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東華大學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東華大學地處上海,占地面積約2200畝,由延安路校區(校本部)、鬆江校區、長寧路校區和新華路校區四個校區組成。
東華大學創建於1951年6月,當時由華東、中南、西南的13所紡織院校和科係合併建成,校名為華東紡織工學院。1972年4月,學校更名為上海紡織工學院。1980年,學校恢復華東紡織工學院校名。1985年9月,經紡織工業部批準,學校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9年8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又更名為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傢正式批準立項的“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由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學校為每年招生的第一批錄取院校。
東華大學於1960年起被確立為全國重點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並設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以及國傢正式批準的工商管理碩士(mba、emba)學位點和工程碩士學位點。
學校現有紡織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旭日工商管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外語學院、人文學院共12個專業學院,另有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以及國際合作辦學的東華大學-拉薩爾國際設計學院。共設有13個博士點、29個碩士點、37個本科專業,學科涉及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哲學九大門類,各類學生近20000名。學校有4個國傢重點學科,同時有國傢重點實驗室、國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校有教職工3300餘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名,副高級以上職稱者近600名。
東華大學一嚮以教學管理嚴格,註重教學質量著稱。近年來,學校“以學生為中心”推行新一輪的學分製改革:對全體學生實行“建立在通識教育基礎之上的寬口徑、柔性化的專業教育”;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次的個性化教育”,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修讀第二專業課程,對優異生進行專門培養;學生入學一年後,還可以通過優秀生免考、普通生考試、特長生測試三種途徑重新選擇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可免試直升研究生。新的教學運行模式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贏得了學生的歡迎。近幾年,學校師生在國際性、全國性的競賽中多次獲奬,其中,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際級模特大賽等賽事中學校一直保持着佳績。學校學生的就業狀況也保持着良好的態勢,2002年,學校研究生就業率連續四年達100%,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名列前茅;本科生的就業率高於上海市平均就業率,達到97.1%;首屆高職畢業生實際就業率達93.3%,在上海高職院校中名列前茅。紡織類專業的學士學位畢業生還享有在英聯邦免試開業的資格(lti)。建校50年來,東華大學已為國傢輸送了大量各類技術和管理人才,並為56個國傢培養了一大批留學生。
東華大學大力開展科學研究,以科技服務尋求有效支持,以科研創新尋求跨越式發展。學校通過強化基礎研究和創新研究提升科研水平,並加強與有關企業和機構的合作,為國傢及上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近年來,學校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傢科技進步奬、國傢發明奬及省部級科技進步奬,先後有多名教師分別獲得光華工程科技奬,全國百名青年科學家、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等稱號。學校於2000、2001和2002年連續三年分別有科研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東華大學已走過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歷程,21世紀的東華大學正抓住機遇,加快步伐,在貫徹“觀念興校、學術興校、管理興校”的發展理念中,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鬥!
東華大學鬆江校區坐落在上海鬆江新城區,位於鬆江大學園區的東北部,緊靠風景優美的佘山。校區位於鬆江竜騰路以東、旗天路(廣富林路)以南、竜興路以西、張傢浜以北。由延安路校區行經延安路高架、滬青平高速公路可達鬆江校區,行程約33公裏。
東華大學鬆江校區占地面積約1500畝,規劃總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一期建設14萬平方米(包含兩棟教學樓、兩棟試驗樓、一棟師生活動中心、一棟圖文信息中心、一棟工程訓練中心、兩棟學院樓)。校園的緑化、景觀、道路、湖泊、橋梁、體育運動場(包括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手球場等)和網絡、通訊等設施,共同構建起現代化、人文化、信息化、生態化,環境優美的鬆江校區。至2003年9月,鬆江校區8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建築將拔地而起,初步營造出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優美校園,並以嶄新的面貌迎接着首批3000餘名新生的到來。 |
|
學校地處中國上海,兩大校區分別位於長寧區(延安西路1882號)和鬆江區(鬆江區人民北路2999號),占地面積近2000畝,校園環境優美宜人,係“上海市花園單位”。創建於1951年,前身是華東紡織工學院,1985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1960年,被國傢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
|
