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 : 軍製 > 上將
目錄
上將軍銜概述 The rank of general overview
  上將為許多國傢將級軍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General),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Gneraldarmee),德語為“最高的將軍”(Generaloberst)。
  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元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隨着軍隊規模的擴大和國傢軍事體製的發展,有的國傢遂將上將區分為幾個等級。最早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授予潘興以五星上將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大戰結束後,授予馬歇爾等9人以五星上將稱號,其中陸軍5名,空軍1名,海軍3名。
  中國軍銜製中,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有設立上將軍銜。
北洋政府時期的上將 Admiral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Government
  1912年8月,北洋政府頒布《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軍官軍銜設三等九級。其中將官設置為:上將、中將、少將。上將為最高軍銜稱謂。
  北洋政府還有兩個特殊的規定,其中:
  虛銜規定:將官銜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個虛銜,即陸軍上校可加少將銜,陸軍少將可加中將銜,陸軍中將可加上將銜。如護國名將蔡鍔,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追贈軍銜的規定:軍官作戰陣亡或病逝後,依其生前業績,可以追贈高一級的軍銜,如中將可以追贈上將
國民政府時期的上將 Admiral National Government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製,銜級和銜稱都不變。當時授軍銜沒有統一的機構,國民政府可以授,總司令部可以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甚至上級機關或軍政長官也可以授。另外,當時軍銜和職務相比,銜高職低的情況比較普遍,軍長大都授上將。一些地方軍閥,也自封為上將。1933年,當時蔣介石在一次紀念周上講話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以適應其軍事上的需要,國民政府决定對軍銜進行修訂。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製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一級上將、二級上將,增設特級上將。特級上將,衹授予蔣介石1人;一級上將,授予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鬍宗南、白崇禧等人。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日戰爭結束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抗戰以後,常服的軍銜標志,由領章改為肩章,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也有人是死後纔被追贈的,如張自忠、廖磊等;還有人生前死後都未正式晉升二級上將,如錢大鈞、羅卓英等。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製。其中,將官設置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製的决定》,1965年6月1日開始實施。
  1988年7月1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决定恢復軍銜製,並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軍銜條例規定,上將分為一級上將上將兩個級別,一級上將空缺未授予。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的决定,不再設一級上將。修改後的軍銜設3等10級,即將官: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上將軍銜根據不同兵種分為:陸軍上將、海軍上將、空軍上將
  1995年7月,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準,武警部隊總部升格為正大軍區級,由此設立武警上將警銜。
  陸軍上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製中陸軍最高軍銜。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一律授予陸軍上將軍銜。陸軍上將還是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正大軍區職包括副總參謀長、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後勤部部長、總後勤部政委、總裝備部部長、總裝備部政委、大軍區司令員、大軍區政委等。
  海軍上將為海軍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製中海軍最高軍銜,一般衹授予海軍司令員、海軍政治委員。
  空軍上將為空軍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製中空軍最高軍銜。空軍上將軍銜一般衹授予空軍司令員、空軍政治委員。
  武警上將為正大軍區職警官的主要警銜,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製中武警部隊最高警銜。武警上將一般授予武警部隊司令員、武警部隊政治委員。
  解放軍上將軍銜標志
  陸、海、空上將常服肩章(1955~1965)1.“55式”軍銜上將肩章
  陸軍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紅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三枚星徽。
