維湖一部分,因水面下降而分出。富水産,漁業發達。有通航之利 非洲起源說是目前的主流學說。科學家在東非大裂𠔌地帶發現了大量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尤其“露西”的骨架化石同時呈現了人、猿的形態結構特點。 東非大裂𠔌帶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
  在肯尼亞境內,裂𠔌的輪廓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傢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𠔌兩側,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墻,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𠔌南端的東“墻”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衹見裂𠔌底部鬆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光的寶石。裂𠔌樂側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東非大平原
  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産豐富,盛産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俞麻等。在這裏,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兩次,茶葉一年內有9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采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後天天可以收割。
未來預測
  題目:100萬年後地球將出現第八洲
  原文:
  2005年年9月,埃塞俄比亞北部某地的地面突然下沉10英尺,迅速嚮兩側裂開,裂開的大洞足以將數頭駱駝和數衹山羊吞沒。在接下來三周時間,這個地方發生了160次地震,形成一個寬25英尺、長約0.34英裏的大裂縫。
  英格蘭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家蒂姆·賴特使用衛星雷達數據,將這一裂縫的形成過程準確地拼合起來。當非洲和阿拉伯構造板塊嚮兩側漂移時,兩個板塊之間的地殼會變弱。賴特說:“在地殼底部形成的岩漿會定期嚮下面滴,就嚮‘熔岩燈’一樣,形成一個腔狀‘氣球’,‘氣球’逐漸膨脹。當這個‘氣球’達到臨界壓力時,它就會爆炸。”
  據賴特估計,在未來100萬年左右,裂縫將繼續擴大,屆時非洲之角將從非洲大陸完全脫離,形成地球上第八大洲——東非洲。賴特說,這種地質過程始終都在發生,不過,地面裂開通常衹發生在海底,那個區域人們很難看到。他說:“這是我們首次利用現代儀器直接觀察這一極其重要的地質過程。”
  這一發現轟動了科學界。2006年,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的考察隊紛紛前來阿法爾。經過分析和研究,他們預言一個新的大陸將會在100萬年間形成,東非大裂𠔌將會比現在長10倍,東非的好望角將從非洲大陸上分離出去。對此,美國地質學家辛迪-艾賓格表示:“許多人認為劇烈的地質現象衹發生遙遠的古代,但是我們現在可以看見它們正在發生。”
中國科考
  科考原因
  應埃塞俄比亞亞貝斯亞貝巴大學等邀請,由中科院地質與地球所、地理與資源所、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科學家組成的科學考察團已於2007年12月8日啓程,前往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進行為期20天的東非大裂𠔌科學考察。此次科學考察活動主要目的包括探索東非大裂𠔌形成與演變的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地表低凹形成的構造理論;東非大裂𠔌未來變化可能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如火山爆發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災害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大裂𠔌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對全球的影響;人類起源和進一步探討與非洲地區的合作。
  科學考察行程
  - 8月2日 抵達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 8月3日 駕車至海拔2500 米的臣查山,探訪多澤族人以及他們傳統的編織文化和用竹子建造的房屋。從這裏可觀察到大裂𠔌兩邊山地的各種植物和山地生態。
  - 8月4日 早晨到達尼科野生公園,近距離觀察斑馬、韋恩大羚羊、瞪羚以及多種低地鳥類。下午乘船到查莫湖,那裏有長達6米的野生鰐魚、河馬和鵜鶘,是觀察和研究湖區野生動物的好地方。
  - 8月5日 考察阿瓦薩地區,在那裏可以看到阿瓦薩湖全景,大裂𠔌湖區生態一目瞭然。
  - 8月6日 進入熱帶雨林區,主要考察熱帶雨林的生態結構。
  - 8月7日 繼續考察雨林無人區的鳥類和植物。
  - 8月8日 進入巴裏山國傢公園,研究埃塞俄比亞特有的植物、鳥類和各種哺乳類動物,尤其是中國沒有的野生狒狒。瞭解原住民奧羅姆人的文化。
  - 8月9日 攀登埃塞俄比亞第三高山——圖魯山和哈熱納森林,開始最艱苦的一段行程。
  - 8月10日 穿越索夫奧瑪山洞和威比河,考察大裂𠔌底部地質變化。
  - 8月11日 繞過蘭伽諾湖來到奧哈拉野生公園,參觀鴕鳥農場、瞪羚、疣豬、火烈鳥、鵜鶘和其他鳥類。
  - 8月12日 橫穿大裂𠔌到達納紮裏斯,觀察火山活動情況。
  - 8月13日 駕車至更遠的火山活動更頻繁的阿法區,考察火山噴發情況。
  - 8月14日 在阿瓦什探訪當地遊牧民,瞭解非洲部落文化。
  - 8月15日 在亞的斯亞貝巴大學與埃塞俄比亞科學家交流科考成果。
  科考內容摘錄
  “我這次帶去的項目是東非大裂𠔌樹輪研究。”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劉曉宏博士仔細地給記者解釋他的課題:“樹木生長過程很容易受到降水、溫度、濕度等氣候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就像‘氣候密碼’,悄悄地‘寫’在樹木的年輪裏。我們通過研究樹輪裏的各種信息,就可以還原幾百、幾千年前的氣候情況。東非大裂𠔌是地球上僅有的原始樹種保留完好的地區,這次科考活動應能獲得重要的樹輪資料。”
  劉曉宏說,目前國際上研究古氣候的方法主要有4種,除了樹輪,還有黃土、湖泊和冰芯。這些方法的共同原理是,自然氣候變化作用在當時的樹木、黃土、湖泊裏的生物以及冰川上,不同時代的氣候形成不同的堆積層,一層覆蓋一層,結果都被完好地保留下來。
