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中國 > 浙江 >紹興 >紹興市區 > 三味書屋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三味書屋投訴電話紹興市旅遊投訴電話:0575-5120742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三味書屋交通圖三味書屋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202)公裏
  從杭州至此(59)公裏
  從南京至此(337)公裏三味書屋美食特色菜:白鮝扣雞幹菜燜肉黴菜梗蒸豆腐茴香豆黴毛豆蒸仔排醬鴨黴千張蒸肉餅農傢新風菜醉雞五香花生三味書屋住宿紹興的住宿以中、低檔賓館為多,如紹興飯店、蕭山賓館、紹興鹹亨大酒店等三星級酒店,在紹興已經是住宿標準最高的酒店,但其內部設施齊全,服務上乘,基本可滿足遊客的需求。
  對那些自助旅遊者而言,在這要找一傢價廉物美的賓館更非難事,如紹興華僑飯店、竜山賓館等就很適合你住宿。三味書屋購物紹興老酒
  紹興老酒是用上等精白糯米作為主要原料,優質黃皮小麥作為酒麯釀製的,而得天獨厚的鑒湖水是形成紹興老酒特色的關鍵所在。鑒湖水係由於其獨特的地質、地貌和土壤結構,形成了國內外少見的適於釀造黃酒的優良水質。有關科研單位對鑒湖作了長時間的考察研究,認為鑒湖水係有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鑒湖的源頭出自會稽山的北麓,那裏茂林修竹,植被良好,水的礦化度比較低,水色透明清澈,水中含有多種微量礦物質,極有利於釀酒。同時,鑒湖水源充沛,湖水平均每7天多就可更換一次,這樣優越的自然環境,在我國的淡水湖泊中是極為少見的。再一方面,鑒湖沿岸及湖底的泥煤層具有對金屬離子的吸附和變換的功能,對湖水中有害物質有吸附與過濾作用,使鑒湖水常年保持高度的潔淨狀態。
  紹興老酒聲譽斐然,清朝時被評為全國十大名産之一。在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上,1915年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36年浙贛特産展覽會上,多次榮獲金牌和優等奬狀。1952年、1963年,紹興加飯酒分別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棥?979年加飯酒又獲“國傢名酒”稱號,由國傢經委授予金質奬章和奬狀;同時,元紅酒、善釀酒雙獲“國傢優質酒”稱號,由輕工業部授予“優質産品證書”。1980年香雪酒也榮獲省府頒發的“優質産品證書”。1983年加飯、元紅雙獲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金杯奬,善釀獲銀杯奬,香雪獲部優稱號。1985年在法國巴黎世界美食旅遊産品評比中,紹興塔牌加飯酒獲金質奬,同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博覽會上,兩次奪得金奬。在全國衆多的酒類中,紹興老酒是獲奬次數最多的品種之一。幾年前,國傢宣佈禮賓改革,紹興加飯酒代替茅臺成為招待外賓的國宴酒。
  茴香豆
  茴香豆是一種紹興的小食用品,常作零食或下酒之用。由於魯迅小說中的描寫,使紹興的茴香豆身價百倍,成為外地旅遊者爭相購買的商品之一。為適應遊客購買的需要,茴香豆的包裝已作了很大改進,因此小小的茴香豆已在紹興形成了一個大市場。
  還有紹興烏氈帽,烏幹菜,香糕,珍珠,楓橋香榧,工藝竹編,紹興腐乳,新昌小京生,紹興大菱,紹興麻鴨,紹興絲綢,紹興蘭花,蘭亭水蜜桃,新昌白术,蓋北葡萄,上虞魁慄,諸暨銀杏,二都楊梅等。三味書屋交通245111214713路
  壽傢臺門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先生傢的住屋。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鑒,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纔後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魯迅稱贊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傢臺門由壽鏡吾的祖父峰嵐公於嘉慶年間購置,總建築面積795平方米,前臨小河,架石橋以通,西有竹園,整幢建築與周傢老臺門隔河相望,聞名中外的三味書屋就在壽傢臺門的東側廂房。
  第一進,即臺門鬥,隱門上方懸挂着一塊“文魁”匾,此匾是為魯迅的塾師壽鏡吾的兄長壽子持所懸挂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並表示着壽傢人曾經出過舉人,是戶書香人傢。
  在第一進臺門鬥的西邊,穿過天井,有一小方竹園,竹園的北邊廂房我們現在把它佈置成“三餘書屋”,“三餘書屋”是“三味書屋”的原名,“三餘書屋”的擺放仿照“三味書屋”,遊客可以在這仿真的書屋裏坐一坐,體驗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進稱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之地。額枋懸挂着“思仁堂”匾一塊。廳堂柱子挂一淺緑色木板刻製的對聯,聯雲:“品節泰山喬嶽,襟懷流水行雲”。後邊金柱上挂着對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德行、言論的贊頌抱對一副:“道義嘉謨見風骨,箴言懿德澤桑梓。”
  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裏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臥室的原狀陳列。
  小堂前是用來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額上懸挂着一塊“重遊泮水”匾,這塊匾是壽鏡吾中秀纔(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過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兒壽孝天送來祝賀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戴和敬意,離開紹興之後,與壽鏡吾先生一直有書信往來。1906年魯迅曾回紹興,又去看望這位老師,給他講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裏接待他的。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塾師之傢的書房佈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櫃、普通書櫃、文房用具等。房內額枋上懸挂着“三餘齋”匾,“三餘”取義於《三國志》裴鬆之註,即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餘,鼕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餘時間發奮學習。
  在壽鏡吾先生的臥室裏放置着架子床、衣櫃、箱櫃、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於壽鏡吾先生教學很嚴謹,他每年衹收八個學生,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所以他的教學收入很有限,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臥室擺設超過了當時壽鏡吾先生實際的生活狀況,其實他過着更為儉樸、清苦的生活。
  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傢臺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陳列着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容。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三味書屋魯迅在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道:“出門嚮東,不上半裏,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傢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挂着一塊扁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內一所頗負盛名的私塾。魯迅12歲開始到這裏讀書,前後長達約五年的時間。
  三味書屋約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懸挂着“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朝著名書法傢梁同書所題。“三味”的意思為: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傢味如醯醢。匾額下挂着一幅《鬆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着匾額和《鬆鹿圖》行禮,然後纔開始讀書。兩邊的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詩書”。書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師的講臺,兩旁的椅子供來客歇坐,邊上則為學生的座位。
  魯迅的座位最初在書屋的南墻下,由於別人常進出後園,走來走去影響他學習,就要求老師更換位置,把座位移到東北角。魯迅使用的是一張兩抽屜的硬木書桌,桌面右邊有一個一寸見方的“早”字,是魯迅當年刻下的。一次,魯迅因故遲到,受到塾師的嚴厲批評,於是就刻下了這個“早”字,用以自勉。
  魯迅的求知欲很強,他除了學習《四書》、《五經》、《唐詩》以及漢魏六朝辭文和其他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之外,還找了許多課外書來讀,如《爾雅音圖》、《癸巳類稿》、《詩畫舫》、《紅樓夢》、《水滸傳》、《儒林外史》等等。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涯,使魯迅受益匪淺。魯迅在此積纍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後從事的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小園,南北不過兩丈,東西一丈多寬,後壁上挂有署名趙孟頫的“自怡”匾額一塊,在亭外粉墻上還有壽鏡吾之父壽雲巢親筆題寫的一首四言詩:“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璧春光,豈容輕失?彼伯興師,煞景太烈。願上緑章,飆霖屏絶。”園內有桂花樹、臘梅樹。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常和同學們來小園嬉戲玩耍,他們在這方小天地裏抓蟋蟀,找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
