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不知肉味 I do not know meat in March |
拼音: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解釋: 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註意力於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藉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
資料來源: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三月不知肉味 San Yuebuzhirouwei |
|
|
謂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註,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朱熹集註"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 |
|
今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 |
|
謂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註,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論語·述而》:“子在 齊 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朱熹 集註:“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老殘遊記》第二回:“每次聽了他説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甚麽事,總不入神……還是 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 瞿秋白 《文藝雜著續輯·‘嚮光明’》:“說穿了又有什麽趣味,你忍心叫人‘三月不知肉味’?” |
|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釋義〗謂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註,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出處〗《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朱熹集註:“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
〖今譯〗今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
孔子聽韶樂,喜愛之極,說:“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誇張的話。肉對孔子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學費,收的就是肉幹(束修)。但他聽了美妙無比的韶樂之後,整個身體,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韶樂所帶來的愉悅和回味所占據縈繞,他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聯翩;也可能就是發呆,什麽想不起來,但身心是舒坦的、寧靜的、甜美的,感到極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典故:周敬王的大夫萇弘正在自傢廳堂裏接待客人。說是廳堂,其實很簡陋,四堵土墻頂着一個寬大的茅草棚,地上鋪滿竹席,席上擺放着幾張粗樸的矮腳長方木桌。這位來客不是別人,是魯國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詩、書、禮、易,也頗為擅長音樂,但還沒達到精通的程度。他聽說周天子的大夫萇弘,知天文,識氣象,通歷法,尤其精通音律,於是藉着代表魯君朝覲天子之機,專門來萇弘傢拜訪。
看樣子,寒暄已畢,二人對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的桌案上放着一杯熱茶,冒着盈盈的水氣。主客都三十五六歲,衹是萇弘體貌清峻,幾縷黑須垂挂胸前;孔子卻微微發胖,一部茂密的落腮鬍子。談話逐漸轉入正體,孔子雙手抱拳欠身一拱,謙恭地說:“萇大夫博學多才,孔丘孤陋愚頓,須請教者甚多,然不便過多打擾,今天衹就一事,請先生指點迷津。”萇弘略一擺手,笑道:“孔大夫聲名遠播,衹是相見恨晚,今既光臨蔽捨,正好嚮先生求教。若有疑難不决之處,咱們共同研討吧。”孔子說:“丘,喜愛音樂,卻半通不通。韶樂和武樂都很高雅,都流行於諸侯國的宮廷之間,二者的區別在哪裏呢?”萇弘緩緩地說:“據弘愚見,韶樂,乃虞舜太平和諧之樂,麯調優雅宏盛;武樂,乃武王伐紂一統天下之樂,音韻壯闊豪放。就音樂形式來看,二者雖風格不同,都是同樣美好的。”孔子進一步問:“那麽,二者在內容上有什麽差別嗎?”萇弘回答說:“從內容上看,韶樂側重於安泰祥和,禮儀教化;武樂側重於大亂大治,述功正名,這就是二者內容上的根本區別。”孔子恍然大悟地說:“如此看來,武樂,盡美而不盡善;韶樂則盡善盡美啊!”萇弘稱贊道:“孔大夫的結論也是盡善盡美啊!”孔子再三拜謝,辭行回國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齊國,齊國是姜太公開建的,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之地。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大典,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進一步印證了萇弘的見解。而孔子出於儒傢禮儀教化的信念,對韶樂情有獨鍾,終日彈琴演唱,如癡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復吟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以至於連他一貫喜歡的紅燒肉的味道也品嚐不出來了。
後人常用“盡善盡美”和“三月不知肉味”來評論孔子嚮萇弘請教和癡迷於韶樂的這段佳話. |
|
- : San Yuebuzhirouwe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