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三祖寺投訴電話 安慶市旅遊投訴電話:0556-5542742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三祖寺風光幽絶,是天柱山人文景觀集中之處,乃著名的禪宗古剎,現列為我國佛教全國重點寺觀。寺內始建於唐代的覺寂塔,屹立于云石澗之中,七層八角的古塔高達十丈,造型宏偉,雄渾高華,塔壁上有唐風雕繪。塔剎刺天,氣吞雲霄,其八方塔鈴風吹音傳幽𠔌,更為山寺籠上了一種神秘的氣息。 |
|
名稱:三祖寺
又名: 乾元禪寺 山𠔌寺
場館位置: 安徽省潛山縣境天柱山
關鍵詞或主題詞: 安徽省
欄目關鍵詞: 中國佛教名山名寺 佛教 宗教
輔助分類項: 佛教
介紹:
Title 三祖寺
三祖寺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境天柱山中。天柱山在周武王時稱“晚山”,因紀念晚伯執政之德,又更名為“皖公山”。西漢武帝曾於元封五年登天柱山,封為“西嶽”。漢元封五年鼕,武帝南巡在此設臺祭嶽,敕封為“南嶽”;人群高呼萬歲,又有“萬歲山”之稱。天柱山山勢綿延逶迤,東接綿亙大別山,南有皖水,西有潛河,兩水夾一山,山因水流,水隨山轉。45座山峰次第展開,如三道翠屏,以相對300餘米之差,一道高出一道。主峰天柱山峰雄石奇,水秀洞幽,西風晴雪,植被繁茂,神采風姿令人叫絶。《天柱山志》雲:此山“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它有“絶稱人意”的奇峰,有“煙雲爭吐沒”的奇雲,有“夏木蔭濃四月寒”的秀木,有“樓臺令簇雲蘿外,種磐擎鼓水石間”的廟宇。三祖寺便坐落於三祖山頂。
三祖寺屬禪宗五大祖庭之一,又名乾元禪寺、山𠔌寺,位於天柱山野寨區。原為南北朝齊梁間何氏三高故宅,後捨為寺。相傳南朝梁武帝時寶志禪師與白鶴道人鬥法得勝,卓錫開山建寺,外建七小塔。三祖僧璨禪師得二祖慧可傳法後,承達摩衣鉢雲遊至此,隱居天柱十五年,擴建寺院,選場建壇,講經傳法,名揚長江兩岸。隋大業二年(606),三祖禪師在山𠔌大樹下為衆說法,合掌立化,葬山𠔌寺後。唐玄宗天寶年間,舒州別駕李常素仰宗風,將三祖身火化得五色捨利三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唐肅宗在位期間,賜寺號“祖山𠔌乾元禪寺”。代宗大歷七年,謚塔號“覺寂”,獨孤及撰寫碑銘歷述寺塔之來由、盛況。後來,寺塔多次被毀。至明洪熙元年,寺僧普翳重興寺門,佛子葛暹捐建天王殿、乾元閣。宣德年間,閣圮,葛公緩建大雄寶殿。嘉靖43年,院僧了瑩重修覺寂塔及塔院,一時稱盛。此後屢有興廢。至1979年,人民政府撥款重修,頓改舊觀。
寺依山勢建成,前低後高,雄大壯麗。除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正殿外,兩旁有東佛堂、觀音閣、西房等。香火鼎盛時,擁有百餘間廟房、4畝土地和成片山林,為天柱山第一大廟。四周古木參天,卓錫泉、錫杖井、寶公洞、風篝臺、三高亭、文化亭點綴其間。覺寂塔又名三祖寺塔,始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雖經宋、明、清幾代重修,但塔形仍保持唐塔風格。塔外旋中空,出入相製,與他塔異。塔為樓閣式,鬥栱佈局,七層八角,高約30米。塔壁上有佛像浮雕,外有磚欄環衛,內有臺階可登塔,一覽四周美景。塔頂有鐵鑄相輪,高5米,四方係鈴,風吹悅耳。三祖寺西有一清泉自洞中流出,泉旁有一大石如臥牛,又名臥牛石,附近的石上蹄跡宛然。崖壁上有大量題名石刻,相傳北宋詩人、書法傢黃庭堅曾坐在此石上讀書。
