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臺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672米。
三臺縣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最高氣溫39.9℃,最低氣溫-15℃,年平均氣溫16.7℃,日照1376小時,無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9%。縣城達到國傢《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
三臺縣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裏,丘陵面積占94.39%,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23萬,城區面積15平方公裏,常住人口20萬。
省道成(都)南(江)、綿(陽)重(慶)高等級公路交匯於縣城,自古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
縣城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市60公裏,西距離成都150公裏,東距重慶300多公裏,是四川省2010年規劃建設的十大重點中等城市之一,已爭創為全國綜合治理和雙擁模範縣,科技、文化、體育工作先進縣,省文明和衛生縣城,是四川省丘區經濟試點縣。2009年1月20日,正式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首批“全國文明縣城”。
三臺縣全縣有四大土類,十二個金屬,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質地壤土占75.3%,PH值7.0-8.4,各類土壤宜種性廣,有木本植物260多種,草本植物69種,動物198種,森林覆蓋率28.6%,地表水極其豐沛,有涪、凱、梓、郪四江,水能藴藏量27萬千瓦,可供開發17.3萬千瓦,已開發13萬千瓦,涪江縣內流程70.65公裏,年平均流量395立方米每秒,凱江縣內流程45.35公裏,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每秒,涪凱兩江達到《國傢地面水》GB3838-2002三類水域水質標準,全年水溫變化情況是:枯水期17.1-18.5℃,豐水期29-31.5℃,平水期15.5-18.1℃,有人民渠、武引渠、百裏渠等人工水渠,形成了團结湖、魯班湖、永和埝、大圍埝五大自然灌溉體係,蓄水量4億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4.63萬畝,三臺縣大氣環境達國標,屬免檢對象,已探明的鵬潤土、石油、天然氣等礦産資源極具規模開採價值。 |
|
三臺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鄰綿陽,南連射洪,西靠中江,東接????亭。省道綿(陽)渝(重慶)公路和成(都)南(充)公路橫貫全境。
三臺是四川19個百萬人口丘陵大縣之一,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裏,轄63個鎮鄉(其中鎮41個、鄉22個)、936個村。全縣總人口150萬,居全省第三位,占綿陽市的28%,其中城鎮人口25萬,農業人口123萬。耕地面積118.6萬畝。縣城位於潼川、北壩兩鎮,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裏,城區人口18萬。
三臺歷史悠久。自西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設廣漢郡郪縣始,隋唐為梓州,宋、元、明為潼川府,清置三臺縣,至今已歷2200多年。古老的三臺在唐與成都齊名,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詩聖杜甫於唐玄宗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臺,歷一年零八個月,創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百餘首不朽詩篇。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東北大學內遷三臺,播下民主進步科學文明種子,培養了大批人才。縣境內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衆多,最負盛名的有先秦時期古郪國遺址、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的郪江漢墓、四川第二大道觀雲臺觀、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魯班湖,還有大佛寺、琴泉寺、靈峰寺,與縣城相連的鳳凰山森林公園、東山公園、小明湖、靈興崖墓等歷史、人文景點。
