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古 上古
前1600年左右,商朝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建立,文字和青銅器開始出現。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開始使用鐵器。
前5世紀左右儒學出現。 |
|
上古
shànɡ ɡǔ
三古之一,較早的古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漢這個時期。有時亦兼指史前時代。
《易·係辭》曰:“‘《易》之興,其於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 文王為中古, 孔子為下古。”
《禮記·禮運》“始諸飲食” 唐 孔穎達 疏:“ 伏羲為上古, 神農為中古, 五帝為下古。”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捲五:“前人論三古各別者,從所見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從今日觀之,則洪荒太極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農至堯、舜,為上古;三代之世,為中古;自戰國至於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歐洲歷史書上,一般把從最早國傢的出現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段歷史,叫上古史。歐洲在這段時期處於奴隸社會,所以也把上古社會說成奴隸社會。如果從全世界範圍講,就不完全一樣,比如我們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比歐洲要早得多。
在奴隸社會,戰俘不再被殺掉,而成為奴隸,這種社會關係有利於保存社會生産力,也擴大了生産規模。所以,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一種進步。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生産資料和奴隸,同時剝削其他勞動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方式有所不同。處在各大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和興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都形成了疆域遼闊的專製帝國。在歐洲,起初出現了很多城邦小國,其中像雅典、斯巴達、羅馬等一度是共和製,後來纔被龐大的帝國所取代。無論是共和還是專製政體,其實質都是一樣的。當時,同一地區的各個國傢,每個國傢內部的不同政治集團,互相爭鬥,權力更迭,戰爭不斷;奴隸和平民的反抗也貫穿始終。這使上古社會政局變化十分頻繁。
在東方各國,客觀環境往往促使統治者組織大規模的勞動,如治理河患、修陵墓、在井田上集體勞作,等等。在歐洲,奴隸勞動則廣泛應用在各部門,除了農業、手工業生産大量使用奴隸外,家庭中也廣泛使用奴隸。農業、手工業生産已經廣泛使用金屬工具,生産技術不斷更新。一些國傢和地區還出現了發達的農業。
在文化方面,東方各國的天文、歷法、數學、建築、哲學以及文學藝術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古代希臘和羅馬的科學文化也對西方社會和全世界産生了影響。以孔子、老子等人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和希臘哲學交映成輝,為人們認識世界打開了眼界。希臘學者亞裏士多德創立了邏輯學、物理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等學科體係。長城、金字塔等偉大建築成為萬古不朽的傑作。佛教、基督教相繼誕生,逐漸發展成影響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因素。
總之,以奴隸社會為主要形態的上古社會,是人類文明初步建立並迅速發達的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方面,都對後來各國的進一步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古時代的時間概念
一般上古時代是指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對世界各地上古時代的定義也因此不同。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因為上古時代沒有當時直接的文字記載,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無法直接考證。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帶有神話色彩。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帝王有: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堯和舜。
目前史學界沒有“下古”的概念。至於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綫,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根據目前最高史學權威《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22捲本),上古和中古史的劃分是以秦皇朝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中古就是滿清皇朝1840年以前,直至秦皇朝。第二種說法,是采用歐洲歷史的學說,世界上古史是世界範圍內的原始社會與奴隸製社會發生、發展和衰亡的歷史。而歐洲的奴隸製衰亡是以公元476年為標志的。故此,第二種說法是公元476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後是中古史。由於我國對上古、中古的劃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隸製和封建製的劃分問題,即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到現在還沒有最後確定。所以,暫時,我們就以《中國通史》為準了。
我國古書記載的上古確切年代,衹能上推到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的開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1989年白壽彝總主編的
《中國通史》出版,避開了古史分期問題,代之以時間意義的“上古時代”、“中古時代”。 白壽彝在題記中說:“從歷史發展順序上看,這約略相當於一般歷史著述中所說的奴隸製時代。但在這個時代,奴隸製並不是唯一的社會形態。我們用‘上古時代’的提法,可能更妥當些。換言之,可以簡單歸納為:遠古時代:五帝上古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中古時代:秦漢至清 |
|
- n.: pre-historic time
|
|
上古村 |
|
古代 | 異獸 | 神獸 | 惡獸 | 神話 | 遠古 | 神器 | 上古神器 | 歷史 | 人物 | 傳說 | 先賢 | 古代惡獸 | 天象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