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在江浙及周邊地區簡稱東大
英文:SouthEast University,縮寫:SEU
迄今有兩所東南大學:
1. 國立東南大學: 解放前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2. 今東南大學: 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學校文理等科遷出,以原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先後並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原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與東南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東南大學,南京地質學校並入東南大學。
【歷史簡介】
今東南大學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碩士、學士學位和審定教授、副教授任職資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導師的高校。學校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南京,主校區位於四牌樓2號,是六朝宮苑的遺址,也曾是明朝國子監所在地,千百年來書聲不斷,學澤綿延。
國立東南大學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等學府之一,素有“學府聖地”和“東南學府第一流”之美譽。國立東南大學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1921年經近代著名教育傢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導,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基礎正式建立前東南大學,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兩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長。他周咨博訪、廣延名師,數十位著名學者、專傢薈萃東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稱、東大以科學名世”之譽。1928年學校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設理、工、醫、農、文、法、教育七個學院,學科設置之全和學校規模之大為全國各高校之冠。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學校文理等科遷出,以原中大工學院為主體,先後並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56年, 南京工學院無綫電工程係一半師資力量西遷成都,支援建設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1958年前後, 南京工學院先後分出食品、化工、農機三係,分別建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1988年5月,為了促進學校發展,提高知名度,改名為東南大學-亦即今之東南大學。2000年4月,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與東南大學合併辦學,南京地質學校並入東南大學。
“東大”百年,是不斷探索辦學、育人之道的百年,積澱了優良的歷史傳統。從兩江師範學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學”的南高精神;從國立東南大學“止於至善”的校訓,到國立中央大學“誠、樸、雄、偉”之學風,為發展科學、振興中華而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奮鬥精神,激勵着每一個東大人去創造輝煌的業績。
東南大學經過一百多年的創業發展,如今已成為一所以工為特色,理、工、醫、文、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學校現有教職工60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導師300人,兩院院士8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9人,“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0人,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4人,國傢“十五”863第二屆領域及主題專傢組成員5人,在全國高校中連續兩屆排名第二位。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專傢顧問組成員1人,國傢信息化專傢咨詢委員會委員1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7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3人,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71人。
今東南大學辦學條件優異。學校設有國傢級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基地具有電工電子實驗中心、計算機硬件應用實驗中心和EDA實驗中心等)、計算中心、現代分析測試中心、電化教育中心、工業發展與培訓中心等教學實習基地,並建立了網上遠程教育係統,實現了教學科研手段的現代化。學校圖書館面積3萬多平方米,藏有各類圖書資料227萬册。學校總面積427公頃。
近年來,學校大力加強學科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1個一級學科在2002-2004全國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名列全國前十名,其中6個一級學科位列全國前五名。目前,學校擁有60個本科專業,208個碩士點,9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國傢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0個國傢二級學科重點學科,1個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22個江蘇省重點學科,3個國傢重點實驗室,1個國傢專業實驗室,2個國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5個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並以此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點科研基地。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東南大學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努力推進素質教育,着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996年通過“本科教學優秀學校評價”,是全國首批獲此殊榮的3所高校之一。2003年成為國傢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之一。2004年有9門課程入選國傢精品課程,名列全國高校第四,目前,全校共有10門課程入選國傢精品課程。現學校共有40多個院、係,全日製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研究生9000多人。另有非學歷教育研究生近3000人。2002年被批準試辦示範性軟件學院。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與社會力量共同投資興辦了東南大學成賢學院。2004年,成立吳健雄學院。該學院依托學校的重點學科,匯集學校一流教師,享用學校一流資源,采用分級導師製,是東南大學精英教育的“人才培養特區”。
東南大學校園總面積6408畝,環境優美,歷史文化底藴深厚。建成於1930年的大禮堂,已成為學校的標志性建築,是進行國際學術交流、舉辦各種會議和大型活動的理想場所。當年吳健雄就讀的“健雄院”和新落成的吳健雄紀念館交相輝映,不僅展示了華人科學家在世界科學領域中的尊崇地位,還將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學子發奮努力,勇攀世界科學高峰。聳立在四牌樓校區的六朝鬆,古勁蒼籠,傲骨崢嶸。千百年來,人們圍繞這棵古鬆,嗟嘆興詠,留下許多趣聞逸事,是海內外校友心目中母校的象徵。它旁邊的“梅庵”,是為了紀念東南大學最早的前身兩江師範的督學、清朝大書法傢李端清(字梅庵)先生而修建的,1922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成立。1923年落成的西方古典建築風格的老圖書館,典雅端莊,比例勻稱,構圖秀麗,入口處愛奧尼柱廊及墻面裝飾細部極為精美,是國內近代建築的優秀作品。承載着東南大學德智體三育並舉辦學思想淵源的體育館於1923年落成,該館外形簡潔明快,內部設施俱全,配套功能堪稱當時國內高校之最,除了作為師生體育健身之外,學校的諸多重要活動亦常於此舉行,英國哲學家羅素、美國教育傢杜威、印度詩人泰戈爾等,均曾在此作過講演。
東南大學目前在建的九竜湖校區於2006年8月投入使用,待整個校區建成後,東南大學將擁有一個完整的集本科生、研究生教學為一體的校園,東南大學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期!
