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 >四川 >樂山 > 萬年寺
顯示地圖
目錄
《萬年寺 Years Temple》
詩人: 趙師秀 Zhao Shixiu

万年寺
  萬年山木有千年,石路陰深到繚垣。
  幾片雲閑誰是主,一條流水不知源。
  土栽芍藥尤勝木,僧說獼猴極畏猿。
  夜半空堂諸境寂,微聞鐘梵亦成喧。
No. 2
  萬年寺投訴電話樂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833-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萬年寺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創建於晉,稱普賢寺,唐時改名白水寺,宋時為白水普賢寺。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茂真禪師奉詔入朝,太宗命他回山重興六大寺廟,並派遣大臣張仁贊,攜帶黃金三千兩,於成都鑄普賢銅像,運至萬年寺供奉。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失火,寺廟焚毀,僅存銅像未損。萬歷二十八(公元1600)朝廷賜金修復,臺泉和尚建造了無梁磚殿,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七月竣工,正逢明神宗母親七十聖誕,為給太後祝壽,神宗即賜白水普賢寺為“聖壽萬年寺”。明末三次遭火災,清康熙年間重修,後又毀又建。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萬年寺又遭火劫,除無梁磚殿外,全部被焚。現在的萬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的。有大雄殿、巍峨殿、行願樓、齋堂。這座山門、彌勒殿和裏面的毗盧殿、般若堂,是1986年修的。1991年又重建了左邊的幽冥鐘樓,右邊的鼓樓長廊和圍墻,成為峨眉山規模最大的寺廟。在國內有較大的名氣,《中國名勝辭典》、《中國風景名勝辭典》及一些佛教書籍中都有記載。這第一座殿是彌勒殿,供彌勒佛,這尊彌勒佛是木雕金身。後殿供觀音立像,亦為木雕金身。殿後壩子左邊是毗盧殿,為法物流通處;右邊般若堂,樓上為客房。上一個臺階即是有名的磚殿。此殿構造奇巧,是仿印度熱那寺形式建築,上為半球形的穹窿頂,四方和中央有五尊塔,前後還有四衹鹿子,表示吉祥。下面為正方形,所謂“天圓地方”。殿高18.22米,長寬各16.02米,完全用磚砌成。殿前後有門對通,殿內頂部飾飛天藻井,四周有七層環形龕座,供小鐵佛1080尊。這座建築400年來,經歷了5-7.9級的地震18次,而安然無恙,被譽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跡。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住持僧茂真和尚奉詔入朝,受太宗趙光義嘉譽,派遣大夫張仁瓚攜帶黃金,隨茂真和尚回成都,購銅三十萬斤,鑄普賢騎白象一尊,高7.35米,重62噸。銅像分段鑄好,鉚接而成。普賢、蓮座、白象及其所踏蓮花,四個部分渾然一體,看不出焊痕,工藝極為高超精美,是全國重點文物之一。象為白色,足踏三尺蓮花,捲鼻舒尾,雙目炯炯,一派遠行之狀。其形象古樸渾厚,生氣勃勃。普賢端坐象背蓮座之上,頭戴五佛金冠,胸佩瓔珞,身披袈裟,手執如意,體態豐滿,神情安詳,比例勻稱,造型優美,令人嘆為觀止。右邊這座樓叫“行願樓”,樓上有三件寶:“佛牙”、“貝葉經”、“禦印”。“佛牙”是明嘉靖年間錫蘭(今斯裏蘭卡)友人所贈,長44公分,重6.5公斤,據鑒定為距今約六十萬年的劍齒象化石;“貝葉經”為明嘉靖年間暹羅(今泰國)國王所贈,用梵文書寫的《法華經》、“禦印”是萬歷皇帝朱翊鈞敕建磚殿時欽賜,上刻“普賢願王之寶”,上方刻“大明萬歷”,左邊刻“禦題磚殿”,右邊刻“國王所贈,用梵文書寫的《法華經》。”禦印“是萬歷皇帝朱翊鈞建磚殿時欽賜,上刻”普賢願王之寶“,上方刻”大明萬歷“,左邊刻”禦題磚殿“,右邊刻”敕賜峨山”。巍峨寶殿內供阿彌陀佛銅像,為明嘉靖年間鑄造。後殿為韋馱彩繪泥塑像。大雄寶殿內有三尊銅像,為“三身”佛,每尊高3.85米,銅鑄敷金,嘉靖年間別傳和尚籌鑄。左右兩廂供十八羅漢。萬年寺還有一段光榮歷史,那就是唐代開元年間,詩人李白來遊峨眉山時,住在萬年寺毗盧殿,嘗聽廣瀎和尚彈琴。後人曾在白水池畔建立廊亭為之紀念,上置木牌,刻“大唐李白聽琴處”。李白喜歡峨眉仙山尤喜峨眉山月,因此曾寫下千古傳頌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嚮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他下山後還寫了一首《聽蜀僧瀎彈琴》:“蜀僧抱緑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萬年寺的景緻非常優美,特別是到了秋天,樹葉泛紅,倒映在白水池中,風起葉動,池裏陣陣紅波閃動,十分迷人。“白水秋風”為“峨眉山十景”之一。白水池中還生息着一種令人喜愛的小精靈--彈琴蛙。天氣晴朗,遊人站在池旁,輕輕擊掌,它立刻就會彈起琴來,清脆悅耳宛如彈奏古箏,為遊人頻添情趣。這裏還有一景嚮大傢介紹,那就是從寺右側而進,沿石筍溝上約2公裏處的石筍峰,石筍溝就是白水,溪水湍激,穿崖破石,匯流於清音閣下。石筍峰為峨眉山的奇峰,直指蒼穹,似春筍出土,如玉柱擎天,堪稱奇絶。
