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著作 : 中國倫理學 : 百科書名 : 古文 : 古典文獻 >子藏 >筆記 > 世說新語
目錄
世說新語
作者: 劉義慶 Liu Yiqing
  義慶秉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當時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撰有《世說新語》八捲,今本作三捲,還有36門.《世說新語》可能就是他和門下文人雜采衆書編纂潤色而成,是志人小說集。這部書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的遺聞軼事。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這部書對後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而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不繼其數,在古小說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後世戲麯小說的素材,或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稱它為"名士的教科書".《世說新語》原為8捲,今本作3捲,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曾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後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為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成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底資格;而《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No. 2
  一名《世說》、《世說新書》。志人小說集。南朝宋劉義慶作。原本八捲,今本作三捲。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主要記載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軼事。展現出當時清談放誕的士風及貴戚豪族傾軋爭鬥的現實。語言精練雋永,人物描寫個性鮮明。對後世筆記小說、戲麯影響頗大。
《世說新語》概述
  《世說新語》是我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産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字孝標)作註。該書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嚮曾著《世說》(早已亡佚),後人為將此書與劉嚮所著相別,故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纔改稱今名。全書原八捲,劉孝標註本分為十捲,今傳本皆作三捲,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峻(463~522年),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裏出傢,後又還俗。齊武帝永明四年(486年)還江南,曾經參加過翻譯佛經。該書的註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之作。他采用裴鬆之註《三國志》的辦法,來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今人校註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註。
  中外譯本方面,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Bruno Belpaire的法文譯本和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
  關於書名
  在流傳過程中,《世說新語》出現了多個書名,如《世說》、《世說新書》、《新語》、《世說新語》等。《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皆作《世說》,這是該書的最早稱謂,宋本《世說新語》附汪藻《敘錄》曰:“李氏本《世說新書》,上中下三捲,三十六篇,顧野王撰。”顧野王(519~581年)為南朝梁陳間人,《世說新書》之名始見於此。及至唐代,《世說新書》(可見於段成式《酉陽雜俎》)、《世說新語》(可見於劉知幾《史通》)等書名皆可見於史籍。宋代以降,此書經晏殊刪定以後,便通稱為《世說新語》了。
  關於作者的爭議