  海軍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代表海軍的黑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三枚星徽。
  空軍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代表空軍的藍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三枚星徽。
  此套肩章式樣自1955年起用,到1965年廢止。
  2 .“88式”軍銜上將肩章
  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製時,上將分為一級上將上將兩個級別,一級上將空缺未授。1993年撤銷一級上將軍銜。
  陸海空軍一級上將常服肩章(1988~1993)一級上將
  陸軍陸軍一級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有紅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仿刺綉金色枝葉和四顆金色星徽。
  海軍一級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有代表海軍的黑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仿刺綉金色枝葉和四顆金色星徽。
  空軍一級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有代表空軍的藍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仿刺綉金色枝葉和四顆金色星徽。
  陸海空軍上將常服肩章(1988~2007)上將
  陸軍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有紅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仿刺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海軍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有代表海軍的黑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仿刺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武警上將常服肩章(1995~2007)空軍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有代表空軍的藍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仿刺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此套肩章自1993年起用至200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更換07式軍服時停止使用。
  3 .武警上將肩章
  武警上將警銜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底版上綴有仿刺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4 .“07式”軍銜上將肩章
  2007年7月3日,全軍軍服調整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經黨中央、中央軍委和鬍主席批準,全軍部隊將從2007年8月1日起,開始陸續換穿07式軍服。
  07式軍服的軍銜肩章在保持原有圖案不變的基礎上,主要對肩章底色作了改革。
  陸軍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鬆枝緑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海軍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黑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空軍上將軍銜主要標志為藍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解放軍上將授銜情況
  1955年8月27日,中央軍委授予蕭剋等55人上將軍銜,後於1956年、1958年分別補授王建安、李聚奎上將軍銜。1965年取消軍銜製。
  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恢復軍銜製,1988年9月14日,授予洪學智等17位高級軍官上將軍銜。洪學智也是唯一被兩次授予上將軍銜的高級軍官。
  在此之後,中央軍委又先後舉行了14次晉升高級軍官警官上將軍銜警銜儀式。
  1993年6月7日,晉升6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
  1994年6月8日,晉升19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
  1996年1月23日,晉升4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
  1998年3月27日,晉升10位高級軍官警官上將軍銜警銜。
  1999年9月29日,晉升中央軍委委員郭伯雄、徐纔厚上將軍銜。
  2000年6月21日,晉升16位高級軍官警官上將軍銜警銜。
  2002年6月2日,晉升7位高級軍官上將軍銜。
  2004年6月20日,中央軍委在北京中南海舉行晉升上將軍銜警銜儀式,晉升15位高級軍官警官上將軍銜警銜。
  2004年9月25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晉升上將軍銜儀式,晉升張定發、靖志遠上將軍銜。
  2006年6月24日,晉升10位高級軍官上將軍銜。
  2007年7月6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晉升上將軍銜儀式。中央軍委主席鬍錦濤頒發命令狀,晉升3位高級軍官上將軍銜。
  2007年11月2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晉升上將軍銜儀式。中央軍委主席鬍錦濤頒發命令狀,晉升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上將軍銜。
  2008年7月15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晉升上將軍銜儀式。中央軍委主席鬍錦濤嚮頒發命令狀,晉升3位高級軍官上將軍銜。
  2009年7月20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晉升上將軍銜儀式。中央軍委主席鬍錦濤嚮頒發命令狀,晉升3位高級軍官上將軍銜。