  魯迅曾經說過:“孔孟的書我讀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與我毫不相幹。”然而儘管如此,魯迅對三味書屋仍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對它作了生動細緻的描繪。
  三味書屋距今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但保存十分完好。房子、桌椅、匾額、對聯等大多都是當年的原物。建國後,三味書屋主人的裔孫壽積明等將它慨贈給國傢。三味書屋作為國傢重點文物得到妥善的保護,並成為魯迅紀念館的一個重要開放場所。
三味書屋簡介 Sanweishuwu Introduction
  壽傢臺門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先生傢的住屋。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鑒,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纔後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魯迅稱贊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傢臺門由壽鏡吾的祖父峰嵐公於嘉慶年間購置,總建築面積795平方米,前臨小河,架石橋以通,西有竹園,整幢建築與周傢老臺門隔河相望,聞名中外的三味書屋就在壽傢臺門的東側廂房。
  第一進,即臺門鬥,隱門上方懸挂着一塊“文魁”匾,此匾是為魯迅的塾師壽鏡吾的兄長壽子持所懸挂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並表示着壽傢人曾經出過舉人,是一戶書香人傢。
  在第一進臺門鬥的西邊,穿過天井,有一小方竹園,竹園的北邊廂房我們現在把它佈置成“三餘書屋”,“三餘書屋”是“三味書屋”的原名,“三餘書屋”的擺放仿照“三味書屋”,遊客可以在這仿真的書屋裏坐一坐,體驗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進稱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之地。額枋懸挂着“思仁堂”匾一塊。廳堂柱子挂一淺緑色木板刻製的對聯,聯雲:“品節泰山喬嶽,襟懷流水行雲”。後邊金柱上挂着對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德行、言論的贊頌抱對一副:“道義嘉謨見風骨,箴言懿德澤桑梓。”
  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裏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臥室的原狀陳列。
  小堂前是用來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額上懸挂着一塊“重遊泮水”匾,這塊匾是壽鏡吾中秀纔(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過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兒壽孝天送來祝賀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戴和敬意,離開紹興之後,與壽鏡吾先生一直有書信往來。1906年魯迅曾回紹興,又去看望這位老師,給他講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裏接待他的。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塾師之傢的書房佈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櫃、普通書櫃、文房用具等。房內額枋上懸挂着“三餘齋”匾,“三餘”取義於《三國志》裴鬆之註,即魏人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餘,鼕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餘時間發奮學習。
  在壽鏡吾先生的臥室裏放置着架子床、衣櫃、箱櫃、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於壽鏡吾先生教學很嚴謹,他每年衹收八個學生,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所以他的教學收入很有限,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臥室擺設超過了當時壽鏡吾先生實際的生活狀況,其實他過着更為儉樸、清苦的生活。
  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傢臺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陳列着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容。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說起魯迅先生,我就會想到我的先人,我外婆的曾叔祖、開辦“三味書屋”的壽鏡吾老先生———魯迅先生的啓蒙老師。
  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裏著名的私塾,魯迅先生童年時曾在這兒學習。一般對“三味書屋”的解釋,都說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傢等古籍的滋味,而壽鏡吾老先生之孫壽宇先生在他寫的文章中則是這麽說的:“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壽鏡吾老先生說:“‘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嚮往於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據說,這是壽鏡吾老先生的父親壽韻樵親手擬定的,要子孫認真體會,身體力行。
  壽鏡吾老先生忠實遵守父訓,立志不當官,也反對和禁止兒子去當官。他不允許小兒子去趕考,甚至把他鎖在樓上,每頓飯菜都叫人給送去。結果他的小兒子用麻繩綁在窗門上,緣繩而下,逃出了樓房,終於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當上了吉林省農安縣的知縣。壽鏡吾老先生就駡他不孝,駡了好長一個時期。大概吳越是山水魚米之鄉,讀書人傢裏若有些小的産業,不至於過不去、非要去當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亂,壽老先生對清末官場的腐敗是深惡痛絶的,認為亂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當時這種遁世退卻、不合濁流的態度是可貴的,聯繫“三味書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這對於他的學生,如後來成為反封建的猛士的魯迅先生,大概不會沒有影響吧!
“三餘”何為“三味” "Three I" What is the "three tastes"
  三味書屋原為三餘書屋。何為三餘?此名取意於三國時董遇的話。據《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註引所載,董遇常勸學生充分利用“三餘”時間讀書。所謂“三餘”,即“鼕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取名三餘大概是希望學生愛惜時間,後來私塾主人兼塾師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改名為“三味書屋”。
  1.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傢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其三,壽鏡吾先生的祖訓: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後成為三味書屋的館訓。
  2.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其三是藉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註;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緻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着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3.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裏著名私塾。魯迅12歲在這裏求學,塾師是壽鏡吾老先生。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傢的書房。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那麽,為何叫“三味書屋”呢?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傢,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餚:讀諸子百傢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傢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挂着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4.壽宇的叔父壽洙鄰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傢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傢味如醯醢。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找。”此說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嚮之。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嚮往於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産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嚐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傢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嚮,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這也是後來人們主觀臆測出來衆多說法的主要原因。
