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煙 > 三月三
目錄
三月三概述
  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
三月三起源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竜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又說,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裏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傢傢戶戶在自己傢裏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三月三民俗】
  漢族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傢。緑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漢族女孩在這一天過女兒節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麯)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衆擡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竜燈、舞獅子,傢傢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綉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見下文"三月歌圩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幹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為𠔌米的生日,傢傢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畲族民衆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傢傢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傢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裏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畲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裏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竜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畲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於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着現代化進程和畲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畲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於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𠔌)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見下文"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土傢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傢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傢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産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蠃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蠃,由此産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着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蠃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竜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蠃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蠃姑娘拋彩球”在觀衆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衆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三月三其他
  三月三詩歌:
  《麗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絶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三月三情人節:
  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云:“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絶。”這裏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麽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豔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於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着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着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雲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傢的情人節僅有着異麯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節: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傢傢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衆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傢,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纔從幽𠔌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傢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裏,峒主命令傢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傢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傢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傢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裏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衆望的老人傢裏,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三月三鬼節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傢傢戶戶在自傢每間房屋裏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其他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
  情人的“三月三”(散文)
  文/初國卿
  今天是農歷“三月三”,中國人古老的情人節。先來看一看我們的先人們當年的今天在做什麽。
  清明過後“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緑花繁。溱(zhen)水與洧(wei)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發濃烈地氤氳在河的兩岸。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着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着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麽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後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藥花。然後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並肩說笑着嚮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大約發生在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裏,趁萬物復蘇,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戲,在踏青郊遊中幽會,互贈定情信物。健康、大膽、奔放與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蕩漾開去。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莊公墓附近匯合後流入雙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遊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 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着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為了好記,魏晉以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製》則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遊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産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衆人遊樂的日子。