  “古氣候研究更重要的作用,是為地球變暖這個世界性難題尋找原因。通過對樹輪、冰芯等的研究,我們想知道幾千、幾萬年前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有多少,再和現在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對,從而證明二氧化碳在地球變暖中扮演的‘角色’。為了取冰芯,中國科學家多次前往南極,而這次到東非大裂𠔌科考,正好可以取到更原始、更齊全的樹輪資料,機會難得。”
  雖然還有幾天才出發,劉曉宏已有點迫不及待了。
相關圖書
  書名:《地球臉上最美麗的傷痕——揭秘東非大裂𠔌》(東非大裂𠔌首次科學考察已出版的圖書)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字數:全書五萬多字
  圖片:幾百張精彩圖片
  格式:16開本全彩頁
  價格:定價49元。
  內容簡介
  本書的作者跟隨中國科學探險協會親歷東非大裂𠔌,以東非當地(主要是埃塞俄比亞)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為介紹重點創作了此書,書中敘述了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類遺骸、昵稱“露西”的發現經過;東非各地有趣的風俗習慣及各種特有的、瀕臨滅絶的珍貴動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八大景點等,極富知識性及趣味性。書中圖片皆為最新的第一手資料,為作者親臨拍攝。本書還特約著名中科院古人類學家黃萬波先生作序,在可讀性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定的學術性。
  編輯推薦
  本書集東非探險、旅遊和考古為一體,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化旅遊指南,也是一本趣味橫生、老少咸宜的古人類、野生動物及非洲歷史的教科書。翻開此書,仿佛親臨大裂𠔌。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這裏發掘了人類迄今最早、最完整的古人類遺骸——“露西”。
  這裏有瀕臨滅絶的珍稀野生動物、奇特有趣的風俗習慣,以及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的八大景點。你可以步入世界第二古老的基督教國傢——埃塞俄比亞,尋訪傳說中上帝的約櫃;也可以在沒有門牌的鮮花城市,享受13個月的陽光。
  作者簡介
  鄧勃:1972年生。雷州人。
  羊城晚報記者。著名紀實攝影師。攝影作品人文與影像並重,感性且具有衝擊力。
  《一個女人和600個孩子》榮獲第十屆中國新聞奬二等奬。
  《乾塘村不盡毒水滾滾來》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新聞奬二等奬。
  12次獲得中國新聞奬復評中國新聞攝影年賽金銀銅奬。
  15次獲得廣東新聞奬一二三等奬。
  亞洲地區攝影大賽亞洲風采獲得最高奬——最佳攝影師大奬。
  首屆、第三屆都獲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銀奬。
  中宣部主辦大型環保圖片展覽獲最高奬。
  聯合國第三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奬》年賽二等奬。
  十幾篇作品獲中國晚報新聞奬,此外還多次在國傢與省市舉辦的各類攝影比賽與新聞評選中獲奬。
  圖書目錄
  序言
  人類興起的搖籃 黃萬波
  “縱橫比較,在蒼茫大地上,目前衹有一個人類起源的中心,那就是——非洲。”
  地圖上的非洲大陸,形似一個南方古猿的頭骨化石。而東非大裂𠔌幾乎跨越了東非所有國傢,以在埃塞俄比亞境內為最長,阿法盆地記錄了古人類學上太多的榮譽與夢想。
  第一章
  320萬歲的母親
  ——追尋我們共同的祖先
  發現 “露西”的傳奇經歷。一個以披頭士名麯命名的最古老人類的骸骨化石,印證着20世紀70年代發現者的狂歡——
  “某種意義上,我覺得我們發現了一個母親。”
  第二章
  親臨大裂𠔌
  非洲大裂𠔌並不是萬丈深淵,它最寬處達200多公裏,有平原也有高山,各類奇觀盡呈𠔌底,有“露西”們的足跡,更是蝙蝠、猴子、獅子、狒狒、疣豬、火烈鳥的天堂。還有極度瀕危的物種:埃狼、非洲野驢、黑犀牛……
  第三章
  歷史與遺産
  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基督教國傢,傳說中存放上帝“十誡”的聖物“約櫃”,就藏在這裏某個神秘的教堂中。八大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證明了這個國傢經歷過的輝煌以及難以想象的命運巨變。世界第8大奇跡拉利貝拉石鑿大教堂,深埋700年後,驚然現世。
  第四章
  美麗的黑色
  “埃塞俄比亞”意為“曬黑了的面孔”。他們很美。這片雄性的土地上,少見溫柔,野性悠生。“他們還活在那裏……既令人擔憂,又簡直是奇跡。”作傢保羅泰魯這樣描述非洲的現狀。
  第五章
  曠野·大地
  大裂𠔌的土地孕育了十種不同的生態係統,仙人掌,灌木,草地,林地……這裏氣候溫和,物産豐富,盛産茶葉、水果,還有咖啡。世界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喝咖啡,卻很少有人知道咖啡起源於埃塞俄比亞,而咖啡樹就是他們的國樹。
  第六章
  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來到這裏,一年能享受13個月陽光,其中有一個月衹有5天。這個非洲最高的城市意為“新鮮的花朵”。在這世界上唯一沒有門牌號碼的首都,衹有郵局而沒有郵遞員。你會迷失其中嗎?
形成原因
  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東非大裂𠔌形成這個裂𠔌。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擡升現象,地殼下面的 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産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𠔌。由於擡升運動不斷的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産生,地下熔岩不斷的涌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衆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𠔌的𠔌底。
  東非大裂𠔌下陷開始於漸新世,主要斷裂運動發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錯動時期從上新世一直延續到第四紀。北段形成紅海,使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分離;馬達加斯加島在幾條活動裂𠔌擴張作用下,也與非洲大陸分裂開。
