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中文名: 三蕊蘭
種拉丁名: neuwiedia singapureana
形態特徵: 植株高40--50釐米;根狀莖嚮下垂直生長,長數釐米至10釐米以上,直徑1—1.5釐米,具節,節上發出略帶木質並呈支柱狀的根。葉多枚,近簇生於短的莖上;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40釐米,寬3--6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收狹成明顯的柄;葉柄長5—10釐米,邊緣膜質,基部稍擴大而抱莖,背面的脈明顯凸出。總狀花序長6--8釐米,具10餘朵或更多的花,有腺毛;花苞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1.5釐米,背面具腺毛,脈上毛尤多;子房橢圓形,多少具腺毛;花緑白色,不甚張開;萼片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1.5—1.8釐米,寬約4毫米,先端具芒尖,背面上部有腺毛,通常中萼片略小於側萼片;花瓣倒卵形或寬楔狀倒卵形,長約1.6釐米,寬5--6毫米,先端具短尖,背面中脈上具腺毛;中央花瓣(唇瓣)與側生花瓣相似,但中脈較粗厚;蕊柱近直立,其中花絲與花柱合生部分長約8毫米;側生雄蕊花絲扁平,長約3.5毫米,寬約0.7毫米,有中脈;中央雄蕊花絲較窄而長,亦具中脈;花藥綫形,長5--6毫米,兩藥室基部不等長;花柱長約7毫米。果實未成熟,橢圓形。花期5—6月。
本種提示: 本種花序具腺毛,與n.veratrifoliabl.以及n.zollingerirchb.f.均有明顯區別,故作為獨立的種較為恰當。
産地分佈: 産於香港、海南(保亭、定安)和雲南東南部(河口)。生於海拔約500米的林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模式標本采自新加坡。
屬中文名: 三蕊蘭屬
屬拉丁名: neuwiedia bl.
本屬概述: bl,defam.expo.12aug(sero)1833;hoevenetdevriese,trjd-schr.natuurl.gesch.physiol.1:140.1834;rolfeinj.linn.soc.bot.25:231.1889;pfitz.inengler,pflanzenreichⅣ(50)heft12:4.1903;e.f.devogelinblumeal7(2):320.1969;s.c.chenetk.y.langinactaphytotax.sin.24(5):346.1986.亞灌木狀草本,直立,通常具嚮下垂直生長的根狀莖和支柱狀的氣生根。莖通常較短,與根狀莖之間無明顯界限,一般不分枝。葉數枚至多枚,折扇狀,初時常近簇生,後來隨着莖的延長而有間隔,基部有柄並抱莖。總狀花序頂生;花苞片較大,緑色;子房3室;花近輻射對稱;花被片通常稍靠合,不完全展開;萼片3枚相似或側萼片略斜歪;花瓣3枚亦大致相似,但中’央的1枚(唇瓣)常稍大或形態略有不同;蕊柱一般較短,上部花絲與花柱分離;能育雄蕊3枚,中央1枚有時較長或較短,側生2枚的藥室有時不等長;花絲明顯;連接於花藥背面基部上方;花粉不粘合成團塊;花柱細圓柱狀,頂端具稍膨大的柱頭。果實或為漿果狀,成熟時果皮腐爛,或為蒴果,成熟時開裂。種子成熟時黑色,有堅硬的外種皮,有時兩端有膨脹、延長的附屬物。本屬模式種:neuwiediaveratrifoliabl.約有10種,産東南亞至新幾內亞島和太平洋島嶼。我國有1種,衹見於香港、海南和雲南東南部。
亞科中文名: 擬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 subfam.apostasioideae rchb.
亞科概述: 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syst.bot.4aufl.1040.1935;garayinbot.mus.leafl.harvarduniv.19:86.1960;dresslerinselbyana5:200.1979.地生亞灌木狀草本,下部常有支柱狀根。葉生於莖上,折扇狀。花序有時分枝;花近輻射對稱,具3室子房;萼片相似或側萼片略有不同;唇瓣與花瓣相似或稍大;蕊柱具2--3枚能育雄蕊;能育雄蕊具明顯的花絲和2室花藥;花粉不粘合成團塊;退化雄蕊(來自內輪中央雄蕊)存在或不存在;花柱明顯,具頂生柱頭。果實漿果狀或蒴果狀。種子具堅硬的外種皮,球形或較少兩端有膨脹、延長的附屬物。本亞科模式屬:apostasiabl.共含2屬,我國均産之。
科中文名: 蘭科
科拉丁名: angiospermae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麯,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藥,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藥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藥(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嚮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着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接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接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衹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産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復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瞭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係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係統較為全面,但該係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采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係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係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衹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衹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决,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裏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裏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係根據國産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閤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註意。
綱中文名: 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 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 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 orchidacea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