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貴州 >遵義 >赤水市 > 丙安古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丙安古鎮聯繫方式地址:遵義赤水市境內。
  郵編:563000丙安古鎮投訴電話遵義市旅遊投訴電話:0852-8234910
  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丙安古鎮節慶活動仡佬年(農歷三月初三)
  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準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保佑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當地仡佬族人民叫做過年。
  小知識:仡佬族是貴州歷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稱為貴州“本地人”。人口約5萬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很多人都會說漢語、苗語、布依語等。但沒有文字,通用漢文。服飾與漢族及鄰近的少數民族大體相同。
  牛王節(農歷十月初一)
  農歷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放響鞭炮,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同時,還要給牛披紅挂彩,打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壽。
  供粑(除夕夜)
  即用精米敬獻祖先。在鄉間,每當除夕的晚上,傢傢都要做好米飯和菜餚舉行祭祀。同吃一餐飯後,整個寨子都會在堂屋正中祭祀祖先,同時還要進行叩頭、唱歌、敬獻等儀式。
  貴州名酒節(公歷7月至8月)
  分別在遵義市、仁懷市茅臺鎮、赤水市十丈洞等地舉行。活動內容主要為參觀遵義酒文化博物館、茅臺酒廠、遵義會議會址、赤水十丈洞瀑布等,而對於嗜酒人士來說,最吸引人的是可遍嘗當地名酒。丙安古鎮最佳旅遊時間遵義一年四季皆可遊覽。丙安古鎮特別提醒貴州茅臺享譽四海,是我國的“國酒”,茅臺酒産於貴州省西南部仁懷市以西13公裏處的茅臺鎮,茅臺酒因而得名,而該鎮也被稱為“國酒之都”。
  貴州仁懷的茅臺酒是醬香型白酒的鼻祖,酒質具有“低而不淡、香而不豔”的特點。酒香幽雅、回味綿長,喝完以後,空杯中的酒香仍存,不愧為中國國酒。
  酒鎮茅臺,前臨赤水(當年紅軍長徵曾四渡赤水),後依寒婆嶺,釀酒條件得天獨厚。早在盛唐時代,就已經釀出美味的蒸餾白酒,這可能便是茅臺酒的前身。
  現在,茅臺酒已經與法國的“白蘭地”和英國的“威士忌”齊名,被公認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
  丙安古鎮美食遵義的特色菜大多是一些野味,在別的地方並不多見。如竜爪肉絲,所謂“竜爪”,是貴州山上出産的一種蕨菜;折耳根炒臘肉,“折耳根”即中藥裏的魚腥草等。比特色菜還有特色的,其實是遵義的小吃。遵義的小吃大多有着上百年的歷史,因其久遠,更見其品質。比如羊肉粉、豆花面、遵義雞蛋糕等等,每一樣都讓你齒頰留香。
  來到遵義,這裏星羅棋布的路邊小吃攤,樣樣美味,樣樣不貴,絶對值得你盡情品嚐,吃過絶對讓人交口稱贊。丙安古鎮住宿遵義的住宿條件還算不錯,但星級賓館不多,條件較好的賓館主要集中在紅花崗區。三星級賓館遵義賓館環境很好,但收費稍貴。湘山賓館、體育賓館、碧雲賓館也都不錯。此外在國酒之鄉——仁懷也有部分條件較好又富有酒鄉特色的賓館,比如處於仁懷????津河風景區的國酒門度假山莊,設施齊全,集住宿、觀光、休閑於一體。遊客住在這裏,可以感受到濃郁的酒文化氣息。
  此外,各縣縣政府所在地通常都有幹淨衛生、服務較好的招待所。風景區則可以住宿在農傢樂,價格便宜不說,還可以吃到風味正宗的農傢菜。
  至於那些在火車站出口站着兜客的私人旅社,最好不予理睬。丙安古鎮購物地處雲貴高原嚮川湘過渡的遵義,氣候非常適宜茶葉生長,遵義毛峰為貴州四大名茶之一;湄潭湄江茶、紅碎茶、遵義縣的五珍茶都是茶中佳品,適合買回傢饋贈親友。
