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上海理工大學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兼有管、經、文、理的多科性大學,有90餘年的辦學歷史。1996年5月經國傢教委批準,由原華東工業大學與原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上海理工大學。按照“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方針,學校從1998年9月起由原機械工業部劃歸上海市管理,成為一所新型的市屬高校。學校現有軍工路、復興路(含莘莊)、長嶺路、南匯四個校區。
學校現設動力工程學院、光學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商學院、外語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理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基礎學院等14個學院;中國機械工業上海斯隆商學院、上海-紐約雪城國際商學院、上海-紐約國際聯合語言學院、上海-漢堡國際工程技術學院、國際聯合管理學院等5個國際合作學院;社會科學部、體育教學部等2個部,以及26個研究院(所)。
學校根據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造。現設有:35個本科專業,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下設6個二級學科)、光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3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30個二級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動力工程、機械工程、儀器儀表工程和工業工程等4個領域具有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有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3個,原機械工業部重點學科7個。
學校面嚮全國招生,目前各類學歷教育在校學生19000餘人,其中:博士生、碩士生1167人,本科生11477人。學校現有教職工2183人,在1095名教學、科研人員中有教授106人,副教授296人,含博士生導師40人,碩士生導師26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4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貼專傢50人。學校教學方面獲國傢級奬項4項、市級奬項43項。科研方面獲國傢級奬項10項,其中國傢自然科學奬3項、國傢發明二等奬1項、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5項;獲部、市級奬項256項,其中二等奬以上奬項50項;完成國傢自然科學基金66項,目前正承擔國傢“863”計劃項目2項,國傢“973”基礎研究項目3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
學校依托科技優勢大力發展校辦科技産業。我校附屬工廠為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是全國高校僅有的兩傢具有國傢核安全局“民用核電承壓設備”設計、製造許可證的校辦企業之一,生産的核電産品獲市優秀産品二等奬,並獲得世界17個國傢互認的iso9001、iso9002質量體係認證證書。附屬二廠生産製造的産品暢銷全國14個鐵路局下屬的200多個工務段、大修段等有關單位,市場的占有率在全國同行中名列前茅,並通過德國萊茵技術(上海)有限公司iso9001··2000認證。
學校廣泛開展國際間學術交流活動,先後與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瑞士、俄羅斯和香港等國傢和地區的1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互派學者訪問、講學。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先後與美國紐約雪城大學、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德國漢堡高等技術學院、美國北達科他大學、中密西根大學、德國漢堡應用科技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英國蘭開夏中央大學和愛爾蘭格雷福斯學院合作建立了10個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其中原機械工業部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合作,在我校設置的示範性工商管理教育項目,已先後舉辦了6期高級經理培訓班和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班。學校現有固定資産總額2.79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7526.2萬元。圖書館藏書96.43萬册。學校辦學占地面積45.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8.9萬平方米。 |
|
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本大學,在全國所有除上海外的省份均為本科第一批錄取院校。 |
|
信、義、勤、愛標志
思學、 志遠 |
|
上海理工大學坐落於上海市東北部、中環綫和黃浦江之間,毗鄰復興島和共青森林公園。 |
|
上海理工大學一共有六個校區:軍工路校區(本部),軍工路南校區(原水産大學),南匯校區(又分為拱極路校區和思博校區),水豐路校區(出版印刷學院),營口路校區(醫療器械學院)和復興路校區。
校園緑樹環抱,紅墻暉映,擁有上海高校規模最大的市級優秀歷史建築群。學校現存1948年前建造的各類建築物30餘幢,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是目前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教會建築。校內鋼窗的使用,首開上海近代建築使用的先例。這些建築多清水紅磚砌築,兩坡紅瓦屋面,風格統一,磚混結構,二至四層不等,係學校教學科研用房和教職員工住宅,學生宿舍等。其中,儀表樓,大禮堂已於1994年2月1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
綜合樓圖文信息中心 |
|
位於楊浦區的軍工路校區,源於 1906 年創辦的滬江大學;位於徐匯區的復興路校區,源於1907 年創辦的德文醫學堂。1996 年5 月,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上海理工大學。 1999 年,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並入學校。 2003 年 7 月,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 |
|