  關於《世說新語》的作者,自《隋書·藝文志》至《四庫全書總目》,歷代著錄所記,均為南朝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然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提出了異議。魯迅先生認為:“《宋書》言義慶纔詞不多,而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則諸書或成於衆手,亦未可知也。”自魯迅先生“成於衆手”之說一出,至今聚訟多多,難有定論。有人認為,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啓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衹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基本一致,沒有出於衆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可以當代研究《世說新語》的兩本博士論文為代表:一是王能憲著《世說新語研究》,認為《世說新語》的作者即為劉義慶;另一本為範子燁著《世說新語研究》,認為《世說新語》乃成於衆手,其餘作者還有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兩書均有大量考證分析,此處不敢妄斷。由於《世說新語》乃“采緝舊文”之作,遍尋當世同類型作品(如西晉郭頒《魏晉世語》、東晉裴啓《語林》、郭澄之《郭子》),魏晉史書(如《魏書》、《晉陽秋》等等)以及相關雜著(如《高士傳》、名門大族的傢譜),所涉材料宏富。義慶廣招文學之士,他在編撰《世說新語》一書時,手下諸彥為之搜羅材料,乃至潤色整飾,是合乎情理大有可能的,因此,折衷地說,可以視為此書乃劉義慶擔任主編,袁淑等人或有參與的一部著作,而義慶的主持之功當是無疑的。
世說新語》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幹則故事,全書共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係雜采衆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明士底[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於讀者瞭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主要記敘了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時期士大夫的生活。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作比較、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有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之大。《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有時用的都是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目錄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世說新語》編者簡介
  劉義慶(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本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
  《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當然,因為劉義慶當時人在揚州,聽說了不少當地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所以在《世說新語》中,也記載了一些發生在當時揚州的故事。如我們熟悉的成語“咄咄怪事”,就是源自於曾擔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的中軍將軍殷浩被廢為平民後,從來不說一句抱怨的話,每天衹是用手指在空中寫寫畫畫。揚州的吏民順着他的筆劃暗中觀察,看出他僅僅是在寫“咄咄怪事”四個字而已。大傢這纔知道,他是藉這種方法來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說》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謚號為“康王”。
關於《世說新語校箋》
  《世說新語校箋》全四册。中華書局2007年5月一版2印。裝幀、紙張、印刷俱佳。