2007年,三臺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四川省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之一,縣委、縣政府以此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圍繞農業抓工業,依托工業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實施“開放立縣、工業強縣,産業富民”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發展工業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三臺”三大重點,實現了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全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8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人均GDP達到7402元,比上年增長15.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1.05億元,比上年增長36.69%,規模工業增加值9.55億元,比上年增長29.5%;完成財政總收入(全口徑)3.31億元,比上年增長30.47%,其中一般預算總收入2.95億元,比上年增長28.6 %;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0.6億元,比上年增長33.4%;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比上年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988元,比上年增加14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加603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創近年來的新高。年內獲得十大“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標兵”、“全國金融生態縣”、首批“四川省文明縣城”、“省級平安示範縣”、“四川省三農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榮譽。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三臺縣大力實施“工業百億”工程,以骨幹企業為竜頭,全力打造“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機械製造”四大支柱産業。2007年,四大支柱産業全年共實現工業總産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48.7%,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産值的87%。“紡織絲綢”産業已被納入綿陽市産業發展規劃。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8戶,總數達到79戶,新增産值過億元企業5戶,總數達到12戶。工業稅收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納稅過百萬工業企業達22戶,新增6戶。工業企業纍计完成技改投資5.5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充分利用農副産品資源優勢和四大支柱産業的集聚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出口企業培育力度,全年共引進縣以外項目33個,新引進和增資項目合計到位資金14.23億元,增長64.9%,到位外資563萬美元,增長37.7%,培育有出口實績企業達19戶,實現外貿出口2007萬美元。全縣民營企業達861戶,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4.34億元,增長20.2%,民營工業增加值12.63億元,增長33.4%。
“三農”工作實現新突破。2007年,三臺縣實現農業總産值52.19億元,增長10%,增加值35.7億元,增長5.4%。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91.53萬畝,實現糧食總産73.86萬噸,同比增長14.6%。全縣糧食總産、人均占有量和加工轉化商品率均創歷史最高記錄,榮獲十大“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標兵”。大力推進農業産業結構、品種結構和佈局結構調整,加快建設優質糧油、生豬、小傢禽、蠶繭、油橄欖、中藥材等農産品基地,全年生豬出欄200萬頭,小傢禽出欄2500萬衹,畜牧業産值占農業總産值的52.4%,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345元。産繭250萬公斤。大宗農副産品産量和農業的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和保持全省前三名,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奬勵。