  遵義為著名的酒鄉,除國酒茅臺之外,還有董酒、習酒、湄窖、珍酒等知名好酒。
  遵義還是全國主要辣椒産區之一,綏陽朝天椒為全國七大名椒之一,其椒尖簇簇嚮上,朝天而長,故而得名。朝天椒采摘曬幹,色澤紅亮、紅潤透明殷殷可愛,早在50年代就遠銷東南亞各國,近來又出口日本、美國等國。如果你是個熱愛吃辣的人,不妨在這裏買上一些形形色色的辣椒製品,帶回去一一品嚐。
  遵義市的步行街一頭靠近公園路,另一頭出去就是紅旗路,靠近遵義會議會址。這一帶有許多賣小商品和特産的小店,價格也很公道。丙安古鎮玩法遊玩、攝影、旅遊、
  從明清時代起,這裏就是上下客商歇息之地,因而丙安場上客棧、飯店、茶館比比皆是,鎮上居民大多以此為業。
  丙安鎮距赤水市區12公裏的丙安古鎮,是個陳舊的地方,由於至今衹有一條水路可到城堡腳下,少了外界的紛擾,整個市場基本保持了明清以來赤水河𠔌的古城堡原貌。
  丙安是個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場鎮,三面瀕臨滔滔東去的赤水河。距河灘10餘米高,兩座保存完好的石門把守着東西場口。兩寨門旁,各有一株蒼勁古樸的大黃桷樹,沿崖壁掏出一凹槽,錯錯落落地建有許多吊腳樓。這些年代久遠的老樓條多掩映在緑樹叢和芭蕉林裏,沿崖壁修築的石階延伸到河灘邊。古鎮衹有一條窄窄的石板街,長約400米,從古至今一直是周圍幾個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場市。
  腳踩着這條帶有青苔的石板街,眼看着不見油漆印跡的木板墻,陽光從兩邊瓦屋滴水檐之間撒下來,像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這裏的舊屋、舊瓦、舊墻飛檐中,都透着歷史的滄桑。
  沿着這條舊石板路走下去,你就會走到過去,走到遙遠的明朝清代。
  丙安正是從明清時代走過來的。相傳丙安原為“炳灘”,後因是常發生火災,人們認為可能與“炳”字從“火”有關,於是改“火”為“水”,此後果真少有火災。漢字規範後便改為“丙”。“灘”究竟是因河灘而得名,還是因場市而為“灘”無從考證。1962年建人民公社時,就改叫“丙安”了。據說是為銘記治理赤水河,使大、小險灘惡水變為平安之水的功績而取的。
  丙安歷來為川南入黔的古道上一重要場鎮。從明清時代起一直為上下客商歇息之地,因而丙安場上客棧、飯店、茶館比比皆是,鎮上多數居民以此為業。外來商賈也相繼在場上開店,湖南、湖北人還在此修建禹王宮,即兩湖會館。自清乾隆年間赤水河進行大規模治理後,丙安成為來往????船、商賈停泊過夜之地,場市更加繁榮。史料記載,1936年1月紅軍四渡赤水時,紅一軍團第二師和師團部曾在丙安紮營。
  時光流轉,赤水河洗去了丙安鎮昔日的鉛華,往昔的繁榮漸趨平淡和寧靜,衹有趕場天,附近幾個村寨的人聚到場市上,纔有點喧嘩,平日來看,依山就勢的古鎮祥和從容。
  場市很窄,街中間的石板已被磨得光滑而細膩,但兩頭與路牙子交接處長有斑駁的青苔附着。沿街的老屋前,伸着舌頭乘涼的看傢狗和拉長身子曬太陽的大花貓在街頭“橫刀立馬”,本來就衹容得下兩人並肩的街,越發顯得擁擠。
  老街店鋪裏賣着手編的草鞋、粗獷的竹工藝品,敞開門的堂屋晨,坐一桌老人玩着古牌,或許這牌的年代太久遠了,少有年輕人參與,正因如此,那玩牌的架式到底比起我們在城市街頭常見的麻將多些歷史少些俗氣。
  站在老屋門口的年輕人已經講不清老鎮的年代了,衹曉得房是祖父的父親留下來了。鋪子早在奶奶未嫁時就有了,衹有偶爾來尋古訪舊的外來客驚奇的眼神提醒鎮上人,這裏真的太老了。
  走在這樣的古鎮上,多半都會有一種由時空帶來的惘然與慨然,沒有生命的東西,因曾有過生命的痕跡而讓人想來唏噓不已。
  大同在赤水河左岸,距丙安18公裏,距赤水市衹有6公裏,是一個經地昔日的繁榮而衰敗了的碼頭。也是一個頗具特色的古鎮。70年前是這個地方繁榮的頂點。半山腰的鎮子下,沿河用紅石砌成的碼頭很有規模。好時候碼頭上常常停泊着載滿貨物的商船。這些船多從下遊運來布匹、花紗以及川黔兩地所需洋廣雜貨,川黔邊境內由旱路而來的各種土特産、生熟藥材均在此交貨轉運。木材竹筏浮江而下時,半個河面都是楠竹。從碼頭的規模就可以想見當時大同鎮的繁榮,小鎮漸漸成了????商、貨船補充供給、修理船帆的停靠點。正因如此,不時大同最出名的就是鐵匠鋪,舊船上用的鐵釘、鐵梢之類的小鐵具成了大同主要的工業品。最繁榮時,安頓了不到300戶人傢的小鎮上,竟開了六七十傢打鐵鋪子,傢傢生意紅火。老輩人說,聽上輩人講,大同很少有清靜的時候,一天到晚叮叮當當的打鐵聲與拉風箱的呼呼聲伴着船來船往賀喜道雖的吆喝,熱鬧就出來了。
