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 文藝創作 : 語文 > 不求甚解
目錄
不求甚解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人學習不深入

解釋: 衹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資料來源: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例子: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刻苦鑽研,深入領會,不能粗枝大葉,~。

謎語: 約會

No. 2
  指讀書衹領會大意,不求精細理解字句。現指不去深入瞭解處事大大咧咧,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bù qiú shèn jiě
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原指讀書衹求理解精,不着眼於一字一句的解釋,無貶義
No. 4
  好讀書,不求甚解。——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No. 5
  現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瞭解情況不深入
No. 6
不求甚解
  晉 陶潛 《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意謂讀書衹求領會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謂對待學習、工作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 瞿秋白 《亂彈·小諸葛》:“他識得幾千個漢字,可是又是不求甚解的。” 毛澤東 《<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現在我們很多同志,還保存着一種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作風。”
No. 7
  甚:很,極。衹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教案 Teaching plan
  課題:《不求甚解》鄧拓
  (基礎版)第一册
  課題:《不求甚解》鄧拓 文藝隨筆
  教學目的:瞭解陶淵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義,認真體會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張。
  教學重點:品味文中的關鍵詞語“會意”、“前後貫通”、“瞭解大意”和“觀其大略”等。
  教學難點:就讀書是否完全讀懂這一問題先行思考,然後圍繞“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開討論。
  教學方法:討論法、朗讀法。
  (一)復習舊課
  《懷魯迅》和《在列車上的偶然相遇》同為寫人散文,在句式、表達方式、寫作特點上何區別?
  (二)作者簡介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又名鄧雲特,福建人,當代著名的思想理論傢和散文作傢。60年代初,以“馬南邨”等筆名,創作了一批引人入勝、啓人心智的雜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話》。“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於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話》中的一篇代表作。
  (三)理清結構
  1、本文共有幾個自然段?試找出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句。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麽?在課文中的什麽地方出現?
  3、熟讀第一自然段,要求背誦。思考:
  A、“其實也不盡然”中的“然”指的是什麽?“也不盡然”是指什麽意思?
  B、不必提倡的是什麽樣的不求甚解
  C、不能盲目地反對的又是什麽樣的不求甚解
  4、如何理解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5、“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觀其大略是什麽意
  思?
  6、“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是什麽意思?
  7、試結合陶、諸葛、陸象山三位古人的話來談談自己在讀書中的一些體會。
  明確:
  不求甚解:語出晉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原指讀書衹求領會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現多指學習或工作不認真,不求深刻的理解,淺嘗輒止。含貶義。
  造句:
  我們讀馬列的書,讀毛主席的書,要刻苦鑽研,聯繫實際,深入領會,不能~
  第一自然段:
  “然”是指“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也不盡然”是指也不完全是這樣,也不能說得這麽絶對,即不能把話說死。“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不能“盲目反對”的不求甚解是指衹求領會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
  中心論點:
  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捲有益。即多次反復、虛心領會。(在文章結尾)
  開捲有益:打開書讀就會從中受益。
  下面闡述陶淵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據;二是對引文進行全面辯證。
  A、“一定要好讀書,這纔有起碼的發言權。”
  B、“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
  C、陶淵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虛心,戒“自負”;二是前後貫通,戒“固執”。
  觀其大略是指“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是指“不因小失大”,與不求甚解提法很相似。
  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問題,先提現在人們對“不求甚解”古義的否定,用“對任何問題”指出這種否定屬於看問題絶對化。
  第二部分:分析問題,正面闡述陶淵明的本意。
  第三部分:解决問題,進一步強調不能僅僅記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讀書,要理解“精神實質”。
  (四)反復朗讀
  要求背誦三處引用的古人語句,領會其中的含義。
  (五)課堂討論
  結合實際情況,談談自己在讀書學習中的一些體會。自由發言,共同討論,
  教師總結。
解釋 Explanation
  【詞 目】
  不求甚解
  【易 錯】
  不求慎解
  【 音】
  bù qiú shèn jiě
  【釋 義】
  甚:過分;如"欺人太甚"。解:瞭解,理解。原意是讀書衹領會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多花功夫,衹領會文章的精髓。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會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瞭解情況。
  【出 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名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示 例】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刻苦鑽研,深入領會,不能粗枝大葉。
  【例句】
  在學習上,我們要理解透徹,不能不求甚解
  【近義詞】
  囫圇吞棗、淺嘗輒止、食古不化
  【反義詞】
  窮原竟委、咬文嚼字、尋根究底
  【語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人學習不深入
課文 Text
不求甚解 课文