全年新增省、市級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7傢,總數達到42傢。在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和新經濟組織的帶動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快速發展,涪城麥鼕、嶄山米棗、建設油橄欖等一大批特色産業規模不斷壯大,品牌效益不斷提升,被成功譽名為“中國米棗之鄉”。充分發揮5個駐外勞務辦作用,全年輸出勞動力45萬人,其中嚮縣外輸出35.7萬人,組織化輸出11.32萬人,勞務創收28.5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2298元。
城鄉經濟和第三産業更加繁榮。2007年,縣城出口幹道、西城區、銀杏路、解放街改造全面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以開展“清潔農村大行動”為契機,輻射帶動和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明顯增強。全年共發展集鎮建房586戶,建農房2900餘戶,拉動建房投資約4.9億元。全年建設通鄉油路(水泥路)35公裏,村道公路394公裏,農村客運站10個、招呼站143個,農村客運通車率達68%。古郪國旅遊風景區項目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鄉村旅遊上檔升級和品牌建設全面推進,全縣農傢樂總數已達到183傢,各景區纍计接待國內遊客184.3萬人次,增長27.8%,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增長32%。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92億元,同比增長17.9%。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製,並成功獲得“全國金融生態縣”稱號。
社會事業實現全面協調發展。小學、初中教育質量穩步上升,高考再創輝煌,大學本科文考硬上綫突破4000人大關,上綫率達55%,居全省各縣第一,鞏固了我縣教育在全省的領先地位。采用“國有民辦公助”的方式,縣職教中心實現公司托管經營。成功舉辦了三臺縣第六屆運動會。廣播電視事業完成自然村通有綫電視150 個,有綫電視用戶數達到25.5萬戶,名列全省、全市第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農民受益度高於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7‰。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文明縣城”。
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群衆工作試點縣的契機,積極開展新時期群衆工作試點。構建起了“縣委負責,政府實施,部門聯動,社會支持,群衆參與”的群衆工作大格局。投入惠民行動資金4億餘元,全面完成了十大項92子項惠民任務。城鎮職工養老、醫療保險實現了雙覆蓋,農村五保、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在全縣形成整體聯動人防網絡和覆蓋城鄉的科技防範網絡,成功創建為省級“平安示範縣”。把扶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精心組織,探索出了産業扶貧、項目扶貧、政策扶貧等一係列脫貧新舉措,初步形成了貧睏戶增收致富的長效機製,全面超額完成了市上下達的三年扶貧攻堅任務。
2008年,是三臺抓住擴權強縣試點機遇,實現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關鍵一年。在中央、省、市的領導下,三臺縣將牢牢把握省委“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取嚮,立足縣情,更加註重産業互動、城鄉統籌、資源整合、環境提升,加速推進現代農業、工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全民創業、民生工程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力爭實現GDP總值101億元,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43億元,增長3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2億元,增長38.2%,民營經濟增加值54億元,增長22%,民營工業經濟增加值16.05億元,增長27%,財政總收入4.14億元,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200元,使三臺經濟社會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和較高發展水平。 |
|