並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製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傢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後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𠔌采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麯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豔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於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生産,繁衍後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宋以後,對婦女特別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錮日益嚴重,一般禁止女性與陌生男子接觸說話,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更是難以想像。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到了近代,漢族地區“三月三”的活動漸漸消失,它的情人節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衹有西南少數民族如白、苗、瑤、黎、壯、畲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每到這一天,闔族男女都會在白天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對歌、拋綉球,狂歡終日。夜幕降臨,河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至到今天,這些少數民族都以“三月三”為“談愛節”、“情人節”,或是“甜茶情人節”。在個別的漢族地區,“三月三”情人節的習俗也有保留。如河南等中國北方就有“三月三,吃雞蛋;三月三,砍棗尖”的民諺。太行山下的姑娘有“三月三,桃花浴”的習俗。山東濟南有“三月三,相親千佛山”的活動。在揚州,至到今天仍有《請允許我三月三》的清麯傳唱:“俏人兒,請允許我三月三在那酴醾架下等候……”這些說明,“三月三”做為中國最為古老的情人節的習俗,在我國仍有頑強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近些年,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有越過越盛之勢,因此,許多人呼籲中國人應當過自己的情人節,於是,七月七日的“七夕”被當成了中國的情人節,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我想,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情人節,但不應是“七月七”,而應是“三月三”。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綫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等,與愛情並無直接關係。
  其次,七夕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而與愛情無涉。當農歷七月初七日黃昏“織女”升上頭頂的時候,正值暑氣漸消、秋涼乍起、婦女紡綫做寒衣的時節,因此,這顆星就被稱為“織女”。此時銀河橫貫夜空南北,織女星和牽牛星隔河相對,這一景象,觸發了古人的想象,將其與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聯繫起來。我們不能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由這個故事引發的關於愛情的想象和創作,就想當然地把它當成是情人節。
  其三,“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遊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 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四,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衹有在春天的時日裏纔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裏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五,將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為中國的情人節,更多地是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難怪在秦代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牛郎、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
  由此看來,做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做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電視電影三月三
  三言二拍之三月三(又名《劍俠傳奇》)
  電視電影三月三電視電影 電視頻道節目中心2004年出品
  編劇:鞏嚮東
  導演:黃祖權
  主演:徐少強、陳竜、何美鈿、趙毅
  故事梗概:
  富傢公子程元玉一生的理想衹有兩件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三十歲那年的三月三,程元玉帶着傢奴程忠藉替父親追討債務的機會,來到大漠戈壁中一個叫白狼鎮的地方。千裏無人區中的白狼鎮,真正的居民衹有六個人,唯一的一條大街上最招眼的莫過於一傢名叫“花花世界”的妓院。讓程元玉沒有想到的是,自這個三月三之後,他竟然成了白狼鎮的第七個居民。
  三月三這天,俠義心腸的程元玉在“花花世界”門前同時結識了妖豔風騷的妓.女花無期、高深莫測的刀客竜四和武藝高強的俠女十一娘。在遭遇因鎮邊將軍遇刺而被叛軍搜查時,與十一娘的一面之緣讓程元玉發現十一娘就是自己尋找的最美的一道風景,並誓死追隨。
  此後五年中的每一個三月三,程元玉都會在十一娘一個並不能確定是約定的諾言中回到距白狼鎮二十裏地的醉生夢死客棧。五年的苦等,程元玉發現了一個秘密。原來,客棧的掌櫃真名叫左三多,是朝廷的一名鏢爺。後來在護送一尊關係朝廷榮辱的金蟠竜時遭叛軍搶劫後,難洗自身清白的左三多才化名老殘蟄居這邊關大漠。
  終於工夫不負有心人。第五個年頭的三月三,程元玉在左三多和喬裝成刀客的叛軍首領竜四為爭奪金蟠竜的酣戰中迎來了行蹤不定的十一娘。十一娘也是朝廷派來的殺手。雖然十一娘的出現沒有救左三多於不死,但十一娘終於斬殺了竜四,完成了多年沒有完成的任務。酣戰過後,癡心的程元玉終於感動了十一娘,並隨十一娘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
  精彩視點:
  本片取材自《初刻拍案驚奇》之《程元玉店肆代償錢 十一娘雲岡縱譚俠》。影片由兩個若即若離的故事組成,但主人翁至死不悔的愛情讓兩個故事渾然天成。單相思的美麗與酸澀,殺叛軍的激越和酣暢都是影片煜煜生輝的精彩篇章。影片的主演、香港著名演員徐少強除了在《倚天屠竜記》塑造的“韋一笑”形象讓人至今難忘外,在《異度空間》、《江湖》和早期的《何日君再來》等多部影片中都有他的那冷俊而堅毅的面孔。
道教重要節日三月三
  農歷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傢裏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的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
  夫世有軍爭,國有武備,由來久矣。囊者豪傑相並,民罹刀兵,乃緻茫茫苦海,死兵劫者,冤氣聚而難散,魂魄沉而無救,四大之中,六合之內,號哭涕泣,無有已時。故救軍旅之禍,刀兵之劫者其不亦大乎!夫若是故,我黎庶乃多祈於太上真武也。太上真武亦稱真武大帝,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為淨樂國善勝王長子,古燧人氏之後也,籍隸今山西臨縣。善勝王後有孕四百二十日乃生真武。真武天生神勇,宅心仁厚,亟得大道,以振群倫。及長成,乃捐棄王位,負劍入湖北均縣武當山(原稱太和山)修煉,凡四十二年,功成得道,攝龜蛇羽化飛天,是為主司軍旅之正神,而得普救天下刀兵之惡劫也。至殷商末,真武受元始天尊命,建皂纛玄旗,披發仗劍,助周滅紂,故於姜太公封神之際加封玄武,並號玄天上帝。及明永樂間,成祖朱棣謂真武陰佑其得帝位,因上號“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並自永樂十一年至十七年,徵召民工三十萬,大修武當山,以報聖恩。嗣後,武當山即成供奉真武之主要道場矣。山西臨縣真武山、方山縣北武當山暨陝西佳縣白雲山,則為其北方三大道場也。
  竊維臨縣真武山真武道場,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一說先秦年間,一說宋元時期,其建築歷代屢有修葺,屢有破壞,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被盡毀。然遺址尚存,信士尚在,故八十年代後又有諸多道徒,群聚武山,舉行法事。公元兩千年農歷庚辰歲三月初三,真武聖誕日,道徒數人及山下居民酒首社傢,合議於真武山巔重建真武大帝簡易道場。以是故真武山香火重現鼎盛,四方百姓鹹感其誠,捐資捐物,圖謀修復,盲愚歸心,實所感奮。嗟乎,以有真武而得國泰民安,俾使歷代死國難之犧牲將士及兆衆遊魄,鹹膺其庇,得受香煙者,是乃仁人之心,道意之真矣夫!於是碑記其盛,永錫傳芳。銘曰:紫微帝星初蒙塵,難息狼煙與妖氛,降魔還籍真武計,不戰而屈天下兵。王者之師,不可不興;世界紛爭,不可不平;惟天之所佑,無善不彰;奉天以伐惡,無罪不滅。其惟真武用命已矣。
  維公元二OO二年壬午歲春月
  後學弟子山西佛堂峪劉小烽齋沐敬撰
  (附錄):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點評
  嬴嘉利
  這篇碑記有兩個特點。
  一是以議論開始,以議論結尾,首尾相顧,渾然一體。二是議論酣暢,頗有見地。譬如其開篇:“夫世有軍爭,國有武備,由來久矣。囊者豪傑相並,民罹刀兵,乃緻茫茫苦海,死兵劫者,冤氣聚而難散,魂魄沉而無救,四大之中,六合之內,號哭涕泣,無有已時。故救軍旅之禍,刀兵之劫者其不亦大乎”——從戰爭的由來已久,寫到戰爭造成人民的死難之慘,闡明了作者對戰爭死難者的傷悼之情,以及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觀點。譬如其結尾:“嗟乎,以有真武而得國泰民安,俾使歷代死國難之犧牲將士及兆衆遊魄,鹹膺其庇,得受香煙者,是乃仁人之心,道意之真矣夫”——表明了作者衷心希望和平永駐、國泰民安的心願,以及其希望歷代所有戰爭死難者的靈魂都能得到慰藉的心願。作者並且認為實現這樣的心願,也就是仁人的本份和大道的真義。