  截至2009年7月20日,共有118名高級軍官警官被授予上將軍銜警銜。自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製和1988年恢復軍銜製以來,已有174位高級軍官警官被授予上將軍銜警銜。
  解放軍上將名單
  1955年8月27日授予(55人)
  蕭剋(1907.07.14~2008.10.24),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
  李達(1905.10~1993.08),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
  張宗遜(1908.02.07~1998.09.14),時任副總長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
  李剋農(1899~1962.02.09),時任副總長兼外交部副部長。
  王震(1908~1993.03.12),時任副總長兼鐵道兵司令、政委。
  許世友(1905.02.28~1985.10.22),時任副總長兼南京軍區司令。
  鄧華(1910.04.28~1980.07.03),時任副總長兼瀋陽軍區司令。
  彭紹輝(1906.09.06~1978.04.25),時任副總長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
  張愛萍(1910.01.09~2003.07.05),時任副總長。
  楊成武(1914.10.08~2004.02.14),時任副總長兼北京軍區司令、防空軍司令。
  韓先楚(1913~1986.10.03),時任副總長。
  李濤(1905.09.04~1970.12.20),時任總參三部部長。
  傅秋濤(1907.08.03~1981.08.25),時任總參隊列部長。
  王平(1907~1998.02.08),時任總參動員部長。
  呂正操(1905.01~2009.10.13),時任總參軍事交通部長。
  傅鐘(1900.06.23~1989.07.28),時任總政副主任。
  肖華(1916~1985.08.12),時任總政副主任兼總幹部部副部長。
  甘泗淇(1903~1964.02.05),時任總政副主任。
  宋任窮(1909~2005.01.08),時任總幹部部副部長。
  賴傳珠(1910.04.03~1965.12.24),時任總幹部部副部長。
  洪學智(1913.02.02~2006.11.20),時任總後副部長。
  周士第(1900~1979),時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軍外訓練部長。
  郭天民(1905~1970.05.26),時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軍事出版部長。
  周純全(1905.10.08~1985.07.28),時任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楊至誠(1903.11.30~1967.02.03),時任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陳再道(1909.01.24~1993.04.06),時任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兼武漢軍區司令、湖北軍區司令員。
  陳奇涵(1897.09.23~1981.06.19 ),時任軍事法院院長。
  王宏坤(1909.01.22~1993.08.20),時任海軍副司令。
  蘇振華(1912.06.02~1979.02.07),時任海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劉亞樓(1910.03.12~1965.05.07),時任空軍司令。
  劉震(1915.03.03~1992.08.20),時任空軍副司令。
  陳錫聯(1915.01~1999.06.10),時任炮兵司令。
  韋國清(1913.09.02~1989.06.14),時任駐越南軍事顧問團團長公安軍副司令。
  陳士榘(1909~1995),時任工程兵司令。
  陳伯鈞(1910~1974),時任軍事學院副院長。
  鐘期光(1909.01~1991.05.22),時任軍事學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宋時輪(1907.09.10~1991.09.17),時任總高級步校校長。
  朱良纔(1900.09.27~1989.02.22),時任北京軍區政委。
  董其武(1899.11.27~1989.03.03),時任69軍軍長。
  唐亮(1910.06.13~1986.11.20),時任南京軍區政委。
  葉飛(1914~1999.04.18),時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兼福建軍區司令。
  楊得志(1911~1994.10.25),時任濟南軍區司令。
  王新亭(1908.12.23~1984.12.11),時任濟南軍區政委代司令員。
  黃永勝(1910~1983.04.26) ,時任廣州軍區司令。
  李天佑(1914.01.08~1970.09.27),時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兼廣西軍區司令。
  陳明仁(1903.04.07~1974.05.21),時任55軍軍長。
  賀炳炎(1913.02.05~1960.07.01),時任成都軍區司令。
  閻紅彥(1909~1967.01.08),時任成都軍區第一副政委。
  謝富治(1909~1972.03.26),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兼政委。
  陶峙嶽(1892.9.18~1988.12.26),時任新疆建設兵團司令。
  烏蘭夫(1906.12.23~1988.12.08),時任內蒙古軍區司令、政委。
  周桓(1909.02.22~1993.10.27日),時任瀋陽軍區政委。
  楊勇(1912.08~1983.01.06),時任志願軍司令。
  李志民(1906.07.09~1987.11.16),時任志願軍政委。
  趙爾陸(1905.06.04~1967.02.02),時任二機部長。
  1956年授予(1人)
  王建安(1907.11.08~1980.07.25),時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
  1958年授予(1人)
  李聚奎(1904.12.31~1995.6.25),時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
  1988年9月14日授予(17人)
  洪學智(1913.02.02~2006.11.20),時任中央軍委委員。