三臺有耕地面積124.5萬畝,林地119.68萬畝,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一、二型水庫98座,可養魚總水面7萬多畝,宜於發展糧食和棉花、油料、桑、麻、糖料、水果、蔬菜、藥材等經濟作物,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中國麥鼕之鄉,農業總産值和主要農副産品産量列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灌溉水、土壤符合DB51/3361-2003標準。年産小麥15.67萬噸,大麥2萬噸、花生和油菜籽9.47萬噸、玉米17萬噸、紅薯11萬噸、棉花1.26萬噸、水果5.82萬噸、水産品1.1萬噸、麥鼕6000噸、蠶繭420萬公斤、原竹20萬噸,年出欄生豬186彎頭、傢禽2180萬衹,鬍蘿蔔、番茄、辣椒、大蒜、榨菜、土豆等蔬菜品種繁多,種植面積較大,並可根據需要調整種養結構,擴大種植面積和産量。這些農副産品,為大規模工業生産提供了豐富、優質、穩定的原材料。 |
|
2007年12月8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命名三臺縣為“中國米棗之鄉”。
三臺縣永新鎮嶄山村種植米棗已經有200多年歷史,嶄山米棗因具有“皮薄肉嫩,入口化渣,酸甜適中,滋陰補腎,健脾開胃”等特點,已成為享譽川內外的優質水果。截至目前,全縣米棗面積達到了20000餘畝,産量達到1300萬公斤,當地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嶄山米棗産業帶已初具規模。 |
|
涪城麥鼕是我國名貴中藥材之一,含有增強人體免疫機能的多糖、氨基酸等具有抗心肌缺血、血栓形成,耐缺氧、抗衰老,降血糖等藥理作用,因此麥鼕的醫療、保健功效受到西歐、北非和東南亞等許多國傢、地區的青睞。三臺縣的“涪城麥鼕”主要集中在涪江流域以花園鎮為中心的九個鎮鄉,已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截止2007年,三臺縣麥鼕種植農戶大約有1.5萬戶,麥鼕種植面積2萬餘畝,年産量達5000餘噸,産值超過1.2億元。
2004年,麥鼕生産開發、加工技術成為國傢五部委和四川省重大科技公關項目,被國傢列為《中藥現代化科技産業(四川)基地》和《中藥種植規法GAP、生産技術操作規法SOP基地建設項目》。2006年國傢質檢總局發佈2006年第73號公告,批準三臺縣“涪城麥鼕”實施地理標志保護。
三臺工業及優勢産業 三臺現已初步形成了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機械製造四大産業集群。這些産業和産業集群縱嚮和橫嚮延伸配套空間很大。臺虎鉗、扳手、車圈、水泵、黃磷、棉紗、絲綢、生活用紙、水晶電子等産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遠銷西歐、北美、東南亞等國傢和地區。 |
|
三臺歷史悠久,古稱梓州,歷為州、府、路治所。縣城在唐宋時與成都齊名,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臺自古就是蜀中旅遊綫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昔日六景,聞名遐邇,今日名勝,獨具特色。工部草堂、東林晚鐘、奎閣迎輝、三臺滴翠、琴泉餘韻、蟠竜大佛、典雅靈峰享譽巴蜀。先秦時期的古.郪國遺址和妻江漢墓、靈興崖墓神秘而悠遠,四川第二大道教勝地雲臺觀雖歷經百年滄桑,仍保存完好;而今,雄偉壯麗的魯班湖主壩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湖面水天一色,美不勝收,被稱為“小西湖”的團结水庫,波平如鏡,千嬌百媚,淡妝濃抹總相宜。經過多年的着力打造,形成了“漢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唐宋文化”、“鄉村旅遊文化”、“生態旅遊文化”五大品牌優勢,神秘的古妻阝國、仙境雲臺觀、生態魯班湖吸引着大批國內外遊客,到此一遊,令人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
|
三臺是一個教育大縣,現有國傢級示範普通高中一所,省級示範普通高中2所,每年高考上綫率在57%左右;初中和小學教育協調發展,教學質量和水平堪稱一流。
三臺的初中教育特別值得一提,每年為全市高中輸送了大量優秀學生,特別是初中教師,更是兢兢業業。教學水平一流,三臺教育的輝煌他們功不可沒。
三臺有3所職業高中,1所民辦職業中專、1所電大,開設有紡織、機械、汽車維修等30多個專業,在籍生達7200餘人,每年畢業生在全國各地就業率達98%以上。 |
|
三臺是川西北交通樞紐,構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已通車的三(臺)大(英)路、三(臺)綿(陽)路、三(臺)射(洪)路、三(臺)中(江)路、三(臺)????(亭)路均為一、二級公路,並與成(都)綿(陽)、綿(陽)廣(元)高速公路相連,綿(陽)重(慶)高速公路將於近期開工建設,並從縣城通過,鎮鄉公路四通八達。
三臺歷為川西北物資中藥集散地,武昌館、鳳凰山、西門、北門大型批發市場和各鎮鄉集市,形成了開放式新型物流體係。梓州國際酒店,三臺大酒店等衆多星級酒店遍布縣城,正在興建的濱江半島假日酒店將是全縣檔次最高,設施最全,服務最優的大酒店。