歷史沿革
  裂𠔌分支
  這條裂𠔌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口一帶,嚮北經希雷河𠔌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分為東西兩支:
  東非大裂𠔌東支裂𠔌帶:是主裂𠔌,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嚮北經坦桑尼亞、肯尼亞中部,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嚮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𠔌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裏的裂𠔌帶寬約幾十至200公裏,𠔌底大多比較平坦。裂𠔌兩側是陡峭的斷崖,𠔌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𠔌帶: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嚮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嚮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全長1700多公裏。東非裂𠔌帶兩側的高原上分佈有衆多的火山,如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𠔌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人類起源
  東非大裂𠔌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東非大裂𠔌東支的西側、坦桑尼亞北部的奧杜韋𠔌地,東非大裂𠔌發現了具史前人的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萬年,這具頭骨化石被命名東非勇士為"東非人"。1972年,在裂𠔌北段的圖爾卡納湖畔,發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其牲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亞與肯尼亞交界處的裂𠔌地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350萬年的"能人"遺骨,並在硬化的火山灰燼層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能人"足印。這說明,早在350萬年以前,大裂𠔌地區已經出現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
  東非大裂𠔌地區的這一係列考古發現證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說成的"野蠻、貧窮、落後的非洲",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一塊擁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
  在人類起源的問題上,有兩個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晚期智人即現代人)的起源。從目前的化石資料來看,對於人科的共同祖先約700萬年前至5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觀點,學術界並無太大爭議。對於智人的起源,學術界則存在兩種假說。很多科學家支持“非洲起源說”,即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類的祖先在大約2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然後在距今10萬年以內離開非洲,嚮亞洲和歐洲擴散。還有少數科學家支持“多地區進化說”,認為各大洲人種是由當地的早期人類連續進化而來,即現代人是在歐亞非各自起源。
  自1980年代後期以來,一係列DNA研究證據為現代人非洲起源說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非洲起源說”有一個缺陷:缺乏10萬年前至20萬年前現代人化石的支持。1997年,美國科學家懷特率領的國際研究組在埃塞俄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3塊人類頭骨化石。幾年後,他們在《自然》雜志上公佈了轟動學界的研究結果。這些頭骨化石的生存年代為距今約16萬年前,是當時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現代人化石。這一發現為非洲起源說增加了重要砝碼。今年2月,《自然》雜志發表文章稱,科學家證實,1967年在埃塞俄比亞發現的兩個人類頭骨化石距今已有19.5萬年歷史。此前曾認為這兩個頭蓋骨有15.4萬年到16萬年歷史。這為現代人起源於非洲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人不是北京猿人的後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新智早在1984年就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同行共同提出了“多地區進化說”:自100萬至200萬年前直立人從非洲擴散到世界其他大陸以後分別獨立演化為現代的非洲人、亞洲人、大洋洲人和歐洲人,在每個地方都按連續進化方式演化,産生現代人。他認為自100多萬年前東非直立人進入中國後,中國的古人類就連續進化,同時附帶了少量與境外人群的雜交。也就是說,約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仍是中國人的祖先。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從1997年開始採集中國各個民族的DNA樣本,在對近2萬個DNA樣本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在10萬年前左右,現代智人逐漸遷移出非洲,來到中亞,其中一些人在當地定居,人類進一步分化。大約到了4—6萬年前,一部分人遷移到了東亞,進入到了中國大陸;經過4萬年的演化,這部分人逐漸分支,産生了56個民族。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金力指出,現代人是單一物種,而各地猿人卻屬於不同物種,衹有東非猿人走上了嚮現代人進化的道路,故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為中國人的祖先。