三祖寺舊名山𠔌寺,又名乾元禪寺。為天柱山風景區南大門,始建於梁武帝時,隋代禪宗三祖僧璨禪師於此立化,葬於寺後。
風光幽絶,是天柱山人文景觀集中之處,乃著名的禪宗古剎,現列為我國佛教全國重點寺觀。寺內始建於唐代的覺寂塔,屹立于云石澗之中,七層八角的古塔高達十丈,造型宏偉,雄渾高華,塔壁上有唐風雕繪。塔剎刺天,氣吞雲霄,其八方塔鈴風吹音傳幽𠔌,更為山寺籠上了一種神秘的氣息。
景區內有三高亭、立化塔、寂覺塔、卓錫泉等景。
坐落在天柱山南大門𠔌口鳳形山上的三祖寺,為梁代高僧寶志於南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與江南雲遊方士白鶴道人鬥法,卓錫𠔌口鳳形山,首創山𠔌寺。南朝末年,北齊高僧禪宗三祖僧璨受二祖慧可衣法後,為避免罹北周滅佛之禍,衹身南徙,隱居於此20餘年,傳衣四祖道信並完成了他的畢生著作《信心銘》,從而保存並傳付了菩提達摩從西竺傳入東土的“楞伽”裔脈,奠定了中國佛教禪宗初期的組織形式和理論基礎,使之發展成為今天極具國內外影響的佛教最大宗派。1979年,國傢宗教文物管理部門先後多次撥款修葺三祖寺;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將留有王安石、黃庭堅等唐宋以來名傢石刻128幅的山𠔌流泉摩崖石刻和覺寂塔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4月,國務院批準三祖寺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開放寺廟之一。如今,三祖寺梵宇輝煌,金殿交碧,祖庭重輝,宗風光大。
三祖寺位於潛山縣城西北9公裏的天柱山麓,此地群山環抱,溪𠔌幽深,山𠔌中突起一峰,三祖寺 建於其上,故又有山𠔌寺之名。自南北朝以來,歷史一許多文人墨客紛踏而至,在祖寺西側的山𠔌 之中,至今仍留有李德修、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李公麟等唐宋以來300多塊名人石刻。
三祖寺始建於梁武帝年間(公元505年),其時有寶志禪師與白鶴道人都想占據這個名勝之區,開闢 道場。 根據《史地圖經》載:“舒州潛山最奇絶,而山麓尤勝。志公與白鶴道人皆欲之,同請於梁武帝。
帝以二人俱有靈通而不敢决,俾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鶴止處為記。志公曰:某以卓錫處為記 驚徙峰半,已而鶴先飛去,至麓將止,忽聞空中錫飛聲,驚徙峰半,志公之錫逐卓於山麓”。從此之後山𠔌成為佛教道場。
及至隋佛教禪宗三祖僧璨駐錫於此,著 《信心銘》 ,並傳衣鉢於四祖道信。公元606年,三祖在山𠔌大樹下為衆說法,合掌立化, 葬於寺後。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舒州別駕李常,素仰三祖宗風,取三祖真身火化,得捨利300顆,出已俸建塔,藏三祖捨利百顆於其下。
肅宗時賜山𠔌寺為“乾元禪寺”,代宗李豫又賜三祖捨利塔為“覺寂塔”。至此這裏逐漸成為全國著名的佛教聖地。
世事滄桑,三祖寺歷經興衰。1983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開往寺院。現在的三祖寺由覺寂塔、祖師殿、千佛殿、大雄寶殿、天王殿、 山門殿等主體建築組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