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東俄洛紫菀
目錄
No. 1
  學 名 aster tongolensis franch.
  科 屬 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紫菀屬 aster linn.
  拍攝地 青海大通東峽林場、瑪可河依浪溝
  生 境 海拔3700-4300m的林緣、柏林下和田邊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4-42釐米。根狀莖細,常有匍匐枝。莖直立與蓮座狀葉叢生,不分枝或有一至數個分枝,有疏或密長毛。基部葉矩圓狀匙形或匙形,長4-12釐米,寬0.5-1.8釐米,頂端鈍或圓形,基部漸狹或急狹成具翅半抱莖的柄,全緣或上半部有淺齒;上部葉漸小,頂端稍尖;兩面被長粗毛。頭狀花序直徑3-5(-6.5)釐米;總苞半球形,寬0.8-1.2釐米;總苞片2-3層,近等長,頂端尖,上部草質,下部革質,有密粗毛;舌狀花30-60個,藍色或淺紅色;筒狀花黃色。
  分 甘肅、四川、雲南、青海
  【藥名】:東俄洛紫菀
  【拼音】:dongeluoziyuan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東俄洛紫菀的根、花。
  【功效】:清熱利、消腫解毒。
  【主治】:用於濕熱黃疸及疫毒黃疸,瘡瘍癰腫者。
  【性味歸經】:苦,寒。入胃、肝、脾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剋。外用:適量。
  【別名】:紫菀(四川甘孜)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甘肅、四川、雲南。
  【拉丁名】:aster tonpolensis franch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No. 2
  學名 aster tongolensis franch.
  科屬 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紫菀屬 aster linn.
  拍攝地 青海大通東峽林場、瑪可河依浪溝
  生境 海拔3700-4300m的林緣、柏林下和田邊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4-42釐米。根狀莖細,常有匍匐枝。莖直立與蓮座狀葉叢生,不分枝或有一至數個分枝,有疏或密長毛。基部葉矩圓狀匙形或匙形,長4-12釐米,寬0.5-1.8釐米,頂端鈍或圓形,基部漸狹或急狹成具翅半抱莖的柄,全緣或上半部有淺齒;上部葉漸小,頂端稍尖;兩面被長粗毛。頭狀花序直徑3-5(-6.5)釐米;總苞半球形,寬0.8-1.2釐米;總苞片2-3層,近等長,頂端尖,上部草質,下部革質,有密粗毛;舌狀花30-60個,藍色或淺紅色;筒狀花黃色。
  分佈 甘肅、四川、雲南、青海
  【藥名】:東俄洛紫菀
  【拼音】:dongeluoziyuan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東俄洛紫菀的根、花。
  【功效】:清熱利、消腫解毒。
  【主治】:用於濕熱黃疸及疫毒黃疸,瘡瘍癰腫者。
  【性味歸經】:苦,寒。入胃、肝、脾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剋。外用:適量。
  【別名】:紫菀(四川甘孜)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甘肅、四川、雲南。
  【拉丁名】:aster tonpolensis franch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No. 3
  學 名 Aster tongolensis Franch.
  科 屬 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紫菀屬 Aster Linn.
  拍攝地 青海大通東峽林場、瑪可河依浪溝
  生 境 海拔3700-4300m的林緣、柏林下和田邊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4-42釐米。根狀莖細,常有匍匐枝。莖直立與蓮座狀葉叢生,不分枝或有一至數個分枝,有疏或密長毛。基部葉矩圓狀匙形或匙形,長4-12釐米,寬0.5-1.8釐米,頂端鈍或圓形,基部漸狹或急狹成具翅半抱莖的柄,全緣或上半部有淺齒;上部葉漸小,頂端稍尖;兩面被長粗毛。頭狀花序直徑3-5(-6.5)釐米;總苞半球形,寬0.8-1.2釐米;總苞片2-3層,近等長,頂端尖,上部草質,下部革質,有密粗毛;舌狀花30-60個,藍色或淺紅色;筒狀花黃色。
  分 甘肅、四川、雲南、青海
  【藥 名】:東俄洛紫菀
  【拼 音】:DONGELUOZIYUAN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東俄洛紫菀的根、花。
  【功 效】:清熱利、消腫解毒。
  【主 治】:用於濕熱黃疸及疫毒黃疸,瘡瘍癰腫者。
  【性味歸經】:苦,寒。入胃、肝、脾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剋。外用:適量。
  【 名】:紫菀(四川甘孜)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甘肅、四川、雲南。
  【拉丁名】:Aster tonpolensis Franch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中文名:紫菀(zǐ yǔ)
  (英) Tatarian Aster Root
  別名:山白菜 青菀、小辮、返魂草
  科屬:菊科、紫菀屬
  産地:
  習性: 紫菀為多年生宿根花卉。分佈於東北、華北及甘肅、安徽等地。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怕幹旱,耐澇,耐寒力強,哈爾濱地區不防寒亦可露地過鼕。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過度鹼性土與乾燥沙土外均可栽植,但最適宜肥沃的沙質壤土。
  紫苑根狀莖短,生有多數細根,莖直立,上部多分枝,高一米以上,基生葉大,叢生,匙形,莖生葉較小,披針形;邊緣有銳齒,兩面疏生小剛毛;頭狀花序排列成復傘房狀,邊緣舌狀花、淡紫色,中間管狀花,黃色;瘦果扁平,冠毛灰白色或淡褐色;花期8—9月,果成熟期9—10月。
  栽培紫菜,應選擇地勢平均,澆水方便,土壤肥沃而疏鬆的土地。整地時要施人廄肥或堆肥。秋季用分根法繁殖。9月下旬——10月中間移栽。移栽時將根莖掘出,分根。將根平擺栽人穴內,株距30—50釐米,深度5—7釐米,覆土後澆水,生長期註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紫菀是秋季觀賞花卉。多用於佈置花境,花地及庭院。根可人藥,有溫肺下氣,祛痰止咳和利尿的作用。