  劉華清(1916.10~),時任中央軍委委員。
  秦基偉(1914.11~1997.02.02),時任中央軍委委員。
  遲浩田(1929.07~),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
  楊白冰(1920.09~),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
  趙南起(1927.04~),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
  徐信(1921.03~2005.11.18),時任副總參謀長。
  郭林祥(1914.09.18~),時任中央軍委紀委書記、總政治部副主任。
  尤太忠(1918.12~1998.07.24),時任中央軍委紀委第二書記。
  王誠漢(1917.12~),時任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
  張震(1914~),時任國防大學校長。
  李德生(1916~),時任國防大學政治委員。
  劉振華(1921.07~),時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
  嚮守志(1917.11~),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萬海峰(1920.09~),時任成都軍區政治委員。
  李耀文(1918.05~),時任海軍政治委員。
  王海(1925.11~),時任空軍司令員。
  1993年6月7日晉升(6人)
  張萬年(1928.08~),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
  於永波(1931.09~),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
  傅全有(1930.11~),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
  朱敦法(1927.09~),時任國防大學校長。
  張連忠(1931.06.23~),時任海軍司令員。
  曹雙明(1929.08~),時任空軍司令員。
  1994年6月8日晉升(19人)
  徐惠滋(1932.12.09~2005.01.05),時任副總參謀長。
  李景(1930.03~),時任副總參謀長。
  楊德中(1921~2000),時任總參謀部警衛局局長。
  王瑞林(1930.01~),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
  周剋玉(1929.01~),時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
  丁衡高(1931.02.03~),時任國防科工委主任。
  戴學江(1930.02~),時任國防科工委政治委員。
  李文卿(1930.05~2009.06.14),時任國防大學政治委員。
  王剋(1931.08~),時任瀋陽軍區司令員。
  李來柱(1932.11~),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
  𠔌善慶(1931.11~),時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
  劉精鬆(1933.07~),時任蘭州軍區司令員。
  曹芄生(1930~),時任蘭州軍區政治委員。
  張太恆(1931.03.05~2005.01.29),時任濟南軍區司令員。
  宋清渭(1929.03~),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
  固輝(1930.10~),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李希林(1930.10~),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
  史玉孝(1933.04~2005.02.12),時任廣州軍區政治委員。
  李九竜(1929.03~2003.11.29),時任成都軍區司令員。
  1996年1月23日晉升(4人)
  周子玉(1935.11~),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央軍委紀委書記。
  於振武(1931.07~),時任空軍司令員。
  丁文昌(1933.10~),時任空軍政治委員。
  隋永舉(1932.11~),時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員。
  1998年3月27日晉升(10人)
  曹剛川(1935.12~),時任國防科工委主任。
  楊國梁(1938.03~),時任第二炮兵司令員。
  張工(1935.07~),時任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
  邢世忠(1938.09~),時任國防大學校長。
  王茂潤(1936.05~2008.10.17),時任國防大學政治委員。
  李新良(1936.11~),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
  方祖岐(1935.10~),時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
  陶伯鈞(1936.12~2009.1.18),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
  張志堅(1934.05~),時任成都軍區政治委員。
  楊國屏(1934.10~),時任武裝警察部隊司令員(武警部隊組建後第一位上將)。
  1999年9月29日晉升(2人)
  郭伯雄(1942.07~),時任中央軍委委員。
  徐纔厚(1943.06~),時任中央軍委委員。
  2000年6月21日晉升(16人)
  隗福臨(1938.02~),時任副總參謀長。
  吳銓敘(1939.04~),時任副總參謀長。
  錢樹根(1939.03.29~),時任副總參謀長。
  熊光楷(1939.03~),時任副總參謀長。
  唐天標(1940.10~),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
  袁守芳(1939.01~),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
  張樹田(1939.10~),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
  周坤仁(1937.09~),時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
  李繼耐(1942.07~),時任解放軍總裝備部政委。
  石雲生(1940.01~),時任海軍司令員。