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現設有紡織、服裝o藝術設計、材料科學與工程、旭日工商管理、機械工程、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外語、人文、理學12個專業學院,另有成教學院、網絡學院、體育部、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國際合作辦學的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專修學院。擁有5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3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52個本科專業,學科涉及工學、理學等九大學科門類。共有1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同時設有10個國傢級和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檢測中心,2個國傢“111”引智基地,3個上海市教學實驗示範中心以及國傢大學科技園。在校學生近27000名,其中研究生近6000人,本科生14364人,留學生2816人。教職工2903名,其中院士8名、長江學者和長江講座教授4名,有光華工程科技奬、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回國留學人員先進個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才等榮譽獲得者,高級職稱教師近700名。 |
|
學校秉承“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以“崇德博學、礪志尚實”為校訓,推行“一切以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纔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國際化的辦學視野和嚴謹求實的教學管理,面嚮全球培養德纔兼備的高質量專門人才。學校持續深化學分製改革,對全體學生實行“建立在通識教育基礎之上,寬口徑、柔性化的專業教育”;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次的個性化教育”;並在完善學分製的基礎上,推行按專業大類招生、培養的教育模式,學生在校學習1至2年後可在專業大類內自主選擇專業(方向)。2007年開始,我校藝術類招生享有與獨立設置藝術院校同等的自主權,並獲得2008年本科招生自主選拔錄取試點。學校在2006年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取得優秀。2007年,學校啓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1人入選第四屆國傢教學名師,紡織工程教學團隊入選國傢級教學團隊,輕化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2個專業項目入選國傢特色專業項目,1門課程入選教育部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學校共有8門國傢級精品課程,入選60項“國傢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近年來,學校有5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篇獲得提名。在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美國大學生數模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央電視臺CCTV杯全國模特大賽、上海市發明創造三槍杯競賽等重大競賽中多次獲得特等奬、金奬或冠軍。畢業生就業狀況態勢良好,研究生就業率連續多年100%,本科生就業率近年來均保持在95%以上。 |
|
按照“堅持特色、拓寬基礎、加強交叉、按需發展”的學科發展思路,學校學科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十五”“211工程”建設被“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正式確認為“優秀”。紡織科學與工程被認定為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依托纖維材料改性國傢重點實驗室等10個國傢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學校堅持産學研相結合的辦學特色,為國傢科技攻關、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學校連續六年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連續三年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連續兩年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連續兩年紡織類三大檢索論文收錄總數超過世界其他九所著名紡織院校的總和。此外,學校大批科研成果廣泛應用於航天、軍事、建築、環保、新材料等領域。學校申請和授權的專利數也不斷提升,走在全國高校的前列。 |
|
學校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已與世界7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為80多個國傢培養了大批留學生。學校積極推進合作辦學,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日本服裝文化學院、德國勞特林根應用科學大學、意大利米蘭歐洲設計學院、法國魯貝國立紡織學院、英國斯特拉斯剋萊德大學等一批名校拓展了9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及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項目。學校重視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舉辦了第83屆世界紡織大會、紡織科學與工程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上海世博會“大都市形象論壇”、國際紡織生物醫用材料論壇、國際數據庫大會、國際生産研究大會等高層次的國際學術會議,並自1995年以來連續13年成功承辦了每年一度的上海市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服裝論壇,凸現着學校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日益活躍的國際交流新局面。 |
|
國傢重點學科:材料學、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培育)。
上海市重點學科:材料學、紡織科學與工程、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環境工程、設計藝術學。 |
|
☆ 國傢染整工程研究開發中心
☆ 教育部數字化紡織服裝技術工程中心
☆ 新型面料快速反應中心
☆ 21世紀緑色纖維開發中心
☆ 化纖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醫藥用紡織材料技術開發中心
☆ 車用紡織材料開發中心