東南大學以“科教興國”為己任。學校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積極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重大戰略高技術研究,已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高新技術研究和輻射的重要基地。2005年東南大學科研經費達到5.5億元(江蘇高校第一),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申請的專利數連續多年在全國高校中保持領先。在2003年國傢大學科技園的評估中,東南大學國傢大學科技園名列全國第八。
東南大學是我國具有較大國際影響的大學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國際交流活動更加活躍,已與美國、德國、日本、瑞士、澳大利亞、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韓國等30多個國傢及地區的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邀請包括楊振寧、丁肇中、萊恩、沙巴剋等諾貝爾奬獲得者在內的一大批國際著名專傢學者來校講學、訪問。
今日的東南大學將秉承百年優良傳統,勵行“止於至善”校訓,凝心聚力,集成創新,團结奮進,沿着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發展道路,努力推進創建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實踐,力爭在本世紀中葉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東南大學百年校史上的重大事件】
◆1920年,首開女禁,招收了中國國立高等教育歷史上第一批女大學生(共8名),中國第一屆男女同校的大學生。
◆1937年,因抗戰局勢轉變,內遷,與重慶大學共同辦學。
◆1947年,學校爆發“反饑餓、反內戰”五.二○學生運動。
◆1952年,在原中央大學工學院為基礎,並入金陵大學的電機、工程兩係以及江南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的農化係,並在原中央大學校址,組建成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南京工學院。
◆1988年,經原國傢教委批準,更名為“東南大學”,從理工大學轉變為綜合型為主。同年,徵地千餘畝,於南京市浦口區創建“東南大學浦口分校區”。
◆1991年,作為國傢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製改革。
◆1993年,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奬學金制度的改革。
◆2000年,四校合併,前中央大學醫學院/農學院校區(丁傢橋校區)重回母校懷抱。
◆2003年,徵地3700畝,於南京市江寧區創建“東南大學九竜湖主校區”。
◆2006年,“東南大學九竜湖主校區”正式投入使用。
【東南大學校歌】
東南大學校歌 (調寄《臨江仙》)
詞:王步高 麯:印青
東攬鐘山紫氣,
北擁揚子銀濤。
六朝鬆下聽簫韶。
齊梁餘韻在,
太學令名標。
百載文樞江左,
東南輩出英豪。
海涵地負展宏韜。
日新臻化境,
四海領風騷。
賞析
一
這是一首以《臨江仙》詞調寫成的歌詞。《臨江仙》屬雙調,間於中調與小令間。柳永《樂章集》入“仙呂調”。“仙呂調”是“黃鐘宮”的六調之一,“黃鐘大呂”屬高亢激越的聲調,故極長於抒情。《臨江仙》別體很多(共13種),此用第六體(依《詞律》)。開頭用兩個六字句,上下片結尾用兩個五字句,字數相同,平仄相反,易於形成對仗。全詞僅58字,也方便記誦。
二
詞用一組工整的對仗句開頭:“東攬鍾山紫氣,北擁揚子銀濤”,首先與出東大的地理位置。東大地處南京,又位於鍾山之西南。鍾山,一名蔣山,乃至南京第一名勝。山高高聳立於城東北,距東南大不僅兩三華裏,從學校望去,不僅山似乎近在咫尺,甚至草木也依稀可辯。東晉時,因山有紫色石而被南遷的達官貴人改名“紫金山”。其實,真紫金山在山西境內,東晉南渡士人衹是藉此慰藉自己的思鄉之情。這裏的“紫氣”不是用老子“紫氣東來”之典,而是切“紫金山”這名。庚信《哀江南賦》中便有“昔之虎踞竜盤,加以黃旗紫氣”之句。由於山近,仿佛可將山中之山嵐紫氣“攬”之入懷。後一句切東大位於揚子江畔。“北擁”二字又明言學校主要部分在江南卻又橫跨長江兩岸,“江南”是令天下人魂牽夢繞之地,謝脁《入朝麯》雲:“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況且又得鍾山之拱衛,依山傍水:山是名揚天下之山,水是全國最大之水,得山水之滋養,誕生這樣一所全國名校具有了地域上的優勢。
這裏很註意煉字煉句,而着力於兩個動詞“攬”和“擁”。前者有舉手可及之義,明言鍾山與該校相鄰關係;而一“擁”字,似乎將萬裏長江“擁”入懷中,既有《嶽陽樓記》中“涵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磅礴氣勢,又暗指東大腳跨長江兩岸,兩岸四地,而長江居其中,似乎“擁”長江入校中,自然氣勢奪人。