  地球傷痕
  在肯尼亞境內,裂𠔌的輪廊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傢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亞獲東非大裂𠔌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𠔌兩側,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墻,首都內羅畢就座落在裂𠔌南端的東"墻"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衹見裂𠔌底部鬆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光的寶石。裂𠔌樂側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青水秀,物産豐富,盛産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俞麻等。在這裏,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兩次,茶葉一年內有9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采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後天天可以收割。
  東非大裂𠔌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裏,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東非大裂𠔌野生物種爾卡納湖、馬加迪湖、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等。這些湖泊呈長條狀展開,順裂𠔌帶宮成串珠狀,成為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這些裂𠔌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蕩,千變萬化,不僅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動物衆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裏棲息。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闢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尼亞峽𠔌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尼亞重保護的國傢公園。在結衆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衹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衹。當成千上萬衹鳥兒在湖面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
  有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𠔌之前,憑他們的想象認為,那裏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深,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𠔌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着宮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着的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濱、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緑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閃,山水之間,白去飄蕩。裂𠔌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蕩蕩,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裂𠔌湖泊
  裂𠔌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𠔌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裂𠔌湖泊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遊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𠔌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産天然鹼,是肯重要礦産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東非大裂𠔌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裏,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於東、西兩支裂𠔌帶之間高原面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世界第二深湖)等。這些湖泊呈長條狀展開,順裂𠔌帶宮成串珠狀,成為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肯尼亞北部地區是一片望不到盡頭的沙漠,這裏由於幹旱荒涼,人煙稀少,幾乎不生長任何農作物,衹是稀疏地分佈着一些荊棘和灌木叢,當地居民以遊牧或者半遊牧業為主。然而,當你乘飛機飛越這片土地時,憑窗俯視,眼下仿佛有一顆巨大而又美麗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跳躍着,這就是非洲著名的內陸湖泊——圖爾卡納湖,又名碧玉湖。圖爾卡納湖曾經被稱為“盧多爾湖”,盧多爾夫是奧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區西岸馬賽族的圖爾卡納部落的名字。
  圖爾卡納湖同樣是東非裂𠔌帶上許多湖泊中的一個。湖區呈條帶狀,南北伸延256公裏,嚮北一直抵達到埃塞俄比亞邊界,東西寬50至60公裏,面積6400多平方公裏,湖南海拔375米,它不僅是肯尼亞境內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之一。
