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南平 >南平市區 > 三千八百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三千八百坎投訴電話南平市旅遊投訴電話:0599-8832075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該景區實為閩贛古道,起自衍仙山麓,蜿蜒麯折直至山頂,有石階三千八百級,故而得名。古道歷史悠久,傳說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曾在坎頭安營紮寨,之後歷朝都有重修。滴水岩下遺有明代重修古道的石刻:"萬歷十二年,蓼地葉鳳翔改砌"。
  
  距坎頂400餘級的道旁岩石上也留有"(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洪水崩流重砌"的石刻。清末,鄉人王堂選襄舉善事,遂募款修整道路,歷時10年於民國9年(1920年)竣工。新砌石階5500餘級,每級由1~2方塊石砌成,規格統一。階如長竜,盤麯蜿蜒,縈繞碧峰,甚為壯觀。民國12年,福建省省長薩鎮冰贈碑"義聲載道",立於距坎頂400級石階處。
  半岩亭:三千八百坎古趣盎然,山徑林蔭蔽日,盛夏無暑,蟬鳴鳥語,深曠幽靜。循蜿蜒麯折的石階而登,途經3個涼亭,其中以半岩亭最為形勝。半岩亭往上,地勢危岌,左是深壑,右是峭岩,春夏之時瀑布從岩頂飛瀉而下,煞為壯觀。古延平八景之一的"中岩飛瀑"即是指此。
  半岩村:閩贛古道途經半岩之處古有村寨,故名半岩村。有兩塊岩石分立村路之旁,石聿石兀險峻,古傳此石晝開夜合,實乃"霧靄鎖山徑,險道難飛越"之故。道左有一巨樟,樹圍12米,屏衛着古老的村寨。
  宋代古堡:從半岩村仰望坎頂,視若關堡雄鎮雲天,關口為石拱門,內有一木構亭榭和宋代的石砌古堡。古堡大廳懸有民國大總統曹火昆題贈重修古道的邑人王堂選?古堡東面拱門前有6株千年柳杉,相傳是宋朝女英雄楊八妹的哨兵,經仙人點化而矗立於此,其枝葉招展,橫亙數裏,蔚為壯觀,即使遠在延平城東,也可瞥見其挺拔入雲的雄姿。在古堡緊靠筠竹村公路旁,民國時期重修古道的善人王堂選之墓掩映在翠林之中,肅穆簡樸,令人肅然起敬。
  三千八百坎頂登上坎頂,可飽覽群山秀色。放眼遠眺,城區高樓鱗次櫛比,煙囪林立,閩江之水如銀帶環繞,氣派雄偉。古人文曰:"晨觀日出,延平城郭增絢麗;暮看夕落,百裏梯田披彩霞?確是觀景的絶妙去處。
No. 2
  三千八百坎,為國傢一級景點,因過去從坎腳至坎頂為三千八百級石階而得名,是我國現存最好的古道之一,拍過同名電視劇。三千八百坎經民國重修,現為五千五百餘級。相傳過去曾是一條羊腸小路,當年北宋楊八妹帶兵入閩,因山路崎嶇,運糧不便,下令修此古道。這裏還有許多美麗傳說,使它富有神秘的色彩。三千八百坎景區,景色秀麗,人文薈萃,古樹名木衆多,是海內外揚名的閩贛古道。
  三千八百坎始建於何時未見於文獻記載。在滴水岩下有石刻“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六月吉日廖地* 葉鳳翔改砌”;在距坎頂382 級處道旁岩石上刻有“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六月洪水崩流重砌”。此外,在《南平縣志》中,明代
  詩人詠三千八百坎的詩中都稱之為古道,據此可見始建時間相當早。民間傳說三千八百坎是宋代名將楊業之女楊八妹領兵到此修建的,故在三千八百坎和茫蕩山上,有許多關於楊八妹的傳說,如楊八妹點將臺、練兵場* 、楊八妹在此破寨後留下的
  寶劍* 、死後的化身(石佛)* 、楊八妹帶來的漫天大霧* 等等。傳說流傳很廣,但並非史實。所以形成這些傳說是因為古道歷經世故,飽受滄桑,給人留下了許多神秘的地方,而這些傳說也成為人們到三千八百坎遊覽的一種登山探奇的動力。
  三千八百坎沿途景色隨着登山高度的變化而不同,或石壁陡峭、或深𠔌懸崖;山澗小溪忽在道旁潺潺低唱,忽而在斷崖前跌落為瀑布;那遠近山中不時傳出的鳥叫聲和那宛囀不絶的蟬鳴更給十裏古道增添了幽靜、深遠的感覺。登上三千八百坎
