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籌建於一九五六年,上海市人民委員會1956年11月1日批準由金仲華等12人組成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同年12月27日,第一次籌委會會議確定:館的性質為“自然歷史”,定名為“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院”;任務是籌建動物、植物、人類、天文、地質5個專業館;推選金仲華為主任委員,陳虞孫、盧於道、任鴻雋為副主任委員。籌委會初建時,隸屬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62年9月12日,改屬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1988年6月劃歸上海科學院分管。
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先後設在南昌路銘德裏2號、虎丘路20號、重慶南路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內;1958年8月遷入延安東路260號(原為華商紗布交易有限公司),是坐北朝南6層英國古典風格建築,占地面積26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多平方米。1960年2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書寫館名“上海自然博物館”。
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地質學、天文學多種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博物館。主要任務是在收集自然標本及圖書資料的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1960年1月27日,動物學分館在館本部開館;1984年,植物學分館在竜吳路1102號建成,占地面積1800餘平方米,共六層,建築面積3065平方米。陳列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內容包括 古動物史,古人類史,現代動物三部分,現代動物又包括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等,加上上海地區古屍展,海洋動物展覽共有九個陳列室。 植物學分館陳列面積2200多平方米,內容為植物的進化。
整個陳列按低等到高等的順序排列,反映生物演化的歷程,以動物界各個門,各個綱,各個目的代表物種,並配有各種生態景箱環境,既科學展示了各種動物的基本特徵,又形象反映了它們的棲息及其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其中許多為我國特産和一二級的保護動物。另外館內還經常舉辦各種專題展覽,動物標本製作和化石修復演示, 為廣大觀衆提供多種服務。
在古動物史陳列廳展出的180件展品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大廳中央的合川馬門溪竜和黃河古象:前者身長22米,肩高3.5米,體重幾十噸,發掘於四川合川縣,為世界上最大的恐竜之一;後者體長8米,身高4米,一對門牙就有3米長,發掘於甘肅東部黃土高原,也是古獸中的龐然大物。此外,還有許氏祿豐竜、多棘沱江竜、魏氏準噶爾翼竜、恐竜蛋、恐竜腳印、玄武蛙、魚竜、雷獸、巨犀等古動物化石。
古人類史陳列展品370件,展示了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人類社會是由猿群發展而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膚色的區別,形成了人類的原始社會,以及貧富兩極分化,階級産生,原始社會瓦解的進程,從最原始人到現代人的300多萬年歷史。
在中國歷代古屍陳列廳裏,展出有新疆的出土距今3000多年前的哈密古屍,以及唐、宋、明三朝古屍。
動物陳列共有展品2757件,並配有生態景觀襯托。其中有2衹國內首創的雷鳥和雪兔電動生態景觀,展現動物體色能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適應環境的保護作用。在陳列標本中,有大珠母貝、白鱘、大鯢、揚子鰐、棱皮龜、褐馬雞、東北虎、儒艮、白鰭豚等國傢一、二級保護動物,其中有的還是中國特産動物;也有不少外國珍稀動物,如高腳蟹、極樂鳥、鼷鹿、美洲獅、鴯鶓、沙袋鼠等。
植物進化陳列共有展品323件,展示着最原始的植物藻類,沒有葉緑素的真菌,菌藻共生的地衣,陸生維管植物的先驅蕨類,陸生植物的一個旁支苔蘚,直到最高等的種子植物,是全國迄今為止較完整、較詳細地展示植物界在億萬年的歷史長河中的進化發展過程的陳列。
上海自然博物館自1958年5月舉辦《幾種上海常見的農林益害鳥》第一個專題展覽以來,共舉辦了84個不同內容的臨時和流動展覽。
擁有各類標本24萬件。其中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模式標本100種計184件,如第一次采得的金頭閉殼龜、井岡脊蛇等;創國內新紀錄的標本(國外已采得,而國內則首次發現);國傢一、二級保護生物標本;珍稀的古生物、礦物、古屍等標本,如原始牛宿縣亞種、哈密古屍、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首批模型(頭蓋骨標本已遺失);極為珍稀的外國標本,如有“活化石”之稱的矛尾魚、楔齒蜥,在論述動物進化上有重大意義的鴨嘴獸等。
藏有各文種圖書66352册、期刊10047册,合計76399册。
除基本陳列和臨時性專題展覽外,還在館內搞“科普之夏”活動,讓學生動手觸摸標本;參加“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月”,帶學生野外考察等活動;在電視臺舉辦知識競賽,嚮公衆進行科普講座,放映科教影片,編寫科普讀物;主辦《自然與人》科普刊物,嚮全國公開發行。
科學研究方面,1984年以來共申請到各種科學基金19項,其中“西藏海相中生代腹足類”、“關於野生麋鹿種群在中國重建問題的探討”分獲市科技進步二、三等奬;“藥用礦物的研究和開發”、“我國自然博物館的現狀、結構及發展趨勢”分獲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二、三等奬。獨立和合作編寫出版的生物學、礦物學等學術著作、彩色圖集等共33部。此外,在中外刊物上發表的博物館學著作約20篇,還主辦《考察與研究》學術專輯,每年出版1~2輯,主要反映上海自然博物館科技人員的考察與研究成果。
國際文化交流,包括標本交換、展覽來往、合作研究、學術交流、資料交換等5個方面。自1985年11月“動物演化史展覽”赴新加坡展出後,先後有7個展覽赴新加坡、菲律賓、意大利等國展出。
現有組織機構設置包括:動物學部、植物學部、地質古生物學部、人類學部、天文學部、科學教育普及部、資料部、美術設計部、標本製作中心和《自然與人》雜志社。業務人員145人。
上海自然博物館科研成果一覽表
科研項目 年份 獲奬等級 主研人
關於野生麋鹿種群在中國重建問題的探討 1990 市科技進步三等奬 曹剋清
西藏海相中生代腹足類 1992 市科技進步二等奬 王惠基
藥用礦物的研究和開發 1992 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奬 楊鬆年
我國現有自然博物館的現狀、結構及發展趨勢 1992 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奬 王繼筠
獐的馴化養殖研究 1993 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奬 陳彬
紅羅非魚繁殖育種海水馴養及單性化實驗研究 1994 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奬 曹麗琴
上海自然博物館交通指南
市內交通:公交127、55、123、71、17、66路可以到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