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陳岩 Chen Yan
清風披拂蘚苔痕,洞裏仙鄉萬古春。 有路盡通塵世客,來遊何獨是三人。 |
|
詩人: 鄧深 Deng Shen
詰麯山蹊晚,清冷石澗秋。 三門儼呀豁,四壁極琱鎪。 上穴重岩閟,中龕一室幽。 斐然成五字,聊爾繼乘風。 |
|
詩人: 李石 Li Dan
危磴俯寒水,陰崖擘蒼煙。 上開水雪窟,下垂珠玉淵。 何時雷斧手,拓此壺中天。 自然渾沌竅,不受百巧鎸。 地勝集靈氣,木石含清堅。 三子果誰歟,流輩孰後先。 我來叩玉扃,欲訪雲雨仙。 呼竜竜未醒,日高貪睡眠。 |
|
詩人: 歐陽修 Ouyang Xiu
漾戢泝清川,捨舟緣翠嶺。 探奇冒層嶮,因以窮人境。 弄舟終日愛雲山,徒見青蒼杳靄間。 誰知一室煙霞裏,乳竇雲腴凝石髓。 蒼崖一徑橫查渡,翠壁千尋當戶起。 昔人心賞為誰留,人去山阿跡更幽。 青蘿緑桂何岑寂,山鳥嘐嘐不。 鬆鳴澗底自生風,月出林間來照席。 仙境難尋復易迷,山回路轉幾人知。 惟應洞口春花落,流出岩前百丈溪。 |
|
請鑒賞:
|
|
三遊洞聯繫方式地址:宜昌西北7公裏三遊洞投訴電話宜昌市旅遊投訴電話:0717—6737511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三遊洞景區榮譽湖北省著名名勝古跡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遊洞門票價格30元
三遊洞位於宜昌西北7公裏,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是湖北省著名名勝古跡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相傳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會於彝陵(今湖北宜昌),同遊洞中,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作《三遊洞序》,寫在洞壁上,三遊洞即由此而得名,這是人們稱之為“前三遊”。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東坡)、蘇轍父子三人,也來遊洞中,各提詩一首於洞壁之上,人們稱之為“後三遊”。
三遊洞地勢險峻,形如覆蓬,鼕暖夏涼,洞室開闊,呈不規則長方形,深約30米,寬約23米,高約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層岩面不斷溶蝕,並經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層地質年代為寒武紀,距今約五億至六億年,洞中岩石褶皺起伏,斷裂縱橫,千姿百態,有似圓若方的鐘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前室明曠,詩文滿壁;後室幽奧,旁有耳洞,可通於外。後室頂部空圓若懸鐘,以石投擊,其聲如鐘,石子落地,其響如鼓,故有“天鐘地鼓”之說。
三遊洞景色奇麗,曾被古人喻為“幻境”。歷代途經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遊,並以楷、隸、行、草各種字體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鎸刻於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有宋代歐陽修題記、明代重刻之《三遊洞序》等各種壁刻和碑文40餘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史料。
三遊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擊,飛珠濺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頂的至喜亭,西眺可見大江雄姿;在那峰巒疊嶂之中,長江像一把利斧,闢開一綫通道,直瀉西陵峽口,激流咆哮,破門而出,流經三遊洞旁,則水勢轉平,江面豁然開闊,呈現險夷交替之奇觀。
三遊洞不僅是著名的古跡勝地,同時也是重要的革命遺址。土地革命時期,這裏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縣委的地下交通聯絡站,當時廟中“道士”有的是我黨地下交通員。解放後,1958年3月1日,周恩來為實現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造福子孫後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親臨三遊洞察看了岩石的層次,作了極為重要的指示。