縣城新老街道寬敞整潔,空氣質量優良,城市緑化率達27%,人居環境優越。經過許多農民的努力,現在還看得過去,新農村給人們帶來新的契機,發展得很快!! |
|
三臺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濃厚,歷史上北宋的蘇易簡、蘇舜欽、蘇舜元三兄弟,世稱潼川三蘇,一狀元兩進士。唐代大詩人李頎、陳子昂、李珣均出生於三臺。至於外籍客居三臺的文學家、詩人,更為壯觀,如初唐四傑中的王勃、楊炯、盧照鄰,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張九齡、韋應物、岑參、盧綸、韓愈、劉禹錫、賈島、蘇軾、文同、楊萬裏、李調元、張問陶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詩文墨跡,供後人品賞。近代醫中聖手蕭竜友,他的中藥醫術冠絶天下,被同仁譽為北京“四大名醫之冠”,絲綢巨子陳開沚是四川最早實行了農、工、商結合的實業傢。如今的三臺名人更是多不勝數:文學奇才楊十郎,原名楊進全,四川三臺潼川鎮皂角城人。作品《入魔與入科學》選入人教版全日製普通高中實驗課本(必修)第五册。《關於“罰”的隨想》曾獲第三屆北京雜文二等奬。《打死老虎論》曾獲《雜文報》首次高稿酬精品月奬。出有個人雜文集《玩死人頭集》。詩人野川、李長空、布衣、謝雲,作傢戴岱、張慶;著名的音樂傢羅中鎔(代表作《山那邊喲好地方》,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等),鄧禹平(《阿裏山的姑娘》的填詞者),龔隆昆(南京部隊政治部前綫歌舞團著名指揮傢),許可經(中國音樂高等教育先驅者,四川音樂教育開拓者、奠基者,四川音樂學院、西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創始人),音樂傢邱平邦 、江傳照,年輕音樂傢李傑慧(係文化部中國群衆文化學會音樂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輕音樂學會會員,四川省音樂傢協會會員、四川省鋼琴學會會員、綿陽市音樂學科帶頭人。曾多次被中央文化部邀請參加全國少兒歌麯創作筆會和採風活動,其作品《小天使的夢》等二十餘首榮獲全國大奬並受到傅庚辰、龔耀年、伍嘉冀、張卓婭、顧春雨等我國著名作麯傢的一致好評。代表作有歌麯《小天使的夢》、《上牛頭寺》([唐]杜甫 詩)、《背水的小姑娘》等,傳略入選人民出版社《中國音樂傢辭典》);著名書法傢羅子平、周真誠、唐超,畫傢竜榮華、李德祥、趙德賢,還有攝影傢袁成鬆等等一大批文化藝人,使三臺成為一座文化底藴厚實的魅力之城。 |
|
是四川省傳統的名特優質調味佳品,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該産品精選優質大豆為原料,取千年“竜眼方井”之清泉,用獨特的傳統工藝精釀,內含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具有色黑濾顆、油潤光滑、味香回甜、滋潤化渣等特點,有“五裏飄香”之譽,是川菜中不可缺少的調料。以“景福豆豉”最為有名,它始創於清乾隆初年,用別具一格的自然白毛酶型生産工藝,用景福院的“蜜蜂嘴”浸流水精工釀製而成。 |
|
位於城北1公裏的長坪山麓。該寺是北周新州刺史安苗公創建,初名安昌寺,唐時名惠義寺,清時名琴泉寺,民國時稱甘露寺,今復用清名。寺院後的觀音洞岩壁有一泉洞,有泉水流入池中,聲似琴音。琴泉寺建築規模宏大,佈局精巧典雅,歷來是騷人墨客遊覽的勝地。唐代詩人王勃、楊炯均在此留有佳作。詩人杜甫多次遊覽作詩於此,曾發出“苒苒𠔌中寺,娟娟林表峰”的贊嘆。寺下的安昌岩壁,有南北朝以來開鑿的千佛崖石洞。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
|
清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年—1769年),由知縣徐世楹在明嘉靖年間所建城樓基礎上培修復建。現南門至東門段、東門至北新路口、南門至老西門段城墻保存完好,總長超過2.5公裏。南門城墻高6.4米、厚8—9米。門洞分內洞和外洞,外洞高4.16米、拱跨3.34米;內洞高4.5米,拱跨3.65米。城墻用長1.2米、高寬0.3米—0.4米的條石壘砌。城樓為重檐歇山式屋頂、擡梁穿鬥混用的木結構建築,九架梁前後單雙分步梁分心用九柱,兩側為穿鬥、內為擡梁,中柱兩旁立柱密集,面闊五間12米、進深八間6.8米、脊高7.5米,具有元代風格。東門結構與南門相同,內、外門洞間有雙扇鐵皮木質大門,門楣有淺浮雕花卉捲草紋飾。這樣的石頭城墻在我國現已罕見,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
|
被譽為天府神工的魯班湖,以宏偉壯闊的主體工程--巍然屹立於兩山之間的主壩,回環錯落的湖灣孤島,流影浮翠的湖光山色,充滿詩情畫意的園林景觀,沁人心脾的四季花香,婉轉動聽的百鳥歡唱,源遠流長的地方文化吸引着中外遊客。 橫跨兩山之間,高68米、長315米的主壩,猶如一道閃爍着勞動人民智慧光芒卻永不消失的長虹。 魯班湖四面群山環抱,水天連成一體,15000多畝的平闊水面上,被淹沒的6溝12灣,89座山形成天然的港灣和孤島,神姿仙態,如放置在玉盤上造型各異、別具匠心的水上盆景。小島上山花野草,萬紫千紅,把湖中小島打扮的千姿百態,各領風騷。一年四季,桃李爭春,陽灘夏涼,金霞鬧秋,幽林鼕暖,無不令人陶醉。湖面水鳥結隊,湖中的遊魚成群。不僅有野鴨、白鷺、鶴等20餘種飛禽,更有遊弋在湖面的魚類,令人目不暇接。 |