  由於圖爾卡納湖處於幹旱地區,水源不足,湖盆周圍的侵蝕作用比較微弱,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絶的狀態之中。由於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鹼水湖泊,湖水具有明顯的滑膩感,表現出較強的去污能力。其實在那久遠的年代裏,圖爾卡納湖曾經同尼羅河是相通的,衹是因為後來的地殼運動,相互之間纔漸漸失去聯繫。今日的圖爾卡納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區,最深處可達120米左右。
  湖心有南、北、中並列的3個小島,島上長滿了翠緑的草叢。圖爾卡納湖水碧緑,水性清涼,非常有趣的是,除南部湖水中含????度高可以提取各種????類外,其他淺水區的湖水衹是略帶鹹味,仍然可以入口飲用。尤其是湖區內的水産異常豐富,魚的種類衆多,魚兒的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魚長約數米,重達百十來斤。特別是湖中盛産鯉魚,鯉魚的數量衆多,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長達10多米,發怒時能夠頂翻湖水中的木船。
  由於圖爾卡納湖是因斷層陷落形成的,湖區四周聳立着許多座火山。這些早已熄滅的"死火山",形同一個個巨大的圓錐傲然挺立在東非高原上,顯得格外壯觀醒目。由於這些火山昔日多次噴發,火山風化物已經形成一層厚厚的暗棕色土壤,土質肥力非常強,加之氣候濕熱,非常適宜各種植物生長。火山山腰及湖濱地區生長着茂密的樹木和牧草,碧緑的香蕉、芭蕉叢,鮮嫩的青藤架,巨大的芒果樹以及椰子樹、棕櫚樹等,滿山遍野,比比皆是。樹木、草叢中棲身着成群成群的羚羊、斑馬、野鹿等動物。白天,湖區四周一片寂靜;黃昏,羚羊紛紛鑽出草叢,斑馬追逐嘶叫着來湖濱飲水,湖畔頓時變得熱鬧起來。
  圖爾卡納湖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從1967年以來,考古學家們在湖區東岸的庫彼福勒區不斷發現大批古人類化石、舊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石器的年代竟然遠達200多萬年以前。圖爾卡納湖濱地區一直是非洲著名的遊牧民族--馬賽族人的活動區域,這個民族的居民性格勇猛頑強,待人憨厚樸實,而且迄今仍然保持着許多引人入勝的傳統風俗習慣。
  維多利亞湖位於兩大裂𠔌之間。該湖大部分在坦桑尼亞和烏幹達境內,為兩國與肯尼亞界湖。面積69000平方公裏,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僅次於北美的蘇必利湖。它還是尼羅河主要水源。 1860年,英國探險傢斯皮剋到此考察尼羅河的源頭時,遂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命名該湖泊。
  維多利亞湖湖岸綫麯折。常年有卡蓋拉河等衆多河流註入其中,湖水唯一出口是北岸的維多利亞尼羅河,在那裏形成了每秒達600立方米裏本瀑布。著名的尼羅河支流白尼羅河就發源於此。維多利亞湖水産豐富,尤以非洲鯽魚、尼羅河鱸魚最為有名。
  “ 坦噶尼喀”在班圖語中意為“匯合”或“聚集”,是指無數溪流在此匯合以及許多部落群居在沿湖。坦噶尼喀湖位於東非裂𠔌湖泊大裂𠔌區的西部裂𠔌部位。它屬於標準的裂𠔌型湖。斷裂作用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蜿蜒麯折的湖岸綫長達1900公裏。湖泊深1470米,是僅次於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深湖。面積33000 平方公裏,是世界第五大湖。為非洲的布隆迪、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亞、和贊比亞四個國傢共有。
  坦噶尼喀湖由於它豐富而潔淨的水源,使它成了魚與鳥的家乡。湖中至少有300種以上屬麗魚科魚和150種非麗魚科的魚類。多數都生活在湖底。這裏的非洲鯽魚最為有名,鳥類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也很多,有白胸鴉、紅喉雀、斑鳩、白鷺、黃鶯、灰鸛、鸚鵡……等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紅鶴。
  坦噶尼喀湖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周圍植物生長繁茂,野生動物成群出現。湖中多鰐魚和河馬,周圍有大象、羚羊、獅子、長頸鹿等。
  “馬拉維”在當地尼昂加語中是“火焰”的意思。湖面狹長,面積30800平方公裏,平均水深273米,最深處達706米,其水量相當於6個鄱陽湖,屬世界第四深湖。大部分水域位於馬拉維共和國境內。
  馬拉維湖棲息着10個科的500多種魚類,其中屬於該地所特有的魚類超過90%。這裏的各種魚類在研究生物進化上的重要性就如同雀類之於加拉帕哥斯群島。
  馬拉維湖國傢公園裏的哺乳動物包括河馬、豹、彎角羚、藪羚、山羚、黑斑羚、灰色的潛水羚羊、大狒狒、緑長尾猴和大河豬等。公園裏的島嶼是成千上萬的白胸鸕鶿的重要棲息地,沿濱還生活着許多魚鷹。爬行動物則以灣鰐、蜥蜴和形形色色的蛇類為主。
  馬拉維湖湖岸俊俏,煙波浩渺。周圍山巒迭障,青翠遍野,雲蒸霧繞,勝似仙境。1984年馬拉維湖國傢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産"。
“乞力馬紮羅”山
  在裂𠔌帶兩側排列着衆多火山,其中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最為有名。
  裂𠔌火山乞力馬紮羅山位於坦桑尼亞東北部,鄰近肯尼亞。它由地下熔岩強烈涌動堆覆的三個圓錐形火山丘組成。主峰基博峰(“烏呼魯峰”)高5963米,是非洲最高山峰,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山峰雪綫在海拔5000米左右,峰頂有一個直徑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內冰雪覆蓋,宛如巨大的玉盆。由於靠近赤道,氣候炎熱時,山麓的氣溫有時高達59℃,而峰頂的氣溫又常在零下34℃。
  乞力馬紮羅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嚮不同而發生明顯的垂直變化。從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緑闊葉林一直到高山草地、荒漠、冰川,依次而上。翠緑的身姿頂托着潔白的玉冠,遠在200公裏就能映入人們的眼簾。極目望去,翠白相間,雲霧繚繞,無不使人心神幻動。
  乞力馬紮羅山現已闢為國傢公園,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自然遺産錄》。
  乞力馬紮羅山的神奇、壯美與海明威《乞力馬紮羅的雪》期待更多的人們來欣賞、品味。
裂𠔌草原
  草原是裂𠔌帶的重要景觀。這裏草原不僅面積大,而且集成了非洲大部分特徵性動物資源。馬塞馬拉和塞倫蓋蒂兩個國傢公裂𠔌草原園則是草原的典型代表。它雖分屬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但卻連成一體.