  綜觀之,這篇碑記不僅使我們明白了真武山太上真武的來竜去脈,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能使我們有所思索。我想這就是這篇碑記的意義罷。
傳統節日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裏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傢裏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的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傢傢戶戶在自己傢裏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節日習俗
  漢族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傢。緑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漢族女孩在這一天過女兒節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麯)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衆擡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竜燈、舞獅子,傢傢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綉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幹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為𠔌米的生日,傢傢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畲族民衆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傢傢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傢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裏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畲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裏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竜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畲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於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着現代化進程和畲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畲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於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𠔌)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土傢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傢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傢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産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蠃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蠃,由此産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着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蠃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竜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蠃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蠃姑娘拋彩球”在觀衆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衆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其它相關
  三月三情人節
  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云:“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絶。”這裏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麽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豔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於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着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着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雲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傢的情人節僅有着異麯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節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傢傢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衆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傢,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纔從幽𠔌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傢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裏,峒主命令傢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傢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傢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傢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裏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衆望的老人傢裏,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三月三鬼節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傢傢戶戶在自傢每間房屋裏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相關詩文
  《麗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絶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情人的“三月三”(散文)
  文/初國卿
  今天是農歷“三月三”,中國人古老的情人節。先來看一看我們的先人們當年的今天在做什麽。
  清明過後“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緑花繁。溱(zhen)水與洧(wei)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發濃烈地氤氳在河的兩岸。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着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着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麽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後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藥花。然後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並肩說笑着嚮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大約發生在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裏,趁萬物復蘇,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戲,在踏青郊遊中幽會,互贈定情信物。健康、大膽、奔放與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蕩漾開去。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莊公墓附近匯合後流入雙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遊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 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着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為了好記,魏晉以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製》則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遊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産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衆人遊樂的日子。