  本書是楊勇先生一九六一年至六八年花了八年時間,搜集了二百四十餘種有關《世說新語》數據,對《世說新語》所作的係統整理,一九六九年九月由香港大衆書局出版。1990年9月,楊勇先生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不斷訪求當世有關《世說新語》新著一百餘種,又窮八年之力,重新為之寫定,修訂舊作數百處,新增三萬餘字。此次由中華書局重新刊印,楊勇先生又精益求精地訂正了近百處訛誤。本書後附有關圖表、汪藻《世說新語人名譜校箋》、《世說新語人名異稱表》、《世說新語人名索引》等,為讀者使用提供了極大方便。也是目前世說新語最詳實的本子。
  《世說新語校箋》再版序
  《世說新語》者,記錄清談之語言與事跡之書也。夫清談,原是談嘲,起自戰國初淳於髡,太史公以其滑稽多辯,喜隱語,乃與楚之常以談笑諷諫者優孟,與秦之善於言笑者優旃合為《滑稽列傳》,謂足以和悅人主,談言微中,亦以解紛亂也。至漢武帝時,又有幸倡郭捨人,滑稽不窮;東方朔口諧辭給,能奇言怪語,稱為滑稽之雄;枚臯談笑類俳倡,為賦頌好嫚戲,得媟黷貴幸,比東方朔,郭捨人,武帝既招英俊,東方朔與枚臯,郭捨人俱在左右,詼啁而已。班固謂漢之得人,於茲為盛,與儒雅公孫弘,文章司馬遷,篤行石建等並列,皆有功績現於世。則滑稽也者,已成為世之顯類矣。《世說》所錄人物,以秦末陳嬰母(賢媛一)入之篇,次以武帝時之郭捨人(原作東方朔,誤.<規箴一>),次以元帝時之京房< 規箴二>,王昭君(賢媛二),次以成帝時之班婕妤(賢媛三),皆善於言語之人,蓋上承秦二世時之優旃也。下至宋初謝靈運(原作傅亮,誤.< 言語一○八>)而止,所錄材料內容起訖如此,則臨川編書之旨趣與體例可知矣。《史記.滑稽列傳.索隱》曰:「按:滑,亂也;稽,同也。言辯捷之人,言非若是,說是若非,言能亂異同也。」清談一詞,始見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後漢書.鄭太傳》曰:「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章懷註曰:「枯者噓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言談論有所抑揚也。」其意與滑稽全同,則清談即是滑稽談嘲無疑也。《世說》三十六篇,殆皆漢魏以來談論之大目,大抵依人物之性行而定;若以言語言,則可歸為三大類:曰談嘲,曰人物鑒識,曰學術討論是也。三者內容不同,意趣迥別,不可一概而言。清談既為滑稽談嘲之後裔,故<排調>,<任誕>,<簡傲>,<言語〉等篇皆屬之.嚴格言之,學術討論,人倫鑒識,不得預於清談之列.蓋學術討論,旨在探討學術真理,措辭用意,自有所本,繁表之言,象內之意,雖可玄之又玄,但微言之極,又不可偏離本經也.人倫鑒識,亦必「先言而後驗,若多華辭不經,又類卜相之書」矣((郭太傳)語).其不能久傳遠播者可知.故此二者非是談嘲也. 廣義言之,清談又是談日常也.故<德行〉,<政事〉,<方正〉,<雅量〉,<規箴〉,<捷悟〉,<夙慧〉, <豪爽〉等篇,記錄前賢嘉言懿語者亦屬之.至於<尤悔〉,<紕漏〉,<惑溺〉,<仇隙〉等篇,則陳其險行,以志言語格調之不同已.故滑稽談嘲乃屬清談之正格,故又有滑稽,詼啁,嘲,諧,能言,纔辯,纔辭,戲,談之別稱.其人倫鑒識或學術討論,則為清談所繁衍之枝與流裔耳.至獻帝初平元年「清談」一詞出現後,纔統名之為「清談」或「清言」矣.人倫鑒識,乃辯別人物性行,定其品格高下,以為世鑒.《世說》中<識鑒〉, <賞譽〉,<品藻〉等篇屬之,皆為品評人物之結論.<識鑒〉一註引孫盛《雜語》曰:「太祖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子將答曰:『治世之能達,亂世之姦雄.』太祖大笑.」許劭與郭太《後漢書》同傳,皆以識鑒人物名,並不及於其他事.<郭太傳〉:「善談論,美音製,性明知人,好奬士類,所拔左原等六十人,並以成名.」其論曰:「林宗所拔雅俗無所失,將以明性特有主乎恂恂善導,使士慕成名,雖墨,孟之徒不能絶也.」故《後漢書.左(雄)周(舉)黃(琬)傳》,評論漢興以來人物,亦有「郭有道奬鑒人倫」之語,拔士奬訓之功,世有定論.林宗生順帝永建三年(一二八),卒靈帝建寧二年(一六九),年四十二.史雲:「二十行學至成臯屈伯彥精捨,三年畢業,乃遊於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於是名震京師.」其拔士取纔或始於此,三十上下,當桓帝永壽間(一五五)也.事在黨禍前.又<許劭傳〉:少竣名節,好人倫,多所賞識,若樊子劭,和陽士者,並顯於世.故天下言拔士者,鹹稱許郭.劭與從兄靖有高名,亦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稱平輿之淵有二竜焉.」《三國志.許靖傳》曰:「少與從弟劭俱知名,並有人倫臧否之稱;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皆以拔士奬評為業者.又《三國.龐統傳》曰:「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纔.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乃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談,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於知彼輩拔士本意,乃在興風俗,長道業,而崇邁世教也.若郭太,許劭,許靖,龐統者,其為拔士之代表人物也.