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墳聯繫方式地址:位於郟縣城西27公裏處的小峨嵋山東麓三蘇墳投訴電話平頂山旅遊投訴電話:0375-4968235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三蘇墳景區榮譽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蘇墳門票價格30元
三蘇墳,位於郟縣城西27公裏處的小峨嵋山東麓。背嵩陽,面汝水,山川秀麗,風景宜人。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歷史。蘇墳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許多珍貴的詩文碑刻。
三蘇指蘇軾、蘇轍兄弟及其父親蘇洵三人。蘇洵“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閉門讀書”,嘉(“礻”左“右”右)初年,得歐陽修推舉,以文章顯名於世。歷官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蘇軾自幼受父親的熏陶和母親的嚴教。蘇軾的母親程氏是一位很有教養的婦女,飽讀詩書,深明大義。她親自教蘇軾讀書,引導蘇軾效法先賢,樹雄心,立大志,以“澄清天下”為己任。嘉(“礻”左“右”右)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考中進士,初任河南福昌(今伊川西)主簿,後經製科考試,進策二十五篇,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宵小之徒羅織罪名誣陷為“謗訕朝廷”,貶謫黃州,後移汝州。從此,蘇軾在宋朝政壇上幾起幾落,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兵部尚書,也曾遭貶徒惠州、儋州。
蘇轍,字子由,與兄同科進士。初任澠池縣主簿。在政治上與兄蘇軾共進退。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7年)落職汝州,復責雷州安置。晚年築室於潁昌(今許昌市),稱潁濱遺老。蘇轍也以文章名世。蘇氏父子占“唐宋八大傢”中的三傢。
蘇轍於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間,蘇軾由定州南遷英州,便道於汝,與弟相會。蘇轍領兄遊觀汝州名勝。郟城縣屬汝州,自古就有竜鳳寶地之美稱,黃帝鈞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臨鈞天台,北望蓮花山,見蓮花山餘脈下延,“狀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議定以此作為歸宿地。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軾卒於常州,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臺鄉上瑞裏。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蘇轍卒於潁昌,其子將之與蘇軾葬於一處,稱“二蘇墳”。蘇洵本葬於眉州眉山故裏。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鼕,郟城縣尹楊允到蘇墳拜謁,謂“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千裏,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遂置蘇洵衣冠塚於兩公塚右。這樣,原來的二蘇墳就成了三蘇墳。
三蘇墳背依嵩嶽餘脈蓮花山,面對汝水曠川,黃帝鈞天台在其前,左右兩小嶺逶迤而下,宛若峨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墳院四周有墻垣,南垣正中開門,古樸典雅,門兩邊所蹲石獅森嚴威風。陵門內矗立一座高約兩丈、寬丈餘的石坊。左右坊柱上鎸刻着蘇軾獄中示子由的詩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坊後是饗堂三間,饗堂後是祭壇,祭壇後是三蘇墳塚,院內院外遍植柏樹,郁郁葱葱,參天蔽日,有“蘇墳柏樹數不清”的說法。院內碑碣林立。墳院門外神道兩側排列着石人、石馬、石羊等。墳院西南三百米處有廣慶寺。寺內有三蘇祠,供奉三蘇塑像。寺祠墳前羅列歷代官員修葺、祭祀碑刻。其中有清乾隆年間河南巡撫畢沅所立者,稱“畢沅碑”。畢沅曾編纂《續資治通鑒》,精研金石之學,官至湖廣總督,名聲甚重。1996年,在廣慶寺東高臺地上新塑蘇軾雕像一尊,基座用大理石砌成,巍峨飄逸。
三蘇墳1956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以來,郟縣縣委、縣政府加大了對三蘇墳的開發建設力度,在廣慶寺重修了鐘鼓二樓,重塑了四大天王、釋迦牟尼、文殊、普賢菩薩塑像,在三蘇祠建起了捲棚,在廣慶寺東跨院建成了東坡碑林,啓功、李鐸等當代著名書法傢為景區多處匾額和楹聯書丹,大大提高了三蘇墳的文化品位。
