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成語 > 三十三天
目錄
三十三天 Three and thirty days
拼音: sān shí sān tiān

解釋: 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後形容最高的地方。

資料來源: 《勝鬾寶窟》捲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國言悉怛梨餘惡衛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國音不同耳。”

例子: ~,離恨天最高。(元·石子章《竹塢聽琴》)

No. 2
  梵語忉利天的意譯。即欲界六天之二。小乘有部認為是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法苑珠林》捲五"欲界十天者一名於手天,二名持華鬾,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樂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論》捲九"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俗稱極高處為三十三天
No. 3
  梵語忉利天的意譯。即欲界六天之二。小乘有部認為是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法苑珠林》捲五:“欲界十天者:一名於手天,二名持華鬘,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樂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論》捲九:“ 須彌山 高八萬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俗稱極高處為三十三天。《西遊記》第三回:“﹝ 悟空 ﹞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金瓶梅詞話》第十九回:“你在三十三天之上,他在九十九地之下。” 朱自清 《論且顧眼前》:“於是富的富到三十三天之上,貧的貧到十八層地獄之下。”
釋義
  三十三天,梵文 Trayastrimśa,佛教宇宙觀用語,又名忉利天,六欲天之一,為欲界第二重天,在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共組成三十三天
出處
  《勝鬘寶窟》捲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國言悉怛梨餘惡衛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國音不同耳。”
示例
  ~,離恨天最高。(元·石子章《竹塢聽琴》)
詳解
  所謂三十三天,即1、善法堂天,2、山峰天,3、山頂天,4、喜見城天,5、鉢私他天,6、俱吒天,7、雜殿天,8、歡喜園天,9、光明天,10、波利耶多天,11、離險岸天,12、𠔌崖岸天,13、摩尼藏天,14、施行天,15、金殿天,16、鬘形天,17、柔軟天,18、雜莊嚴天,19、如意天,20、微細行天,21、歌音樂天,22、威德輪天,23、日行天,24、閻摩那娑羅天,25、連行天,26、影照天,27、智慧行天,28、衆分天,29、曼陀羅天,30、上行天,31、威德顔天,32、威德焰輪光天,33、清淨天。大智度論雲:‘昔摩訶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訶,姓憍屍迦,有大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
英文解釋
  1. n.:  (in Buddhism) the highest place in the firmament,  thirty-three days
包含詞
第三十三天三十三天長雨花難伏三昧,破三十三天
難伏三昧破三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