而尤以林宗為著,並自著書一捲,論取士之本(見《世說.政事》十七註).京邑,汝南,襄陽之外,潁川鄉論亦盛.《後漢書.陳寔傳》曰:「時中常侍侯覽托太守高倫用吏,倫教署為文學掾.寔知非其人,懷檄請見,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中常侍不可違.寔乞從外署,不足以塵明德.』倫從之, 於是鄉論怪其非舉.寔終無言.」此皆鄉論邑議之所由來;所謂清議,即取資於此.後二百年桓彜亦有人倫鑒識之稱,「拔纔取士,時人方之許郭.」(《晉書桓彜傳》).林宗在歷史上所擔當之任務為此.陳寅恪曰:「世之所謂清談,實始自郭林宗,而完成於阮嗣宗也.(見<陶淵明思想與清談之關係)」.謂《世說》除記載玄學外,尚及人物之評論;而人物評論,則來自後漢之察舉;而地方清議與鄉論因是而興.鄉論之著者,莫先於許郭.因謂林宗為清談之始祖.至於魏晉,清談內容多與實際政o人們就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傢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治有關,其主題為名教與自然之爭,故至阮籍纔統一調和為「將無同」說也.是謂清談實始自郭林宗,而完成於阮嗣宗也.湯用彤亦曰: 「魏之清談,上接漢代之清議,其性質相差不遠.其後乃演變而為玄學之清談.蓋談既久,由具體人事以至抽象玄理,乃學問演變之必然趨勢.」(見<讀人物志>)皆屬似是而非之言.今以清談發展之事實言,則清談並不出於清議,而清議適出於清談也.(別詳拙文< 論清談之起源,原義,語言特色及其影響>.見拙著《世說新語校箋論文集》,臺此[或為北]正文書局二○○三年一月版.)《世說.文學》篇,以記學術討論為主,有一○七條,號談理者十六見,佛十二見,《老.莊》十二見,賦七,文論六,《詩經》及〈纔性四本〉各四,《易》三,《春秋》及《公孫竜》各二,其餘一見者有《墨子》,《惠施》等,而以第五條鍾會撰〈四本論〉始畢,第六條何晏為吏部尚書,第八條王輔嗣弱冠見裴徽,第九條傅嘏善言虛勝為最多人討論之目.此即世人所豔稱之「正始之音」也.辯理談玄之風,實盛於此,而萌芽於章句之煩瑣.漢初治經,有訓詁,有傳,而無章句;學者常兼通,求大義,玩經0人們就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傢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文,自蓄德而已.宣帝以後,今文博士遂有章句之學.自有章句,乃有分經專治之傢法,傢有數說,章句多者一經或至百餘萬言,五經大師衆至千餘人.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故通人厭煩,羞學章句,於是「才學」生焉.「才學」一詞為章句之對立詞,亦由章句之弊而起,始見於光武初即位之建武二年(公元二六).《後漢書.宋弘傳》曰:「(光武)帝嘗問弘通博之士,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洽聞,幾及楊雄,劉嚮父子.」光武本為一太學生,深知章句利弊,即位之初,戎馬未暇,輒問弘通博之士,殆以章句之士不能應大難,必待通博之士有以安邦定國乎獨問於此,不無深意.又《後漢書.王充傳》曰:「友人同郡謝夷吾薦充才學,肅宗特召公車徵,病不行.」王充生光武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卒和帝永元三年(九一),年六十五.公車徵,當在王晚年,肅宗元和前後(八四——八六),充年六十左右.王充著《論衡》,當更在此之前.於知才學之意識,在西漢末年早已有之.其時道傢思想已擡頭,名教與自然之爭,亦由是開始.《後漢書.王充傳》註引《謝承書》曰:「夷吾薦充曰:『充之才,非學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楊雄,劉嚮,司馬遷不能能過也.』」夷吾所謂「天才」,即天資,本能,謂纔也;宋弘所謂「才學洽聞」,乃天才加後學加洽聞(經驗)也.故自和安以下,史稱「才學」者,為天才,後學,洽聞之復義偏名詞也,亦即通博之意.桓譚,王充天才拔俗既如孟軻,孫卿等,其成學過程又何如《後漢書.桓譚傳》曰:「博學多通,習五經,皆訓詁大義,不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學,數從劉歆,楊雄辨析疑異,而熹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則桓譚乃古學之士,不為章句,博學而通者,與今文博士章句之學抱一經以為祿利之途者然不同.又《後漢書.王充傳》曰:「充少孤,鄉裏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為章句,傢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衆流百傢之言.充好論說, 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絶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釋物類異同,正時俗嫌疑.」則王充成學經過與桓譚近是,而其學問造詣,似又過於桓譚者.