植根於華夏民族文化沃土,吸納了西方優秀文化元素的兩個校區,曾孕育了 19 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也培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與社會活動傢,曾在學校學習和工作過的傑出代表有:雷潔瓊、謝希德、毛人鳳、徐志摩、李道豫、徐匡迪、孟建柱、黃奇帆、呂福源等。 |
|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 1201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 469 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6 人(含雙聘),國傢級中青年專傢等國傢級各類專傢 20 餘人。 |
|
學校設有16個學院、2個教學部,30個研究所,12個研究中心和3個研究院。在校本科生 15600 餘人,在校研究生 3800 餘人,其中博士生 270 多人。學校根據國傢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造 ,現有56個本科專業;有3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3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含自設);11個一級學科、5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11個領域具有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及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授予權。學校有“工業過程自動化”(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共建)國傢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學國傢大學科技園、“光學儀器”國傢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經濟管理實驗中心”和“現代出版印刷實驗教學中心”兩個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國傢級大學生創新基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光學工程”國傢級重點(培育)學科、國傢級特色專業2個;學校有“微創醫療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現代光學係統”上海市重點實驗室、“數字傳播科學”新聞出版總署重點實驗室、“精密磨削技術”機械工業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重點學科9個、機械工業重點學科7個。
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
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從全國唯一一所專門獨立設置的醫療器械高等學校發展而來。目前是全國唯一一所獨立設置專門培養醫療器械、醫藥工程設備、食品工程及食品質量與安全等領域的高級工程和管理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學院。具有理工醫結合,以工為主,兼容管理的鮮明辦學特色。素有 “中國醫療器械工程師的搖籃 ”的美譽。醫療器械與食品安全是我校重點發展的六大學科群之一,醫療器械專業群列入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設項目,醫療器械學科是上海市重點學科。
學院現設 “生物醫學工程 ”(含醫用電子儀器和醫學信息技術方向 )、 “醫療器械工程 ”(含精密醫療器械、醫療器械質量與安全、臨床工程和康復工程方向 )、“藥物製劑 ”(製藥技術與設備方向 )、 “醫學影像工程 ”、 “食品科學與工程 ”和“食品質量與安全 ”10個本科專業及方向。設置 “生物係統熱科學與技術 ”、 “醫學生物流體力學及技術 ”和 “生物醫學光學與視覺光學 ”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 “生物醫學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 “食品科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 “生物工程”工程碩士點。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係為學生繼續深造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學院已在精密醫療器械、生物係統熱科學及食品安全檢測、監控等研究領域內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近年來獲得了多項國傢和省部級奬勵。2008 年開始招收醫療器械 MBA 。在校研究生達到 200 多人。
學院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專業教師隊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 32名,具有博士學位教師 40名;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生物醫學工程專傢王威琪教授擔任學院名譽院長,首屆國傢級教學名師、著名低溫生物醫學技術專傢華澤釗教授擔任學院首席教授。學院常年聘請大批醫療器械産業和醫療器械監管領域的專傢、名師、勞模與學校共同進行應用性人才培養。學院所屬的醫療器械與食品實驗中心設有各類公共和專業實驗室 20個,總面積達 4000平方米,實驗設備固定資産 4000 萬元。學院依托 “現代微創醫療器械及技術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在精密醫療器械、生物係統熱科學及食品安全檢測、監控等研究領域內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近年來獲得了多項國傢和省部級奬勵。
2005 年,“醫療器械工程”被列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本科教育被列為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設項目;同時獲得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建設項目。 2006 年,“現代微創醫療器械及技術”被列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個。 2007 年,“醫學工程與食品安全”被列為上海理工大學六大學科群之一,是學校重點發展的學科。
學院不斷加強與國內外相關企業、醫院和政府職能部門間的緊密合作關係,積極推進産學研合作。與日本光電、德爾格等行業知名企業聯合共建實驗室。為鼓勵青年學子報考我院各個專業,立志成為醫療器械和食品安全領域的專門人才,上海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微創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我院設立了高額奬學金, “微創勵志 ”奬學金總資助額度達到 200萬元人民幣。