  如今一切都成過去,旱路修通,貨物改道,遺留下來的碼頭石階零亂不堪,現在早已不見停泊的商船,衹有母親帶着幼兒在夕陽罩着的河邊戲水,纔不致使這個寬敞的碼頭寂寞。
  鐵匠鋪也隨着商船的遠去衰敗下來。今天緊貼公路邊仍有一傢,風箱已不用人拉了,打鐵的漢子赤着胳膊揮汗如雨,打的不再衹是船上用的小鐵具,衹在叮叮當當的聲音中,還依稀留有老輩人講的那份熱鬧,仍能翻動古鎮已遠去的繁榮。
  鎮上老屋的木墻上,還留有60年代中期最流行火爆的政治口號,大紅色油漆刷寫的標準宋體字與對面保存完好的祠堂大門上精美的石刻面對面望着,這些都是小鎮的歷史故事。還有一些故事是關於梢公和船娘的。弄船者日出暮歸,迎來送往的船娘在櫓上係一塊紅綢,既是風俗也表情愫,怪不得碼頭上方半山腰間有一株古老的黃桷樹,衹有根紮在半山腰,整個樹幹完全橫臥在空中,探出身子俯望着赤水河。講故事的人說這株老樹從長出來就是今天看到的樣子。也許這株老樹把小鎮昨日的浪漫情懷與現在的懷舊傷感交融在一起了。
  時間已是黃昏,天氣漸涼,石板街的老屋前放着一張竹床板,不滿周歲的小兒和母親在竹床上嬉戲,年輕的父親和鄰晨坐在一邊悠然聊着,一邊看着這對輕衣薄衫的母子,這個足以讓人駐足回望的景緻,為小鎮又增了些許慵倦和散慢。這小兒爬的竹床已完全變成了咖啡色,興許上面爬過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小兒新鮮的皮膚、稚嫩的四肢把這舊的床、舊的房、舊的墻、舊桌舊椅映照得生機勃勃。
  不管是老場市還是古鎮,都曾經經歷過繁華,今天雲捲雲舒、花開花落似乎距古鎮人很遠。坐在洗得發白的門檻邊看書的老者和在街邊戲耍的頑童一樣從容,那些原汁原味的歷史風貌,吸引了人們去追尋、體驗,感受早已逝去的生活風情。青磚、拱門、石板街,不同朝代在此演繹不同的故事。如今城裏人的時裝店、傢用電器店也在古鎮上開着,不多,卻也傳遞着現實社會的氣息,古鎮少女的高跟鞋也裊裊婷婷地踏過青石臺階。在赤水看過瀑布、丹霞、桫欏、竹海,再走走古鎮古街,無論如何你都能讀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歷史的厚重悠遠。
簡介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丙安,距赤水市區25公裏,水陸交通便捷,原始生態完整,森林覆蓋率達92.5%。古鎮建於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環水.砌石為門,壘石為墻,依山而建木質懸空吊腳樓,經千年風霜,仍穩如磐石。丙安古鎮為川????入黔古????道著名驛站和商品集散地。1840年,清代詩人陳熙晉遊丙安古鎮發出“滿眼????船爭泊岸、收得百貨夕陽中”之感嘆。
  1935年1月紅軍四渡赤水時,紅一軍團第二師和師團部曾在丙安紮營,保證紅軍順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戰略性的勝利。2005年,國傢發改委、中宣部、國傢旅遊局等十三部、委批準丙安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地,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綫。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已成為紅一軍團在全國唯一的紀念館。
景觀
  丙安,一直衹有一條水路可到城堡腳下,少了外界的紛擾。古鎮距河灘10餘米高,兩座石門把守着東西場口。古鎮裏衹有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從古至今一直是周圍幾個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場所,整個市場基本保持了明清以來赤水河𠔌的古城堡原貌。
  丙安的建築獨具特色,它是依山傍水地建在赤水河邊一塊大巨石上,寨子成橢圓形,巨石邊緣的房屋多為木樁支撐二至三層吊腳樓,房屋仍保持古老的磚木結構,丹霞地質的紅石小道和一級級紅色石階,蜿蜒麯折,四通八達的連接着寨子的每個角落,狹長的巷道,在古老、純樸民風間更顯親切、融洽,為防禦而建的厚厚敦實的城門至今仍威嚴聳立,城墻上清晰可辨的垛口,城門內的雕花窗欞,默默記載了炳安悠悠歲月,古老滄桑的老竜橋留下了炳安人勤奮、樸實的足跡。從這些古舊的建築裏,遊客們更能體味到遠古時夜郎國裏的悠悠意境,漠漠人生。