  用途:咳嗽有痰。本品甘潤苦泄,性溫而不熱,質潤而不燥,長於潤肺下氣,開肺鬱,化痰濁而止咳。對咳嗽之癥,無論外感、內傷,病程長短,寒熱虛實,皆可用之。如風寒犯肺,咳嗽咽癢,咯痰不爽,配荊芥、桔梗、百部等,如止嗽散(《醫學心悟》);若治陰虛勞嗽,痰中帶血,則配阿膠、貝母等以養陰潤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湯。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肺癰、胸痹及小便不通等癥,蓋取其開宣肺氣之力。
  花語:
  ASTER - Symbol of Love, Daintiness
  紫菀 - 愛的象徵,優美
  (英) Tatarian Aster Root
  來源 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1.5m。莖直立,上部疏生短毛,基生葉叢生,長橢圓形,基部漸狹成翼狀柄,邊緣具鋸齒,兩面疏生糙毛,葉柄長,花期枯萎;莖生葉互生,卵形或長橢圓形,漸上無柄。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有長梗,密被短毛;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邊緣紫紅色;舌狀花藍紫色,筒狀花黃色。瘦果有短毛,冠毛灰白色或帶紅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於陰坡、草地、河邊。主産河北、安徽、東北及內蒙古。
  采製 春、秋季采挖,洗淨曬幹,或將根編成辮形後曬幹。生用或密炙用。
  性狀 根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頂端有莖、葉的殘基,下端偶有末除盡的母根,質梢硬。根莖簇生多數細根,長3~15cm,直徑0.1~0.3cm,多編成辮狀;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較柔韌。氣微香,味甜、微苦。
  化學成分 根含紫菀酮(shionone)、槲皮素、無羈萜、表無羈萜和揮發油,尚含紫菀皂甙(astersaponin),水解得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
  性味 性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 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於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
  紫菀又名青菀, 原産於我國, 日本和俄羅斯.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既耐寒又耐熱,耐半陰,耐瘠薄土壤,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繁 殖
  常用播種,扦插繁殖.播種可3月春播,播後12—15天發芽。扦插在春季剪取頂端嫩莖扦插.插後15—20天生根.
  ●栽 培
  播種苗高10釐米左右移栽.5月可定植或盆栽.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並保持土壤濕潤,株高20釐米時進行摘心,促進分枝,7月花前增施磷鉀肥1次.鼕季澆1次透水.有利於越鼕保苗.
  ●病蟲害
  常有葉斑病。霜黴病和白粉病危害.可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蚜蟲和盲蝽危害,用10%除蟲搞乳油3000倍液噴殺。
  ●應 用
  紫菀開淺藍色小花,開花不斷,適用幹草坪邊緣作地被植物,也可切下花枝作瓶插配花用.
  紫菀
  (一)概述
  別名紫苑、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菜、軟紫菀。
  為菊科紫菀屬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f.)的根部。潤肺止咳、化痰。主治支氣管炎、咳喘、肺結核、咯血等。分佈東三省、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安徽,主産河北省安國縣及安徽省。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達150釐米。根狀莖粗短,簇生多數細長根,外皮灰褐色。莖直立單生,表面有淺溝,上部有分枝,疏生短毛,下部無毛。基生葉叢生,開花時漸枯落,葉片蓖狀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20~40釐米,寬6~12釐米,基部漸窄,下延長成翼狀葉柄,邊緣有銳鋸齒,兩面疏生小剛毛;莖生葉互生,漸無柄,葉片披針形,長18~35釐米,寬5~10釐米。夏秋季開花,頭狀花序多數,傘房狀排列,有長梗,密破短毛。總苞半球形,緑色微帶紫;邊緣舌狀花藍紫色,雌性;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瘦果扁平,一側彎凸,一側平直,破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較瘦果長3-4倍。
  (三)生長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幹旱,耐寒性較強,在北方根能在土中越鼕,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鹼地和沙土地外均可種植。
  主治:肺傷咳嗽。用紫菀花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一天服三次。 久咳不愈,用紫菀、款鼕花各一兩,百部半兩,搗、篩為末。每服三錢,以薑三片、烏梅一個,煎湯調下。一天服兩次。 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過,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産後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衝服。 纏喉風痹。用紫菀根一條,洗淨,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漸愈。
包含詞
低小東俄洛紫菀多枝東俄洛紫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