這兩句又運用了工整的對仗句,“東”與“北”同屬方位詞,“攬”和“擁”均屬動詞,而主語均為省略了的“東南大學”。“鍾山”與“揚子”是地名對(山水對)。“紫氣”與“銀濤”也對得很工,“紫”、“銀”均是色彩。李白寫長江時曾雲:“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謝玄暉(脁)曾以白“練”比喻長江的靜態,“銀濤”與“白練”異中有同,擁“銀濤”入懷,頗有詩意。這兩句不僅寫出東大地理位置的優勢,也寫出其依山傍水之美,給人以美的感受。且“攬”、“擁”氣魄宏大,透出東大不凡的“大氣”。
“六朝鬆下聽簫韶”(此處“聽”讀ting)一句,仿佛電影中由大的廣角鏡頭轉為小的特寫鏡頭,從廣阔的大江、高峻的大山,轉為寫一棵老松樹。迅速把焦距對準東南大學本身。“六朝鬆”是東大西北角的一棵古樹,相傳原來長於六朝宮中。此句由寫東大的地理位置轉而寫其歷史,其轉折點竟是這棵並不起眼的老松樹,它沒有棲霞山、廬山的六朝鬆高大挺拔,卻給人以歲月滄桑之感。“六朝”是指歷史上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纍计也有三百多年,從陳滅亡至今也已一千四百餘年,人活不過百年,而這棵松樹竟活了千年以上,樹的古老道出這塊土地的古老、歷史的古老。於此古樹下所聽之“簫韶”,又是舜時的古樂,這是更古老的文化。《書經.益稷》曰:“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簫韶”,也就是“韶”樂。《論語》中有“(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六朝鬆是古老的物質遺産,而“簫韶”則是古老的文化遺産,這是將二者有機結合,說明對古老的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傳承。“簫韶”二字乃疊韻字,並不十分通俗。但加一“聽”字,則不難理解,顯然是可聽之物,係音樂之類,與“簫韶”的本義便非常接近。“聽簫韶”顯得典雅、華貴,使東大這塊古老的土地也有了一種神聖之感。“六朝鬆下聽簫韶”,顯然以中華文明的傳承者自居,東大是“名校”、“老校”,至此已盡在不言之中。
“齊梁遺韻在,太學令名標”二句,是歷史的回顧。是由“六朝鬆下聽簫韶”引發的思古之幽情。就在東大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一千八百年來,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歷史往事,有多少輝煌的、足以使我輩引以為榮的往事。從東吳永安元年(258年)設“五經博士”和劉宋時雷次宗在雞籠山下的這塊土地上辦學,講經學、玄學、史學、文學開始,中國便有了高等教育,而東南大學便是其發源地之一。
“齊梁”衹是六朝中的兩朝,卻是南朝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中國最早的格律詩“永明體”詩就産生於此時,中國最早的文人詞梁武帝、瀋約等的多首《江南弄》也産生於此時,《昭明文選》也於此時此地編成。祖衝之任職之華林學府,校試指南車之樂遊苑也在今東大校園中,而梁鐘嶸《詩品》、劉勰的《文心雕竜》等也都産生於齊梁時期,故在中國文化史上常以“齊梁”代六朝。“遺韻”,流風遺韻的縮語,六朝已過去千年,但六朝的文彩風流世代流傳,而東大這塊神奇的土地正是這六朝文化的源頭。
明代定都南京,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東大這塊土地上設國子監,後又改名“南雍”,這是當時的太學。加以東吳、劉宋時在此辦學,均可稱“太學”。“令名”,美名。“名標”,“名標青史”的縮語。明成祖曾於此編成《永樂大典》,成書後藏於南京文淵閣(東大北圍墻外和平公園一帶)。這兩句道出了東大這塊土地上曾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華文化作出的貢獻。雖然這兩句較之東大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而言太簡略了,但有此二句,已比全國的其他任何院校顯得歷史更悠久更深厚,而使東大人産生一種歷史自豪感。
“齊梁遺韻在,太學令名標”二句,又構成對仗。詞的對仗沒有律詩嚴格,這裏用寬對,整煉之中又有幾分鬆動,反而顯得不板滯。此處沒有為對仗而追求生硬的字面,而是信口道來,流暢而自然。仿佛千年的歷史長河在靜靜流淌,在柔和的月光下,衹是泛起粼粼的水波。這裏也未着力去描繪這些“水波”,猶如傢財億萬的巨富,對價值連城的珍寶也衹是不十分在意的一提,無心着意炫耀,顯得更雍容、大度。
三
詞的下片以“百載文樞江左”一句作轉折,把地理的描述、輝煌的校前史的回顧打住,轉而寫建校以來的崢嶸歲月。“百載”是縮略詞,可指目前的建校百年,即便一百多年、二百年也可略稱“百載”,例如“二萬五千裏長徵”可略為“萬裏長徵”。“百載”相對於六朝以來的漫長歷史而言是很短暫的。但畢竟百年前纔有了這所現代意義的大學。這一句也是對百年校史的集中概括。“文樞江左”四字高度凝煉地說出其在中國教育界的地位。“文樞”,文化樞紐,文化中樞。三江師範學堂以來的百餘年,使我校成了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江左”,即江東。古人敘地理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故稱江東為江左。萬裏長江一直由西嚮東流淌,但到了安徽蕪湖以後轉嚮東北再偏北方向流過,所以長江流經南京附近時,幾乎作南北流淌,江的兩岸不是一邊是北、一邊是南,而是一邊是東、一邊是西。人們站在長江大橋上這種感受特別明顯。歷史上稱東吳為“江東”,其疆域大致相當於今江浙皖贛四省。“文樞江左”一句自負而有分寸,實際上中央大學時期我校遠不止是“江左文樞”,而是“天下文樞”(古人稱“天下”實僅指中國)。