☆ 建材用紡織技術開發中心
☆ 農用紡織材料技術開發中心
☆ 土工合成材料技術開發中心
☆ 先進製造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地毯裝備研究中心 |
|
李培根: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傢。1977年畢業於上海紡織學院(現東華大學),1981年在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赴美國留學。198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獲得博士學位後回華中工學院工作。
厲無畏:全國政協副主席,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梅自強:中國工程院院士,紡織工程科技專傢。 1929年4月出生於江蘇常州。國傢紡織工業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工,兼任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
程正迪: 先後獲得總統青年傑出學者奬、白宮和美國國傢科學基金、美國國傢發明者名人堂頒發的卓越發明者奬等重大榮譽。1981在東華大學獲聚合物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從1985年至今一直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現為美國阿剋隆大學聚合物科學專業Robert C. Musson董事會教授。
郜宏: 華騰地毯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東華大學紡織工程本科專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碩士。華騰地毯的産品設計與開發能力居全國前列,市場銷售網絡遍布全球50餘個國傢和地區,華騰地毯的産品品質通過了美國和歐洲最嚴格的評審、檢測和認證,並因此暢通無阻的遠銷海內外。産業園現已聚集了近10傢地毯相關廠商,公司目標是建設中國最大的地毯産業集群。
【學校領導】
校長:徐明稚,男,漢族,1951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級會計師。校長,黨委常委。
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科學管理係工業經濟專業,獲經濟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3年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2001年起任東華大學校長。
書記:朱紹中,1949年7月生於上海。東華大學黨委常委、黨委書記。教授。
1984年7月,畢業於同濟大學機械係熱能動力專業,1986年—1988年在奧地利AVL內燃機研究所學習,1989年—1993年在中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任二等、一等秘書。
1995年起歷任同濟大學外事處處長、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校長助理兼任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人事處處長、人才交流中心主任,2002年起,任同濟大學紀委書記、校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同濟大學德國學術中心主任、德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所長、《德國研究》雜志主編。主要從事德國當代政治、經濟和歐盟問題研究。
2007年2月起,任東華大學黨委書記。 |
|
☆紡織學院
☆服裝藝術設計學院
☆旭日工商管理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人文學院
☆外語學院
☆理學院
☆萊佛士國際設計學院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職業技術學院
☆成人教育學院
☆網絡教育學院
☆體育部 |
|
東華大學鬆江校區坐落在鬆江新城區,位於鬆江大學園區的東北部,北臨佘山國傢旅遊度假區,南倚歷史文化名鎮------鬆江。鬆江大學園區距上海市中心30公裏,周圍有滬杭高速公路、滬青平高速公路、318國道、軌道交通9號綫等道路縱橫交錯,交通十分便捷。
東華大學鬆江校區占地面積約1500畝,已有建築面積近33萬平方米,擁有圖書館、體育館、多媒體教室、基礎與專業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會議中心、影劇院、活動室和多功能餐廳等先進的教學、科研及生活設施,現共有1萬2千多名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在鬆江校區學習生活。
鬆江校區建設註重以人為本,旨在建設生態化、人文化、信息化、現代化的大學園區,並融江南園林特點與現代建築風格為一體,體現東華大學獨特的校園風貌。校區中心有100餘畝的湖泊------鏡月湖(被國傢水利部正式命名為“國傢生態水利風景區”)和圖文信息中心大樓標志性建築,周圍環繞有教學區、實驗區、學院區和運動生活區四大區域。 |
|
人物 | 歷史人物 | 名人 | 專業 | 教育傢 | 華東紡織工學院 | 中國 | 紡織 | 華東 | 百科辭典 | 科學家 | 圖書館 | 高校圖書館 | 設計 | 服裝 | 高分子 | 錢寶鈞 | 阿剋隆大學 | 化纖 | 更多結果... |
|
|
上海東華大學 | 國立東華大學 | 東華大學理學院 | 東華大學國際班 | 東華大學日語係 | 東華大學圖書館 | 東華大學出版社 |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 |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 | 東華大學無錫校區 | 東華大學服裝學院 | 東華大學外語學院 | 東華大學材料學院 | 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 | 東華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東華大學網絡教育學院 | 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 | 東華大學紡織史博物館 | 東華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 東華大學長寧路校區 | 東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東華大學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 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學院 | 東華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 東華大學拉薩爾國際設計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