中國醫療器械産業的發展雋刻着學院發展的步步足跡。今後,學院的步子將會邁得更加踏實有力,立足上海,服務全國,放眼世界,緊密依托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科交叉、人才積聚的綜合優勢,努力建成國內一流的醫療器械與食品學科。我們願承擔起生命守護神的社會重任,為中國的醫療器械發展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培養能源、動力、環境和各種工業過程控製等方面高級人才和開展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是我國上述領域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學院現有熱能與動力工程、過程裝備與控製工程、環境工程三個本科專業,其中熱能與動力工程是國傢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以國傢級精品課、上海市級和校級精品課集群為核心的課程教學體係,可為本科生開設120餘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已經為國傢和社會培養了大量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工程型、應用型、管理型高素質人才,他們在國傢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學院具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下轄熱能工程、製冷及低溫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工程熱物理、化工過程機械、動力機械及工程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及相關專業的7個碩士點,為各專業本科生提供了繼續深造的優越條件。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3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7人。學院與國內外許多著名高等學府建立了緊密的教學和科研合作關係,每年選送部分優秀在讀本科生赴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傢的著名高校進行交流學習,並推薦部分優秀畢業生進入國內外高校繼續攻讀更高一級的學位。
機械工程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源溯百年,其機械製造在國內的工科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素有 “製造業工程師的搖籃 ”的美譽。機械工程學院現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等 2個本科專業;具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等 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並具有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現有教職工 11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 1人 (雙聘 ),國傢 “百千萬人才工程 ” 1人,全國模範教師 1人,上海教學名師 1人,省部級 “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4人,教授、副教授近60人,形成了一支教風優良、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師資隊伍。
學院目前有普通全日製學生1460名,其中本科生1200名,碩士研究生260名。
學院緊緊圍繞上海市 “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 ”的戰略和學校 “立足上海、面嚮世界、育人為本、服務社會 ”的辦學宗旨,繼往開來,銳意進取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是教育部 “特色專業 ”建設點,自 2006年連續多年獲上海高校第二、三期 “本科教育高地 ”總計 1000多萬重大資助。 “機械工程實驗中心 ”近年投入 3000多萬,2008年獲上海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先進製造及裝備技術學科群 ”是學校重點發展的六大學科群之一。其中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 ”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 “精密磨削實驗室 ”是機械工業重點實驗室。 “精密數控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基地 ”2008年獲近千萬的市高校高水平特色發展項目。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新材料是21世紀最重要、最有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是政府重點發展的産業。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從事材料領域研究和材料的本科、研究生各級人才的培養,學院現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材料成型與控製”2個專業,已經形成復合材料、新能源材料、電功能材料、納米材料加工、模具與成型等極具特色的學科專業方向。學生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牢固掌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理論基礎和係統的專門知識,瞭解本領域的發展動嚮,掌握必要的實驗、計算方法和技術,具有解决工程問題或從事新材料、新産品、新工藝、新設備的開發能力,能運用材料化學成份和組織結構的分析方法、材料的製造過程和質量控製方法、材料性能檢測和分析方法、材料的改性技術、材料製品的加工工藝和技術等解决實際應用問題。
學院依托學校重點發展的“先進製造及裝備技術學科群”,以培養理論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新材料行業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為宗旨,高度重視與企業的緊密合作,作為上海市新材料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上海市鋼鐵服務業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和上海市聚氨酯産業發展促進中心副理事長單位等,與寶鋼、上海華誼集團、上汽集團等大企業建立廣泛的合作關係,學院還與美、德、英、澳大利亞等國傢的大學、企業和研究院有着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友好往來,為探索國際化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