“文樞江左”一句較為典雅含蓄,相比較下一句“東南輩出英豪”則較為直白。詩詞寫作、文章寫作均應有變化。古人說:“文如看山不喜平”,含蓄是優點,若句句含蓄則顯得晦澀艱深。“東南”二字有二義性,本可指我國的東南一帶,明清以來,東南一帶是天下人才之淵藪。清朝近三百年間,江蘇出的狀元就占全國的一半以上。然而“東南”二字現出在東南大學校歌中,它就更多指這所大學。百年以來,東南大學和全國少數幾所名牌大學一樣,涌現過一大批能改寫中國歷史的大人物。這裏既有大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傢、軍事傢,也有像江澤民同志那樣的大政治傢。還有更多名聲雖不顯赫、卻也成就卓著的人物。故云:“東南輩出英豪。”
“海涵地負展宏韜”一句是下片的過渡,從昨天、今天過渡到寫明天,寫未來,同時此句又揭示了東大作為名牌大學的辦學理念與辦學思想。“海涵地負”,謂大地負載萬物,海洋容納百川,形容包羅萬象,含藴豐富,也比喻人的學問博大精深。用在這裏,它應具有以下內涵:一是名校的胸襟與器識:從領導到教師,應當有一種雍容闊大的氣度,能吸納各種各樣的人才;二是作為一所研究性、開放性、綜合性的大學,要給各學科以寬鬆的生存發展空間,多學科的相互共存與融合,才能造就一個可以造就文化大師、科學大師的人文環境和科學環境;三是作為辦學思想,東南大學應當容許各種辦學風格、各種學術流派的平等競爭,要能兼容並包;四是作為一所名牌大學,它是知識和學術的海洋,應當有一批博大精深、能在自己某一學術領域內領國際、國內風騷數年、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大師級的專傢,他們今天為東大的輝煌辛苦耕耘、鞠躬盡瘁,也為東大日後的持續發展和創建世界高水平大學奠定基礎。
“展宏韜”意為施展宏圖大略。“韜”出於《孫子兵法》,有竜韜、虎韜、豹韜等六韜,此處 “宏韜”指學校的遠景規劃、宏大的發展計劃。用一“展”字,有發揮、實踐之意。這裏沒有半點猶疑和彷徨。有上述“海涵地負”的帥纔、將纔、人才,實現“宏韜”則毋庸置疑。
詞的結尾二句既是對東大未來的展望,也是全校師生奮鬥的長遠目標。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的競爭,科學、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未來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象東大這樣的名牌大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日新臻化境”,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日新”語本《易經.係辭上》:“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孔穎達疏:“其德日日增新。”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也瞬息萬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須日日更新。道德的升華、技術的進步、觀念的更新,均須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化境”原出《莊子》的“物化”思想,即庖丁解牛的以“無厚”入“有間”的思想。所謂“無厚”者,“金之至精,煉之至熟,刃之至神,而厚之至變,至化者也。”後引申為詩之“化境”,是指詩人舉重若輕,不見筆墨痕跡的深厚功力,創作出思想與藝術高度統一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化境”是詩歌作品所達到的最高美學境界。進一步引申,“化境”是藝術造詣達到精妙的境界,可與造化媲美。一個人,一個學校達此“仙境”,其精神、科技、文化均臻於最高的境界。“四海領風騷”也就勢所必然。
“四海”一語出自《書經》:“文命敷於四海。”古時認為中國四面皆海,中國為海內,外國是海外,四海即指海內外,也即天下。毛主席也曾雲:馬列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其中“四海”亦指世界。“風騷”本指《詩經》之《國風》和《離騷》,古代讀書人認為“風”“騷”是文學的極至。“領風騷”指居世界學界的前列,也即我校要成為世界高水平大學的婉轉說話。清人趙翼《論詩絶句》曾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校領導已製定出五十年的遠期發展目標,要把東大在21世紀中葉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學,我們對此將抱定必勝的信念。
四
這首校歌押韻則是押《詞林正韻》第八間平聲“蕭豪”韻,其中“豪”、“標”、“韜”、“騷”均押“豪”部韻,僅“濤”、“韶”字押“蕭”韻,故格外和諧自然。十句中有六句押韻,韻疏密合度,既韻律鏗鏘,又不浮躁急迫。
全詞語言厚重而不質實,概括空靈而不空洞,格調豪邁而不虛誇。除開頭二句外,每句均可作一篇文章的大題目,凝練而整觴,即體現了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積澱,又有較強的時代氣息,即便再過上幾十年也不會落伍。
此歌歷時九個多月,經數十次修改纔定稿,數十位詩詞專傢,全校的領導、師生均參加了審定,提出過許多有價值的意見。衷心祝願一代代的東大人高唱此校歌去迎接徵程中的挑戰,在校歌的鼓舞下,去完成前輩和我們所期望的讓東大“日新臻化境,四海領風騷”的理想!希望東大人的歌聲響徹全中國,響徹全世界!