《論衡》一書直斥章句之士為守文,為俗儒,既為有識者所嘆倒,以為談助之資;而〈問孔〉,〈刺孟〉之作,更為儒者聞之而喪膽.驚世駭俗,前所未有.若王充者,可謂思想界之陳勝,吳廣也.自此以下,天下學風為之驟變,章句之學既為世人所疏遠,儒者之風亦漸見衰落.至質帝本初,太學本為培養章句之聖地,如今已成為才學發展之樂土矣.《後漢書.儒林傳》曰:「本初元年(一四六),梁太後詔曰: 『大將軍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學,每歲輒於鄉射月一餐會之,以此為常.』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然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浮華,當指才學.當此之時,外戚,宦官與朝士之鬥爭日趨熾烈,社會動蕩極度不安,纔士目擊百姓生靈塗炭在即,於是紛紛投入實際之政o人們就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傢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治鬥爭中,與朝士相結合, 互為褒重,竟成部黨.〈黨錮傳〉曰:「逮於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之分.」此即士子部黨之實.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黨人既誅,其高名善士,多坐流放.」(〈黨錮傳〉語).士子經黨禍打擊之後,人人自危,無不鉗口與言世事;有不得已欲為之言者,衹有用諧隱或放言方式言之矣.此魏晉時諧隱之言之所以盛,名理,玄理之言之所由興起也.清談之美果,「天人合一」之說,「將無同」之局,終於出現.太和初,荀粲到京邑與傅嘏談,善名理;而粲尚玄遠.正始五年,王弼與裴徽,何晏,鍾會等談玄理.《魏志.鍾會傳》註引何劭為^弼傳〉曰:「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見而異之,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人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所不足.』尋亦為傅嘏所知.於時何晏為吏部尚書,甚奇弼,嘆之曰:『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此時王弼對本體之定義「道無」之說已為士人所承認,所接受,故裴徽,何晏等不復問「無」何以為道之本體,而衹問聖人何以無言.王弼之答,以為聖人體無;無既無矣,自不能以言有,即不能以言盡意,以象舉物也;老子是有者也,則可藉有恆言無所不足,以通聖人之體無.然而聖人之體又何以能通無何劭為〈弼傳〉又曰:「弼與鍾會善,會議論以校練為傢,然每服弼之高緻.何晏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至精,鍾會等述之.弼與不同.以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衝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纍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纍,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此王弼與何晏等言聖人因為「神明茂」故能「體衝和以通無」之證.今既知聖人之體(德)衝和以通無,則聖人亦可以通天矣;天人之德既合而為一,則名教與自然之爭於是得息.造成「將無同」之局者,王弼一人之功也.故何晏曰:「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誠是也.直至西晉,阮瞻舉灼然,見司徒王戎,戎問「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者,此阮瞻轉述王弼之言,服膺其說是也;非瞻所造,更非嗣宗統一調和之也.前人於此多混淆,而王弼之偉大處正是此.(另詳拙作〈略論玄學之成因〉一文,見《楊勇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總上所言,本序之意有三:闡明清談之起源與性質,一也;否定清談出於清議,而清議適出於清談,二也;言「才學」之出現,終成為六朝社會之動力,文化之核心,而造成「天人合一」之說,「將無同」之局者,皆由清談使之然也.此三者,蓋近人所不曾談;故東方先生曰:「談何容易」,是也.又本書一九六九年九月由香港大衆書局出版,出版不久,旋為臺北數出版社所翻印,銷售量之大,令人驚喜.然而書之缺漏錯誤處亦不少.一九九○年中大退休後,亟思補正,於是優遊典籍,從容俯仰於書者凡八年,修訂九百餘處,新增三萬言,並附以汪藻《世說人名譜》等,都為兩册,上册本文,下册附錄;二○○○年五月由臺北正文書局重新出版,視初出面目一新矣.今由北京中華書局再版,在國內外發行,再為審讀一過,又改正八十餘處,比前作又勝一籌矣.
  公元2005年中秋,楊勇序於香港九竜之錦綉園.