|
雲臺觀又名佑聖觀,位於三臺縣城南40公裏的 安居鎮雲臺山。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道人趙肖庵入 山,嘉定三年(1210年)建大殿三間,七年(1214年)取 名佑聖觀。從宋歷元到明,因兵燹毀廢。從明永樂十 一年(1413年)奉敕大建宮殿起到萬歷十九年(1519 年),全觀重建殿堂13重。清代又多次擴建和培修,到 清光緒十五年(1885年),雲臺觀已成為四川第二道教名山,蜀中名觀。 現存有三皇觀、回竜閣、長廊亭、券洞門十殿、城隍廟、天王殿、九間房、靈宮殿、振辰樓、鐘鼓樓、正殿等建築,綿延1公裏,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殿內長年不結蜘蛛。現內存有明代萬歷十七年的銅鐘、銅鼎、匾對、雲臺勝境墨稿,四十二年的《聖諭》和樂笏、尚方寶劍等。雲臺觀風景秀美,有奇洞、泉眼、池塘、古墓等。小橋流水,古柏參天,百年以上老樹比比皆是。觀內香煙繚繞,稱“巍巍勝境類蓬萊”、“茅屋雲臺天下無”。是僅次於青城山的四川省第二大道教名觀。
現存主體建築由坐南嚮北的三重四合院相連而 成,均在中軸綫上。明代建築有玄天宮,青竜白虎殿、 圈拱門、三閤門、石華表和玉帶橋,清代建築有香亭 與鐘鼓樓、藏經樓與朝經闕、降魔殿、靈官殿、九間 房、城隍殿、觀音閣、長橋亭、雲臺勝境坊和三皇觀, 加上其附屬房屋,建築面積5550平方米,占地面積 15127平方米。正殿玄天官,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 重修。面闊五間24.9米,進深四間1&9米,脊高10米, 面積420.51平方米;降魔殿,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面闊五間26.2米,釵寮?0米,脊高12米,建築 面積524平方米;玉帶橋,上山第一重建築,明正德三 年(1508年)建,長12.8米、寬5.2米、高4米,蹬上刻浮雕竜形,造型生動活潑;雲臺勝境坊,始建於明正德,復建於清初。長9.2米、高10.5米、前後檐口 距3.2米:三閤門,第一重四合院前門,建於明萬歷十六年。面闊16米、進深2.35米,脊高5米;圈拱門,為第一重四合院後門,與三閤門同建。
明清以來,觀內藏有大量文物,現有部分在觀內和縣文管所保存。雲臺觀建築佈局嚴謹完整錯落有緻,規模宏大,巍峨壯觀,在翠柏濃蔭中,其殿堂亭廊綿延一公裏。1981年5月公佈為三臺縣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編入《中國名勝辭典》,1992年9月又公佈為四川省風景名勝區。
<<雲臺觀碑記>>:雲臺觀為趙肖庵開創。原名佑聖觀。南宋嘉定七年(1214)九月九日,趙肖庵於此升隱(去世),後欽封“妙濟真人”。明朝正德八年(1513),欽差太監錦興、錦衣衛千戶龔清到雲臺修醮。十年,遣內宦造金玉帝像、帳幕紋爐、府花爵盞恭詣雲臺朝謁。先建拱宸樓,階下一臺名曰“玉璽”,命工於璽上建八角樓,題額“天乙閣”。十一年又遣官修治。十五年(1520),欽賜緑幡二首,上書“大明皇帝喜捨玉幡”張挂觀中。肅王命鑄滲金帝像一尊,執旗旅行袋、捧劍、靈童、玉女、溫、關、馬、趙、靈官10像,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遣官送觀安放。明清兩朝曾培修十餘次。清光緒十二年(1886)失火將前殿及拱宸樓燒毀,是年附近紳耆捐金培修,歷五年竣工。數百年來,雲臺觀為一方之勝景,也是道教活動中心,許多文物尚保存完好,有明頒詣書、太監的象笏、官員諸子送的銅鐘、銅爐、墨稿以及頒賜的各類經書30餘種1000餘券。
千古懸念玄秘雲臺觀,雲臺觀是四川省著名道觀,關於它的各種傳說,早在民間廣為流傳
懸念一 諸葛亮在此巧設“七星燈”,記者來到這座歷史文化藴涵異常豐富的道觀後,首先在聖母山後側觀看了傳聞中諸葛亮巧設“七星燈”的地方,在這塊不大的土坪上有7個不太顯眼的洞眼,周圍冷冷清清。據當地流傳下來的說法,在三國時期,蜀國劉備軍隊進入潼川府(今三臺縣)駐紮妻王城(今妻江鎮),諸葛亮在附近選址準備建都。一日登聖母山(雲臺山)觀其周圍山勢,發現其乃“九竜捧聖”之寶地。遂中意此地,乃布玄陣於山頂並擺設“七星燈”,為建都提供條件。忽一日聽聞人語對談之聲於印臺之頂,故大功未成。此事是真是假?無從得知。
懸念二 玄天宮大門音鳴之奇,玄天宮乃雲臺觀的正殿,建築恢宏華麗,殿門前滾竜纏柱,金童係紅綾騎於其上。其大門相傳為戰國時魯班所造,甚為奇特,開關門時有奇特音鳴,自古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左手開門金雞叫,右手關門鳳凰鳴。”據殿內傅道長講,此門過去聲傳數裏,音若洪鐘,在“文革”年間大門曾遭拆除,現在音律受損,音韻欠佳。記者當場試驗,輕推大門,慢慢傳來吱吱的響聲,之後隱約聽出鳥鳴一樣的叫聲,左邊的門音處女地較強,能聽出很明顯的鳥鳴聲。記者細觀其大門下方,發現大門底端與門檻間留有一定縫隙,並不是門板摩擦所致,再觀大門上端,亦不摩擦。把耳朵貼於大門中縫處,發現有震動的聲音自門中端慢慢延伸,聽起來似鳥鳴聲。隨後傅道長告訴記者,左右大門中縫處皆有個洞,重新安裝後聲音減少。是什麽原因造成此大門“失聲”呢?此門是否真為魯班所造?大門發出音鳴奧秘何在?