  現在在赤水河上修建了一座懸索吊橋連接古鎮,就在距橋柱不遠的公路旁,立有一塊石碑,上刻“丙安紅軍渡口”。古鎮裏還有紅一軍團紀念館、指揮部、林彪和李德休息處等。
紅一軍團在丙安前後
  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兵分三路,以紅一軍團為右縱隊,紅五、九軍團和中央軍委縱隊為中央縱隊、紅三軍團為左縱隊、由駐地分別嚮赤水縣城推進。
  地處赤水河下遊的赤水縣城,歷來是兵傢必爭的軍事要地。當紅軍在遵義休整期間,四川省主席兼“剿匪”總司令劉湘,在四川瀘縣設立川南“剿總”,加緊部署長江防務。調整川軍一十二個旅三十六個團的兵力、堵截紅軍入川。1月中旬,川軍第一旅章平安部、第十三旅達鳳崗部進入赤水縣城河對岸的四川合江縣九支鎮和鄰近的先市鎮一帶,修築工事、警戒赤水河下遊一帶。黔軍劉翰吾部從土城敗退赤水縣城後,章安平旅急從先市渡過赤水河,進入赤水縣境,嚮土城方向阻擊紅軍,達鳳崗旅進駐赤水縣城,派出兩個團兵力沿赤水河逆流而上、前往距赤水縣城十五公裏的復興場一帶堵截紅軍。由此,在1935年1月25日至29日這段時間裏,紅一軍團在赤水境內轉戰元厚、旺隆、復興等鄉鎮的地境,發生了黃陂洞戰鬥,復興場戰鬥,風溪口搭浮橋渡赤水河,紅一軍團軍團部進駐古鎮丙安等革命事件。留下了許多紅軍將士悲壯慘烈,英勇頑強、不畏犧牲,前仆後繼的感人事跡。
  紅一軍團二師在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的率領下,25日在元厚陛詔渡過赤水河、經紅岩、川風坳、瓦店沿古驛道直插丙安。當時駐守丙安場的有黔軍候漢佑部一個營,得知紅軍將進占丙安的消息後,立即蒼惶而逃嚮赤水縣城、二師宿營丙安。
  26日,二師在風溪口架浮架渡河,嚮復興場推進。復興場距赤水縣城十五公裏,川軍達鳳崗旅兩個團兵力占據。由於敵情不明,雙方都沒有主動發起攻擊,就地嚴密警戒。晚上,紅一軍團軍團部從元厚進駐丙灘。將軍團部設在上場第一個拐角處一客棧內,在丙安隨紅一軍團行動的還有共産國際派來的代表,軍事顧問李德。李德在遵義會議後“要求去林彪紅一軍團,以便實地體驗前綫的生活,他的要求得到批準”(哈裏森·索爾茲伯裏《長徵新記》)。林彪在悉知一師在黃陂洞遭到阻擊,命令二師於次日占領復興場,嚮赤水縣城推進,減輕一師壓力。
  27日清晨,紅軍二師迅速搶占復興場白岩背、水腦上、袁傢田、紅岩寺等高地。敵軍首先嚮白岩背高地發起攻勢,被擊退,紅軍反衝鋒將敵軍擊潰到水合背、叫化營一帶。紅軍一部在團長歐陽鑫率領下,衝進復興場,在下場口一帶嚮水合背高地的敵軍發起進攻。復興場三面環山,一面臨河,處於低窪地段,紅軍仰攻戰果未能擴大。此時,川軍一個團兵力增援而至,一股沿赤水河岸偷襲到下場口,歐陽鑫團長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由於敵軍的大量增援,紅軍作戰不利,遂主動撤出復興場,退過紅岩寺。這時,曾在黃陂洞阻擊紅軍一師的章安平旅第三團,又從旺隆場取捷徑趕到與紅軍展開激戰。在敵人前後夾擊下,紅軍損失頗大。紅軍第十二師一個團增援,將敵軍痛擊死傷數百人後,敵退回覆興場。二師根據軍團首長的指示,從丙安浮橋渡過赤水河。返回丙安駐紮。
  28日晨,紅一軍團二師成建製離開丙安,隨原路返回元厚集結,約八、九時左右,林彪、李德等率軍團直屬部隊離開丙安。
  (註:因1965年建特色縣,將原赤水縣的土城區、醒民區、隆興區劃歸現習水管轄,原習水縣的官渡區、長沙區劃歸現赤水市管轄。)
榮譽
  2008年12月23日,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命名大會在北京召開,赤水市丙安鄉丙安古鎮繼獲“中國紅色旅遊經典地”、“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後,在此次命名大會上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殊榮。
英文解釋
  1. :  Bing'angu Town
近義詞
丙安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