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棱栎
拉丁名 trigonobalanus doichangensis (a. camus) farman
中文名 三棱櫟
拉丁科名 fagaceae
中文科名 殼鬥科
保護級別 2
分佈 雲南(瀾滄、孟連、西盟、勐臘)
現狀 稀有種。近年在雲南南部瀾滄縣境內首次發現。由於分佈區域狹窄,植株稀少,又因砍伐森林和毀林開荒,目前已處於瀕危狀態。
海拔下限(米) 散生於1000集中於1300
海拔上限(米) 散生於1900集中於1600
形態特徵 常緑喬木,樹皮深灰褐色,呈條狀開裂。小枝暗紅褐色,幼時被銹色絨毛,後漸無毛,具顯著白色皮孔,葉互生,革質,菱狀橢圓形,長7-12釐米,寬3一6釐米,先端鈍而凹陷,基部楔形,全緣,下面銀灰緑色,側脈約10對。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葇荑狀,常單生葉腋或簇生於無葉短枝上,長8一14釐米;雄花多數,呈小球狀簇生於序軸各節上,雄蕊6。與花被裂片對生;雌花序穗狀,直立,單生於頂端小枝的葉腋;雌花具短柄,1-3朵聚生於穗軸各節上,花被片6,微小,被柔毛,具退化雄蕊,子房3室,具明顯3 翅,花柱3,反麯。堅果1-3,生於淺杯狀殼鬥內,寬卵圓形,長寬各約5毫米,具顯著3棱脊,頂端有宿存花柱及花被裂片,密被糠桃狀銹毛;殼鬥短淺,高僅2毫米,3-5裂,殼鬥裂片外面被3橫裂圓形小苞片,內面密被細絨毛。
特性 分佈區受西南季風影響,幹濕季分明,年降水量約1600毫米,主要集中於雨季,年平均溫約18℃,極端最高溫37.2℃,極端最低溫-1.0℃,土壤為赤紅壤。為陰性樹種,多零星間雜於山地常緑闊葉林中。花果期11月至翌年4月。
保護價值 本屬為我國新記錄,具裂片狀的殼鬥和三棱形的堅果,表明與山毛櫸亞科fagoideae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花序為荑狀,柱頭頭狀,雄蕊6枚,花藥基生等性狀又表明它是櫟亞科quercoideae中較原始的類群。因此在係統演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其材質堅硬,紋理直,易加工,不翅裂,當地群衆喜用它做各種農具。可作為荒山造林樹種。
保護措施 應在其分佈較為集中的地段設立自然保護點,隸屬於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建議開展人工種植試驗並加以推廣。
栽培要點 三棱櫟結實量較大,通常3--4月果實成熟,種子壽命短,應及時采收。收集的果實在陰幹後,即行除去殼鬥和果序,並拌沙貯藏。5月下旬至6月初雨季來臨時,即可直播或育苗造林。 |
|
三棱櫟介紹
三棱櫟 (Trigonobalanus doichangensis (A. Camus )Forman)
科屬:
殼鬥科
別名:
形態特徵:
常緑喬木,樹皮深灰褐色,呈條狀開裂。小枝暗紅褐色,幼時被銹色絨毛,後漸無毛,具顯著白色皮孔。葉互生,革質,菱狀橢圓形,長7-12釐米,寬3-6釐米,先端鈍而凹隱,基部楔形,全緣,下面銀灰緑色,側脈約10對。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柔荑狀,常單生葉腋或簇生於我葉短枝上,長8-14釐米;雄花多數,呈小球狀簇生於序軸各節上,雄蕊6,與花被裂片對生;雌花序穗狀,直立,單生於頂端小枝的葉腋;雌花具短柄,1-3朵聚生於穗軸各節上,花被片6,微小,被柔毛,具退化雄蕊,子房3室,具明顯3翅,花柱3,反麯。堅果1-3,生於淺杯狀殼鬥內,寬卵圓形,長寬各約5毫米,具顯著3翅,花柱3棱脊,頂端有宿存花柱及花被裂片,密被糖狀銹毛;殼鬥短淺,高僅2毫米,3-5裂,殼鬥裂片外面被3橫裂圓形小苞片,內面密被細絨毛。
分佈與習性:
在我國僅見于云南南部瀾滄、孟連、西盟和勐臘等縣的山區。散生於海拔1000-1900米的常緑闊葉林中,而以1300-1600米較為集中。泰國西北部也有分佈。
分佈區受西南季風影響,幹濕季季分明,年降水量約1600毫米,主要集中於雨季,年平均溫約18℃,極端最高溫37.2℃,極端最低溫-10℃,土壤為赤紅壤。為陰性樹種,多零星間雜於山地常緑闊葉林中。花果期11月至翌年4月。
繁殖與栽培:
三棱櫟結實量較大,通常3-4月果實成熟,種子壽命短,應及時采收。收集的果實在陰幹後,即行除去殼鬥和果序,並拌沙貯藏。5月下旬至6月初雨季來臨時,即可直播或育苗造林。
應用:
稀有種。本屬為我國新記錄,具裂片狀的殼鬥和三棱形的堅果,表明與山毛櫸亞科Fagoideae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花序為荑狀,柱頭頭狀,雄蕊6枚,花藥基生等性狀又表明它是櫟亞科Quercoideae中較原始的類群。因此在係統演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科學意義。其材質堅硬,紋理直,易加工,不翅裂,當地群衆喜用它做各種農具。可作為荒山造林樹種。
圖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