學院師資隊伍優良,隊伍結構合理,包括百千萬人才國傢級人選和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等在內的專任教師30多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超過60%,有海外學習和研究經歷的教師超過50%,正教授10人,其中博導6人。學院建設有高水平的實驗研究中心,擁有原子吸收光譜儀、綜合熱分析儀、高溫原位高分辨SEM、、高溫原位XRD、RAMAN、激光粒度儀、GPC、動態力學分析儀激光閃光導熱率測定儀、高溫石墨爐、PECVD、磁控濺射爐等儀器設備。近年來學科成員先後承擔國傢86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傢支撐計劃項目等國傢和省部級研究課題三十多項,獲得國傢和省部級科技奬勵十多項。
環境與建築學院
環境與建築學院以培養環境工程、建築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市政工程等領域的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為目標,為上海及全國培養了大量的高級人才。
學院現下設 3個係, 1個實驗中心,現有正副教授 3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 33人。擁有“環境工程與科學 ”一級學科碩土點; “環境工程 ”、 “環境科學 ”、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及 “結構工程 ”4個二級學科碩土點,建築與土木工程專業領域工程碩士點 1個,上海市教育高地 1個,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 1個和重點實驗室 1個。學院在校本科生近 1000人,研究生200多人。
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
學院現有各類全日製學生3500多人,其中本科學生近3000人,碩士研究生500多人,博士研究生30多人。學院現有教職工近25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人,博士生導師19人,教授30多人、副教授50餘人,專任教師近200餘人。學院下設5個係和1個上海市高等學校本科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光電信息實驗中心。
學院擁有光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各1個、國傢重點學科(培育)1個、上海市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各1個、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個工程碩士點和1個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學院現有10個本科專業。
學院十分註重科研,成立至今已經獲得重大科研成果奬60項,其中國傢級奬2項,部、市級科技進步三等奬以上近60項,近年來年均科研經費1500萬元以上,獲得或完成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近20項,近三年獲得國傢973項目2項。凡學習優良的學生都可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學生發表論文獲得專利的人數不斷提高。
學院努力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已與德國,美國,日本和愛爾蘭等十幾個國傢的高校和企業建立各種合作關係,每年選送部分學生和教師到國外交流學習。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前身為我國最早成立的係統工程係和係統工程研究所(1979年),1999年 5月更名為管理學院, 2006年 1月與商學院、 MBA教育管理中心重組成立新的管理學院(Business School)。
學院教職工1 80多名;博士生 100多名,碩士生9 00多名, MBA學員 200多名,本科生3000多名。
學院設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一個,同時具有該學科的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並擁有 “係統分析與集成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擁有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應用經濟學 ”、 “係統科學 ”、 “公共管理 ”等 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 1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此外,學院還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工業工程、項目管理等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下設四個係和一個中心,即管理科學與工程係、工商與公共管理係、應用經濟係、係統科學與工程係、 MBA教育中心。九個研究所: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研究所、工業工程研究所、工商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係統科學研究所、財政金融研究所、會計學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所、電子商務與市場營銷研究所,以及國傢級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管理學院與美國北達科他大學、中密西根大學成立了國際聯合管理學院,與德國漢堡科技大學合作辦學。學院有 2個上海市教委批準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並單獨招生。
外語學院
外語學院前身為科技外語係, 1979年開始招收英語和德語本科生,是全國最早開設的兩個科技外語專業之一。學院下設三係、兩部、四個非實體研究中心:英語、德語、日語三係;大學英語教學部、綜合語言教學部兩部;翻譯研究中心、澳大利亞和西方文化研究中心、理論語言學研究中心、應用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研究中心四個研究中心;還設有外語視聽室和外語資料室等。現有教職員工 167名,其中正、副教授 40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 109名。每年還聘請 9—10名外籍教師來校任教。 1984年學院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現有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英語語言文學兩個碩士點。 1996年起,我校與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合作辦學,創辦了上海—紐約國際聯合語言學院。
理學院
理學院的前身是基礎教學部,建於 1960年。理學院現有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學、應用化學 3個本科專業,擁有基礎數學、應用數學、凝聚態物理、光學 4個碩士學位點。目前我院有碩士研究生 115人,本科生304人.