內容提要
  《世說新語》的編撰者是南朝宋的劉義慶(403~444年),他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被封為臨川王。他“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集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宋書·劉道規傳》附《劉義慶傳》)。從這部書的內容來看,全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既有儒傢思想,又有老莊思想和佛傢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劉義慶招集的文學之士很可能參加了它的編撰。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在《世說新語》的三捲36門中,上捲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捲九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如: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褒揚了管寧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
  這既是對邴原的褒揚,也是對公孫度善於譽人的褒揚。至於下捲23門,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有的褒揚之意比較明顯,如容止、自新、賢媛。有的看似有貶意,如任誕、簡傲、儉嗇、忿狷、溺惑,但也不盡是貶責。有的是貶責,如“讒險”中的四條,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條目。也有許多條目衹是寫某種真情的流露,並無所謂褒貶。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種風流的表現,所以編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敘述。例如: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這種任誕表現了對竹的妙賞,以及對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對竹的愛好中寄托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又如:
  晉文王功德盛大,座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簡傲》)
  這簡傲正是阮籍的可愛之處。總之,編撰者大量採集編入那些饒有興趣的、可資談助的逸聞軼事,態度倒是比較客觀寬容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時期歷史的極好的輔助材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瞭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及劉孝標註涉及各類人物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儉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的貪婪吝嗇的本性。又如《雅量》記述顧雍在群僚圍觀下棋時,得到喪子噩耗,竟強壓悲痛,“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個細節就生動地表現出顧雍的個性。《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境中幾個人的不同表現形成對比,如《雅量》中記述謝安和孫綽等人泛海遇到風浪,謝安“貌閑意說”,鎮靜從容,孫綽等人卻“色並遽”“喧動不坐”,顯示出謝安臨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則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作漫畫式的誇張,如《忿狷》中繪聲繪色地描寫王述吃雞蛋的種種蠢相來表現他的性急: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
  有的運用富於個性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如《賞譽》中王導“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說:“來,來,此是君從!”生動地刻畫出王導對何充的器重。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鬍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捲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緻不窮。”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這部分內容選自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精彩語段
  我們的教材曾經選用了數則《世說新語》的故事,如《小時瞭瞭》《陳太丘與友期》《人琴俱亡》等,上面也列舉並分析了一些,下面再摘錄一些有名的故事以饗讀者。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捨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德行)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言語)
  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言語)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傢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雅量)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竜。”(容止)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絶良久,月餘亦卒。(傷逝)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衣,諸君何為入我中?”(任誕)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譎)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假譎)