No. 3
  萬年寺是四川峨嵋山歷史最久的古剎之一,相傳為漢代採藥老人蒲公禮佛處。東晉隆安五年(401)創建時名普賢寺。唐乾符三年(876)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稱白水普賢寺;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重修時,神宗賜額“聖壽萬年寺”,沿稱至今。
  此寺原有殿宇七重,規模宏大,幾經興廢,現今衹剩一座明代
  無梁磚殿。明代重修時,仿印度、緬甸建廟技術和風格,主殿長寬
  均為16米,四壁全部用磚砌,砌到7.7米處,逐漸內收,建成穹窿
  形拱頂,上面繪有手持琵琶、箜篌、笛子仙琚飄拂的四天女。全殿
  無梁無柱,不用一木,故稱“無梁殿”,殿墻上裝飾圓拱、垂柱、窗欞等仿木結構的圖案。圓頂上建有無梁殿五座白塔和四衹吉祥獸物;殿內頂壁四周佛像密佈,原供鐵佛三千尊、金人十二、羅漢五百,造型古樸,稱為“千佛朝普賢”,現衹穹窿下正中供奉着高7.35米、重62噸,鑄於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的騎白象的普賢菩薩銅像。菩薩神態安詳,趺坐於蓮花寶座上,頭戴五佛金冠,手執如意,體態豐滿,神情肅穆;蓮花花瓣怒綻,重疊四層。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態渾雄,大耳下垂,鼻幾觸地,四足立於蓮臺之上。普賢又稱“通吉”、“三曼多陀羅”,代表德行。傳說此菩薩有延命之德,發過十大弘願,因而成為主理德、行德者,尊號“大行普賢”。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普賢常騎六牙白象。
  寺內右側有一長方形水池,相傳唐代僧人廣瀎曾在池邊為李白彈琴,遂有李白千古傳頌的《聽蜀僧瀎彈琴》詩,詩日:“蜀僧抱緑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萬年寺景區,屬峨眉山的中部地帶,海拔高度在800-1900米之間。樹木以闊葉樹為主,間有針葉樹種,幫春秋山色分明。春季,山色青翠;秋季,楓葉泛黃,如詩如畫,令人陶醉。在萬年寺一帶,山民村捨錯落,宛如一幅恬靜的山鄉景色畫圖。 萬年寺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創建於晉,稱普賢寺,唐時改名白水寺,宋時為白水普賢寺。現在的萬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的。有大雄殿、巍峨殿、行願樓、齋堂。這座山門、彌勒殿和裏面的毗盧殿、般若堂,是1986年修的。1991年又重建了左邊的幽冥鐘樓,右邊的鼓樓長廊和圍墻,成為峨眉山規模最大的寺廟。在國彈琴蛙內有較大的名氣,《中國名勝辭典》、《中國風景名勝辭典》及一些佛教書籍中都有記載。 年寺還有一段光榮歷史,那就是唐代開元年間,詩人李白來遊峨眉山時,住在萬年寺毗盧殿,嘗聽廣瀎和尚彈琴。後人曾在白水池畔建立廊亭為之紀念,上置木牌,刻“大唐李白聽琴處”。李白喜歡峨眉仙山尤喜峨眉山月,因此曾寫下千古傳頌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嚮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他下山後還寫了一首《聽蜀僧瀎彈琴》:“蜀僧抱緑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萬年寺的景緻非常優美,特別是到了秋天,樹葉泛紅,倒映在白水池中,風起葉動,池裏陣陣紅波閃動,十分迷人。“白水秋風”為“峨眉山十景”之一。白水池中還生息着一種令人喜愛的小精靈--彈琴蛙。天氣晴朗,遊人站在池旁,輕輕擊掌,它立刻就會彈起琴來,清脆悅耳宛如彈奏古箏,為遊人頻添情趣。
  萬壽寺交通
  步行:從清音閣至萬年寺約2公裏; 觀光車:報國寺客運中心——萬年寺停車場票價:11元/人;五顯崗——萬年寺停車場票價:10元/人;
  自駕車:可將車停在萬年寺停車場,再坐萬年索道上至萬年寺;萬年索道(起於萬年停車場,止於萬年寺):上行40元,下行30元,往返60元。殘疾人(憑證)、兒童(1.1米至1.4米)享受半價優惠,1.1米以下的兒童免票。索道運行時間6:40--18:00。
包含詞
萬年寺景區天台萬年寺聖壽萬年寺
宿天台萬年寺峨眉山聖壽萬年寺銅鐵佛像