學院擁有一批教學優秀、事業心強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 89人,其中正教授 12人、副教授 23人,高級實驗師 1人,有上海高校教學名師一人,有博士生、碩士生指導教師 40餘人。近年來,學院多次獲得市優秀教學成果奬和市優秀教材奬,主持或承擔 30多個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市基金項目和曙光計劃項目,總科研經費 500餘萬元。近三年發表論文 600餘篇,其中 SCI收錄 105篇。我院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和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多次獲全國一、二等奬和上海市一等奬。2007年工程數學教研室榮獲上海科教係統“文明班組”稱號。
在田傢炳基金會的資助下,學院設立了田傢炳奬學金。
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是在原出版印刷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基礎上於2007年5月合併組建而成。學院是工、文、理、藝有機融合的多科類學院,現設有印刷與包裝工程、新媒體與出版傳播、藝術設計、動畫與公共藝術和工業設計5個係;設有數字印刷、印刷包裝工程、出版與傳播、新媒體和現代藝術5個研究所。開設編輯出版學、廣告學、傳播學、印刷工程、包裝工程、數字印刷、藝術設計(設環境藝術、印刷美術、視覺傳達、公共藝術和工業設計5個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和動畫9個本科專業;現有傳播學、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印刷光學工程和傳媒管理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印刷出版和工業設計兩個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印刷出版學科是上海市重點學科,現代出版印刷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現代傳播科學實驗教學中心是上海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數字傳播科學實驗室是國傢新聞出版總署重點實驗室,建有現代印刷復製、現代出版傳播和現代創意設計三大綜合實驗係統。“新媒體與出版印刷”學科群是上海理工大學重點建設的六大學科群之一。學院擁有一支以資深教授、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教師隊伍,共有教職工130餘人,專任教師110餘人,其中正教授24人(含兼職),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43人,碩士生導師25人,學院與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上海文藝出版總社、上海派萊蒙動畫有限公司、上海煙草印刷包裝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印刷集團以及無錫、義烏等大型出版、印刷集團、公司和産業基地建立了實踐教學和産學研基地,是新聞出版、包裝印刷、文化創意等行業和産業的重要技術研發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
為實現上海市政府科教興市戰略,培養面嚮未來的 “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的急需人才,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重點發展院校 ——上海理工大學與謝菲爾德大學、利茲大學、布拉德福德大學、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利茲都會大學、索爾福德大學、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9所世界一流大學共同創立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
作為一所經過中國教育部批準的規範的中外合作學院 (辦學許可證編號:MOE31GBA02DNR20060012N),也是目前國內少數采用 “1對 N”模式的中外合作學院,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將致力於成為中國最具規模、國際先進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國際化學院。近百位資深的外籍教師組成一支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小班製教學,全英文授課,教學過程中大量采用註重實踐能力的案例教學、小組討論、項目研究等方式。學院引進的海外一流大學包括職業發展服務、校企合作模式、學生服務體係在內的整體辦學模式將為中國學生創造完整的成就國際化人才的教育環境。
學院 2009年國傢計劃內招生為 3個專業,學生畢業可同時獲得中英雙學位證書。報考本學院所有專業的上海考生都必須參加並通過單獨英語面試。
同時,學院還開設有 2+2(2年國內+ 2年英國 ),3+1(3年國內+ 1年英國 )和 4+ 0 (4年國內學習)等計劃外自主招生課程與專業。
上海—漢堡國際工程學院
上海 —漢堡國際工程學院(簡稱中德學院)成立於 1998年 9月,是上海理工大學和漢堡應用科技大學的合作辦學項目,並已列為上海 —漢堡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內容。聯合辦學的宗旨是引進德國 FH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機製,在充分利用雙方師資和教學資源的基礎上,以培養適合中德兩國現代化工業迅速發展需要,尤其是德國在華投資企業與公司需要,既懂德語又懂專業技術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在中國高等教育中探索一條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教學之路。