  馬塞馬拉國傢公園 馬塞馬拉國傢公園位於肯尼亞的西南角,面積1500多平方公裏,與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野生動物園毗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這裏野生動物不僅種類多,而且種群數量大。主要動物有獵豹、非洲象、黑犀牛、河馬、斑馬、長頸鹿、野牛、牛羚、羚羊、獅子、斑鬣狗、山地小葦羚、豺狗、瞪羚、蝠耳狐、蜜熊、獴、河狸、疣豬和7種靈長類動物。
  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每到雨季到來的時候,會有140萬衹角馬和20萬衹斑馬從坦桑尼亞嚮北遷徙到馬塞馬拉。隆隆的蹄聲象悶雷一樣此起彼伏,壯觀無比。
  塞倫蓋蒂國傢公園 塞倫蓋蒂國傢公園位於坦桑尼亞北部,與肯尼亞的馬塞馬拉國傢公園相連。它是東非野生動物衆多保護區的核心部分。
  公園植被以開闊草原型植物為主。主要植物是馬唐和鼠尾草等茅草及水蜈蚣屬植物,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歡。公園裏有兩條嚮西的河流常年有水,還有不少的湖泊、沼澤、泉眼,使這裏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公園擁有規模極大的動物群落。在95種哺乳動物中,大都為這裏特有。它們在季節性的水源地和草場之間來往遷徙。1991年,最後一群野狗從公園中消失。這裏還有450種鳥類,包括34種猛禽、6種禿鷲、大鴇、鴕鳥和紅鸛(火烈鳥)。
  塞倫蓋蒂國傢公園連同肯尼亞的馬塞馬拉國傢公園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未來的命運
  東非大裂𠔌從廣義上講,北起西亞,從靠近伊斯肯德侖港的南土耳其開始,南抵非洲東南,一直延伸到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埃塞俄比亞北部地區裂縫剋海岸。跨越50多個緯度,總長超過6500公裏。人們稱它是“大地上最大的傷疤。”古往今來,東非大裂𠔌一直引人註目;當今世界,東非大裂𠔌的未來命運,更是舉世關註。
  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喬治,曾在1893年對裂𠔌進行5個星期的實地調查。他設想:東非裂𠔌不是像美國的大峽𠔌那樣由河流衝刷而成,而是因為地殼下沉,形成了一個兩邊峭壁相夾的溝𠔌四地。這在地貌上稱“地塹”。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的創立者及擁護者競相把東非大裂𠔌作為支持他們理論的有力證據。有人在研究肯尼亞裂𠔌帶時註意到,兩側斷層和火山岩的年齡,隨着離開裂𠔌軸部的距離的增加而不斷增大,從而他們認為這裏是一起大陸擴張的中心。根據本世紀60年代美國“雙子星”號宇宙飛船的測量,裂𠔌北段的紅海擴張速度達每年2釐米;在非洲大陸上,裂𠔌每年加寬幾毫米至幾十毫米。1978年11月6日,地處吉布提的阿法爾三角區地表突然破裂,阿爾杜科巴火山在幾分鐘內突然噴發,並把非洲大陸同阿拉伯半島又分隔開1.2米。一些科學家指出,紅海和亞丁灣就是這種擴張運動的産物。他們還預言,如果照這種速度繼續下去,再過2億年光景,東非大裂𠔌就會被徹底撕裂開,“分娩”出新的大洋,就象當年的大西洋一樣。但是,反對板塊理論的人則認為這些都是危言聳聽。他們認為大陸和大洋的相對位置無論過去和將來都不會有重大改變,地殼活動主要是作上下的垂直運動,裂𠔌不過是目前的沉降區而已。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積之後,將來也可能轉嚮上升運動,隆起成高山而不是沉降為大洋。
  2005年年9月,埃塞俄比亞北部某地的地面突然下沉10英尺,迅速嚮兩側裂開,裂開的大洞足以將數頭駱駝和數衹山羊吞沒。在接下來三周時間,這個地方發生了160次地震,形成一個寬25英尺、長約0.34英裏的大裂縫。
  英格蘭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家蒂姆·賴特使用衛星雷達數據,將這一裂縫的形成過程準確地拼合起來。當非洲和阿拉伯構造板塊嚮兩側漂移時,兩個板塊之間的地殼會變弱。賴特說:“在地殼底部形成的岩漿會定期嚮下面滴,就嚮‘熔岩燈’一樣,形成一個腔狀‘氣球’,‘氣球’逐漸膨脹。當這個‘氣球’達到臨界壓力時,它就會爆炸。”