  舉目四顧,但見風煙俱靜,天山共色,頓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遠處可見建溪、富屯溪二水繚繞南平城,閩江蜿蜒如帶下福州。坎頂兩座山頭* 之間有座古堡緊扼交通要道,此為古代兵傢必爭之地。古堡外有七株千年水杉,即使遠在15公裏外的
  南平城內,人們也可清楚地看到它們挺拔入雲的雄姿。
  三千八百坎吸引了許多遊客,他們總是要用自已的腳步去證實它是否名符其實的3800坎,結果也總是大惑不解:明擺着的五千多,為何偏叫三千八?在距坎頂357級的路旁立有一塊石碑,三千八百坎為何成為五千餘級的緣由就在該碑的題字中。十年動亂時期,該碑被砸成十數塊* ,散落於草叢中,有的被搬去鋪路、砌竈。最近,南平市文物部門發動當地群衆尋找殘片,收集起來經過拼合修整,基本恢復原狀立於舊址。
  三千八百坎原路是用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石塊鋪成,由於年久失修,古道難於行走。1911年,茂地鄉筠竹村68歲的老農王堂選募捐籌資多年,親率工匠用了十年時間勘察設計,鑿岩削壁,鋪築石階,於1920年將三千八百坎整修一新。重修後
  的三千八百坎每級石階高度均降至15釐米(除靠山頂一段因地勢陡較高外),共有5800餘級,每級石階寬近兩米,用一或二塊石條鋪成,工整美觀,行走方便。在沒有公路、鐵路的年代,三千八百坎是南平通往順昌洋口、邵武等地直達贛南的唯一
  途徑,修路方便了來往客商行人,因此當時南平的知名人士兵聯名上書請求嘉奬王堂選功績。1923年,時任福建省長的薩鎮冰到此地視察,並題詞立碑表彰王堂選。在高190 釐米、寬80釐米、厚15釐米的花崗石正中竪刻“義聲載道”四個大字,石
  碑右刻“王善士堂選捐金修路不辭勞費頌德者遍道左爰為勒石以志不朽!”左刻“中華民國十二年十二月福建省長薩鎮”,下方刻有篆體“福建省印”方形章。
  如今,南平已不再是一座交通閉塞的古城,它東至福州,南抵廈門,西連江浙,北達武夷,已成為閩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三千八百坎也不再是一條聯繫外地的交通要道。隨着茫蕩山風景區的逐步開發,古道三千八百坎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景
  色愈來愈引人註目,而成為茫蕩山風景區的中心點。遊人從山底徒步登上三千八百坎頂,他們一面觀賞自然風光,印證神話傳說的地點、景物,一面尋找馬可。波羅、辛棄疾、徐霞客、文天祥等歷史名人在此留下的足跡。古老的三千八百坎隨着歷史的發展而更為人們所珍視。
  * 廖地即今延平區茂地鎮。
  * “義聲載道”碑1971年被拉練民兵砸碎。殘碑於1986年由盧寶康同志與我到筠竹村找王和尚(今在明翠閣,,70餘歲,筠竹村人)一同到三千八百坎、筠竹村民傢中尋找,僅差兩小塊未得,運到城裏後由園林處按原狀鑲拼而成,所缺數字按拓片補齊。
  * 茫蕩山頂空曠平坦,相傳為楊八妹練兵場,傳說山中有許多山洞,為楊軍屯兵、糧所用,六十年代備戰茂地公社曾派許多幹部進山尋找,未果。山中有金交椅、石糍粑、石哈蟆等景。
  * 漫天大霧 相傳半岩原有緑林駐守,楊八妹率兵久攻不下,於是藉來漫天大霧籠罩茫蕩山,為破寨創造有利條件。破寨後,藉來的霧未還,至今山上還時常雲霧繚繞。
  * 破寨寶劍 半岩山寨門口有一巨石,能自動晝開夜合,八妹乘夜色攻至寨門,不得入,於是抽出寶劍將巨石一劈兩半,至今該石仍在半岩村。奪取半岩山寨後,八妹將寶劍插入茫蕩山一處岩石中,後世一放鴨老人偶見寶劍,將其拔出,衹見他的鴨子全部鴨頭落地,放鴨人大駭,忙將寶劍插回原處,鴨頭也全回原位。
  屢試,皆如此。回去告訴村人,再拔,任誰也拔不出。此劍後不知所蹤。今人遊茫蕩山,多以此故事進山尋劍為由。
  * 石佛化身 衍仙山在三千八百坎東,晉朝有人在此修煉成仙,故名。
  衍仙山中有一巨石稱石佛山,狀若一人俯視。實際上衍仙山還有一石佛,從古堡往筠竹村方向沿公路而行,不數裏,沿一小路入數百米,可俯看衍仙群山,平視對面山近頂處,有一巨石,狀若戎裝女子半身像,傳為八妹化身。傳說八妹破寨後,
  疲憊不堪,戎裝睡去,為一姦人所污。八妹醒後發覺,拔劍自刎,死前將寶劍扔入山中。八妹死後,上身化為石像。此故事於1986年與盧寶康在茫蕩山採集民間故事時所聞,並遠眺半身石佛。
  * 坎頂古堡邊兩座山頭左臘燭臺右金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