中德學院現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國際經濟與貿易三個專業,通過每年 6月初的全國高等教育統一考試招生;所有專業為一本招生,錄取綫略高於上海理工大學一本平均錄取綫。目前,三個專業采用隔年招生形式,每年招生 45至 50人。今後,根據社會需求及學院自身發展的需要,招生規模將不斷擴大。
各專業均為全日製、四年製學士教育。第一學年主要強化德語學習,由中德雙方的德語教師任課,並通過德國歌德學院組織的德語等級考試( Zertifikat Deutsch);在後續的專業教學中,三分之一的專業技術課程由漢堡應用科技大學教授用原版德文教材並用德語授課;第七學期到企業實習,其中 10%的優秀學生被選送到德國本土的著名企業,如 Airbus,Lufthansa, Siemens, Philips等企業實習,其餘學生在國內德國獨資或合資企業實習。
自 2002年 6月首屆畢業生順利畢業,至今已有 300餘名合格畢業生,幾屆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尤其是在滬德資及合資企業的好評和重用。2004年 12月 14日,德國權威的理工學科專業認證機構 ASIIN通過對中德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和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評估認證,這使兩專業的合格畢業生可同時獲得上海理工大學和德國漢堡應用科技大學雙學士學位,也使上海理工大學成為中國第一個本科工程專業 “不出國門,就能獲得德國大學的學士學位證書 ”的大學,也是亞洲地區首個獲得 ASIIN認證評估的大學。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成立於 1999年,現設有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模具設計與製造、電子商務等專業。學院擁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完善的實訓基地,運用貼近行業實際的教育手段,堅持 “以學生為本 ”的辦學理念組織和實施教學。在加強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教學的同時,重視專門技能培訓,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
|
學校以科研促教學和以科研服務社會,2006年全年科研經費超過 1.3 億元,2008年全年科研經費達2億元,科研項目包括 “ 863 ” 計劃、 “ 973 ” 基礎研究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傢級重點項目及省部級科研攻關項目。上海理工大學國傢大學科技園被上海市經委認定為 “ 上海市創意産業集聚區 ” ,已經集聚了一批先進製造業為主的研發機構和企業,為産學研一體化發展搭建了平臺。 |
|
學校在最近 20 多年間,廣泛參與國際間學術交流活動,與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瑞士、俄羅斯、澳大利亞、愛爾蘭和香港等國傢及地區的 10 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美國紐約雪城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德國漢堡應用科技大學、英國拉夫堡大學、英國謝斐爾德大學等建立了合作辦學項目。
學校堅持 “ 立足上海,面嚮世界,育人為本,服務社會 ” 的辦學宗旨,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工程型、應用型、管理型高素質人才。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學已成為了以工學為主,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協調發展的上海市屬重點大學。
展望新百年,上海理工大學將以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理工科大學為目標,使學校崛起於東海之濱,成為鑲嵌於黃浦江畔的一顆璀璨明珠。 |
|
馥賚堂(Franklin-ray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二教師公寓。1948年,美國南、北浸禮會撥款建造,耗資16.95萬美元,為滬江大學女生宿舍,這是滬江大學最晚建造的建築。20世紀60年代始作教工集體宿舍,1999年8月改建為教師公寓。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四宿舍。美國芝加哥伊文斯頓的哈裏斯先生捐資4.35萬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因其臨江而立,浦江美景盡收眼底,曾有文這樣描述:“每值暮潮初斂,夜闌人靜,月光如水,波平如鏡,風景絶勝。”1984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大禮堂與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上海理工大學大禮堂,為慶祝滬江大學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為紀念滬江大學第二任校長魏馥蘭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層為禮拜堂,下層設教會辦公室、教員休息室,並在此舉行30周年校慶活動。大禮堂與思魏堂為聯體建築,呈L形,大禮堂東西嚮,思魏堂位於大禮堂東北側。整座建築於1937年5月全部竣工,外觀為後羅馬風格,是滬江大學標志性建築之一。1994年,此樓與原圖書館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名錄。
思裴堂(Breaker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三宿舍。由校長魏馥蘭嚮美國墨疏利浸會募捐0.94萬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取名思裴為紀念美國墨疏利浸會第一任書記裴理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1967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思喬堂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二辦公樓。由美國人士捐資建造,1920年落成,耗資4.91萬美元,樓高4層,為中學部下院。內設辦公室、教員室、圖書室、課室,上層為宿舍。
