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方白鸛
學名: ciconia minutus
分類:鸛形目、鸛科、鸛屬
別名:老鸛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swinhoe, 1873
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是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在我國約有2500~3000衹。常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以小魚、蛙、昆蟲等為食。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産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鼕於長江下遊及以南地區。
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態優美。它的體長為110—128釐米,體重3.9—4.5千克。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並且略微嚮上翹。眼睛周圍、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眼睛內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面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並具有緑色或紫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 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嚮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竪直起來。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東方白鸛沒有亞種分化,繁殖地主要在俄羅斯的東南部,以及我國的東北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也曾繁殖在朝鮮、韓國和日本等地;越鼕地主要在我國的華東、華南,以及西南等地區,少數在朝鮮、日本和琉球群島,偶爾也飄泊到俄羅斯的雅庫次剋、薩哈林島,以及孟加拉國和印度等地。
東方白鸛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居民區,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鼕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除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組成群體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常聚集成數十衹,甚至上百衹的大群。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履輕盈驕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於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部縮成s形。有時也喜歡在棲息地的上空飛翔盤旋。在地面上起飛時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離,並用力煽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後才能飛起。飛翔時頸部嚮前伸直,腿、腳則伸到尾羽的後面,尾羽展開呈扇狀,初級飛羽散開,上下交錯,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姿態輕快而優美。它的性情機警而膽怯,常常避開人群。如果發現有入侵領地者,就會通過用上下嘴急速啪打,發出“嗒嗒嗒”的嘴響聲,並且伴隨着頸部伸直嚮上,頭仰嚮後,再伸嚮下,左右擺動,兩翅半張和尾羽嚮上竪起,兩腳不停的走動等動作,表現出一係列特有的恐嚇行為。
在東方白鸛的全部食物中,魚類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魚類中最大的個體可達0.5千克以上,但隨着季節的不同,取食的內容也有變化,在鼕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種子、葉、草根、苔蘚和少量的魚類;夏季的食物種類非常豐富,以魚類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蝸牛、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甲殼動物、環節動物、昆蟲和幼蟲,以及雛鳥等其他動物性食物;秋季還捕食大量的蝗蟲,此外平時也常吃一些沙礫和小石子來幫助消化食物。覓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時和下午4—6時活動最為頻繁,中午在樹上休息或在領地的上空盤旋滑翔。繁殖期覓食活動的範圍大約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時也常飛到1—2公裏,甚至5 —6公裏以外的地方去覓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單獨或成對覓食,秋季和鼕季則大多組成小群覓食。在地面上尋覓食物主要依靠視覺,常常伸長頸部,低垂着頭,一邊大步而緩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邊四處尋覓,發現食物後急速嚮前,迅猛的進行啄食。在水中覓食則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單獨漫步在水邊的淺水處,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一邊緩慢地嚮前行走,一邊不時的將半張着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鐘將嘴插入水中的次數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鐘就能捕獲到1—1.5個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達65.5%。
東方白鸛於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組成群體分批地往南遷徙。遷徙時常集聚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蘆葦沼澤地帶活動,沿途需要選擇適當的地點停歇,有些地方可以停歇40天以上。遷徙途中它主要是依靠鼓翼飛翔和利用上升的熱氣流進行滑翔,遷徙時間在白天,而且大多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氣溫最高的時候。遷徙路綫大多沿着平原、河岸及海岸綫的上空,但春秋兩季是否有着不同的遷徙路綫目前尚不清楚。
東方白鸛從前在東亞地區是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日本東京市的教堂屋頂上也曾有營巢繁殖的,但在1868—1395年間,由於非法狩獵、農藥和化學毒物污染等原因,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在日本逐漸減少,現在僅能在鼕季偶爾發現少量的越鼕個體。分佈在朝鮮、韓國的繁殖種群也已於70年代初絶滅。由於人口密集,工農業的發展,使得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我國東北黑竜江、吉林兩省殘存的繁殖地也變得極為狹小,總數有3000衹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漢沉湖發現的越鼕群體達900多衹,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東方白鸛群體。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東方白鸛
學 名: Ciconia boyciana
英 文 名: Oriental White Stork
分類:鸛形目、鸛科、鸛屬
別名:老鸛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Swinhoe, 1873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是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在我國約有2500~3000衹。常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東方白鸛覓食,主要以小魚、蛙、昆蟲等為食。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産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鼕於長江下遊及以南地區。