三蘇墳由三蘇陵園、廣慶寺、三蘇祠三部分組成。三蘇陵園,總面積14800平方米,坐北嚮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兩側有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仗嚴整。陵園門兩側蹲一對石雕雄獅。進入紅漆大門,迎面是一座高5米、寬3米的紅石牌坊,橫眉鎸刻“青山玉瘞”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進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絥的《祭三蘇先生文》。左右石柱隸刻蘇軾《獄中示子由》詞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過石坊,東邊有齋房5間,是過去官宦、名流祭三蘇吃素沐浴之處。正中為饗堂,係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內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衆多石碣。堂後為祭壇,壇後三塚隆起,中為蘇洵衣冠塚,東為蘇軾墓,西為蘇轍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個墓塚,為蘇軾六公子墓。園內有古柏588株,多為明清時所值,枝繁葉茂,蒼翠挺拔。廣慶寺、三蘇祠座落在陵園西南300米處,前寺後祠,占地6903平方米。廣慶寺大門為南天門,入大門是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蘇祠殿在最後。三蘇祠殿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內有三蘇彩色塑像,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左右分侍。殿內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蘇先生佳城圖”碑尤為突出。出廣慶寺東便門,可至小峨嵋山頭,上有高4.2米的蘇軾中年布衣持捲雕像。
踏進廣慶寺,蒼勁的古柏、青翠的竹林讓人眼前一亮,幽幽的古箏彈奏聲從竹林中傳出,如行雲流水般輕撫着你的耳膜,古韻在院內縈繞。廣慶寺建築風格獨特,最明顯的特徵是一進三院、寺祠合一,據說,這在全國是極為少見的。廣慶寺寺小名氣大,與蘇東坡有着不解之緣,與三蘇墳有着密切的聯繫。蘇東坡一生坎坷,與佛傢來往密切。他一生多次過往此地,每次經過便折道廣慶寺與僧人敘談。到了晚年,東坡甚至給自己起了兩個佛號叫“行腳僧”和“苦行僧”。東坡死後,宋高宗為廣慶寺賜名,寺院僧人四時守護墳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蘇軾兄弟的祭日,都要為他們的亡靈超度、安魂。
“青山玉瘞”坊位於郟縣“三蘇墳”門口處。青石製作,高3.25米,寬3.54米,是明代學者浙江右布政使郟人王尚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二月所建。清嘉慶年間知縣李虎臣重修。正面楣刻“青山玉瘞”四個大字,左右石柱楹聯,隸書蘇軾《獄中示子由》詩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背面楷書王尚《祭三蘇文》。
三蘇祠堂內的三蘇塑像距今已有652年的歷史了,仍然栩栩如生。
穿過三蘇祠右側的一個門,便來到了東坡碑林。可以站在碑廊下觀賞着書法大傢的作品,東坡碑林是繼湖北黃崗之後在東坡紀念地興建的一座由當代著名書法傢書寫的以蘇東坡詩、詞、文為主要內容的大型碑林,目前有碑刻300多塊。東坡碑林的策劃者別出心裁,邀請一百位書法名傢以風格迥異的書體將東坡先生的千古絶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書寫一百篇,形成了百傢高歌大江東去的宏偉場面,可謂洋洋大觀,氣勢磅礴。
碑林園中的仰蘇堂內,來自禹州市的一位民間藝人正在展出他創作的關於蘇軾的泥塑作品,這引起了不少遊人的興趣。據這位民間藝人薛明智說,為了給“三蘇”盛會助興,他連續工作28天,終於塑成了一組泥塑作品。他塑的作品“文壇巨竜”,惟妙惟肖。蘇軾站在一條盤旋的巨竜身上,一襲長衣,左手握筆,右手捋須,若有所思,也許他還在憂國憂民。為了表示對蘇軾的景仰,他還作了兩首詩以示祭奠。其中一首這樣寫道:宋代文壇豪傑人,多少功績纍癱身。峨眉柏陰休長夢,墨客不語怕驚魂。
三蘇墳院建在郟縣小峨眉山的山坡上,三面環山,南瞰汝水,地勢險峻,環境清幽,院內古柏成林,四季鬱鬱蒼蒼。特殊的“景”與“物”,都使得風易招,聲易振,故時時喧嘩,夜靜更甚,“夜雨”道理顯而易見。三蘇盛名加上這一特殊景象,從古至今吸引着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拜謁聆聽。蘇墳園內古柏參天遮日,夜晚山風來襲,瀟瀟灑灑如落雨聲。這便是著名的郟縣八景之一“蘇墳夜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