思晏堂(Yates Hall):建於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滬江大學第一座大建築,耗資2.13萬美元。取名思晏為紀念浸會第一位到中國的傳教士晏馬太。樓高原為4層,內設校長室、庶務處、教務處、郵務處、圖書館、禮堂和教室,集教學與行政辦公於一體。1956年9月24日14時20分,因突遭竜捲風襲擊,此樓西端半幢樓頓時倒塌,上課師生被埋,傷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建築上部已非原貌,樓高也變為3層。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一辦公樓。由美國南浸禮會差會撥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資3.21萬美元,為中學部上院。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上海理工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建於1936年,為女教員宿舍。取名思福為紀念美國弗吉尼亞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稱弗吉尼亞堂。
懷德堂(Women's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五宿舍。1921年,科學館落成後,特裏特夫婦第二次捐款建造,為女生宿舍,耗資5.02萬美元,1923年落成,樓高5層。女生宿舍的建成,為滬江大學在國內首次招收女大學生奠定了基礎。曾有文描述此樓:“建築精美,華麗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場而面黃浦,紅照挂林,白練橫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燈影,歌聲悠揚,裙履聯翩,笑語雜聞,滬大男女學生之社交生活,鹹以是為集中焉。”1963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以後大修時又拆除了樓臺。
體育館(Haskell 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由美國波士頓的哈斯科上校(Coloned E. H. Haskell)於1917年捐資1.81萬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樓高2層。1932年,位於學校南面的女生體育館建成後,該樓曾改稱北體育館。
科學館(Scienc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理學院。1918年美國加州的特裏特夫婦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資13.67萬美元,1921年落成,鋼混機構,樓高4層並建有地下室,是當時滬江大學最有價值的建築物之一。因配備的理科實驗設備為當時國內最完善者,被譽為“國內僅見之建築物”,使得在文科基礎上發展理科的滬江大學,得以躋身於一流大學行列。1965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圖書館(Library):今上海理工大學儀表一館。建築費大部分由滬江大學教職員、學生與校友捐資,部分由美國西門基金會資助,耗資約2萬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為紀念劉湛恩校長,嚮東擴建,並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擴建工程耗費美金54832元,由滬江大學校友及全體師生在國內募集。此樓為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
健身房(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學南體育館。由美國人Edmands捐資建造,耗資1.08萬美元,1932年落成,為女生體育館,樓高2層,內設有膳廳、音樂室。
音樂室(Music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學校辦公樓。建於1935年,樓高2層,初為中學部禮堂(Academy Assembly),上層為禮堂,下層為辦公室、理科實驗室,後改作滬江大學音樂室。 |
|
中國 | 美國 | 北京科技大學 | 上海對外貿易大學 | 教育 | 教授 | 校長 | 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 | 歷史 | 發展史 |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 黨委書記 | 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 | 楊浦區 | 上海大學 | 大學 | 上海工業大學 | |
|
|
上海理工大學校區 | 上海理工大學分部 | 上海理工大學勵志協會 | 上海理工大學田傢炳理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基礎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理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發展史 | 上海理工大學南校區 | 上海理工大學學科群 | 上海理工大學家教部 |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中德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 | 上海理工大學復興路校區 | 上海理工大學南匯校區 | 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實驗中心 |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國傢大學科技園 | 上海理工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