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 三綫
目錄
三綫”建設的歷史意義
  “三綫”建設的歷史必然性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毛澤東提出“三綫”問題: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不行,要搞三綫建設,要準備打仗。當時,隨着國際形勢的演變,我國周邊出綫了嚴峻的局勢。在東面和南面,被美國軍事勢力重重地包圍住,美國第七艦隊公然進入我臺灣海峽,他又挾迫我周邊國傢簽訂條約,結成反華聯盟,並在這些國傢建立軍事基地,對我國東、南部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1964年8月5日,美國悍然對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轟炸,將戰火引近了我國南大門。對我國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在北部和西部,我國又面臨蘇聯的巨大壓力。1956年之後,中蘇由於在意識形態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引起了蘇聯的極大不滿,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傢、逼還抗美援朝時期購買軍備所欠下的債務,並且蘇聯還策動新疆分裂分子舉行武裝叛亂。隨者中蘇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兩國長達7300公裏的邊境綫,出綫了空前的緊張局勢。在蘇、美二國的唆使下,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對我國也持敵對態度。
  當時,我國的工業、國防工業等絶大部分都分佈在東北、華北一帶,形勢十分緊迫。
  “三綫”建設的主要成就
  1、初步改變了我國內地交通落後、基礎工業薄弱和資源開發程度低下的歷史狀況。
  2、建成了具有相當規模、門類齊全、生産和科技相結合的三綫國防科技工業體係。
  3、三綫地區的機械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成為優勢産業,三綫地區機械工業的建設,是按照與軍事工業配套、為國民經濟提供重要裝備的原則進行規劃的。
  4、給內地的一些城市帶來了發展機遇,促進了內地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攀枝花、六盤水、十堰、金昌等,以前是荒山野地,如今成了鋼鐵、煤碳、汽車和有色金屬的工業城市。
  “三綫”建設的一些失誤
  1、對國際形勢,尤其是在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估計和判斷有失誤。
  2、對三綫建設的進程要求過快、過急,造成了盲目上馬、建設工程缺乏科學論證、事故多等嚴重後果。
  3、對備戰強調過了頭,而忽視了客觀經濟建設規律。
  4、為了突出戰備,一大批現代化工業遠離城市、遠離交通要道、分散地建在深山溝裏,降低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造成了重複建設、佈局不合理等現象。
  5、由於過分強調隱蔽,不少建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到了開山、築路、打洞等設施上,大大增加了建設成本和施工難度,影響了建設進程。
  雖然,三綫建設出現了一些主觀上的失誤,但它的成就與歷史意義是主要的,它緊密把握住了我國當時的國內、國際所面臨的復雜形勢,為我國西部地區、內陸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紮實的基礎與保障。
歷史背景
  1960年代以來根據戰備需要,把全國按地理位置分為一、二、三綫:“一綫”指東北及沿海各省,“三綫”指長城以南、京廣綫以西的內陸地區,“二綫”指介於一、二綫之間的廣大地區。其中川、貴、雲和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綫,一、二綫的腹地俗稱小三綫。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國中西部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稱為三綫建設。
  1962年後,美國在臺灣海峽多次舉行以入侵中國大陸為目標的軍事演習,製造北部灣事件在越南戰爭升級,1964年,美國製定了絶密報告——《針對共産黨中國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試圖出動空軍襲擊中國即將進行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的核基地。中共中央中止原來“抓吃穿用”的“三五”計劃設想,1964年毛澤東提出存在新的世界大戰的危險,在原子戰爭時代要有後方;據此製定了一、二、三綫的戰略佈局和建設大三綫的方針;首先把攀枝花鋼鐵基地以及相關的交通(成昆、川黔、滇黔鐵路)、煤、電建設起來,把東部沿海的重工業基地嚮內地轉移,實行“分散、靠山、隱蔽”的佈局、選址方針。
  當國傢計委匯報說缺乏資金,籌措三綫建設的投資計劃需要開會研究。毛澤東當即說:沒有錢用我的工資。其中也隱含、夾帶了“大躍進”失敗後對中央一綫(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在經濟形勢、調整步驟的認識分歧和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不滿。
  1969年,中蘇邊境陳兵54個師、近百萬人,在珍寶島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蘇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要用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消滅中國核基地的計劃,並打算聯合美國進行。因此三綫建設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從1965年中國開始進行了長達15年、橫跨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綫建設,投入資金2052億元,投入人力高峰時達400多萬,安排了1100個建設項目。大批沿海企業和技術管理人員遷移到了山溝裏,[註2]其中進川的就有40萬人。通過新建擴建、遷建、改建,先後建成2000個大中型骨幹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形成了45個大型生産科研基地和30多個新興工業城市,修築了10條總長8000公裏鐵路幹綫。建成了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交通、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工業為基礎,機械、電子、化工為先導,門類相對齊全的工業體係。
  其中包括: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鋼鐵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衛星發射中心,葛洲壩、劉傢峽等水電站,六盤水、渭北煤炭基地,長城、水城等大型鋼廠,成昆、襄渝、川黔、陽安、青藏(西格段)等10條鐵路幹綫,貴州、漢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業基地,長江中上遊造船基地,四川、江漢、長慶、中原等油氣田,重慶、豫西、鄂西、湘西常規兵器工業基地,湖北中國第二汽車廠、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等製造基地,中國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科研機構。
  三綫建設也培養了一批幹部:國傢領導人鬍錦濤曾在甘肅劉傢峽工地工作13年,溫傢寶曾在甘肅酒泉工作14年,李嵐清、王兆國也曾在湖北十堰中國第二汽車廠工作。
  1983年,針對三綫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决策,對三綫建設中企業佈局、産品結構、技術水平等方面進行重點改造;共規劃安排三綫建設調整項目201項,到2003年年底,完成190項調整改造,剩餘11個項目將於2005年全部完成。
  近年來,當代史學家對此評論說,三綫建設客觀上初步改變了國傢工業東西部佈局的不合理狀況,促進了內地省區的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給西部以後的建設提供了條件。但是,建設規模鋪得過大,戰綫拉得過長,超過了國傢的承受能力;進程過快、過急,有些項目未進行資源環境的調查和論證,就匆忙動工(甚至邊勘探、邊施工、邊投産),造成了嚴重後果。忽視經濟效益和長期生産要求;不惜代價地片面追求政治目標,打亂了正常的經濟管理制度,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忽視經濟規律的政治推動决策模式也是論證缺乏科學性、造成盲目和浪費的原因。人民和國民經濟為此也付出了不能提高生活水平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