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雙——上竜
“尊敬的先生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種動物無疑和鰐魚類爬行動物十分相象,·····我們正在討論的這種動物無疑是蛇頸竜的一種,但是已經幾乎完全分化出來了,因此本人建議把它們統稱為——上竜科。”
——(英)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首任館長理查德·歐文,1842年
上竜(pliosaur)
屬於蛇頸竜下的分項。大約在中生代興盛一時。上竜最顯着的特徵是它的大頭、短頸、短尾和長如槳般的四肢。它們是極為兇殘的肉食性動物。滑齒竜是其中最大最重的一種肉食性動物。
pliosauroidea,希臘文裏就是“more-lizard”的意思,我們把它翻譯成上竜科。自從蛇頸竜類爬行動物在三疊紀粉墨登場後,便出現了花開兩朵,各表一支的進化方向。一支變得腦袋小小、脖子長長,主要靠捕食魚類為生,我們稱為真蛇頸竜科(下次我再寫它們,嘻嘻);而另外一支則縮短了脖子,變成血盆大口的怪物!它們就是這篇帖子的主角,上竜科。
一百五十年前的科學家把具有長喙、大頭和短脖子的蛇頸竜都分到上竜科來,可是最近的分析表明事情恐怕沒有這麽簡單,有些上竜的身體構造和真蛇頸竜十分相象,早期的上竜甚至很難和蛇頸竜區分清楚。而1993年時科學家庫剋生指出,上竜還保持着與原始蛇頸竜相似的淚腺、腦額葉等身體結構,這些早就在真蛇頸竜科裏消失了,所以上竜比“蛇頸竜還要蛇頸竜···”。看來蛇頸竜的歷史恐怕要有所改寫啦。但是在我看來,上竜和真蛇頸竜都各自保留了一些老祖宗的特徵,又各自發展了一些特色,談不上哪個先進哪個原始。
上竜科爬行動物數目不少,限於篇幅我就重點說幾種典型的上竜:
巨板竜macroplata
巨板竜生活在侏羅紀早期,是一種原始的上竜。它得名於大大的肩胛骨,這些肩胛骨發展成大塊的腹底骨板,主要是用來支撐前鰭的。相對其他上竜來說,巨板竜的構造還比較原始,之所以把它分類為上竜主要是看它窄長的口鼻部,而且它的脖子衹比頭骨長兩倍而已。巨板竜身材不大,衹有4到5米左右,27塊椎骨(有些資料是29塊,而晚期蛇頸竜代表——薄片竜的椎骨多達71塊!)。
泥泳竜peloneustes
也許大傢會奇怪為啥這種上竜有如此古怪的名字,其實這是因為它的化石出土在英國牛津郡的粘土層裏,泥泳竜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已經有所進化,它的椎骨減少到22塊,牙齒上有十分獨特的一條垂直軸綫從底部延伸到牙齒中部。科學家還發現泥泳竜的頸骨下面還有一條類似“竜骨”一樣的組織,估計是用來支撐用的,但是這樣肯定使它的脖子轉動不靈活。泥泳竜的後鰭比前鰭要大,這與大多數的蛇頸竜恰恰相反,顯示出它是一位速遊專傢。
上竜pliosaurus
上竜是上竜科中首先發現的,這主要是歐文的貢獻,他在1841年對這種動物進行了研究並予以命名。關於上竜與滑齒竜的關係一直以來科學家都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們其實是一種動物;而有些人又說上竜的口鼻部比較窄,頭骨也比較深凹些,並且上竜的牙齒橫截面是三角形的,滑齒竜的則是圓形。上竜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歐洲和南美都有出土。上竜的身材很大,長度有10至12米,腦袋就有兩米長。
滑齒竜liopleurodon
滑齒竜恐怕是最出名的上竜啦,這都要拜《與竜同行》所賜,因此在此就不多介紹了。我衹是想說兩個小方面,首先,它的名字本意是“牙齒有一側平滑”,所以有些文章翻譯成平滑側齒竜,我看應該是齒側平滑竜纔對。它的牙齒外側光滑,內側的牙肉則形成了一層層堆起來的褶皺,一方面加固了牙齒,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摩擦力,防止獵物掙脫。其次,《與竜同行》裏說它長達25米,我看也是“放了衛星”,絶大多數資料顯示它其實長12到15米左右。滑齒竜椎骨繼續減少了到20塊。
剋柔竜 kronosaurus
剋柔竜是我要介紹的重點。它得名於希臘神話裏的宇宙統治者剋隆納斯,他後來被自己的兒子宙斯打敗了(還有一種提法說剋隆納斯是時間之神,具體哪個正確還要嚮大傢請教了^_^)。
剋柔竜出現在白堊紀早期,是上竜發展到極至的顛峰巨獸,它全身緊湊,利於快速遊泳;頸骨衹有12塊,全長13米,光腦袋就有3米多,它的嘴巴幾乎與腦袋一樣長!裏面的牙齒又長又大,在那個時代根本沒有任何生物可以與它抗衡!
