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蟾科 > 東方鈴蟾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正名:東方鈴蟾
  拉丁學名:bombina orientalis
  命名:boulenger,1890
  別名:火腹鈴蟾、臭蛤蟆、紅肚皮蛤蟆
  英文名:fire-bellied toad
  中文目名: 無尾目
  中文科名: 鈴蟾科
  中文屬名: 鈴蟾屬
  同物異名: bombintor orientalis boulenger, 1890,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科名: bombinidae
  拉丁文屬名: bombina
  拉丁文種名: orientalis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兩棲綱 amphibia → 無尾目 salientia → 新蛙亞目 neobatrachia → 鈴蟾科 bombinidae → 鈴蟾屬 bombina →東方鈴蟾 bombina orientalis
分佈信息
  國外分佈於俄羅斯、日本、朝鮮;
  在我國主要分佈於:
  主要分佈省份:內蒙古遼寧黑竜江江蘇山東吉林 河北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長白山老禿頂子老禿頂子白石砬子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香山千山
形態特徵
  體長約5釐米。舌呈盤狀,周圍與口腔粘膜相連。皮膚粗糙。身體和四肢灰棕色或緑色,具斑點和大小不等的刺疣;腹面呈橘紅色,有黑色斑點。趾間有蹼;雄蟾無聲囊。
生活習性
  棲居於池塘或山區溪流石下。5-7月繁殖,卵多成群或單個貼附在山溪石塊下或水坑內的植物上,每次産卵約百餘枚。成體受到驚擾時則舉起前肢,頭和後腿拱起過背,形成弓形,腹部呈現出醒目的色彩。這種對險情的反應(預感反射),可能是嚮捕食者暗示它的皮膚有毒的一種信號;德國人稱它為警蛙。
相關資料
  北京分佈於香山櫻桃溝附近,1927年劉承釗先生由山東煙臺采200餘衹到北京,分別放養在北京大學校園的水溝和西山臥佛寺旁的山溪內,在香山、櫻桃溝等地繁衍至今。在香山、櫻桃溝附近的山間溪流、水塘、水井中生存,能夠見到。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英文解釋
  1. lat.:  bombina orient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