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蝙蝠
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1899
別名:伏翼 天鼠 飛鼠 仙鼠 夜燕
鑒別特徵:外形、頭骨用牙齒均與普通蝙蝠相似,但體形較大,前臂長48毫米以上,背毛大部分棕褐,尖端灰白色,混的形成花白細點。齶褶8-9行。乳頭1對。
形態:體形較普通蝙蝠大,前臂較長(46-54毫米)。耳短而寬略呈三角形,耳屏尖端較圓鈍。尾發達,突出股間膜不超過3毫米。翼膜由趾基部起,距緣膜較狹呈小弧形。股間膜上的毛由軀體後部分佈到肉脛骨前 段這連接綫。後足等於脛長之半。乳頭1對。
毛色:毛基均呈棕褐色,軀體背面毛的尖端灰白色,由點到面與大部分棕褐色毛相混雜,使軀體上面毛呈淡灰慄色,並有花白的細點,形成銀色光澤波紋。腹面的毛近尖端一段為灰白色與淡褐色毛基相間雜,呈銀白黃褐色。
頭骨:顱骨較長,頭長為吻的2.4倍。頭骨的前端鼻窩之深為吻端到眶間最狹窄處全距之半。齶窩之寬大於深,顱高6.6毫米,超過顱全長17毫米的 。顴寬11.2毫米,顱高小於上齒列。
牙齒:牙齒為食蟲型,具尖銳齒尖,上頜每側各具門齒2枚,外門齒甚小,位於內門齒之外與犬齒有一齒隙相隔。上頜每側具大前臼齒(pm4)1枚。pm2、pm3缺失。pm4高於臼齒,略超過齒尖之半。上頜第三枚臼齒(m3)前後方向不呈扁形。前尖、後尖之間有3個連合。下頜大前臼齒(pm4)呈錐形。齒式 =32。
生態:東方蝙蝠無論棲居於開闊的草原或山麓河𠔌,多選擇各類建築物為隱蔽所,如高大的木製水樓、糧庫、鐵皮房蓋的樓房頂架,屋捨的天棚、門窗框後等。它們匍匐或倒挂在棚頂棟梁的空隙間。
在日落後纔飛出來覓食,晝夜活動中以光照條件的要求較水鼠耳蝠(m. daubentoni)更為嚴格。7月,傍晚開始活動。在曠野、樹冠間覓食雙翅目等昆蟲,它們的飛行呈波狀,頗為迅速,能突然變換方向而不減低飛行的速度,甚至可急轉360度追食昆蟲;在1分鐘內可捕食昆蟲14衹。午夜返回隱蔽所,先以拇指鈎住屋檐實物,然後匍匐爬入內休息;次日黎明,清晨3時半活動。每日晨昏各活動1次。
繁殖期間,雄雌分別棲息,雌獸集成50-70的個體群;6月底至7月初生2崽,幼獸獨立生活後雌雄混合組成小群。幼崽受到驚嚇時,緊緊地咬住母獸的乳頭,以背靠近母體,兩足抓住母體倒挂起來,或匍匐於母體體腹下;受驚時母獸也會帶着幼獸飛去。
9月1日以後東方蝙蝠的活動性減低,9月15日在原來的隱蔽所已不見其蹤跡。關於東方蝙蝠的鼕眠地點,遷移情況還不清楚。
地理分佈:東方蝙蝠分佈較廣,自蘇聯沿海邊區到蒙古、朝鮮、日本均有分佈。在國內除黑竜江省外,還分佈於河北、內蒙、新疆、甘肅、四川、湖北、湖南、福建等省區。在黑竜江省分佈的地點有:新巴爾虎右旗;呼倫池;布特哈旗;成吉思汗、紮蘭屯、臥牛山;喜桂圖旗;烏爾其漢以及竜江、樺南(孟傢崗)等縣。
經濟意義:東方蝙蝠撲食大量害蟲,以雙翅目昆蟲為主,對人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