  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儉嗇)
  王戎女適裴,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儉嗇)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絶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衆。愷惘然自失。(汰侈)
  《世說新語》一書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當時口語,而一些用法未能繼續流傳,我們在典籍中也很少見到,所以讀起來會有些障礙。最好參讀一些註本,比較著名的有古代劉孝標的註解,現代人餘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但這兩種註解重在旁徵博引,考證史實,不註重文字疏通,對學生意義不大。另有《世說新語譯註》(張萬起等,中華書局1998年版)、《世說新語選註》(張之等選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註釋較為詳細,可以參看。
  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要重點領會魏晉士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旨趣,這就需要瞭解一點背景知識,除了上面提供的,還可以閱讀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而已集》)一文,魯迅對於魏晉士人及其心態有獨到的見解,而且該文本是一篇演講,比較通俗易懂
  其實《世說新語》雖是文言文,卻很淺,裏面的實詞連一般的漢語詞典都能查到,如有專門的適合中學生用的古漢語詞典查起來就更快,如果查《辭海》或《辭源》更好。
世說新語》版本簡述
  一、唐代及以前
  《世說新語》雖撰於南朝劉宋之時,然唐前傳本今皆無存。據宋汪藻《世說敘錄》可知,其時有陳扶本、激東卿本等版本。又據劉孝標註文中“一本”、“一作”、“諸本”、“衆本”等語,可見《世說》在唐前已廣為流傳。
  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唐寫本《世說新語》殘捲,係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發現於京都東寺,後割裂為五,分藏五人。羅振玉設法使分者復合,並於民國五年(1916年)影印之。該殘捲起於“規箴第十”,終於“豪爽第十三”。其中,“規箴”24則,“捷悟”7則,“夙惠”7則,“豪爽”13則,共51則。羅振玉影印本後有羅氏書神田醇跋、楊守敬跋及羅振玉跋。
  二.宋元
  宋元為《世說新語》盛行的時代。據汪藻《世說敘錄》載,其時便有晁(文元)氏本、錢(文僖)氏本、晏(元獻)氏本、王(仲至)氏本、黃(魯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顔氏本、張氏本、韋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餘種版本;可惜今皆無存。其中,晏氏本很可能是現在通行三捲本的祖本(晏殊)。宋代流傳較廣較持久者有紹興八年董弅刻本和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紹興本今存兩部,均藏於日本,一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國,一為宮內廳所藏。此本曾經晏殊刪定,再經董氏整理,便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三捲三十六篇的通行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陸遊為新定郡守時重刻此書,次年又於湘中重刻,是為宋淳熙本,該本今已無存。淳熙本原為清初徐幹學傳是樓所藏,清人蔣篁亭、瀋寶硯曾有校記。
  宋末元初,有劉辰翁、劉應登對《世說新語》進行了批點。元刊劉氏批點本《世說新語》八捲現已無存,唯日本尚有殘本。其評點在明凌蒙初刊本保存了下來。
  三、明代
  明代《世說新語》空前盛行,保存至今的版本,據不完全統計,竟有二十六種之多。這主要是王世貞、王世懋兄弟將何良俊《何氏語林》與劉義慶《世說新語》刪並合刊,大大擴充了《世說新語》的影響。另外,凌瀛初、凌蒙初兄弟刊行劉辰翁批點本、太倉王氏刊行李卓吾批點本也對此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代刊行的《世說新語》,大體有三個係統:普通本係、批點本係、《世說新語補》係。
  A、普通本係:
  (1)、正德四年趙俊刻《世說新語》八捲。此為現存最早明刻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2)、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世說新語》三捲,並附有陸遊跋語。此本與紹興本篇目一致,僅將上、中、下三捲每捲復分上、下,成為六捲本。此本在明刻諸本中最為善本。
  (3)、嘉靖四十五年太倉曹氏沙溪重刻《世說新語》六捲。此本為袁本之裔本。
  (4)、嘉靖年間毛氏金亭刻《世說新語》六捲。北京大學有藏。
  (5)、萬歷七年管大勳刻《世說新語》三捲。
  (6)、萬歷二十四年吳瑞徵刻《世說新語》八捲。此本無劉孝標註,未知其所自。
  (7)、萬歷二十五年趙氏野鹿園刻《世說新語》三捲。
  (8)、萬歷三十二年鄧原嶽刻《世說新語》三捲。
  (9)、萬歷三十七年周是博古堂刻《世說新語》三捲。北京大學有藏。
  (10)、萬歷年間陶珙校註本。藏社科院語言所。
  (11)、明吳中珩、黃之寀校刻本《世說新語》六捲。
  (12)、明刻本《世說新語》三捲。上海圖書館有藏。
  (13)、明吳勉學刻《世說新語》六捲。
  B、批點本係:
  (1)、明刻宋劉辰翁批點《世說新語》三捲。
  (2)、萬歷九年喬懋敬刻王世懋批點《世說新語》三捲。
  (3)、萬歷十年餘碧泉刻王世貞批點《世說新語》八捲。
  (4)、明凌蒙初刻《世說新語》三捲。
  (5)、明凌瀛初刻王世貞批點《世說新語》八捲。
  (6)、明凌瀛初刻劉辰翁、劉應登、明王世懋評四色套印本《世說新語》八捲。
  C、《世說新語補》係:
  (1)、萬歷年間張文柱校刊王世懋批點《世說新語》六捲、《世說新語補》二十捲。此本實為劉義慶《世說新語》與王世貞刪並《世說新語補》二書合刊,凡四函二十八册。
  (2)、萬歷十三年張文柱校刻《世說新語補》二十捲。
  (3)、萬歷十四年太倉王氏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