並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製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傢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後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𠔌采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麯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豔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於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生産,繁衍後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宋以後,對婦女特別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錮日益嚴重,一般禁止女性與陌生男子接觸說話,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更是難以想像。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到了近代,漢族地區“三月三”的活動漸漸消失,它的情人節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衹有西南少數民族如白、苗、瑤、黎、壯、畲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每到這一天,闔族男女都會在白天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對歌、拋綉球,狂歡終日。夜幕降臨,河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至到今天,這些少數民族都以“三月三”為“談愛節”、“情人節”,或是“甜茶情人節”。在個別的漢族地區,“三月三”情人節的習俗也有保留。如河南等中國北方就有“三月三,吃雞蛋;三月三,砍棗尖”的民諺。太行山下的姑娘有“三月三,桃花浴”的習俗。山東濟南有“三月三,相親千佛山”的活動。在揚州,至到今天仍有《請允許我三月三》的清麯傳唱:“俏人兒,請允許我三月三在那酴醾架下等候……”這些說明,“三月三”做為中國最為古老的情人節的習俗,在我國仍有頑強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近些年,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有越過越盛之勢,因此,許多人呼籲中國人應當過自己的情人節,於是,七月七日的“七夕”被當成了中國的情人節,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我想,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情人節,但不應是“七月七”,而應是“三月三”。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綫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等,與愛情並無直接關係。
  其次,七夕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而與愛情無涉。當農歷七月初七日黃昏“織女”升上頭頂的時候,正值暑氣漸消、秋涼乍起、婦女紡綫做寒衣的時節,因此,這顆星就被稱為“織女”。此時銀河橫貫夜空南北,織女星和牽牛星隔河相對,這一景象,觸發了古人的想象,將其與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聯繫起來。我們不能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由這個故事引發的關於愛情的想象和創作,就想當然地把它當成是情人節。
  其三,“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遊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 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四,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衹有在春天的時日裏纔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裏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五,將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為中國的情人節,更多地是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難怪在秦代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牛郎、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
  由此看來,做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做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同名電影
  中文片名
  三言二拍之三月三(又名《劍俠傳奇》)
  出品
  電視頻道節目中心2004年出品
  編劇
  鞏嚮東
  導演
  黃祖權
  主演
  徐少強、陳竜、何美鈿、趙毅 
  劇情簡介
  富傢公子程元玉一生的理想衹有兩件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三十歲那年的三月三,程元玉帶着傢奴程忠藉替父親追討債務的機會,來到大漠戈壁中一個叫白狼鎮的地方。千裏無人區中的白狼鎮,真正的居民衹有六個人,唯一的一條大街上最招眼的莫過於一傢名叫“花花世界”的妓院。讓程元玉沒有想到的是,自這個三月三之後,他竟然成了白狼鎮的第七個居民。
  三月三這天,俠義心腸的程元玉在“花花世界”門前同時結識了妖豔風騷的妓.女花無期、高深莫測的刀客竜四和武藝高強的俠女十一娘。在遭遇因鎮邊將軍遇刺而被叛軍搜查時,與十一娘的一面之緣讓程元玉發現十一娘就是自己尋找的最美的一道風景,並誓死追隨。
  此後五年中的每一個三月三,程元玉都會在十一娘一個並不能確定是約定的諾言中回到距白狼鎮二十裏地的醉生夢死客棧。五年的苦等,程元玉發現了一個秘密。原來,客棧的掌櫃真名叫左三多,是朝廷的一名鏢爺。後來在護送一尊關係朝廷榮辱的金蟠竜時遭叛軍搶劫後,難洗自身清白的左三多才化名老殘蟄居這邊關大漠。
  終於工夫不負有心人。第五個年頭的三月三,程元玉在左三多和喬裝成刀客的叛軍首領竜四為爭奪金蟠竜的酣戰中迎來了行蹤不定的十一娘。十一娘也是朝廷派來的殺手。雖然十一娘的出現沒有救左三多於不死,但十一娘終於斬殺了竜四,完成了多年沒有完成的任務。酣戰過後,癡心的程元玉終於感動了十一娘,並隨十一娘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
  影片看點
  本片取材自《初刻拍案驚奇》之《程元玉店肆代償錢 十一娘雲岡縱譚俠》。影片由兩個若即若離的故事組成,但主人翁至死不悔的愛情讓兩個故事渾然天成。單相思的美麗與酸澀,殺叛軍的激越和酣暢都是影片煜煜生輝的精彩篇章。影片的主演、香港著名演員徐少強除了在《倚天屠竜記》塑造的“韋一笑”形象讓人至今難忘外,在《異度空間》、《江湖》和早期的《何日君再來》等多部影片中都有他的那冷俊而堅毅的面孔。
  三月三
同名歌麯
  蘇紅《我多想唱》專輯
  歌詞
  又是一年三月三
  風箏飛滿天
  牽着我的思念和夢幻
  走回到童年
  記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難合眼
  望着墻角糊好的風箏
  不覺亮了天
  叫醒村裏的小夥伴
  一同到村邊
  懷抱畫着小鳥的風箏
  人人笑開眼
  抓把泥土試試風
  放開長長的綫
  風箏帶着天真的笑聲
  和白雲去做伴
  記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難合眼
  望着墻角糊好的風箏
  不覺亮了天
  如今每逢春風暖
  常念三月三
  還有畫着小鳥的風箏
  和那小夥伴
  風箏懂得我的心
  朝我把頭點
  牽着我的思念和夢幻
  永把我陪伴
  風箏懂得我的心
  朝我把頭點
  牽着我的思念和夢幻
  永把我陪伴
  啦啦……
傳統節日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裏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代漢族麯水流觴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傢裏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的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傢傢戶戶在自己傢裏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節日習俗
  漢族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傢。緑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漢族女孩在這一天過女兒節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麯)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衆擡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竜燈、舞獅子,傢傢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綉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幹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為𠔌米的生日,傢傢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畲族民衆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傢傢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傢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裏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畲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裏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竜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畲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於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着現代化進程和畲