沿陡危的小道依欄而下,至山腰間的懸崖下有一小潭,細泉涓涓流入,長年不歇,潭邊草茂竹翠,這便是宜昌市的名勝古跡---陸遊泉。宋代詩人陸遊於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來三遊洞時曾在此潭取水煎茶,並賦詩一首,書於石壁上。後人稱之為“陸遊泉”。
○碑刻與壁刻
三遊洞內外有很多碑刻與壁刻,具有歷史價值與書法欣賞價值,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唐宋以來,白居易、元稹、白行簡、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陸遊等歷代遊覽過三遊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過職的官吏,或題寫詩文、或刻碑記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來並已經發現的近60件,楷、隸、篆、行、草各體皆備。像清人陸維的隸書壁刻“鬲凡”,陳建候命長女閨瑛用小篆書寫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頑,化工有寶秘形山,闢開混沌蒙竅,露出人間生死關”。均堪稱書法上品。
○陸遊泉
出三遊洞沿石階下行到下牢溪畔,懸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履石亭,這便是“陸遊泉”。
據地方志記載,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路經夷陵遊覽了三遊洞。他發現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氣香味甘,贊賞之餘留下詩詞:“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這便是陸遊泉的來歷。
○張飛擂鼓臺
在三遊洞的西陵山頂面臨大江處,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臺,遍是著名的“張飛擂鼓臺”。據地方志記述,三國時期蜀漢猛將張飛在宜都郡(今宜昌)任太守時,曾在此臺擂鼓督練兵士。猛將張飛的朔像背依幽深峽𠔌,下臨滾滾長江,環眼圓睜,虎須戟張,巨臂揮捶,似聞隆隆能夠戰鼓聲,再現了這位古代名奬的勃勃英姿,遊人至此,紛紛攝影留念。擂鼓臺是遊客最喜愛的景觀。
○至喜亭
三遊洞頂臨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一座重檐三疊、金瓦朱欄、由“品”字形三亭組合的亭閣,這便是“至喜亭”。
至喜亭始件建於宋朝,由峽州(今宜昌)太守朱慶基修建在大江邊,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景佑四年(1037年)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專為此亭撰寫了《峽州至喜亭記》,使此亭成為宋代峽州三大勝境之一。
○巴楚樂宮
《巴楚樂宮》展出的巴楚樂器“八音”齊全,樂舞圖象婀娜多姿,在古色古香的舞臺上,身穿古典名族服裝的演(奏)員,以復仿製的15類97件巴楚樂器,奏楚麯巴樂,拌巴歌楚舞。您將在悠揚的音樂中,仿佛聽到屈子仰天吟《國殤》,昭君離鄉琵琶聲;在濃郁的民族舞蹈氣息裏,可以感受到竜舟競渡的波飛浪濺,桔茶飄香的豐收喜悅。從而更增添了愛宜昌,愛三峽,獻身中華的赤字之情。 |
三遊洞:與名人往事幹杯 Three-hole tour: toast with celebrities past |
“巴、蜀、荊、楚之間,奇哉有此!元、白、蘇、黃而後,遊者為誰?”
三遊洞外僧捨中的一副楹聯,概述了此洞的淵源和由來。
原本衹是一個普通的山洞,不過是風景秀麗一些,地勢險峻一些,然而,因為有了白居易、元稹、白行簡、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陸遊等歷史文化名人的駐足和青睞,便成就了數百年來聞名遐邇的三遊洞。正所謂“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三遊最著名,喧傳至唐宋。”
究竟是怎樣一個去處,能吸引如此衆多名人的目光呢?清代詩人魯先榜這樣描繪它,“四望皆山,一峰出衆,峻嶺之間,橫開一洞”。形象的描繪使得從未到過三遊洞的人,也會頓覺三遊洞的雄偉險峻躍然眼前,必先親臨而後快。
三遊洞位於宜昌市區西北10公裏西陵峽北峰的峭壁上,北靠長江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是三峽中的著名古跡。
唐代元和十四年(819),詩人白居易兄弟一同遊歷三峽,當他們遊歷至峽口時,巧遇詩人元稹,於是三人相邀同遊此洞,鑒於此洞“斯境勝絶”卻“罕有到者”,於是相約各人賦詩20韻一首,尋幽探勝,賦詩抒懷。