(原載與東南大學報2002年3月30日第850期)
【東南大學第二校歌】
《春暉麯》
作麯:竜飛 作詞:謝建明 張鴻雁
緑草正含芳,梧桐映禮堂,春華豆蔻共寒窗,秋實歲月敘短長。
啊東南大學,啊我的母校,你用甘醇的乳汁,育英才,作華夏棟梁。
長江東流去,鐘山鎸滄桑,歲月增染兩鬢霜,六朝古鬆更堅強。
啊東南大學,啊我的母校,你用辛勤的汗水,育桃李,喜滿園芬芳。
玄武柳依陽,梅庵月影長,躬耕學海苦作舟,更有夜讀伴星光。
啊東南大學,啊我的母校,你用綿綿的情絲,結友誼,願地久天長。
啊東南大學,啊我的母校,我用心中的戀麯,輕輕地啊把你歌唱。
背景
東南大學第二校歌《春暉麯》是東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專門創作的紀念歌麯,與大氣磅礴的《東南大學校歌》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歌麯婉轉多情,極富江南文苑雋秀的藝術氣質,是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 歌麯前奏部分扣人心弦的小提琴獨奏部分,尤其精妙,更是把校友們對母校的深深眷戀抒發到極緻,觸及到心靈不能到達的深處。 |
|
在遼寧其東北周邊地區簡稱東大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簡稱東大,英文: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縮寫NEU
學校簡介
東北大學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校園南濱渾河,北畔南湖;學校占地總面積20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
東北大學始建於1923年4月。1928年8月,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兼任校長。東北大學是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大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迫先後遷徙北平、西安、四川等地。在此期間,廣大師生積極參加愛國抗日運動,是"一二·九"運動的先鋒隊和主力軍。1949年2月,在東北大學工學院、理學院(部分)的基礎上成立了瀋陽工學院。1950年8月,定名為東北工學院。1960年被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是國務院首批批準有權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大學。1993年3月8日,東北工學院復名為東北大學。1998年9月,東北大學由原冶金部屬院校劃轉為教育部直屬高校。學校是國傢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學校,並實現教育部、遼寧省、瀋陽市重點共建。
東北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國傢重點大學。學校設有研究生院、秦皇島分校、基礎學院、文法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理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材料與冶金學院、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學院、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體育部以及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學校設有53個專業,有170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另設MBA、MPA、工程碩士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81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有3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培育)學科,共涵蓋16個二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13個;國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傢重點實驗室1個。設有國傢工科基礎課程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傢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和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東北地區CERNET網絡中心設在東北大學。在2245名教師中,共有教授32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12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1人,國傢級教學名師2人,博士導師276人;現在校博士研究生2335人,碩士研究生4911人,普通本科生 22182人。
東北大學堅持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在保持和發揚面嚮基礎産業的冶金、材料、礦業、機械等傳統學科優勢的同時,大力支持和發展計算機、自動化等高科技新興學科,在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首次開展的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排名評估中,我校控製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榮登該學科榜首。
