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 東鬍林人遺址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Travel
  東鬍林人遺址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東鬍林人”遺址位於門頭溝區軍餉鄉東鬍林村西側。該遺址的發現是考古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也讓世人更加意識到北京地區的遠古時代還有很多可探究的地方。遺址地處更新世馬蘭黃土臺地間。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1萬年,它是在1966年發現的。文化遺址內出土物品有人骨化石,經鑒定屬兩個成年男性和一個少年女性個體。在少女遺骸的頸部位置有用小蠃殼串製的項鏈,腕部佩戴有牛脅骨製成的骨鐲。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審美意識已開始萌動,雖然這些在我們看來,都顯得粗糙,但確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該處文化遺址,是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舊石器文化遺址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又因為發現於東鬍林村,故被命名為“東鬍林人”。
No. 2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墓葬遺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1966年發現。因發現於東鬍林村而得名。距今約1萬年。遺址面積28萬平方米。
  地層堆積 考古隊於2001年和2003年共挖掘5×5平方米探方7個(T1~T7),5×8平方米探方1個(T8),2×5平方米探溝2個(TG1~TG2)。實際發掘面積200平方米。以T3為例,依土質土色,自上而下可分7層。第1層:淺灰色土,土質鬆散,多植物根係,厚5~20釐米,為現代耕土層。第2層:灰黃色土,土質疏鬆,厚15~35釐米,此層是1960年前後挖白薯窖時堆積而成。第3層:灰褐色土,土質鬆散,厚0~35釐米,包含物有青花瓷片、石塊、碳屑、紅燒土顆粒等,年代約為明清時期。第4層:淺黃色沙質土,分佈於探方西半部,厚0~75釐米,包含物有動物骨、蠃殼、石片等。第5層:黃色細沙質土,較為緻密,分佈於探方西半部,厚15~50釐米,包含物有石塊、蚌殼及動物骨骼等。第6層:灰黃色細沙質土,土質較第5層緻密,夾雜白色斑點,厚10~30釐米,包含物有石片、石塊、動物骨骼等。第7層:灰褐色土,土質堅硬,距地表95~105釐米,包含物有石片、石塊、動物骨骼等;另在本層發現灰堆遺跡5處。第4、5、6層是衝積層。
  遺跡 發掘的遺跡有灰坑3個,灰堆8處,石器製作場1處。8處灰堆遺跡堆積狀況大致相似,位於T3的東北部,範圍約為80×60平方釐米。中心區域有大量的黑色灰燼,包含物中數量較多的是有燒烤痕跡的礫石塊、有打製疤痕的石核和動物骨骼(可辨識的主要是鹿骨)等。該遺跡自上至下都發現有石塊,上部的石塊堆積較亂,底部的石塊則大致堆如環狀,排列比較整齊。
  墓葬 1966年在清水河西岸的第二級黃土臺地上出土人骨3具,未發現有墓壙。正中一具為16歲左右的少女,是一次葬,有顱骨、椎骨、股骨、髕骨、脛骨和恥骨,還有若幹指(趾)骨。兩側各為男性成人骨骼1具,是二次葬,僅殘存一些體骨和頭骨碎片,其中比較完整的有左側股骨、腔骨和骸骨。在少女骨骼頸部周圍發現由50餘枚小蠃殼製成的項鏈,最大者長18毫米,寬16毫米,厚11毫米;最小者長11.5毫米,寬8毫米,厚6毫米。在少女骨骼的腕部周圍發現由7枚骨管製成的骨鐲,骨管是由牛肋截斷磨製而成。骨管形狀稍偏,最長的約39毫米,寬17毫米,厚9.5毫米;短的長29毫米,寬22毫米,厚10毫米。另外,在其胸部還發現蚌類的殼製品2件,一件扁平,另一件為扁平長棒,上端均有穿孔。在人骨附近發現灰色石英岩石片8件,其中6件有明顯的人工打擊痕跡。1995年春,在遺址斷面發現人骨1具,並採集有蠃殼項鏈和石製品等,但未發現有墓壙。2001年在T1東隔梁外發現比較集中的一堆人骨,但明顯經過擾動,未發現有墓壙。2003年在T8第8層下發現1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墓壙清楚。墓嚮北偏西70°,墓口距地表150釐米,墓坑長220釐米,寬42~48釐米,深52~76釐米。墓內有保存完整的人骨1具,仰身直肢,人骨長約1.6米。隨葬磨製而成棍狀玉石製品(初步鑒定為方解石類)1件,該隨葬品位於人骨鼻與口間。
  出土文物 遺址中出土文物主要有石製品、骨製品、陶片、動物骨骼和果殼等。石製品包括有打製的石核、石片、砍砸器、石錘、颳削器、尖狀器和細石葉、石片、石屑等,還有琢磨而成的石磨盤、石磨棒等。骨製品有尖狀器、骨錐、骨笄等。陶器僅見少量殘片,多為器物腹片及底片,偶有口沿殘片。陶片多為紅褐色,均為夾砂陶,質地疏鬆,火候不均,有的陶片外表紅褐色,內壁則為黑色。除個別有附加堆紋外,均為素面陶。從斷面觀察,有的陶片內外成片脫落,似為泥片貼築法製成。整體來看,多為罐類器物殘片。動物骨骼數量較多。多為鹿類動物的肢骨及顎骨、牙齒等,也發現有豬的遺骸。另發現大量的蚌殼、蠃殼和蝸牛等。其中極少蚌殼有鑽孔和磨痕,應為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