“夷陵峽口明月夜,此處逢君是偶然。一別五年方見面,相攜三宿未回船。往事渺茫都似夢,舊遊零落半歸泉。未死會應相見在,不知何地復何年”。最後由白居易作《三遊洞序》題於石壁之上說:“以吾三人始遊,故曰為三遊洞。”此序以紀其事,三遊洞因此而得名,因有後來者,故稱為“前三遊”。
1059年鼕,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出川赴京,途經夷陵,亦乘興遊賞此洞,亦各賦詩一首題寫於洞中,人稱“後三遊”。蘇轍詩云:“洞前危徑不容足,洞中明曠坐百人。三人一去無復見,至今冠蓋長滿門”。可見三遊洞至宋代已成為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遊覽、懷古的地方,以至摩肩接踵,洞門壅塞。
因為三遊洞處於出入四川的舟楫往來要道旁,歷來的文人大都來此一遊,留下許多詩文,鎸刻在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有歐陽修題記等各種壁刻和碑文四十餘件。
陸遊遊覽三遊洞後,詩中更是極盡贊美之辭:“意疑天壤間,豈有此崢嶸。 昨日到峽州,所見始可驚。乃知畫非妄,卻恨筆未精。峨巍冠冕古,阿娜髻髫傾。怪怪與奇奇,萬狀不可名”。
從前看到人們繪出的三遊洞圖,他覺得美得不可思議,實際可能未必如此,他懷疑天地間是否真有這樣崢嶸的山水景物。直到他親臨峽州,看罷便大吃一驚,纔知道昔日所看到的三遊洞圖,並非憑空臆想所畫。於是詩人衹恨自己筆法不精,難以形容山勢的雄偉巍峨,下牢溪的婀娜多姿,山石的奇特亮麗。
三遊洞形成於峭壁中部,高嵐深𠔌,山水秀麗。三遊洞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洞深30米,寬20米,高6米,3根鐘乳石從天而降,將三遊洞自然分隔為前後2個石室。前室與後室之間這兩根並列垂下的鐘乳石,宛如門楹,渾然天成。
前室空曠明敞,後堂清幽深奧,後室之旁有一小洞,扶壁佝僂前行,可至洞外俯瞰大江。洞室內滿布歷代題刻,或詩或文,有隸有篆,錯落有緻,滿堂生輝。前室人文薈萃,滿壁詩文;後室自然古樸,深邃幽靜。頂部空圓如懸鐘,以石投擊,其聲如鐘;石子落地,其響如鼓,故有“天鐘地鼓”之說。因為奇特瑰麗的景色,三遊洞被人們喻為“仙洞”、“幻境”。洞壁上有“靈區”、“鬲凡”、“洞天福地”的巨幅題刻。
三遊洞之內別有洞天,洞外亦是風景如畫,景點衆多。洞頂有三國時蜀漢劉封所築城壘,據險拒敵。江邊一石突兀而前,下臨大江,絶壁千尋,這便是“張飛擂鼓臺”。臺上尚有“至喜亭”,因歐陽修而得名。登亭縱目,群山疊翠,江流浩蕩。至喜樓重檐翼舒,聳構巍峨。下臨峽中波浪滾滾的長江,遠眺南津關外的葛洲壩,氣勢雄偉。有詩為證:“跋涉臨峰頂,攀登上小樓。西陵收眼底,葛壩似雲浮。浩浩江中水,悠悠浪裏鷗”。面對鬼斧神工的西陵峽和巧奪天工的葛洲壩,詩人的感慨油然而生。
三遊洞左側岩下,石級蜿蜒,峭壁半腰流出一股涓涓細流,潭清而冽,水流澄澈,水珠剔透,嗅之清新,掬之涼爽,飲之甘甜,有“神水”之稱。相傳南宋大詩人陸遊觀光至此,口渴難忍,恰在此時,地上突然涌出一股清泉,他捧手而飲,頓覺甘爽如飴,清甜浸透五臟六腑。陸遊當時即以囊中的日鑄茶,在此取泉水煎泡。神清氣爽的陸遊欣然提筆寫下了七律一首:
“苔徑芒鞋滑不妨,潭邊聊得據鬍床,岩空倒看峰巒影,潤遠中含藥草香。 吸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
這首詩題於三遊洞石壁之上,流傳至今。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發現甘泉的大詩人,將這眼泉取名為“陸遊泉”,遊洞之人,無不慕名一顧。
三遊洞的革命意義
三遊洞不僅是著名的古跡勝地,同時也是重要的革命遺址。土地革命時期,這裏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縣委的地下交通聯絡站,當時廟中“道士”有的是我黨地下交通員。解放後,1958年3月1日,周恩來為實現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造福子孫後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親臨三遊洞察看了岩石的層次,作了極為重要的指示。
門票:48元/人
交通:在宜昌沿江大道上乘10路公共汽車或中巴車可達。 |
|
|
|
三遊洞組 | 三遊洞序 | 遊三遊洞 | 遊三遊洞記 | 三遊洞風景區 | 三遊洞管理處 | 題三遊洞石壁 | 題峽州三遊洞 | 舟過三遊洞知遂脫兵火矣喜賦 | 係舟下牢溪遊三遊洞二十八韻 | 三遊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 | 次及甫入峽雜詠·三遊洞二絶 | 三遊洞之外俯瞰峽江酷似釣臺 | 同邱直長和歐公三遊洞韻 | 次及甫入峽雜詠三遊洞二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