東方白鸛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居民區,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鼕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除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組成群體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常聚集成數十衹,甚至上百衹的大群。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履輕盈驕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於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部縮成S形。有時也喜歡在棲息地的上空飛翔盤旋。在地面上起飛時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離,並用力煽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後才能飛起。飛翔時頸部嚮前伸直,腿、腳則伸到尾羽的後面,尾羽展開呈扇狀,初級飛羽散開,上下交錯,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姿態輕快而優美。它的性情機警而膽怯,常常避開人群。如果發現有入侵領地者,就會通過用上下嘴急速啪打,發出“嗒嗒嗒”的嘴響聲,並且伴隨着頸部伸直嚮上,頭仰嚮後,再伸嚮下,左右擺動,兩翅半張和尾羽嚮上竪起,兩腳不停的走動等動作,表現出一係列特有的恐嚇行為。
在東方白鸛的全部食物中,魚類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魚類中最大的個體可達0.5千克以上,但隨着季節的不同,取食的內容也有變化,在鼕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種子、葉、草根、苔蘚和少量的魚類;夏季的食物種類非常豐富,以魚類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蝸牛、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甲殼動物、環節動物、昆蟲和幼蟲,以及雛鳥等其他動物性食物;秋季還捕食大量的蝗蟲,此外平時也常吃一些沙礫和小石子來幫助消化食物。覓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時和下午4—6時活動最為頻繁,中午在樹上休息或在領地的上空盤旋滑翔。繁殖期覓食活動的範圍大約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時也常飛到1—2公裏,甚至5 —6公裏以外的地方去覓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單獨或成對覓食,秋季和鼕季則大多組成小群覓食。在地面上尋覓食物主要依靠視覺,常常伸長頸部,低垂着頭,一邊大步而緩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邊四處尋覓,發現食物後急速嚮前,迅猛的進行啄食。在水中覓食則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單獨漫步在水邊的淺水處,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一邊緩慢地嚮前行走,一邊不時的將半張着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鐘將嘴插入水中的次數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鐘就能捕獲到1—1.5個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達65.5%。
東方白鸛於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組成群體分批地往南遷徙。遷徙時常集聚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蘆葦沼澤地帶活動,沿途需要選擇適當的地點停歇,有些地方可以停歇40天以上。遷徙途中它主要是依靠鼓翼飛翔和利用上升的熱氣流進行滑翔,遷徙時間在白天,而且大多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氣溫最高的時候。遷徙路綫大多沿着平原、河岸及海岸綫的上空,但春秋兩季是否有着不同的遷徙路綫目前尚不清楚。 |
|
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態優美。它的體長為110—128釐米,體重3.9—4.5千克。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並且略微嚮上翹。眼睛周圍、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眼睛內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面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並具有緑色或紫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 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嚮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竪直起來。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
|
東方白鸛沒有亞種分化,繁殖地主要在俄羅斯的東南部,以及我國的東北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也曾繁殖在朝鮮、韓國和日本等地;越鼕地主要在我國的華東、華南,以及西南等地區,少數在朝鮮、日本和琉球群島,偶爾也飄泊到俄羅斯的雅庫次剋、薩哈林島,以及孟加拉國和印度等地。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從前在東亞地區是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日本東京市的教堂屋頂上也曾有營巢繁殖的,但在1868—1395年間,由於非法狩獵、農藥和化學毒物污染等原因,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在日本逐漸減少,現在僅能在鼕季偶爾發現少量的越鼕個體。分佈在朝鮮、韓國的繁殖種群也已於70年代初絶滅。由於人口密集,工農業的發展,使得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我國東北黑竜江、吉林兩省殘存的繁殖地也變得極為狹小,總數有3000衹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漢沉湖發現的越鼕群體達900多衹,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東方白鸛群體。
天台籍著名散文傢陸蠢寫了一篇《鶴》,文中敘述他十七八歲 時,鄰哥兒在平頭潭邊捉到一隻鳥,"長腳尖喙,頭有纓冠,羽毛潔白"。開始,以為是一隻鶴,搶回傢裏養,衹見這衹鳥"樣子確相當漂 亮,瘦長的腳,走起路來大模大樣,象個“宰相步”、"頭上有一簇纓 毛,略帶黃色,尾部很短"、"老是縮着頭頸,有時站在左腳上,有時 站在右腳上,有時站在兩衹腳上,用金紅色的眼睛斜看着人。"他們 將這衹鳥養了相當時日,有一天,他的舅父來了,纔知道這是一隻 "長腳鷺鷥"。 陸蠢所描述的這衹漂亮的鳥,實際上應叫"東方白鸛",在始豐 溪兩岸的樹林中,蘆葦叢裏棲居。《辭海》載:"鸛,烏綱……大型涉 禽。形似鶴亦似鷺;嘴長而直。翼長大而尾圓短,飛翔輕快,常活動 於溪流近旁,夜宿高樹。主食魚、蛙、蛇和甲殼類。在我國分佈較廣 的種類如黑鸛……另種白鸛較前種為大,頭頸和背部均白色。都在我國北方繁殖,至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鼕。"由此可見,《辭海》上說的白鸛是一種候鳥。而天台特有的東方白鸛卻是在當地繁殖,當地越鼕的;因此是鸛類中一個珍稀的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