東北大學不斷強化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現已形成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國留學生以及網絡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級技術、管理人員培訓等多層次人才培養體係。"十五"以來,我校教師承擔多項教育部教改項目和全國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取得了豐碩的教改成果。1989年以來,東北大學共獲國傢級優秀教學成果奬19項,其中一等奬5項,二等奬14項。
"十五"以來,學校承擔各類科技項目2500多項,獲國傢和省部級科技成果奬勵178項,其中國傢級奬項14項。2006年獲國傢科技成果奬勵數量居全國高校第6位。獲得國傢專利207項,被
國際三大檢索係統收錄論文4211篇。學校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優勢,以孵化高新技術産業作為服務社會的堅實支撐點,探索出了一條産學研相結合,創辦高新技術産業的有效途徑。1995年,東北大學軟件中心被確定為當時唯一的計算機軟件國傢工程研究中心;1997年,學校自動化中心被確定為國傢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99年,設立了國傢數字化醫療影像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東北大學科學園是我國第一個大學科學園,2000年,東北大學科學園成為國傢首批15傢大學科學園試點建設單位之一。
東北大學堅持面嚮世界,開放辦學。學校先後同美、日、英、德、法、意、俄、韓以及臺灣、香港等22個國傢和地區的112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邀請了2000多位外籍專傢來校任教、講學和合作科研。共聘請677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東北大學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先後選派教師4000多人(次)出國進修、講學和科研合作,促進了學校學術水平的提高。
黨和國傢領導人對東北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十分重視,鬍錦濤、吳邦國、溫傢寶、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李長春以及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嵐清等許多黨和國傢領導人曾莅校視察。
面嚮未來,東北大學將抓住機遇,辦出特色,為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而奮鬥。 |
|
在日本簡稱東大(とうだい)
東京大學(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校訓】: 以質取勝、以質取量、培養國傢領導人和各階層中堅力量。東京大學
【校本部地址】:東京都文京區本郷七丁目3番1號
【學校概況】
日本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亞洲創辦最早的大學之一,公認為日本最高學府,是亞洲一所世界性的著名大學。它的前身是明治時期創辦的東京開成學校和東京醫科學校。如果追溯得更遠些,最早是幕府時期設置的“蘭學”機構“天文方”、昌平坂學問府、種痘所歷經演變而來。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政府公佈了“新學製令”,為嚮歐美學習打開門戶,於 1877 年根據文部省指示將上述兩校合併,定名為東京大學。當時已有一定規模,在校生有 500 餘人,設有文學、法學、理學、醫學 4 個學部,不久文部省兼管的東京法律學校並入該校,隸屬法學部。 1886 年,明治政府為適應國傢需要,培養具有國傢主義思想的人,頒布了“帝國大學令”,東京大學改名為帝國大學,采用分科大學製,原來工務省管轄的工科大學,農務省管轄的東京農林學校和山林學校合併建成的農科大學,相繼成為帝國大學的工科大學和農科大學,以前原有的幾個學部分別改為法政大學、醫科大學、文科大學、理科大學;並開始設置研究生院。成為一所名符其實的大學。 1887 年製定了“學位令”後,增設博士 和大 博士學銜。其間,各帝國大學紛紛冠上本地名稱,為示區別,帝國大學的名稱前面添上“東京”二字,更深一層含義是使其成為各大學的樣板。這時學校的體製也發生變動,為便於統一領導,分科大學製又改為學部製,法學部增設商學係, 10 年後該係擴充而升格為經濟學部,到戰前的幾十年間,東京帝國大學各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培養了幾萬名畢業生,畢業生中包括了不少國傢領導級的人物。
二次大戰後,清除了軍國主義教育的一套做法,調整了機構和不合理的制度,並去掉了“東京帝國大學”中的“帝國”二字,重新恢復了最早東京大學的校名。改製後的東京大學又新設了基礎學部、教育學部,把東京帝大時的附屬醫學專業部、第一高中、東京高中亦同時並入,原有學部中又分化出新的學部,一大批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相繼成立,今天,東京大學已成為具有 10 大學部, 11 個研究生院, 12 個研究所,數萬師生員工的綜合大學。 1986 年亞洲一些大學校長和行政管理人員投票評選 10 所世界著名大學時,東京大學作為亞洲唯一代表入選,這是東京大學的榮耀,也充分證實了它的學術水平。
現任校長 小宮 山宏
面積: 40公頃(本鄉總校區),5.95平方公裏(全日本)(不包含實驗林)
教員:講師教員4097人,職員3462人
學生:大學部15466人,研究所12884人