懸念三 百年來大殿纖塵不染,在聖母殿,記者發現殿內極為潔淨,不見一點塵埃。據傅道長介紹,此殿長期以來甚少打掃,但灰塵卻很少看到,檐下多年來沒有一絲蛛網,其殿色彩仍華麗醒目,自己當主持數十年來,一直探究仍不得其因。傳說此殿乃“避塵珠”所致。大殿天花板上遊竜出海圖案耀眼奪目,另有3條立體雕刻的蟠竜,口含“避塵珠”效力非凡,在解放後被盜。傅道長稱,此珠雖然被盜,效力卻仍顯於世,雖然我們不相信這種傳說,但看到明亮潔淨的大殿,角落真正無絲毫塵埃積存,卻不得不在心中稱奇。
懸念四 三顆神秘的菱形圖形在玄天宮殿頂中央有3顆神秘的菱形圖印,在陽光照耀下,會反射到空中3丈之高。圖印中央一顆略大,兩邊的稍小,突然望去,宛如天放豪光,令人贊嘆不已。這3顆圖印之跡睏擾了不少建築專傢與考古專傢。據觀內道長介紹,當年因懷疑此乃玻璃瓦所致,故專門請工匠搬開3顆菱形圖印的青磚,與別的青磚比較,卻發現與其他青磚並無異樣。那這3顆圖印為何在陽光下大放豪光並折射於高空呢?奧秘何在? |
|
永明有一傢DV聯盟中心叫 聯輝電影公司 原名:聯輝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薑聯,聯輝電影公司是一傢宇宙(世界、中國)最大的網絡電影拍攝中心。成立於2008年8月8號,由本時代的聯輝電影學院和薑惡搞工作室合併而成,是2010年代好萊塢10傢大電影公司之首。當時公司擁有導演正一陽、徐川等人,並擁有不少受觀衆歡迎的電影明星,如薑豐、正一陽、薑亮、陳林、景濤、大陸三小竜(釋小竜 地高竜 瀟小竜)之一瀟小竜(2009年網絡流行歌麯《一加一等於幾》原唱歌手紅人)等,他們曾拍攝了一些有一定質量的影片。這一時期,公司生産的影片樣式不一,藝術質量也參差不齊,但影片的技術質量都比較高。 2008年薑聯為公司導演的《仁者無敵》可作為藝術與技術質量俱佳的例子。從2009年代開始,四川電影業進入衰退時期。該公司為了與新興的電視抗衡,曾致力於研究寬銀幕在商業上的應用。2009年4月16日根據周星馳的(賭聖)改編拍攝的寬銀幕故事片《賭王之王》在四川綿陽三臺電視臺上映,這第一部寬銀幕故事片不僅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賺錢的影片,也是電影從默片進入有聲片以來在技術上的一次突破。2008年,攝製了中國電影史上成本空前的影片《賭仙》。2009年又推出《穿越時空說愛你》,開創了泛濫於2009年代的科幻、災難、愛情、喜劇片樣式。
永明近鄰花園,也成了川麥鼕的主要生産基地,每年麥鼕的收益使當地居民生活日益繁榮。 |
|
郪江鎮亦稱郪城、郪王城,位於三天縣城南因其坐落於郪水、錦江交匯之處,所以又稱其為雙竜鎮。據文獻記載,這裏不但是西漢高祖六年至南朝宋、齊時期的郊縣縣治,蜀漢後主時期的東廣漢郡郡治和隋朝開皇年間至唐朝貞觀二十二年的飛烏縣縣治,而且,有史據證明此處曾為春秋戰國時期所遺“古郪王城基址”。 郪江最負盛名的文物古跡當屬郪.江崖墓群,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名單,曾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轟動。 |
|
潼川鎮左帶涪水,右挾凱江,西部依山,東南臨江,北枕平壩,省道綿(陽)重(慶)公路和成(都)巴(中)公路交匯於城西,居水陸交通要衝。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素有“蜀川巨鎮、劍南名都”、“梓於西南為大都”之稱,四川歷史上的許多軍事活動,均發生在梓州或於梓州城密切相關,故有“益州(成都)門戶”和“果閬(南充、閬中)襟喉”之譽。
