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茶文化範疇。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傢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衹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如今,應用範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傢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現今,也有小輩嚮長輩敬茶的。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
第三道茶,稱之不“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衹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幹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分類】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裏一年四季不滅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燒烤大理特産沱茶到黃而不焦,香氣彌漫時再衝入滾燙開水製成。此道茶以濃釅為佳,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講究“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所以這道茶衹有小半杯,不以衝喝為目的,以小口品飲,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涼清香為趣。 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舉步維艱,創業之始,苦字當頭。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面對苦境,我們惟有學會忍耐並讓歲月浸透在苦澀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體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從而對人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産乳扇、核桃仁和紅糖為佐料,衝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製的茶水製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膩,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個夠。 寓苦去甜來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經過困苦的煎熬,經過歲月的浸泡,奮鬥時埋下的種子終於發芽、成長,最後碩果纍纍。這是對勤勞的肯定,這是付出的回報。當我們在鳥語花香裏,明月清輝下品嚐甜美的果實之時,我們又怎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許花椒、薑、桂皮為作料,衝“蒼山雪緑茶”煎製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帶有麻辣味,喝後回味無窮。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與“親”諧音,而薑在白語中讀“菒”,有富貴之意,所以此道茶表達了賓主之間親密無比和主人對客人的祝福(如恭喜發財,大富大貴)。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稱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個人的一生,要經歷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麯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諸如名利、權勢、富貴榮華等等的誘惑。要做到“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氣度。如果一味沉湎於成功或失敗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過執着,就會作繭自縛,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喪失了許多人生樂趣。所以,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我們不妨看得輕些淡些,不要讓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拋棄的重負,衹有這樣,才能達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人生境界。
【喝法】
先將本地産的緑茶放特製的小砂罐裏在火上焙烤,待罐中茶葉烤脆、烤香、變黃時,衝入罐中少許沸水,等水中泡沫消失,再將沸水衝滿,四火稍煨火片刻,茶水呈琥珀色,香味濃郁,有烤茶的特殊馥鬱,斟入小茶盅內,此第一道茶,稱為頭道苦茶。在砂罐裏註入新水,加入白糖、炒香的桃核仁片、芝麻面等是第二道茶,即二道甜茶。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紅糖、蜂蜜、桂皮、米花、和幾粒花椒等,稱為三道回味綿。
茶葉內含茶多酚、生物鹼、蛋白質、糖類、有機酸、多種維生素、礦質元素、芳香成分等,兼有藥理和營養兩方面作用。具有提神醒、利尿強心、清熱降火、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壓等特點。我國是茶是故鄉,民族地區由於自身的生活習俗形成的特殊飲茶方法,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衝泡方法】
高溫:九十度以上
葉茶類:鐵觀音、水仙、凍頂烏竜、佛手等。
重揉捻茶類:鐵觀音、佛手等接近球狀的茶。
重焙火的茶類:色澤較黑、較暗的茶。
陳年茶類:任何妥善儲存的陳年茶,以鐵觀音、水仙較常見。
中溫:八十——九十度
輕發酵的茶類:如文山包種茶,若焙火較重,仍以高溫衝泡。
芽茶類:如白毫烏竜、高級紅茶等。
熏花茶:香片、包種茶、熏花。
低溫:低於八十度以下 緑茶類:如竜井、碧蠃春等。若品嚐時仍覺得苦味太重,可再降低水溫。
【品茶】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種人生境界。塵世的每一個人,當我們在酒足飯飽之餘,慢慢品茶之時,不妨讓這飽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們的生命之中,讓人生如茶,芳香宜人!
【相關記載】
早在唐代《蠻書》中就有記載,一千年前的南詔時期,白族就有了飲茶的習慣。明代的徐霞客來大理時,也被這種獨特的禮俗所感動。在他的遊記中這樣描述它“註茶為玩,初清茶、中????茶、次蜜茶”。所謂“註茶為玩”,就是把飲茶作為一種品賞的藝術活動,也即是後人所稱的茶道。
【吳江“三道茶”】
雲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很有名氣,江蘇吳江也有三道茶,主要流行於吳江市西南部的農村,飲來別有風味。吳江三道茶喝法的特點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先甜後鹹再淡”。
頭道茶叫飯糍幹茶。一般是用來招待貴客,或是招待第一次上門的新客及來訪的親戚的。但這卻是一道不用茶葉的茶禮,衹是飯糍幹加糖衝上開水即成。飲用倒是十分方便,但飯糍幹的製作卻挺費勁,所以也就顯出此茶的禮重。據說飯糍幹是這樣製成的:“先用飯鏟鏟些煮好的新糯米飯於鍋底,使勁研磨米飯直到成一層薄薄的米粉皮子,均勻地貼在鍋底四周。待皮子邊緣翹開,把它鏟出,這便是飯糍幹。”這活幹起來很纍人的,即使是在鼕天,也會搞得滿頭大汗。並且還需另有一個專人竈下燒火,要嚴按執行掌鏟人的命令要求,控製好火旺火緩。開水衝泡好的飯糍幹茶,實際上是一種泡飯而已,但卻如白雲片片,梨花朵朵,滿屋生香,軟而不爛,香甜適口。第二道是熏豆茶。主要用料是熏豆和茶葉,再輔以炒熟的芝麻、曬幹的鬍蘿蔔條和橘子皮,還有新鮮的震澤黑豆腐幹之類,味略鹹。此茶的特點是多色多味,鄉土氣息濃郁。
