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義勇軍
目錄
No. 1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抗日武裝的統稱。在中國共産黨抗日主張的影響下,東北人民和國民黨軍隊部分愛國官兵,組成了名為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數百支抗日武裝,在東北地區開展遊擊戰爭,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但因缺乏統一領導和各部隊間缺乏相互支援,至1933年春大部潰散。其中一部分,後來成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的組成部分。
No. 2
  東北抗日義勇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民為抵抗日本侵略而成立的愛國武裝。1931年9月18日,駐華日軍發動強占中國東北的侵略戰爭,南京國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在這民族危亡的嚴重時刻,中國共産黨發出在東北發動民衆武裝反日,收復失地的號召,並派出一批共産黨員和共青團員到各地開展抗日武裝鬥爭,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紛紛組織“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武裝,奮起抵抗。這些抗日武裝被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比較著名的有以馬占山為總司令的黑竜江抗日救國軍,以王德林為總指揮的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以鄧鐵梅為總司令的東北民衆自衛軍,以耿繼周為首領的東北民衆抗日義勇軍,以蘇炳文為總司令的東北民衆救國軍等。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有工人、農民、學生、知識分子、東北軍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紳,還有遍布東北各地的緑林武裝以及民間團體紅槍會、大刀會等。1932年夏,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三十餘萬人,活動遍及東北三省及熱河省一百七十二縣中的一百零二縣和瀋陽、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大中城市,迫使日軍不得不多次嚮東北增兵設防,以維護其殖民統治。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發展,得到中國共産黨滿洲省委的積極支持和援助。在日軍強大兵力的進攻下,缺乏統一領導而又成分復雜的義勇軍,堅持到1933年下半年即大部陷於瓦解,衹有少部分繼續堅持鬥爭,成為後來東北抗日聯軍的組成部分。
  “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時,東北軍政當局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所屬19萬東北軍,除部分愛國官兵參加抗日義勇軍外,一部退入關內,一部投敵,致使日軍僅用不足半年時間,迅速占領東北三省省會及主要城鎮。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産黨號召群衆進行武裝抗日。東北各階層群衆和東北軍、警察部隊的部分官兵紛紛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大刀會、紅槍會等抗日武裝,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這些武裝部隊無統一領導和編製,各自具有相當獨立性;軍費靠自籌或全國人民捐助;主要用輕武器乃至大刀長矛,以遊擊戰為主要作戰樣式打擊敵人。義勇軍高舉“誓死抗日救國”、“還我河山”的旗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軍展開英勇的武裝鬥爭。其經歷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東北軍民奮起抗日(1931.9~1932.2)“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遼寧省警務處處長黃顯聲先率領部分警察部隊抗擊日軍,後往遼西地區將民團和地方保安部隊組成民衆抗日義勇軍。10月初,曾任鳳城縣警察署署長的鄧鐵梅在該縣建立東北民衆自衛軍。此時,遼寧義勇軍遍及各地。11月,由在北平(今北京)的東北社會名流組織的東北民衆抗日救國會,將遼寧各地及熱東、蒙邊地區的義勇軍,以路軍和支隊為基本建製單位,統一改稱東北民衆自衛義勇軍。到12月末,共編成22路共7萬餘人。吉林省義勇軍主力由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組成。首先是團長馮占海率部抗日,隨後旅長李杜、邢占清、趙毅等人也宣佈抗日,在五常、拉林、雙城(今均屬黑竜江)和榆樹等地抗擊日軍。1932年1月31日李杜等在哈爾濱(今屬黑竜江)成立吉林自衛軍。該部在哈爾濱保衛戰中與日軍激戰五日後撤出,轉移至巴彥、賓縣,吸收哈爾濱以東各縣抗日武裝,使總數達5萬餘人。2月,東北軍營長王德林建立中國國民救國軍,接連攻剋敦化、蛟河等縣城,部隊發展到近2萬人。黑竜江省義勇軍創建於江橋抗戰之後。11月,東北軍將領馬占山率部在齊齊哈爾以南嫩江橋一帶奮戰月餘,抗擊日偽軍進攻。爾後撤至海倫地區,吸收各抗日武裝組成義勇軍約5萬人。至1932年2月底,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近20萬人,在各地開展遊擊戰,打擊日偽軍。
  抗日鬥爭蓬勃發展(1932.3~10)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帝國主義為穩定其殖民統治,不斷對義勇軍進行“討伐”。義勇軍主動出擊,部隊迅速發展壯大,是年夏秋達鼎盛時期,總人數約50萬(一說30萬)。
  遼寧省義勇軍發展到58路、幾十個支隊約25萬人。5月,東北民衆抗日救國會將遼寧義勇軍劃分為5個軍區,彭振國、王化一、唐聚五、劉振東、高文彬分任各軍區總指揮,在60餘縣開展抗日鬥爭。各路義勇軍頻繁出擊,破鐵路,炸橋梁,先後攻剋錦西(今葫蘆島市)、通遼(今屬內蒙古)、岫岩、新賓、撫順等數十座縣城,控製了廣大地區。8月下旬,第21、第24路義勇軍多次襲擊奉天(今瀋陽)城,一度占領東塔機場,震驚了日偽當局。