【學校評價】
東京大學是日本國內首屈一指的國立大學,財政主要政府資助。 1979-1980 年度政府給東大撥款達 800 億日元,以後逐年增加,每年預算總在千億日元以上。 1991 年度,學校自己收入 352.13 億日元,其來源是附屬醫院收入占 46.4% ;學費 23.6% ;校産折賣,農場、林場收入,承擔外界調查、試驗收入占 30% 。此外,通過科研項目申請得到科研補助費 77.25 億日元。支出共 1122.03 億日元,各項開支如下:大學附屬醫院占 20.4% ;整個學校事業費 49.5% ;研究所 16.1% ;科研 7.5% ,設備費 6.5% 。
根據“學校教育法”規定,大學設立評議會,為學校最高權力機構。評議會成員由總長、各學部長、直屬部門負責人(如圖書館長、研究所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院長)、每學部兩名教授代表組成。總長為評議長和法人代表,總長、校長兩職合一。評議會的職責是審議、協調、决定學校重大事項和監督總長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經評議會審定後交總長通過行政部門貫徹執行。現任總長為有馬朗人,為東大第 31 任總長。各學部設有教授會,由 全體 教授組成,並吸收部分教職工代表參加,選舉學部長和决定學部一些重大事項。學校的行政管理係統為:總長 1 人,不設副職,通過總長室兩名特別助理與事務局、學生部、圖書館、各學部、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進行協調。事務局為全校行政中心部門,下分規劃部、事務部、經理部、設備部等。政府(實際上是文部省)名義上不干涉學校具體事務,讓學校自主辦學,由於東大的特殊地位,事實上政府會經常派員到學校部門中任職,加強對學校的人權和財權的控製,以保證對東大的重點領導。
東京大學由於學科齊全,經費充足,教員隊伍整齊,一些傳統學科辦學水平高,教學和研究的力量與水平是日本其它大學無可比擬的。為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國傢正組織幾所國立大學和有關部門,進行當前及 21 世紀幾項重點項目的共同研究,在這場“重點會戰”中,東京大學無疑起着“領頭羊”的作用。
能源開發研究 日本政府每年投放多達 80 億日元給東大、京都、九州等數所大學進行核聚變的基礎論研究,以此開發新的能源。東大的理學部、原子能所、工學部等單位聯手進行加速器科學、基本粒子、原子能等方面的理論與工程研究並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宇航研究 以東大宇宙綫研究所為首的此項研究近年有較大的開展,日本政府每年撥款百餘億日元設備製造費和試驗費,至今已發射了 14 顆衛星和多顆運載火箭,進行極光觀測,探測行星和地球磁場,開展天文物理、無人宇宙實驗室的試驗。
地震火山研究 這項研究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政府每年撥款 20 億日元進行此項綜合研究,並在東大建立全國性的地震變化資料處理中心,在全國各地地震火山多發地區均設立了裝置先進、預測可靠的觀察所。
海洋研究 1967 年東大海洋研究所建在一艘大型海洋勘察船,開展海洋勘察和海洋綜合研究,後又建造一艘更加先進的船,近年來同美國財團合作,進行深海鑽探,重大海洋地殼構成、海底生態、海底資源開發等領域。文部省撥款組織東大等校人員數次參加南極的綜合科學考察。
癌研究 早在 1983 年日本政府提出“癌研究十年計劃”,由東大、東北、大阪等大學參加,並與美國有關研究機構合作,集中對緻癌原因、診斷方法、治療途徑三方面進行研究。研究還涉及生物化學、遺傳學、核物理學等學科,東大的醫學科學研究是該項研究中的中堅力量。
社會科學研究分理論研究和比較研究兩方面(由社會科學研究所和東方文化研究所承擔),另外特別集中對中國問題的研究,東方文化研究所 12 個部中就有 9 個部在研究中國問題,從遠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的學部中也有不少有關中國的係科專業設置。
【知名校友】
東京大學建校以來培養了大量知名人物,據說當代日本知名人士中東京大學的畢業生約占半數以上。
政界為典型,人們說東大是“官僚的溫床”,“總理首相人才的發生地”,“東大培養出來的人掌握着日本政治經濟命脈”。這些說法從字面上看好像誇張了些,事實也確是如此!僅法學部的 4 萬畢業生中就有 2700 人在官廳工作過。日本首相總理大臣中從 1921 年到 1945 年就有 1/3 出自東大,而戰後到今除了少數幾位外,其餘均由東大人包攬。他們是:內田原哉、加藤高明、若槻禮次郎、浜口雄幸、廣田弘毅、平沼騏一郎、幣原喜重郎、後藤文夫、原敬(原外務省管轄的法律學校後合併到東大法學部)、吉田茂、片山哲、蘆田均、鳩山一郎、岸信介、佐藤榮作、福田赳夫、中曾根康弘、宮澤喜一。在野黨中有共産黨的宮本顯治、不破哲三、上田耕一郎,社會黨的在田知己,新民連的田英夫、江田五月等均出自東大。在社會活動傢中有曾擔任過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的嚮隆坊,“魯迅通”竹內好等。
在科學家中有長岡半太郎(後為大阪大學首任總長)、高木真治、近藤平三郎、小平邦彥、茅城司等知名學者。還有歷史學家井上清,經濟學家大內兵衛。
在文藝方面亦是人才輩出,大文豪中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奬,還有夏目漱石、森鷗外、永井荷風、廣津柳浪世界聞名。白樺派有志賀直哉、菊池寬、芥川竜之介,以後者命名的“芥川奬”為日本國內著名的文學奬。短歌俳句方面有權威正岡子規,詩人上田敏,作傢壇一雄、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小田實、𠔌崎潤一郎、鈴木三重吾等均是國內受人歡迎的藝術傢。此外還有演員山村聰、南原宏治、平田昭彥,歌手加藤登紀予,著名歌手&演員竹內禮子,多才多藝者橋木治等。
在日本較大的公司中任董事長、總經理、部長等重職者尤以舊帝大畢業的人居多,據資産在 10 億日元以上的公司統計,在這些公司中擔任上述重職的人,東大畢業生要數第一,所以有“東大人掌握國傢政治經濟命脈”的說法。
