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bù shí tài shān
解釋: 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資料來源: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
|
比喻沒有見識,不知禮敬大人物。多用於“有眼”之後。《水滸傳》第二回:“太公起身勸了一杯酒,説道:‘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漢朝 一個名臣,當初未遇時節,其妻‘有眼不識泰山’,棄之而去,到後來,悔之無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我在傢時,衹知道他會做詩詞小品,卻原來有這等大學問,真是‘有眼不識泰山’了。” |
|
詞 目 不識泰山
音 bù shí tài shān
釋 義 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出 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用 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世。
典故:“有眼不識泰山”
這條成語中提到的泰山,並不是指山東省境內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國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據傳說,我國春秋時代著名的木匠魯班,曾經招收一批徒弟。魯班十分珍視自己的聲譽,每隔一段時期,就要從徒弟中淘汰個別“不成器”的人。魯班徒弟中有個叫泰山的年輕人,看上去不良不莠,技藝長進不大。為了維護“班門”的聲譽,魯班毅然辭掉了泰山。
事隔數年,一次魯班率徒閑逛集市,忽然發現貨攤上擺着許多做功講究的竹製傢具,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顧客爭相搶購。愛纔的魯班很想結識一下這位竹器高手,便嚮人打聽。人們告訴他,是魯班大師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魯班大吃一驚,想起當初錯辭泰山,深感慚愧,嘆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
|
成語名稱
不識泰山
漢語拼音
bù shí tài shān
成語釋義
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成語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使用例句
無 |
|
- v.: fail to recognize a famous personage when meeting him face to fac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