  5.也有人覺得,“味”即辯味、體味、玩味。“三”是約數,表示多。因此三味可能就是希望學生讀書時應反復琢磨,多多體會的意思。
三味書屋的歷史 Sanweishuwu history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於12歲那年到這裏上學。第二年秋後,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傢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臯埠避難,故學業中斷。1894年夏間回傢,仍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纔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這裏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挂着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後,黨組織派幹部想盡辦法纔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佈置。屋子裏,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後面放着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綫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來歷,據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提醒自己不要遲到。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魯迅先生與三味書屋的小故事
  【1】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裏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在那裏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的坐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張硬木書桌。現在這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裏。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傢裏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傢裏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着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裏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裏,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傢裏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傢裏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傢裏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裏,每當他氣喘籲籲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睏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原文) "From Herbs to Sanweishuwu" (sic)
  我傢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衹有一些野草 ;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必說碧緑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裏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 嚮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 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 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 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長的草裏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裏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裏用功,晚間,在院子裏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着,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嚮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衹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着,——當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象是風雨聲。他正抖作 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麽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裏。後來呢?後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墻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鼕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 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衹好來捕鳥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纔 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𠔌,棒 上係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 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 夜的。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麽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衹。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衹,裝在叉袋裏叫着撞着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衹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我不知道為什麽傢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傢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出門嚮東,不上半裏,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傢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挂着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着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着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不知從那裏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麽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纔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衹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决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 過好幾回了。
  我就衹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裏去了!”
  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於是大傢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竜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衹有他還大聲朗讀着: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裏,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嚮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個描下來, 象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都有一大本。後來,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包含詞
三味書屋與壽氏傢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