  (4)、明凌蒙初改訂本《世說新語》三捲、《世說新語補》四捲。
  (5)、萬歷年間刻《世說新語》八捲、《世說新語補》四捲。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有藏。
  (6)、明刊本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捲。此書有劉辰翁、李贄等評點。
  (7)、明書林餘圮孺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
  四、清代
  清代刊行的《世說新語》基本上沿襲明代三係,既無宋代那樣的整理,也無明代那樣的增補,也未出現新的批點本。衹不過作了一些校勘工作,訂正了宋明刻本中的訛誤。
  A、普通本係:
  (1)、道光八年浦江周心如紛欣閣刻《世說新語》三捲。據明袁褧嘉趣堂本重雕,校正了不少錯誤。
  (2)、光緒十七年長沙王先謙思賢講捨刻《世說新語》三捲。此本據紛欣閣本重刊而再加校訂,為清刻本中最善者。
  (3)、光緒三年湖北崇文書局刻《世說新語》六捲。北京大學有藏。
  B、批點本係:
  清代未有翻刻劉辰翁、劉應登、王世貞、王世懋等批點本。上述諸傢批點均已吸收至《世說新語補》中,遂以補本流傳。
  C、《世說新語補》係:
  (1)、康熙十五年承德堂刊《世說新語》三捲,《世說新語補》四捲。
  (2)、乾隆二十七年江夏黃汝林刊海寧陳氏慎刊堂藏本《世說新語補》二十捲。
  (3)、乾隆二十七年重刊茂清書屋藏板《世說新語補》二十捲。
  (4)、光緒年間葛元煦嘯園刻朱印本《世說新語補》二十捲。
  (5)、清刊仿乾隆江夏黃氏刊巾箱本《世說新語補》二十捲。
  五、民國
  民國期間,《世說新語》有多種印本。主要的有:
  (1)、民國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世說新語》三捲。
  (2)、掃葉山房石印本《世說新語》六捲。
  (3)、民國六年北洋印刷所排印本《世說新語》四捲。
  (4)、民國二十三年上海文化書社出版王明標點本《世說新語》。
  (5)、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大達圖書館供應社出版周夢蝶標點註解《世說新語》二十捲。
  (6)、《四部叢刊》本《世說新語》。
  (7)、《四部備要》本《世說新語》。
  (8)、《諸子集成》本《世說新語》。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播的深入與拓展,大量古籍得以整理出版。對《世說新語》的校勘、註疏、翻譯也取得了極大進展。其中,對全書進行校註並已成書出版者如下:
  (1)、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
  (2)、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版。
  (3)、李毓芙:《世說新語新註》,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吳金華:《世說新語考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張撝之:《世說新語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許紹早等:《世說新語譯註》,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8)、柳士鎮、劉開驊:《世說新語全譯》,貴州人民1996年版。
  (9)、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註》,中華書局1998年版。
  (10)、曹瑛、金川:《世說新語》註釋本,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11)、朱鑄禹:《世說新語匯集校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2)、李天華:《世說新語新校》,嶽麓書社2004年版。
  七、港臺地區
  (1)、楊勇:《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中華書局1969年版。
  (2)、王叔岷:《世說新語補正》,臺北藝文書局1975年版。
  (3)、王進祥:《世說新語粹講》,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版。
  (4)、柳士鎮、錢南秀:《世說新語譯註》,臺北錦綉出版社1992年版。
  (5)、劉正浩等:《世說新語》譯註本,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版。
  (6)、徐南村:《世說新語校箋》,香港大衆書局。
  八、國外譯註本
  (1)、森三樹三郎:《世說新語》(日譯本),東京平凡出版社1969年版。
  (2)、馬瑞志(Ruichard B.Mather):《世說新語》(英譯本),University of Mine-sota Press1976年版。
  (3)、古田敬一:《世說新語校勘》,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版。
  以上信息主要根據以下數據整理:
  張叔寧:《<世說新語>整體研究》,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2年版。
  唐翼明:《魏晉文學與玄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近義詞
世說, 世說新書
相關詞
詞語成語文學成語詞典典故詞彙三國古方
顧愷之文言文古文語文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世說新語·詠雪世說新語會評世說新語校註
世說新語研究世說新語校箋世說新語精讀
世說新語箋疏世說新語眉批世說新語兩則
皇明世說新語世說新語英雄譜搜神記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劉義慶全評新註世說新語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
中華經典藏書―世說新語世說新語:六朝的清談國學今讀大書院-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1133個品人故事世說新語--六朝的清談》中華經典藏書世說新語
絶版魏晉:《世說新語》另類解讀絶版魏晉:《世說新語》另類解讀世說新語宋劉義慶撰劉孝標註
世說新語崔朝慶葉紹鈞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絶版魏晉世說新語另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