從僅次於諾貝爾奬“日本學士院奬”的獲奬情況亦可看出東大的雄厚學術實力。該奬同諾貝爾奬的不同之處是,它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12 個學科,從中更可衡量一個學校的綜合學術優勢。從獲奬者所出身的大學分析, 20 年代是東大的一統天下,其獲奬人數占全國總獲奬人數的 73.1% ; 30-50 年代儘管有其它幾所舊帝大來分享其成果,但東大的獲奬人數仍占 64.1% ; 50 年代以後,數百所大學與之競爭,但東大獲奬率仍有 50% 左右,穩座“老大”交椅。在 12 個學科領域中,金牌全部由東大人壟斷;除了經濟學科外,其餘學科東大人獲奬率均達 50% 左右,其中數學、物理、哲學、法學和政治學均超過 70% 。全國所在獲奬人中曾在東大工作過和正在工作的共有 205 人,占總數的 35.8% ,這些人中絶大部分(占 93.2% )是東大的畢業生,他們為母校作出自己應有貢獻,給東大校史上添上光輝的一頁;另外,也有不少東大出身的獲奬者,他們一畢業之後就進入其它大學工作,也為其他學校贏得了榮譽。
另外,世界許多傑出人物也畢業於東京大學。梁希[中國林業部首任部長,林學家,曾任南京大學校務員會主席(校長)]; 黃現璠(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現代民族學研究奠基人之一。1935年曾就讀於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 黃昭堂(政治學者;曾任日本“昭和大學”政治學教授 ); 王育德(語言學及歷史學者,日本臺灣獨立運動的領導人,《臺灣青年》的創始人); 王育霖(臺灣日治時期的律師,戰後曾任新竹地檢處檢查官,在臺灣的“二二八事件”中被處死); 許世楷(臺灣現任的駐日代表,臺灣獨立運動參與者); 張炎憲(臺灣史研究的著名學者); 鄭欽仁(歷史學者,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教授); 蘇遠志(應用微生物學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係、微生物及生化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有臺灣醱酵之父之稱。); 宋進英(日本高等文官考試合格、日治時期臺籍律師、臺灣私立延平學院創辦人)等等。
【相關資料】
東京大學以其高質量的辦學水平和一流的學術地位為國內和世界所矚目,現今已成為日本對內對外學術交流中心。國際交流方面,到 1992 年 5 月止,已有 59 個國傢和地區 1,554 名留學生來東大學習;東大亦派出了 214 名留學生分赴世界 29 個國傢和地區,其中讀學位的 182 人,大部分人是去工業化國傢,僅英、美、德、法四國就占 70% 。同世界 18 個國傢地區 36 所大學簽訂了校際學術交流協定,之中有中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生相互交流的有 8 國 13 所大學。個別學院、部門開展學術交流的有 8 國 14 所大學,其中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此外,接受外國的研究人員和訪問學者 1,019 人,大部分來自亞洲的中國、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來、新加坡和歐洲的英、法、德和前蘇聯等國以及北美的美國、加拿大。
國內交流方面,已接受大學及研究部門的各類進修人員 692 人,其中讀學位的 42 人;東大派出進修和委托其它單位培養的 52 人,研究生院中各研究科同其它大學互換培養研究生為:接受 37 人,派出 18 人。
東京大學是所歷史悠久的著名大學,它保持着傳統大學的特徵:多學院、多學科。目前全校的學科差不多全是老學科,辦學水平很高,幾乎所有學科均能授予碩士 和 博士學位。對新建學科和教學上的改革持慎重的態度,他們認為必須保持學校的一貫傳統,不要人云亦云,方能辦出高質量和自己的特色。“以質取勝”,“以質取量”是東大的辦學目標,全校教職員工是這樣認為的:保持學校的穩定和學術上的高水平是維係學校尊嚴和榮譽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他們在培養人才方面着眼於高質量,為達到這個目標,他們采取了一些措施:為控製學校規模,不宜把學校辦得過大,以維持學校運轉的高效率,目前一直把本科學生人數控製在 15000 人左右;強調大學在搞好教學同時,開展科學研究,多出世界前沿的學術成果;精心選擇,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授隊伍;教學上強調基礎知識教育,規定 4 年製大學生必須有兩年時間在教養學部學習共同必修基礎課和一部分專業基礎課;建立導師帶研究生制度,對研究生嚴格要求,同時充滿愛心,悉心指導等等。
東大為適應形勢的發展,現正着手醖釀教育的改革。如 1992 年 4 月理學部、工學部就準備進行體製上的改革,一改過去那種研究生院在設施、預算、教師等方面依靠學部的傾嚮,使研究生院擁有人事權、預算權,教師直接歸研究生院管理,並改變以前由少數教授、副教授、助手構成的“講座”為多名教授、副教授組成的大講座。這項改革對加旨學科間綜合、交叉、滲透,加強科學研究方面必將産生深遠影響。另外,“把東大辦成研究生院”的設想,建立本碩博6-7 年一貫製培養體製的呼聲亦得到了全校多數人的響應。以 1991 年為例,在本科畢業生中,就職的占 53.5% ;,進研究生院的有 37.6% 。在日本這樣高的比例不能不讓人颳目相看。
在日本,學生以東大學習為幸,教師以在東大任教為榮,這股風已在東大校園傳播開來,成為東大的一種無形的凝聚力量。今天,東京大學不僅對國內,而且對世界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它被作為世界性的一流大學是衆望的,當之無愧的。 |
|
東大社區 東大村 東大居委會 東大鎮 東大鄉 東大街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