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一般隨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勻速增加,在某些深度處發生突然變化。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減速(縱波減速時,橫波甚至會消失)。
這種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作不連續面。
不連續面的存在,標志着地內物質在此層上下面有明顯區別,因此成為地內圈層構造的界面。
在所有不連續面中有兩個變化最顯著的稱為一級不連續面:
1、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或莫氏面)。深度平均17km,陸地33km。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質密度、硬度增加。
2、古登堡不連續面,深度約2900km。地震波減速,橫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質很可能是液態。
二者構成了地殼與地幔、地幔與地核的界面。
此外還有5個次級不連續面,可以把地殼、地幔與地核進一步劃分出次一級的圈層構造。 |
|
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一般隨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勻速增加,在某些深度處發生突然變化。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減速(縱波減速時,橫波甚至會消失)。
這種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作不連續面。
不連續面的存在,標志着地內物質在此層上下面有明顯區別,因此成為地內圈層構造的界面。
在所有不連續面中有兩個變化最顯著的稱為一級不連續面:
1、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或莫氏面)。深度平均17km,陸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質密度、硬度增加。
2、古登堡不連續面,深度約2900km。地震波減速,橫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質很可能是液態。
二者構成了地殼與地幔、地幔與地核的界面。
此外還有5個次級不連續面,可以把地殼、地幔與地核進一步劃分出次一級的圈層構造。
科學家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主要圈層,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分別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界面的命名是為了紀念發現並確認這兩個界面的奧地利科學家莫霍洛維奇和德國科學家古登堡。 |
|
- : surface of discontinuity
|
|
|
|
莫霍不連續面 | 地震不連續面 | 萊曼不連續面 | 古騰堡不連續面 | 古登堡不連續面 | 康拉德不連續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