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畲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於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𠔌)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土傢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傢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傢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産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蠃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蠃,由此産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着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蠃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竜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蠃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蠃姑娘拋彩球”在觀衆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衆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其它相關
  三月三情人節
  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云:“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絶。”這裏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麽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豔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於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着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着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雲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傢的情人節僅有着異麯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節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傢傢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衆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傢,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纔從幽𠔌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傢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裏,峒主命令傢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傢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傢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傢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裏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衆望的老人傢裏,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宜豐潭山“三月三”傳統牛噓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豐縣潭山竜崗鄒氏發祖公的誕生日,要唱戲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潭山鎮一帶都要舉行傳統“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當地方言稱牛噓,即傳統牛交易會),來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內外二百餘商傢共萬餘人參加了有着三百多年歷史傳統物資盛會。每次物資大會都會有商品、土特産、種子、耕牛、花卉、書畫、娛樂等七大交易市場。
  “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起源於清朝初期潭山鎮竜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當時鄒氏村民為了方便十裏八鄉鄉民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而舉行的以土特産、種子、耕牛為主的物資交易。幾百年來,這一傳統盛會一直來間斷並由當初竜崗村發展為現在潭山集市舉行,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參加交流的商品隨着時代的變遷而豐富多。
  三月三鬼節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傢傢戶戶在自傢每間房屋裏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相關詩文
  《麗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絶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情人的“三月三”(散文)
  文/初國卿
  今天是農歷“三月三”,中國人古老的情人節。先來看一看我們的先人們當年的今天在做什麽。
  清明過後“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緑花繁。溱(zhen)水與洧(wei)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發濃烈地氤氳在河的兩岸。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着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着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麽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後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藥花。然後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並肩說笑着嚮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大約發生在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裏,趁萬物復蘇,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戲,在踏青郊遊中幽會,互贈定情信物。健康、大膽、奔放與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蕩漾開去。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莊公墓附近匯合後流入雙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遊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 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着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為了好記,魏晉以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製》則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遊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産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衆人遊樂的日子。並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製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傢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後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𠔌采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麯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豔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於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生産,繁衍後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宋以後,對婦女特別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錮日益嚴重,一般禁止女性與陌生男子接觸說話,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更是難以想像。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到了近代,漢族地區“三月三”的活動漸漸消失,它的情人節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衹有西南少數民族如白、苗、瑤、黎、壯、畲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每到這一天,闔族男女都會在白天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對歌、拋綉球,狂歡終日。夜幕降臨,河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至到今天,這些少數民族都以“三月三”為“談愛節”、“情人節”,或是“甜茶情人節”。在個別的漢族地區,“三月三”情人節的習俗也有保留。如河南等中國北方就有“三月三,吃雞蛋;三月三,砍棗尖”的民諺。太行山下的姑娘有“三月三,桃花浴”的習俗。山東濟南有“三月三,相親千佛山”的活動。在揚州,至到今天仍有《請允許我三月三》的清麯傳唱:“俏人兒,請允許我三月三在那酴醾架下等候……”這些說明,“三月三”做為中國最為古老的情人節的習俗,在我國仍有頑強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近些年,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有越過越盛之勢,因此,許多人呼籲中國人應當過自己的情人節,於是,七月七日的“七夕”被當成了中國的情人節,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我想,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情人節,但不應是“七月七”,而應是“三月三”。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綫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等,與愛情並無直接關係。