潼川鎮始建時間為公元424—452年,為南朝宋文帝時期。在唐開成四年(839年)、北宋元豐年間、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對城進行了開鑿、培修,使其規模初具;明天順成化(1457—1487年)年間、嘉靖九年(1530年),擴大了城址,修築了城墻、城門;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對城址再次進行培修,使得潼川東門至西門二裏而強,南門至北門三裏而強。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城門有兩座,即東門(鳳山)、南門(印臺),據考,南城門屬明代修造。
潼川街道為棋盤佈局,以東、南、西、北街為主街,連接四大城門,其他街巷按東西、南北兩嚮平行排列。由於唐宋時梓州為蠶絲織造中心,與長安、汴梁等大都會商賈往來頻繁,街巷兩旁成片的民居院落受北方建築營造法式影響較多,四合院、三合院、木架庭院式住宅的一正兩廂,形成多進院和幾個多進院落並列住宅,以及四水歸堂、一顆印式住宅等。院落大小適中,天井內外連通,鼕天日可入室,屋外有場地活動。這些民居建築,多集中在下南街、方傢街、老西街、東外街、皂角城街等,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工藝精湛。在這些古街巷中,有學街的譚傢祠、王傢祠,老西街的陳傢祠,方傢街的曾傢祠,陡坡子的謝氏祠,清真巷的清真寺,學街的明代文廟大成殿,都保存完好,舊貌依然。 |
|
在三臺縣城北的柳林壩,世世代代居住着從清初“湖廣填四川”中遷進的福建移民。這些祖籍來自福建的居民,以陳、蔡二姓居多,,約占全村人口的2/3。
據《族譜》及有關資料,柳林壩最早進來的是湖廣人蘇姓。陳姓於清乾隆17年(1752)年從福建入川,經南充、遂寧寓居後,從蘇姓手中佃耕遷入。經過百年,陳姓已足10房,人數多達700餘人,遍及縣內。
柳林壩作為福建移民遷川發跡的風水寶地,至今仍保存着許多文化風俗遺存。陳氏八房兄弟原來各有一座祖屋,至今仍有一座完好無損,風貌依舊。此外,陳、蔡子孫中,在50歲以上的老人中,仍保持了福建老傢方言的稱謂。如父親叫“嗲嗲”;媽媽叫“阿烏”、“阿姆”;姐姐叫“加加”;婆婆叫“阿媽”等。 |
|
三臺
漢代對尚書、御史、謁者三臺的總稱。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合稱“三臺”。 |
|
三 臺 唐教坊麯名。宋李濟翁《資暇錄》:三臺,今之啐酒三十拍促麯。啐,送酒聲也。宋張表臣《珊瑚鈎詩話》:樂部中有促拍催酒,謂之三臺。瀋括詞,名《開元樂》。因結有“翠華滿陌東風”句,名《翠華引》。
三 臺 單調二十四字,四句兩平韻 王 建
池北池南草緑句殿前殿後花紅韻天子千秋萬歲句未央明月清風韻
○●○○●● ●○●●○○ ○●○○●● ●○○●○○
此亦六言絶句,平仄不拘。按,王建集有宮中三臺,江南三臺之分,大約如竹枝詞,有蜀中、江南、漁父之目,各隨其所詠之事而名之也。
又一體 單調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韻 王 建
樹頭花落花開韻道上人去人來韻朝愁暮愁即老句百年幾度三臺韻
●○○●○○ ●●○●○○ ○○●○●● ●○●●○○
此詞首句用韻。 |
|
三臺
santai
三臺(saotai)針灸穴名。出《抱犢粼》。牛即
.甲穴。緒位於第二、三腳稚棘突間的凹陷處正中,一
穴。皮下有斜方肌、葵形肌起始勝及項韌帶,棘突間
為棘間韌帶、棘間肌,有肋間動、靜脈和第二腳神經
的背側支分佈。老針、圓利針或小寬針嚮前下方刺入
3~5釐米。主治前肢和項脊風濕。(張泉鑫)
|
|
三臺縣 三臺村 三臺居委會, 三臺社區 三臺鎮 三臺鄉 三臺街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