  據賴特估計,在未來100萬年左右,裂縫將繼續擴大,屆時非洲之角將從非洲大陸完全脫離,形成地球上第八大洲——東非洲。賴特說,這種地質過程始終都在發生,不過,地面裂開通常衹發生在海底,那個區域人們很難看到。他說:“這是我們首次利用現代儀器直接觀察這一極其重要的地質過程。”
  這一發現轟動了科學界。2006年,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的考察隊紛紛前來阿法爾。經過分析和研究,他們預言一個新的大陸將會在100萬年間形成,東非大裂𠔌將會比現在長10倍,東非的好望角將從非洲大陸上分離出去。對此,美國地質學家辛迪-艾賓格表示:“許多人認為劇烈的地質現象衹發生遙遠的古代,但是我們現在可以看見它們正在發生。”
  東非大裂𠔌未來的命運究竟如何?也許人類衹有拭目以待。
相關圖書
  基本信息
  書名:《地球臉上最美麗的傷痕——揭秘東非大裂𠔌》(中國科學家赴東非大裂𠔌科學考察已出版的圖書)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字數:五萬餘字
  圖片:幾百張精彩圖片
  格式:16開本全彩頁
  價格:定價49元。
  內容簡介
  本書的作者跟隨中國科學探險協會親歷東非大裂𠔌,以東非當地(主要是埃塞俄比亞)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為介紹重點創作了此書,書中敘述了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類遺骸、昵稱“露西”的發現經過;東非各地有趣的風俗習慣及各種特有的、瀕臨滅絶的珍貴動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八大景點等,極富知識性及趣味性。書中圖片皆為最新的第一手資料,為作者親臨拍攝。本書還特約著名中科院古人類學家黃萬波先生作序,在可讀性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定的學術性。
  編輯推薦
   本書集東非探險、旅遊和考古為一體,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化旅遊指南,也是一本趣味橫生、老少咸宜的古人類、野生動物及非洲歷史的教科書。翻開此書,仿佛親臨大裂𠔌。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這裏發掘了人類迄今最早、最完整的古人類遺骸——“露西”。
  這裏有瀕臨滅絶的珍稀野生動物、奇特有趣的風俗習慣,以及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的八大景點。你可以步入世界第二古老的基督教國傢——埃塞俄比亞,尋訪傳說中上帝的約櫃;也可以在沒有門牌的鮮花城市,享受13個月的陽光。
  圖書目錄
  序言
  人類興起的搖籃 黃萬波
  “縱橫比較,在蒼茫大地上,目前衹有一個人類起源的中心,那就是——非洲。”
  地圖上的非洲大陸,形似一個南方古猿的頭骨化石。而東非大裂𠔌幾乎跨越了東非所有國傢,以在埃塞俄比亞境內為最長,阿法盆地記錄了古人類學上太多的榮譽與夢想。
  第一章
  320萬歲的母親
  ——追尋我們共同的祖先
  發現 “露西”的傳奇經歷。一個以披頭士名麯命名的最古老人類的骸骨化石,印證着20世紀70年代發現者的狂歡——
  “某種意義上,我覺得我們發現了一個母親。”
  第二章
  親臨大裂𠔌
  非洲大裂𠔌並不是萬丈深淵,它最寬處達200多公裏,有平原也有高山,各類奇觀盡呈𠔌底,有“露西”們的足跡,更是蝙蝠、猴子、獅子、狒狒、疣豬、火烈鳥的天堂。還有極度瀕危的物種:埃狼、非洲野驢、黑犀牛……
  第三章
  歷史與遺産
  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基督教國傢,傳說中存放上帝“十誡”的聖物“約櫃”,就藏在這裏某個神秘的教堂中。八大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證明了這個國傢經歷過的輝煌以及難以想象的命運巨變。世界第8大奇跡拉利貝拉石鑿大教堂,深埋700年後,驚然現世。
  第四章
  美麗的黑色