最後一道是清茶。當地人又謙稱為淡水茶。清茶者,茶葉與白開水也,這纔是真正的茶。
有人這麽說吳江三道茶:先吃泡飯,再喝湯,最後飲茶,與我們一般的飲食程序無異。 |
|
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茶文化範疇。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傢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
【分類】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裏一年四季不滅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燒烤大理特産沱茶到黃而不焦,香氣彌漫時再衝入滾燙開水製成。此道茶以濃釅為佳,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講究“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所以這道茶衹有小半杯,不以衝喝為目的,以小口品飲,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涼清香為趣。 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舉步維艱,創業之始,苦字當頭。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面對苦境,我們惟有學會忍耐並讓歲月浸透在苦澀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體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從而對人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産乳扇、核桃仁和紅糖為佐料,衝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製的茶水製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膩,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個夠。 寓苦去甜來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經過困苦的煎熬,經過歲月的浸泡,奮鬥時埋下的種子終於發芽、成長,最後碩果纍纍。這是對勤勞的肯定,這是付出的回報。當我們在鳥語花香裏,明月清輝下品嚐甜美的果實之時,我們又怎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許花椒、薑、桂皮為作料,衝“蒼山雪緑茶”煎製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帶有麻辣味,喝後回味無窮。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與“親”諧音,而薑在白語中讀“gao(第三聲)”,有富貴之意,所以此道茶表達了賓主之間親密無比和主人對客人的祝福(如恭喜發財,大富大貴)。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稱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個人的一生,要經歷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麯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諸如名利、權勢、富貴榮華等等的誘惑。要做到“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氣度。如果一味沉湎於成功或失敗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過執着,就會作繭自縛,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喪失了許多人生樂趣。所以,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我們不妨看得輕些淡些,不要讓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拋棄的重負,衹有這樣,才能達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人生境界。
【喝法】
先將本地産的緑茶放特製的小砂罐裏在火上焙烤,待罐中茶葉烤脆、烤香、變黃時,衝入罐中少許沸水,等水中泡沫消失,再將沸水衝滿,四火稍煨火片刻,茶水呈琥珀色,香味濃郁,有烤茶的特殊馥鬱,斟入小茶盅內,此第一道茶,稱為頭道苦茶。在砂罐裏註入新水,加入白糖、炒香的桃核仁片、芝麻面等是第二道茶,即二道甜茶。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紅糖、蜂蜜、桂皮、米花、和幾粒花椒等,稱為三道回味綿。
茶葉內含茶多酚、生物鹼、蛋白質、糖類、有機酸、多種維生素、礦質元素、芳香成分等,兼有藥理和營養兩方面作用。具有提神醒、利尿強心、清熱降火、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壓等特點。我國是茶是故鄉,民族地區由於自身的生活習俗形成的特殊飲茶方法,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衝泡方法】
高溫:九十度以上
葉茶類:鐵觀音、水仙、凍頂烏竜、佛手等。
重揉捻茶類:鐵觀音、佛手等接近球狀的茶。
重焙火的茶類:色澤較黑、較暗的茶。
陳年茶類:任何妥善儲存的陳年茶,以鐵觀音、水仙較常見。
中溫:八十——九十度
輕發酵的茶類:如文山包種茶,若焙火較重,仍以高溫衝泡。
芽茶類:如白毫烏竜、高級紅茶等。
熏花茶:香片、包種茶、熏花。
低溫:低於八十度以下 緑茶類:如竜井、碧蠃春等。若品嚐時仍覺得苦味太重,可再降低水溫。
【品茶】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種人生境界。塵世的每一個人,當我們在酒足飯飽之餘,慢慢品茶之時,不妨讓這飽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們的生命之中,讓人生如茶,芳香宜人!
【相關記載】
早在唐代《蠻書》中就有記載,一千年前的南詔時期,白族就有了飲茶的習慣。明代的徐霞客來大理時,也被這種獨特的禮俗所感動。在他的遊記中這樣描述它“註茶為玩,初清茶、中????茶、次蜜茶”。所謂“註茶為玩”,就是把飲茶作為一種品賞的藝術活動,也即是後人所稱的茶道。
【吳江“三道茶”】
雲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很有名氣,江蘇吳江也有三道茶,主要流行於吳江市西南部的農村,飲來別有風味。吳江三道茶喝法的特點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先甜後鹹再淡”。
頭道茶叫飯糍幹茶。一般是用來招待貴客,或是招待第一次上門的新客及來訪的親戚的。但這卻是一道不用茶葉的茶禮,衹是飯糍幹加糖衝上開水即成。飲用倒是十分方便,但飯糍幹的製作卻挺費勁,所以也就顯出此茶的禮重。據說飯糍幹是這樣製成的:“先用飯鏟鏟些煮好的新糯米飯於鍋底,使勁研磨米飯直到成一層薄薄的米粉皮子,均勻地貼在鍋底四周。待皮子邊緣翹開,把它鏟出,這便是飯糍幹。”這活幹起來很纍人的,即使是在鼕天,也會搞得滿頭大汗。並且還需另有一個專人竈下燒火,要嚴按執行掌鏟人的命令要求,控製好火旺火緩。開水衝泡好的飯糍幹茶,實際上是一種泡飯而已,但卻如白雲片片,梨花朵朵,滿屋生香,軟而不爛,香甜適口。第二道是熏豆茶。主要用料是熏豆和茶葉,再輔以炒熟的芝麻、曬幹的鬍蘿蔔條和橘子皮,還有新鮮的震澤黑豆腐幹之類,味略鹹。此茶的特點是多色多味,鄉土氣息濃郁。
最後一道是清茶。當地人又謙稱為淡水茶。清茶者,茶葉與白開水也,這纔是真正的茶。
有人這麽說吳江三道茶:先吃泡飯,再喝湯,最後飲茶,與我們一般的飲食程序無異。 |
|
白族三道茶 | 大理白族三道茶 | 中國傳統節日飲食禮:新春三道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