  楊懷慶(1939.02~),時任海軍政治委員。
  劉順堯(1939.12~2002.12.30),時任空軍司令員。
  王祖訓(1936.05~),時任軍事科學院院長。
  杜鐵環(1938.08~),時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
  廖錫竜(1940.06~),時任成都軍區司令員。
  徐永清(1938.08~),時任武裝警察部隊政治委員。
  2002年6月2日晉升(7人)
  喬清晨(1939~),時任空軍司令員。
  溫宗仁(1940.10~2008.03.13),時任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
  錢國梁(1940.01~),時任瀋陽軍區司令員。
  薑福堂(1941.10~),時任瀋陽軍區政治委員。
  陳炳德(1941.07~),時任濟南軍區司令員。
  梁光烈(1940.12~),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劉書田(1940.12~),時任廣州軍區政治委員。
  2004年6月20日晉升(15人)
  葛振峰(1944.10~),時任副總參謀長。
  張黎(1943.11~),時任副總參謀長。
  由喜貴(1939.09~),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
  張文臺(1942.07~),時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
  鬍彥林(1943.01~),時任海軍政治委員。
  鄭申俠(1942.07~),時任軍事科學院院長。
  趙可銘(1942.10~),時任國防大學政治委員。
  朱啓(1942.05~),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
  李乾元(1942.03.12~),時任蘭州軍區司令員。
  劉鼕鼕(1945.10~),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
  雷鳴球(1942.06~),時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
  劉鎮武(1944.04~),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
  楊德清(1942.09~),時任廣州軍區政治委員。
  吳雙戰(1945~),時任武裝警察部隊司令員。
  隋明太(1942.09~),時任武裝警察部隊政治委員。
  2004年9月25日晉升(2人)
  張定發(1943.12~2006.12.14),時任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
  靖志遠(1944.12~),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第二炮兵司令員。
  2006年6月24日晉升(10人)
  劉永治(1944.11~),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
  孫忠同(1944.10~),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遲萬春(1946.04~),時任總裝備部政治委員。
  鄧昌友(1947.02~),時任空軍政治委員。
  彭小楓(1945.02~),時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員。
  裴懷亮(1941.05~),時任國防大學校長。
  符廷貴(1944.08~),時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
  喻林祥(1945.01~),時任蘭州軍區政治委員。
  朱文泉(1942.10~),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王建民(1942.11~),時任成都軍區司令員。
  2007年7月6日晉升(3人)
  許其亮(1950.03~),時任副總參謀長。
  孫大發(1945.11~),時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
  吳勝利(1945.08~),時任海軍司令員。
  2007年11月2日晉升(1人)
  常萬全(1949.01~),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
  2008年7月15日晉升(3人)
  劉振起(1946.05~),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
  黃獻中(1945.12~),時任瀋陽軍區政治委員。
  範長竜(1947.05~),時任濟南軍區司令員。
  2009年7月20日晉升(3人)
  馬曉天(1949.08~),時任副總參謀長。
  劉源(1951~),時任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
  張海陽(1949.07~),時任成都軍區政治委員。
其他含義 Other meanings
  1.指主將,統帥。
  《孫子·地形》:“料敵製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 晉葛洪《抱樸子·清鑒》:“鹹謂勇力絶倫者,則上將之器;洽聞治亂者,則三九之才也。” 宋王安石《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投戈更講諸儒藝,免胄爭趨上將風。” 清孫枝蔚《讀兵書》詩:“虛名羞管葛 ,上將失孫吳 。”
  2.泛指高級將領。
  元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二折:“俺不曾與呂布交戰,先斬了一員上將。”
  3.星名,屬紫微垣,文昌宮。
  《史記·天官書》:“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
英文解釋
  1. :  Admiral Admiral Admiral,  General General Air Chief Marshal
  2. n.:  general,  powerful and valiant general,  colonel general,  Admiral,  Air Chief Marshal
法文解釋
  1. n.  général de corps d'armée, amiral (de la marine)
相關詞
教師軍事百科辭典歷史人物名人名將百科大全
巢湖海關特工美國軍事傢第二次世界大戰軍銜教授
烈士愛國將領佛教百科將軍將領解放軍將領中將湖南
寧鄉中國人民解放軍興國共産黨空軍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