  “埃塞俄比亞”意為“曬黑了的面孔”。他們很美。這片雄性的土地上,少見溫柔,野性悠生。“他們還活在那裏……既令人擔憂,又簡直是奇跡。”作傢保羅泰魯這樣描述非洲的現狀。
  第五章
  曠野·大地
  大裂𠔌的土地孕育了十種不同的生態係統,仙人掌,灌木,草地,林地……這裏氣候溫和,物産豐富,盛産茶葉、水果,還有咖啡。世界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喝咖啡,卻很少有人知道咖啡起源於埃塞俄比亞,而咖啡樹就是他們的國樹。
  第六章
  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來到這裏,一年能享受13個月陽光,其中有一個月衹有5天。這個非洲最高的城市意為“新鮮的花朵”。在這世界上唯一沒有門牌號碼的首都,衹有郵局而沒有郵遞員。你會迷失其中嗎?
百科辭典
  Dongfei Daliegu
  東非大裂𠔌
  Great Rift Valley
    世界陸地上最長的裂𠔌帶。南起贊比西河河口一帶,嚮北經希雷河𠔌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大裂𠔌明顯分成東、西兩支。西支經魯誇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至艾伯特湖(蒙博托湖),呈弧形延伸;東支嚮北進入坦桑尼亞境內,經維多利亞湖東面一係列小湖和窪地,再沿肯尼亞的圖爾卡納湖,轉而呈西南—東北嚮縱貫埃塞俄比亞中部,抵紅海沿岸。縱貫非洲大陸東部,長4000多公裏。而後大裂𠔌延續嚮北伸延,經紅海、亞喀巴灣,直至西亞的死海-約旦河𠔌地,總長達6400多公裏,平均寬度48~65公裏。
    據板塊構造學說,大裂𠔌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地殼下呈高溫熔融狀態的地幔物質上涌,先使地殼隆起,繼而減薄,然後斷裂,在斷裂帶兩側的陸塊逐漸嚮外擴張。東非大裂𠔌下陷開始於漸新世,主要斷裂運動發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錯動時期從上新世一直延續到第四紀。北段形成紅海,使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分離;馬達加斯加島在幾條活動裂𠔌擴張作用下,也與非洲大陸分裂開。
    裂𠔌帶平均寬約48~64公裏,北寬南窄,最寬處達200 公裏以上。兩側陡崖壁立,𠔌深達數百米至2000米。𠔌底地勢起伏較大,分佈有一係列窪地、盆地和湖泊。在裂𠔌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伴隨着地殼大幅度擡升和強烈的火山活動,火山林立,熔岩廣布,使東非成為非洲大陸地勢最高的地區。早期火山活動多為裂隙噴發型,岩漿沿裂隙溢出,巨量熔岩漫流疊置,形成從馬拉維到紅海沿岸廣大的熔岩高原和臺地,其中著名的埃塞俄比亞高原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後期火山活動多為管狀噴發型,堆積成高大的錐形火山群,其中包括非洲最高峰乞力馬紮羅山(5895米)、次高峰肯尼亞山(5199米)等。目前有些火山仍在活動,如尼拉貢戈山、尼亞姆拉吉拉山等均屬活火山,沿斷層裂隙分佈着許多溫泉和噴氣孔,地震活動頻繁,標志東非大裂𠔌仍處於擴張演變之中。
    大裂𠔌湖帶集中了非洲大陸湖泊的大部分,多具有狹長深邃、湖岸陡峭的特點,是典型的斷層湖。如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世界第二深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為世界第四深湖。位於東、西兩支裂𠔌帶之間高原面上的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大裂𠔌各湖利於發展漁業、航運和灌溉,對東非各國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蘇世榮)
    
相關詞
自然地理淡水湖湖泊百科辭典非洲旅遊火山
大洲大陸香格裏拉尼羅河伊甸園
包含詞
地球上最美麗的傷痕——揭密東非大裂𠔌地球上最美麗的傷痕揭密東非大裂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