  吉林省義勇軍發展到15萬人。其中,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3月份在夾信子、桶子溝(今均屬黑竜江)等地抗擊日軍。4月初,該部5萬餘人從依蘭(今屬黑竜江)出發,分兵三路反攻哈爾濱,戰鬥月餘。因依蘭失守,部隊減員到2萬人,遂轉至梨樹(今屬雞西市)一帶開展遊擊戰。此時,馮占海部改稱吉林救國軍,在反攻吉林、攻占拉林等戰鬥中,部隊發展到7萬餘人。以王德林為總司令的中國國民救國軍於3月在鏡泊湖地區連續組織四次伏擊戰,並取得寧安、敦化等戰鬥的勝利,部隊擴展到6萬餘人。
  黑竜江省民衆抗日救國義勇軍總司令部於5月在海倫成立,馬占山任總司令,共8萬餘人。該部於呼海鐵路(呼蘭—海倫)、齊剋鐵路(齊齊哈爾—剋山)沿綫頻頻出擊,在鬆浦鎮、安達、海倫等戰鬥中取得很大勝利。9月,海(拉爾)滿(洲裏)護路軍總司令蘇炳文宣佈抗日,建立東北民衆救國軍,所部3萬餘人在富拉爾基一帶抗擊日軍。10月,馬占山率部反攻齊齊哈爾,使日偽軍驚恐不安。在此期間,三省義勇軍在103個縣的廣大地區進行數千次戰鬥,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散而復聚,堅持戰鬥(1932.11~1940)日軍為消除蓬勃發展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對自己的威脅,於1932年秋鼕先後動用共近20萬日偽軍警,分別對各地義勇軍進行大“討伐”。在強敵進攻下,東北義勇軍由於自身存在的許多弱點,加之得不到國民黨政府的支援,緻被各個擊破,大多數主要領導人脫走,部隊大部瓦解。計有14萬餘人傷亡,4萬餘人投降、被俘,6萬餘人脫走;萬餘人隨馬占山、蘇炳文、李杜、王德林等人退至蘇聯境內,後赴新疆;近5萬人轉入熱河參加抗戰;還有15萬餘人在東北堅持鬥爭。義勇軍在日軍“討伐”時分散潛伏各地。1933年春夏,日偽軍暫停“討伐”後,義勇軍又重新聚集起來,恢復活動,繼續戰鬥。其中保持原組織係統的7萬餘人,分散各地山林的義勇軍6萬餘人,另重新組成的義勇軍2萬人。此時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積極參加中國共産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主動接受中共的領導,一部加入東北抗日聯軍,一部與抗日聯軍聯合戰鬥,一部繼續獨立戰鬥。
  遼寧省義勇軍5萬餘人,多次打破日偽軍“討伐”,一部分堅持到1936年,爾後加入共産黨領導的抗日聯軍第1、第2軍。另千餘人戰鬥至1938年鼕。吉林省義勇軍6萬餘人,英勇戰鬥數年,後餘部改編為抗聯第4、第5、第7、第8、第9、第10軍。另數千人戰鬥到1940年。黑竜江省義勇軍2萬餘人堅持鬥爭數年後,餘部加入抗聯第3、第6軍和改編為第11軍,還有少部分戰至1940年。熱河省義勇軍2萬餘人,在熱河淪陷後繼續戰鬥,有近千人堅持到1940年前後。
  東北抗日義勇軍堅持抗日鬥爭十年,戰鬥2萬餘次,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偽軍6萬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義勇軍也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東北義勇軍的英勇戰鬥,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敢於抵禦外侮的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建立東北抗日武裝統一戰綫和創建東北抗日聯軍提供了條件和經驗;推動了東北抗日鬥爭的發展,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百科辭典
  Dongbei Kang Ri Yiyongjun
  東北抗日義勇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民為抵抗日本侵略而成立的愛國武裝。1931年 9月18日,駐華日軍發動強占中國東北的侵略戰爭,南京國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在這民族危亡的嚴重時刻,中國共産黨發出在東北發動民衆武裝反日,收復失地的號召,並派出一批共産黨員和共青團員到各地開展抗日武裝鬥爭,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紛紛組織“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武裝,奮起抵抗。這些抗日武裝被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比較著名的有以馬占山為總司令的黑竜江抗日救國軍,以王德林為總指揮的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以鄧鐵梅為總司令的東北民衆自衛軍,以耿繼周為首領的東北民衆抗日義勇軍,以蘇炳文為總司令的東北民衆救國軍等。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有工人、農民、學生、知識分子、東北軍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紳,還有遍布東北各地的緑林武裝以及民間團體紅槍會、大刀會等。1932年夏,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三十餘萬人,活動遍及東北三省及熱河省一百七十二縣中的一百零二縣和瀋陽、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大中城市,迫使日軍不得不多次嚮東北增兵設防,以維護其殖民統治。
     東北抗日義勇軍打擊日軍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發展,得到中國共産黨滿洲省委的積極支持和援助。在日軍強大兵力的進攻下,缺乏統一領導而又成分復雜的義勇軍,堅持到1933年下半年即大部陷於瓦解,衹有少部分繼續堅持鬥爭,成為後來東北抗日聯軍的組成部分。
     (曾業英)
    
包含詞
東北抗日義勇軍對日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