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北京 > 萬鬆老人塔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Travel
  萬鬆老人塔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萬鬆老人塔在西城區西四南大街41號旁門。磚塔鬍同因之得名。塔為金元時代風格的密檐八角九層磚塔,高約15.9米,是北京城區僅存的一座磚塔。塔院東西長14米,南北寬7米,面積為99.3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2.5平方米。萬鬆老人即萬鬆行秀禪師,自稱萬鬆野老。金代河內(今黃河以北)人。出傢於荊州,是金元間的佛教大師(屬佛教支派曹洞宗),同時深通儒傢經典。著作有《從容錄》、《請益後錄》、《萬壽語錄》等。81歲圓寂於燕京西郊仰山的棲隱寺。後修此墓塔,塔原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加高至九級。民國16年(1927)由葉恭綽等人重修,闢大門並書石門額“元萬鬆老人塔”。1986年維修中發現清塔內包着元塔。此塔玲瓏別緻,與衆不同,是北京的一處街景。
萬鬆老人塔-萬鬆老人 Wansong old tower - Wansong elderly
  萬鬆老人即萬鬆行秀禪師,自稱萬鬆野老。金代河內(今黃河以北)人。出傢於荊州,是金元間著名的佛教大師(屬佛教支派曹洞宗),15歲在荊州出傢,受戒後雲遊天下,尋師訪友,參究禪宗修行之道。據《五燈嚴統》本傳:行秀對諸子百傢之學無不會通,對《華嚴經》下的功夫最多。他精通曹洞宗的禪說,又長於機辯,年輕時就聲名赫赫。同時深通儒傢經典。金章宗於明昌四年(1193年)召見他,詢問佛道,並賜贈錦綺大僧衣一件;承安二年(1197年)又下詔萬鬆行秀住燕京西郊仰山的棲隱寺,直到他81歲圓寂。其名聲因當時的蒙古書令耶律楚材師事之而益彰。耶律楚材嚮之參學三年,僧以湛然居士目之,萬鬆老人曾語文正“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因而耶律楚材在元太宗任中書令(相當宰相)時,推行其主張。萬鬆老人著作有《從容錄》、《清益後錄》、《萬壽語錄》等。萬鬆老人圓寂後修此墓塔,塔原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時加高至九級。塔上嵌有石刻一塊上書“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𠔌旦康親王永恩奉敕重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葉恭綽等人重修,闢大門並書石門額“元萬鬆老人塔”。1950年萬精捨同人葉恭綽等人請求政府接管萬鬆老人塔,隨後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接管。1986年西城區人民政府撥款維修磚塔,並在塔前大門後建房三間。1986年維修中發現清塔內包着元塔。該塔是北京城區內僅存的一座磚塔。現已公佈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萬鬆老人塔-設計結構 Wansong old tower - Design structure
  萬鬆老人塔建造十分精巧。塔身分內外兩層,外塗白色,東、西、南、北四面設券門,其餘四面闢欞窗(假窗),窗由大方磚雕刻而成。最上兩層,則八面均闢券門。門為拱券式,券外繪方形圖案,設有磚雕門額、門
  簪。塔的各層,均疊澀出檐,托出一平臺,惟底層有瓦脊。各層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鐵環,原置有風鐸(大鈴)。萬鬆老人塔塔心和外層之間形成八角形環廊,猶如大塔中包着一層小塔。回廊兩側設有25個壁龕,龕內有壁畫或泥塑像,回廊頂端有雕花磚天花板,並加彩繪,刻製精美細膩。在塔座基主壁龕內,以及各層回廊的磚壁上,嵌有許多碑刻和名人題詠,對研究宋代歷史及古代建築有重要價值。沿各層磚質梯階順級而上,可達塔頂。凌塔頂遠眺,平原縱橫阡陌,太行峰巒蜿蜒起伏,城市村落,河流道路,歷歷在目。筆者曾數度登臨,每每生發出“不畏浮雲遮望眼,衹緣身在最高層”的切實感受。萬鬆老人塔從始建至今,已有整整一千年的歷史。在長達千年的風雨剝蝕中,此塔經歷了十幾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聳立。可惜的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東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壞了這一重要建築物的完整。從1986年開始,國傢文物部門投巨資對其進行整體加固維修,2001年年底已基本竣工,預計2002年年底嚮社會開放,這一歷史名塔將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世人面前。
萬鬆老人塔-文物價值 Wansong old tower - the heritage value
  萬鬆老人塔之所以特別引人註目,除了它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內珍藏着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比如,在挂着“大顯通寺”匾額的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竜形和虎形,分別寫着“竜”、“虎”兩個大字。寺廟中用竜虎把守大門,甚為奇特。而這兩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遺物,彌足珍貴。在大文殊殿前
  有兩座碑亭,亭內的石碑也比較特殊,一座是無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帝皇帝的御筆。藏經樓
  內,收藏的各種文物那就更多了。在這裏,有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有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有明代人繪製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有楊五郎使用過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鐵棍……然而,在萬鬆老人塔內最珍貴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卻是千鉢文殊銅像、銅殿和銅塔、無量殿、華嚴經字塔和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銅鐘。千鉢文殊銅象,供奉在千鉢文殊殿內。這尊銅像,造型奇特,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衹,其中的兩衹捧着一個金鉢,鉢內坐着釋迦牟尼佛,背後嚮四周伸出一千衹手,每衹手上都有一個金鉢,每個鉢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鉢千釋迦文殊像。這尊像金光燦爛,鑄於明代,全國少有。銅殿和銅塔,也是全國罕見的文物。銅殿高八點三米,寬四點七米,深四點五米,是明朝萬歷年間用銅十萬斤鑄成的。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銅殿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如玉兔拜月、丹鳳朝陽、二竜戲珠等,非常精緻。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臺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註目。華嚴經字塔陳列在藏經樓內。這座字塔是用蠅頭小楷字組成的。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寫有《華嚴經》八十捲,六十萬零四十三字。這是清朝康熙帝年間蘇州許德心用四年時間設計、八年時間書寫完成的作品,確實珍貴。大銅鐘懸挂在顯通寺的鐘樓內。這口鐘鑄於明朝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為什麽不鑄成一萬斤呢?這是為了忌諱皇帝“萬歲”老爺的“萬”字。這口鐘名叫幽冥鐘。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餘字。因為敲擊時鐘聲綿長,傳播深遠,所以人們又把此鐘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鐘。顯通鐘聲,歷來是梵宇佛國的一個標志,嚮來為人們所稱道。大佛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係木結構建築。大雄寶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此殿占地一畝二分,高大肅穆。殿內正前方的橫梁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應”木匾,下面條幅橫懸,兩旁錦幡垂挂。殿臺上,並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殿墻兩側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經案上佛燈高照,寶鼎焚香,擺着各色供果,敬有美麗鮮花。東面的經案頭,還擺着鼓、磬、鐺、木魚等佛傢樂器。不僅本寺僧人在這座殿內做早晚功課,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佛教協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匯集到這裏舉行禮佛儀式。萬鬆老人塔各大殿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