  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陶淵明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衹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後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後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末,無論說什麽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瞭解什麽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瞭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纔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瞭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對於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衹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麽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衹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麯解。我們今天對於馬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並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衹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遊學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瞭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絶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衹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後仍然會瞭解它的意思。
  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後面纔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纔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後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纔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捲有益。
典故 Allusion
  陶淵明十八歲那年為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陶淵明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先生不知道是哪裏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為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閑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着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為傢裏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我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裏去總是把他們備的酒喝光。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學習不深入
  造句:我們學習要知道他的意思,意義,怎麽寫,不要不求甚解
資料 Data
  魯迅筆下的《不求甚解》(偽自由書)
  文章一定要有註解,尤其是世界要人的文章。有些文學家自己做的文章還要自己來註釋,覺得很麻煩。至於世界要人就不然,他們有的是秘書,或是私塾弟子,替他們來做註釋的工作。然而另外有一種文章,卻是註釋不得的。
  譬如說,世界第一要人美國總統發表了“和平”宣言〔1〕,據說是要禁止各國軍隊越出國境。但是,註釋傢立刻就說:
  “至於美國之駐兵於中國,則為條約所許,故不在羅斯福總統所提議之禁止內”〔2〕(十六日路透社華盛頓電)。再看羅氏的原文:“世界各國應參加一莊嚴而確切之不侵犯公約,及重行莊嚴聲明其限製及減少軍備之義務,並在簽約各國能忠實履行其義務時,各自承允不派遣任何性質之武裝軍隊越出國境。”
  要是認真註解起來,這其實是說:凡是不“確切”,不“莊嚴”,並不“自己承允”的國傢,盡可以派遣任何性質的軍隊越出國境。至少,中國人且慢高興,照這樣解釋,日本軍隊的越出國境,理由還是十足的;何況連美國自己駐在中國的軍隊,也早已聲明是“不在此例”了。可是,這種認真的註釋是叫人掃興的。
  再則,像“誓不簽訂辱國條約”〔3〕一句經文,也早已有了不少傳註。傳曰:“對日妥協,現在無人敢言,亦無人敢行。”
  這裏,主要的是一個“敢”字。但是:簽訂條約有敢與不敢的分別,這是拿筆桿的人的事,而拿槍桿的人卻用不着研究敢與不敢的為難問題——縮短防綫,誘敵深入之類的策略是用不着簽訂的。就是拿筆桿的人也不至於衹會簽字,假使這樣,未免太低能。所以又有一說,謂之“一面交涉”。於是乎註疏就來了:“以不承認為責任者之第三者,用不合理之方法,以口頭交涉……清算無益之抗日。”這是日本電通社的消息〔4〕。這種泄漏天機的註解也是十分討厭的,因此,這不會不是日本人的“造謠”。
  總之,這類文章渾沌一體,最妙是不用註解,尤其是那種使人掃興或討厭的註解。
  小時候讀書講到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5〕,先生就給我講了,他說:“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註解,而衹讀本文的意思。註解雖有,確有人不願意我們去看的。
  五月十八日。
  〔1〕 “和平”宣言 指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六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世界四十四國元首發表的《籲請世界和平保障宣言書》,它的主要內容是嚮各國呼籲縮減軍備並製止武裝軍隊的逾越國境。
  〔2〕 “至於美國之駐兵於中國”等語,是羅斯福發表宣言時,美國官方為自己駐兵中國、違反這一宣言的行徑辯解時所說的話。
  〔3〕 “誓不簽訂辱國條約” 參看本捲第134頁註〔4〕。“對日妥協,現在無人敢言,亦無人敢行”,是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黃郛在天津對記者的談話。
  〔4〕 電通社的消息 電通社,即日本電報通訊社,一九○一年在東京創辦,一九三六年與新聞聯合通訊社合併為同盟社。電通社於一九二○年在中國上海設公社。此則消息的原文是:“東京十七日電通電:關於中國方面之停戰交涉問題,日軍中央部意嚮如下,雖有停戰交涉之情報,然其誠意可疑。中國第一綫軍隊,尚執拗繼續挑戰,華北軍政當局,且發抵抗乃至决戰之命令。停戰須由軍事責任者,以確實之方法堂堂交涉,若由不承認為責任者之第三者,用不合理之方法,以口頭交涉,此不過謀一時和緩日軍之鋒銳而已。中國當局,達觀東亞大勢,清算無益之抗日,乃其急務,因此須先實際表示誠意。”(據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大晚報》)
  〔5〕 “好讀書不求甚解” 語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成語詞典 Idiom Dictionary
  成語名稱 不求甚解 漢語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成語釋義 甚:很,極。衹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成語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使用例句 這人小的時候,諸事顢顢頇頇,不求甚解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英文解釋
  1. n.:  do not seek to understand things thoroughly,  have but little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of
  2. v.:  not seek to understand things thoroughly,  be content with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法文解釋
  1. v.  refuser d'aller au fond des choses, ne pas se donner la peine d'approfondir la chose, se contenter de comprendre aux trois quarts, ne pas chercher à approfondir
近義詞
囫圇吞棗, 一孔之見, 一得之見, 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衹知其一,不知其二, 淺薄的知識
反義詞
尋蹤覓跡, 尋根究底, 尋本挖源, 刨根究底, 刨根問底, 盤根究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耳聞眼睹, 耳聞眼見, 耳聞目擊, 耳聞目見, 耳聞目覽, 搜根剔齒, 打破沙鍋璺到底, 打破沙鍋問到底
包含詞
書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