剋柔竜有幾個亞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産自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剋柔竜,在這裏講講它的故事。
早在1899年,人們已經在澳洲發現了上竜化石,此後又陸陸續續出土了一些不完整的骨頭。為了進一步研究上竜科,1931年美國哈佛大學派出一支考察隊前往澳洲。他們在昆士蘭州的hughendend小城遇到了一位車站業主,叫做來福·威廉·海斯拉姆·托馬斯(ralph william haslam thomas,老外的名字總是又醜又長^_^)。托馬斯先生帶領考察隊來到他總面積達兩萬英畝的自留地"army downs"上,在這裏有一排突出地面的椎骨。托馬斯顯然早就知道這裏有衹古生物了,他驕傲的對每一位考察隊員都說一次,不厭其煩。考察隊發掘時除了工具,甚至還動用了炸藥!他們很快發現這是一具保存得極為完整的上竜化石,全部挖出來後足足有六噸,裝滿了86個大箱子。1932年底這些化石運回了美國。
也許是好事多磨,不久這個世界就大亂起來,人們投入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血戰中。澳洲運回來的化石被冷落到了哈佛大學的庫房裏,一躺就是27年···終於在1959年,哈佛的古生物學家們把覆滿灰塵的化石拖了出來,敲敲打打、修修補補之後,一頭舉世震驚的生物再次雄偉地出現在人們眼前,這絶對是古生物學史上激動人心的一次偉大發現,一具完整度達到百分之七十的化石已經很難得,更難得的是它是海洋古生物!就在這一年,已經93歲高齡的托馬斯先生終於在有生之年可以看見他的寶貝兒“雄起”了,這三十年來他一直都把這衹巨獸叫做“我的恐竜”(看來托馬斯先生也分不清恐竜和蛇頸竜嘻嘻),他訪問哈佛博物館時,再一次和當年考察隊的隊長見了面(隊長也老得半截身子埋土裏了),這兩個老頑童還互相打賭誰先死的早···昆士蘭剋柔竜是世界的財富,更是澳大利亞的驕傲,每個澳洲人都以它為榮!
長喙竜dolichorhynchops
許多人以為上竜科在白堊紀早期就滅絶了,其實不是的。長喙竜就是上竜裏的晚輩,它生活在白堊紀的晚期,它似乎是一種保存了原始面貌的上竜,椎骨居然有19塊,嘴巴變得十分細長,活象衹大鳥一樣。長喙竜的身體結構和剋柔竜分別挺大,倒是和早期的泥泳竜很相似,衹有3至5米大小。這種上竜主要在北美出土,達科它州的內海就有它的身影。我估計這是上竜最後的伊甸園了,不久它們就和恐竜一起結束了自己的歷史。
這些年來還不斷的有上竜化石出土,1990年同樣在昆士蘭出土了一具白堊紀早期的上竜化石,這是該品種裏最完整、保存最好的化石之一。它體形並不大,衹有五米,目前這衹上竜沒有科學命名,暫時被稱為裏士滿上竜(richmond pliosaur),科學家已經確認它是上竜科裏多紋齒竜類(polycotylid family)的一個特殊品種,具體詳細資料正在進一步的研究中。
文章本該到此結束的,但是我還想提一提其實中國同樣有上竜,1985年,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張奕宏也描述了一條在四川盆地發現的蛇頸竜,定名為澄江渝州上竜(yuzhoupliosaurus chengjiangensis)。它是一具不完整的骨架,中等大小,身長約4米左右。它的頸椎短而高,為雙凹型,椎體腹面有明顯的縱嵴。烏喙骨呈板狀,肩胛骨為三射型。烏喙骨前後延長,其後外側角不甚發育,坐骨短。下頜骨長,共有二十三四對牙齒,齒冠尖銳,周圍有條紋。該化石發現於重慶市北碚,時代為侏羅紀中期。
從侏羅紀開始,上竜以君臨天下之勢,象海神一般在生物進化史裏闖蕩了足足一億年,然後神秘地消失了。但是在又過了七千萬年後的今天,人們仍然被它的虎虎雄風所震驚、折服·····它不愧是大自然登峰造極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