  其次,七夕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而與愛情無涉。當農歷七月初七日黃昏“織女”升上頭頂的時候,正值暑氣漸消、秋涼乍起、婦女紡綫做寒衣的時節,因此,這顆星就被稱為“織女”。此時銀河橫貫夜空南北,織女星和牽牛星隔河相對,這一景象,觸發了古人的想象,將其與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聯繫起來。我們不能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由這個故事引發的關於愛情的想象和創作,就想當然地把它當成是情人節。
  其三,“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遊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 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四,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衹有在春天的時日裏纔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裏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五,將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為中國的情人節,更多地是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難怪在秦代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牛郎、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
  由此看來,做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做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相關詞
廣西節日民俗民歌牛山蹴鞠齊文化清明
小吃閩南民間故事畲族景寧
包含詞
三月三村三月三日
三月三十日黎族三月三節
三月三,踏沙灘三月三祭竜節
麯江三月三日三月三日寒食
三月三十日作三月三的傳說
三月三日登竜山陳白一三月三圖
三月三日懷微之浣溪沙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度日際三月三日登竜止
可憐三月三旬足風雨六年三月三
三月三日天氣新武當山三月三廟會
三月三日祓禊洛濱三月三日洛水作詩
三月三十夜聞杜宇奉和聖製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麯江侍宴三月三日麯水集詩
三月三日麯水詩序三月三鯉魚上河灘
望驛臺三月三十日三月三日雨夜觴客
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夢江南·九麯池頭三月三
三月三日申王園亭宴集酬樂天三月三日見寄
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
浣溪沙(三月三日)三月三十日郊外即事
三月三日麯江侍宴應製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三月三日率爾成章詩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
獨遊玉泉寺三月三十日開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四首∶一三月三日適值清明會客江樓共觀並蒂魏紫偶成二小詩約坐客同賦
顔延年三月三日率爾成詩前詩重韻太率可笑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絶句
三月三日雨作遣悶十絶句三月三十日餘有章貢之役陳明叔嚴從禮載酒見餞於白泉張伯永繼至
三月六日中宮生辰二府例以前四日就孤山四聖觀設醮泛舟至玉壺環碧園因記歐陽公治平三年丙午歲上巳和韓丞相詩謂是歲始頒明天歷三月三日丁巳故有節正須知鳳歷新之句今歲亦逢辛巳而又歲皆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四首∶三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四首∶二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四首∶四
三月三十日前人有詩云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再和前韻二首春盡日宴罷,感事獨吟(開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
奉和聖製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竜池春禊應製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製
三月三日,自京到華陰,於水亭獨酌,寄裴六、薛八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哉字)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煙字)三月三日與樂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飲…十二韻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魚字)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郊字)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花字)久苦春寒三月三日戲作俳體
玉樓春(三月三日雨夜觴客)三月三日義興李明府後亭泛舟(一作劉長卿詩)
三月三日西湖第三橋四首三月三日欲過小園聞海棠未開翦韭獨酌有懷
三月三十日微雨偶成詩二十四韻書懷獻留守開府太尉兼呈真率諸公宣和甲辰三月三日山𠔌寺偶成是時欲下長蘆也
成都遨樂詩二十一首·三月三日登學射山桂州三月三日(一作桂陽三日述懷)
三月三日詔宴定昆池宮莊賦得筵字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蕭令得潭字韻
三月三日寄諸弟兼懷崔都水灃西別樂天博載樊宗憲李景信兩秀纔…三月三十日相餞送
三月三十日程氏館餞杜十四歸京送春歸(元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作)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望驛臺(三月三十日)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
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於灃上十四年…為他年會話張本也酬元員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憶見寄
三月三日登庾樓寄庾三十二獨遊玉泉寺(三月三十日)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成都遨樂詩二十一首三月三日登學射山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四首四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花字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郊字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魚字
三月三日與樂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飲十二韻三月三日與樂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飲
春盡日宴罷感事獨吟開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煙字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哉字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四首三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四首二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四首一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四首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絶句
玉樓春三月三日雨夜觴客三月三日義興李明府後亭泛舟一作劉長卿詩
三月三日義興李明府後亭泛舟三月三日自京到華陰於水亭獨酌寄裴六薛八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於灃上十四年為他年會話張本也
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於灃上十四年送春歸元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作
元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作灃西別樂天博載樊宗憲李景信兩秀纔三月三十日相餞送
桂州三月三日一作桂陽三日述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