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
  上海交通大學創建於1896年。同年建有一個圖書室。1919年建成一座獨立圖書館大樓。1981年7月,在黨和國傢領導人鄧小平、王震等同志親自關懷下,原香港環球航運集團主席包玉剛先生嚮上海交通大學捐贈1000萬美元,建設一座現代化圖書館,於1985年10月落成使用,葉劍英同志親筆題寫館名。1990年,為適應學校的發展,在閔行校區興建了包玉剛圖書館,於1992年4月啓用。1999年9月,原上海農學院正式並入上海交通大學。2005年6月,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併。現圖書館由徐匯校區包兆竜圖書館、閔行校區包玉剛圖書館、文科圖書館、醫學圖書館和七寶校區圖書館組成,總面積52,500﹐,閱覽座位4,000座;至2004年底,館藏文獻271萬餘册(件),中外文科技類現刊6,000餘種, 35萬種電子圖書, 外文電子期刊近10,000種,中文電子期刊10,000餘種,國內外網絡版學術資源數據庫係統40餘種(220餘個數據庫),其中大型數據庫有:web of knowledge、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ei village、oclc firstsearch、elsevier、springer-link、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中國學術期刊網等。面嚮全校四萬餘名師生,為教學科研和科技園區服務;同時對兄弟院校和社會開放服務。
  圖書館貫徹執行“讀者第一,服務至上”辦館宗旨,采取多種措施,打破常規,方便讀者,每年推出特色主題服務。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是國際圖聯成員館;加入美國聯機編目中心,與國內主要圖書館、信息中心和美、英、新、澳、港澳臺地區圖書館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 圖書館緊密配合學校發展,在交通、材料、機電、能源、交通、信息、管理及農業等學科領域形成館藏文獻特色。全館實行文獻資料統一協調, 集中採購,聘請各院係骨幹教授擔任文獻選購顧問;采用《中國圖書分類法》分編入藏、上架。
  目前,加強網絡和數字資源建設,實現校園網上24小時的目錄、電子文獻、館際互藉、參考咨詢、徵訂文獻、新書刊報道等信息的查閱、檢索和鏈接服務。在徐匯、閔行和七寶校區分別建成電子文獻閱覽室,500餘臺pc機投入cernet、internet查詢、國內外聯機數據庫和光盤數據庫檢索。圖書館集成管理係統(horizon)運行在hp9000/k係列超級小型機上,通過三校區網絡中心實行三校區圖書館間的連接。
  圖書館長期以來,堅持“圖情一體化”的建設原則。1987年,成立情報科學技術研究所,開始招生研究生。我們加強教學、培訓功能,承擔研究、查新、編譯和定題服務等工作,為國傢科技委和上海市指定的學科文獻及科技成果查新機構 。1997年,經國傢教育部正式批準,我館成為“情報學”碩士生學位授予點,面嚮全國招生;1997年,在包兆竜圖書館建立了“上海市研究生電子文獻檢索中心”;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係華東南地區文獻信息中心設立於交大;2000年,“上海教育網絡圖書館管理中心”設於交大;2001年,上海中心圖書館交大分館成立,與上海市共建共享文獻信息資源。同時,加大力度建設具有交大特色的專題(學科)數據庫和交大重點學科“導航庫”。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正嚮有特色的研究型圖書館邁進。在2010年,將建成數字化圖書館,使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成為高質量的文獻信息服務中心、高水平的信息咨詢中心和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基地,成為我國數字圖書館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